针织拉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3217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拉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拉链,它包括一个由经编结构形成的拉链带和同时织进拉链带纵向侧边部分的链齿附着部中的连续链齿条,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针织拉链,它由连续链齿条组成,该连续链齿条紧紧附着在带有精细编织结构的链齿附着部上,链齿条的链齿之间没有不规则齿距或间隔,可确保拉链带链齿附着部的形状稳定。
传统上,作为在针织拉链带的同时编织连续链齿条的这种针织拉链,已知的有如美国专利3864945和日本专利公开2-255104所述的针织拉链,其中,在针织拉链带的同时通过将塑料单纤维制成的连续链齿条编织到多个固定链式线迹纱线的针脚中而装配固定。然而,在上述美国专利披露的针织拉链中,由于连续链齿条的每个链齿仅仅由跨过每个链齿根部上表面的各固定链式线迹纱线的沉降弧固定,还由于附着部的基础结构是由链式线迹纱线和纬向衬垫纱线的线圈形成的,伸展到链式线迹纱线的针脚上的固定力较弱。后一个专利披露的针织拉链中,由于链齿条中各链齿的根部是由每个固定链式线迹纱线的沉降弧固定的,并且链齿附着部处的基础结构由固定链式线迹纱线和纬向衬垫纱线的针环组成,所以链齿条的固定力较弱,并且固定边的结构变得非常粗糙,特别是如

图11所示当拉链面受到弯曲推力时,相互啮合的链齿条的啮合部分抬起,容易导致链齿相互分开。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可以使固定编织线比其他编织线粗,以可靠固定链齿条,但是,常用的经编机织针之间的距离非常小,为增加这个距离,就要求织针非常细。因而,缠绕在织针上的编织线的粗细和编织线的数目自然就受到限制。
如日本专利公开8-314所披露的那样,现已开发一种针织拉链来解决上述问题。该专利所披露的针织拉链中,在针环组中增加另一条链式线迹纱线,在链式线迹纱线形成的拉链带基础结构的侧边上形成凸条纹,以固定链齿条。由于上述链式线迹纱线由基础结构的重叠针脚编织到链齿条的附着部上,附着部变得精细,链齿线固定牢固。
然而在日本专利公开8-314所披露的针织拉链中,用于将拉链带从上方固定到拉链带基础结构侧对面的编织线仍然只是固定链式线迹纱线的沉降弧。因而链齿条上下的编织结构不平衡,链齿条上方的结构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当拉链表面受到向上推的弯曲力时,易导致链齿相互分开。此外如上述日本专利公开所披露的那样,重叠编入另一条链式线迹纱线以稳定固定链式线迹纱线的针脚本身,将会导致包括用于经编的纱线在内的三条编织线扭结在织针上,导致织针变形。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针织拉链,以解决上述的传统问题,链齿条的编织简便,采用普通的经编机能在拉链带上的链齿附着部得到高密度的编织结构,链齿条附着牢固,尺寸稳定,拉链对拉链面的推拉有合适的抵抗力,使用中拉链弯曲链齿条不会脱开。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拉链,包括由至少一股固定编织线固定的连续链齿条,在针织拉链带的同时,将链齿条编织到有经向编织基础结构形成的拉链带纵向侧边缘上的链齿附着部中,其中,链齿附着部的基础结构由至少部分固定编织纱线和其他编织纱线形成,而且形成链齿附着部的所有编织纱线的热收缩率都至少大于形成拉链带主体部的基础结构的编织纱线。
在这种拉链中,借助按上述方式设定形成链齿附着部和拉链带主体部以及链齿条的纱线的相应热收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形成链齿附着部的纱线在编织完成后的热处理中比形成拉链带主体部的纱线收缩更大,即使是编织密度设定在正常值时也是如此,从而提高了链齿附着部的密度,使得该部分更加精细。这样上述编织结构除使该部分具有纤维的手感和外观之外,还使得链齿附着部的形状更加稳定。此外由于链齿条被固定链式线迹纱线张紧固定,在用力弯曲拉链面时链齿也不会相互脱开,从而保证了较强的结合力。
此外上述结构还保证了拉链完成后的平直。换句话说,在带有连续编织链齿的针织拉链中,在编织过程中通常对编织纱线施加预定张力。这样所有的纱线都织得更加精细,但由于链齿的原因,链齿附着部不能精细编织。这样编织成品整体上弯曲成弓形,其中链齿条向外突出而弯曲。在本发明中,对上述形状的编织成品进行干态处理或沸水处理,由于链齿附着部的热收缩率大于拉链带本身,整个拉链带变得基本平直,或者是链齿条微微向内弯,从而有利于对已完成拉链的后续操作,如缝纫等。
当形成链齿附着部的所有编织纱线的热收缩率设定成高于链齿条时,拉链带的形状更加稳定,由于形成链齿附着部的纱线的收缩,尤其是固定编织纱线的收缩,固定编织纱线咬入到链齿条上的拉紧固定部分,并形成凹槽。这样进一步提高了链齿的拉紧和固定结合力,防止了链齿条在纵向和横向的错位。
形成链齿附着部的经向衬垫纱线的热收缩率最好高于形成链齿附着部的其他纱线。这样就使得拉链带的形状更加稳定。此外,由于固定链式线迹纱线的收缩以及形成链齿的单纤维的收缩,链齿条的根部被固定链式线迹纱线压紧,并部分变形,形成凹槽。这样提高了拉紧和固定力,同时链齿条就不会在横向或纵向发生位移。
链齿条最好是用热塑性合成树脂制造,形成链齿条的单纤维的热收缩率在3%到18%,形成拉链带的经向衬垫纱线的干态热收缩率在15%到40%,形成链齿附着部的其他纱线的热收缩率在10%到30%,形成拉链带主体部的基础结构的编织纱线的热收缩率在3%到10%。然而根据材料的热收缩率和其他性能,也可以采用上述热塑性合成树脂之外的其他材料。
如果单纤维的热收缩率小于3%,链齿太硬,纱线不容易压入,不能在每一个链齿的根部表面形成凹槽。这样链齿易于在拉链带的横向滑动。如果热收缩率为18%或更大,链齿太软,它们的结合力降低。这样链齿易于在拉链带的横向滑动,而且当结合部分施加向上推力时,链齿容易相互脱开。这种拉链因质量原因没有商业价值。
此外,链齿条最好由聚酰胺、聚酯、聚丁烯或者聚丙烯热塑性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具体地说,最好是带有较小拉延率的尼龙6、尼龙66、聚酯,或者是聚丁烯苯二甲酸酯。形成链齿的单纤维的热收缩率根据材料的干态热收缩率或沸水热收缩率选定。选定热收缩率非常重要,要能够获得足够的结合力,同时纱线能够压入而形成凹槽。
图1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它是从后侧所看到的针织拉链的拉链附着部的部分示意透视图。
图2是从前侧所看到的拉链附着部的部分透视图。
图3示出针织拉链的整体结构。
图4示出针织拉链的每条编织纱线的结构。
图5是一个局部平面图,示意地示出去掉部分纱线后的针织拉链。
图6是第二个实施例,它是从后侧所看到的针织拉链的拉链附着部的部分示意透视图。
图7是第三个实施例,它是从后侧所看到的针织拉链的拉链附着部的部分示意透视图。
图8是第四个实施例,它是从后侧所看到的针织拉链的拉链附着部的部分示意透视图。
图9是第五个实施例,它是从后侧所看到的针织拉链的拉链附着部的部分示意透视图。
图10是第六个实施例,它是从后侧所看到的针织拉链的拉链附着部的部分示意透视图。
图11是第七个实施例,它是从后侧所看到的针织拉链的拉链附着部的部分示意透视图。
下面将在附图所示各例的基础上,具体描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图1到4示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其中图1示出了一个已安装好的连续拉链条,它是从后侧所看到的针织拉链的一部分的示意透视图,图2是从前侧看拉链的该部分的透视图,图3显示了拉链的整体经向编织结构,其中部分略去。图4显示了拉链的每条编织纱线的经向编织结构。
在图1和图2中,为了便于理解,略去了拉链带主体部分,图中心部分显示了拉链附着部,在该状态时每条编织纱线都是松弛的。然而,可以理解,每条纱线的针脚和交织部分事实上是相当紧密的。图中显示的每条编织纱线粗细不同是为了便于理解,其实它们的粗细可以根据针织拉链的作用和缝制方法而任意选择。上面所述也适用于下面将描述的图5到图10所显示的各实施例。
从图1到图4可以看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针织拉链S可以由一个带有单行针床的普通经编机来编织。这一点也适用于后述的相应改进例和其他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拉链带主体部分TB的基本结构是由聚酯合成纤维制的编织纱线形成的。如图3和4所示,链式线迹纱线(A)编织到0-1/1-0链式线迹结构中,经编纱线(B)编织到1-0/1-2经编结构中。三种纬向衬垫纱线(C)、(D)、(E)以“之”字形并沿拉链带T的宽度方向插入,编织到对应的0-0/2-2、3-3/0-0、4-4/0-0相同编织结构中。依照本发明,如图3所示,在拉链带主体部分TB的中部TB1处略去链式线迹纱线(A),中部TB1处就有了柔性,便于适应布料等安装拉链的制品,这样,拉链S就安装方便而且可靠。当然,也有可能不省去上述的链式线迹纱线(A),而是象其他部分一样用链式线迹纱线(A)针织拉链带主体部分TB的中部TB1。拉链带主体部分TB的基础结构不一定必须由聚酯合成纤维的编织纱线形成,它可以由聚酰胺和/或聚丙烯的合成纤维之类的编织纱线形成。
在本发明中,在拉链带T纵侧边部的四个条纹称为拉链附着部EA。连续链齿条ER的制造是通过沿拉链带的横向每隔一行往复移动一根单纤维以形成由尼龙6或尼龙66单纤维制成环形链齿条ER,并将单纤维编织到附着部EA中。链齿条ER被两股固定链编织线(F)编织并连续地安装和固定到链齿附着部EA上,固定链编织线(F)编织成相同的链式线迹结构0-1/1-0,同时每隔一行形成环圈形链齿条ER。此时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纵向编织,它们的针环穿过链齿条ER的每一个链齿E的根部的上方,如图1和2所示。沿条纹方向伸展的每一组针环通过将链齿条从上方推向基础结构,从而将链齿条固定到链齿附着部EA上。此时,沉降弧在链齿条ER根部下方的条纹方向上连续形成各组沉降弧,并形成其上安装链齿条ER的链齿附着部EA的部分基础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经向衬垫纱线G1在与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的每组沉降弧中的每一个以编织结构1-0/0-1有序缠绕的同时嵌入并编织到链齿附着部EA的基础结构上。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不仅仅经向衬垫纱线(G1,G2),以“之”字形插入到两条纹W1,W2的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上,而且经向衬垫纱线(G3、G4)还插入到链式线迹纱线(A)上,形成条纹W1、W2两侧的条纹W3、W4。这样,可以在链齿附着部EA的整个基础结构部分形成纤维性手感、外观和形状,而且横向和纵向尺寸稳定,从而将链齿条ER固定得更牢。经向衬垫纱线(G1到G4)可以只嵌入链式线迹纱线(F)来固定链齿条ER,或者是嵌入相应的链式线迹纱线(F)、(F)和(A)形成包括拉链带T最外侧的条纹在内的三个条纹W1、W2和W4。这样图中所示的例子只是本实施例的一种例子,可以理解本实施例还包括各种变化。
上述编织结构中,形成拉链附着部EA的每个编织纱线的热收缩率至少大于形成拉链带主体TB的编织纱线,这一点很重要。
换句话说,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形成拉链附着部EA的经向衬垫纱线(G1)到(G4)、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链式线迹纱线(A)和纬向衬垫纱线(C)和(D)的热收缩率应高于形成拉链带主体TB的链式线迹纱线(A)、经编纱线(B)和纬向衬垫纱线(E)的热收缩率。经向衬垫纱线(G1)到(G4)的热收缩率最好高于形成拉链附着部EA的其他纱线,即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链式线迹纱线(A)和纬向衬垫纱线(C)和(D)。
下面通过具体数字来描述。形成拉链附着部EA的纱线中,100到150但尼尔的经向衬垫纱线(G1)到(G4)的干态热收缩率在15%到40%范围内,最好在20%到30%范围内,而100到350但尼尔的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链式线迹纱线(A)和纬向衬垫纱线(C)和(D)的干态热收缩率在10%到30%范围内,最好在10%到15%范围内,形成拉链带主体TB的100到300但尼尔的链式线迹纱线(A)、经编针脚线(B)和纬向衬垫纱线(E)的干态热收缩率在3%到10%范围内,最好在5%到8%范围内。
上述收缩率由材料的质量、拉伸时拉伸量大小以及预定温度决定。一般说来,收缩率高的纱线拉伸量较小、预定温度较低结晶密度较低,因而强度较小,伸展率较大。另一方面,常用的一般纱线拉伸量较大,拉伸状态温度较高,使得聚合度升高,强度变大,收缩率变小。
在本发明中,形成链齿附着部EA的纱线的热收缩率最好大于形成链齿条ER的单纤维的收缩率。具体地说,直径为0.4到0.8毫米的链齿条ER的热收缩率在3%到18%之间。根据材料的不同热收缩率可以是干态热收缩率,或者是沸水热收缩率。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尼龙66单纤维的干态热收缩率最好在7%到11%,沸水热收缩率最好在4%到8%。以便硬化链齿,并形成链齿啮合的槽。
另一方面,如果采用聚酯单纤维,它的干态热收缩率最好在16%到18%,沸水热收缩率在6%到10%。如果采用聚丁烯苯二甲酸酯单纤维,它的干态热收缩率在6%到14%。其沸水热收缩率在2%到5%。但是,如果沸水热收缩率小于3%,单纤维太软,啮合力太低,纱线咬入链齿太深,从而降低了链齿自身的强度。鉴于此,虽然热收缩率由材料而定,但最好在3%到18%。
在本发明带有合成树脂制成的链齿的针织拉链S中,按上述关系通过设定形成链齿附着部EA的纱线、形成拉链带主体部TB以及链齿条ER的纱线的相应热收缩率,即使编织密度设定在正常值时,编织后进行热处理以后,形成链齿附着部EA的纱线的热收缩也大于形成拉链带主体TB的纱线。结果是链齿附着部EA的编织密度增加,EA部分变得精细。这样,如上所述,除了编织结构的纤维手感和外观之外,可使拉链带形状更加稳定。由于链齿条ER被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拉紧并固定,当拉链带向拉链带表面弯曲过大时,链齿不会相互脱开,从而保证了较高的结合强度。
这样,如果经向衬垫纱线(G1)到(G4)的热收缩率高于形成链齿附着部EA的其他纱线,即,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链式线迹纱线(A)和纬向衬垫纱线(C)和(D),而形成链齿附着部EA的所有纱线的热收缩率高于链齿条ER的热收缩率,还可进一步稳定拉链带的形状。此外,由于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的热收缩率以及形成链齿E、链齿条ER根部EL的单纤维收缩率,链齿条ER由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拉紧并固定,并且部分变形,形成凹槽,如图5所示。固定力和拉力提高,同时链齿条ER在纵向或横向都不会移位。
此外,由于链齿条ER通常被编织到一般为编织品的拉链带中,把链齿附着部EA的长度制成大于拉链带主体T的长度。因此拉链带的整体形状是这样使得链齿条ER向外弯曲,形成一个外凸的弓形。然而由于在热处理后,链齿附着部EA收缩大于拉链带整体部分TB,所以拉链带基本上成平直的形状,或者是链齿条微微向内凹陷。
图6示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它是从后面所看的拉链的局部透视图,它示意地示出所安装的环形链齿条ER。在本实施例中,除经向衬垫纱线(G1到G8)之外的所有编织纱线的编织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两组经向衬垫纱线(G1,G5;G2,G6)分别嵌入到两股(W1,W2)固定链式线迹纱线的两组沉降弧中,以便固定环形链齿条ER,同时,它们对称于每个沉降孤相互交叉缠绕。经向衬垫纱线(G3,G7;G4,G8)插入链式线迹纱线(A)两股W3、W4中,链式线迹纱线(A)是条纹W1和W2两侧的基础结构的一部分,此外,在图示例子中经向衬垫纱线(G1,G5;G2,G6)嵌入两个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然而,经向衬垫纱线(G3,G7;G4,G8)并不一定要嵌入链式线迹纱线(A)的沉降弧组中。在另一种形式中,经向衬垫纱线(G1,G5;G2,G6;G4,G8)可以分别嵌入两个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的链式线迹结构和最外缘部分的链式线迹纱线(A)的经向编织结构以及纬向衬垫纱线(C)、(D)中。
图7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它是从后面看到的拉链的局部透视图,它示意地示出安装好的环形链齿条ER。同样,在本实施例中,除经向衬垫纱线(G1,G2)各嵌入状态之外各编织纱线的编织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中相同。在本实施例中,两组经向衬垫纱线(G1,G2)嵌入延伸到用来固定环形链齿条ER的两股条纹W1和W2的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形成的两行沉降孤中,并且,它们对称相隔于每个沉降弧以“之”字形相互交叉缠绕,如图7所示。
图8是一个相似的透视图,示出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的基础上,两条经向衬垫纱线(G2,G5)嵌入延伸到最外边沿处的条纹W3的链式线迹纱线(A)的沉降弧簇中,以及与所述沉降弧簇相邻的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的沉降弧簇中,并且,它们对称相隔于每个沉降孤以“之”字形相互交叉缠绕,如图8所示。
图9示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类似于上述的第三实施例,也采用了两条经向衬垫纱线(G1,G2)。然而在本发明中,这两条经向衬垫纱线跨在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的两条条纹W1和W2方向上形成的各沉降弧簇中。并且,它们对称于每个沉降弧以“之”字形相互交叉缠绕。
图10显示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它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似,经向衬垫纱线(G1,G2)嵌入在两条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的每个沉降弧簇中。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每条经向衬垫纱线(G1,G2)都每隔一个沉降弧而有序地缠绕到下一条沉降弧中。图10所示的例子中,每一个经向衬垫纱线(G)穿过条纹W1和W2的每个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的沉降弧簇,但是经向衬垫纱线也可以同样插入两条链式线迹纱线(A),形成与相应的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邻接的基础结构,或者是,形成最外侧条纹W3的链式线迹纱线(A)。
图11示出本发明的第七个实施例,它与上述第二个实施例的相同点在于,两组经向衬垫纱线(G1,G5;G2,G6)嵌入到两行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的每一个沉降弧簇中。然而在本实施例中,两组经向衬垫纱线(G1,G5;G2,G6)穿过一行沉降弧簇,并且在沉降弧上每隔一个沉降弧它们就对称于沉降弧簇相互缠绕。经向衬垫纱线(G4,G8)在本实施例中除嵌入两个条纹W1,W2的各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的沉降弧簇之外,还嵌入最外侧的链式线迹纱线(A)的沉降弧簇中,但是,经向衬垫纱线(G)也可以不嵌入最外侧的链式线迹纱线(A)的沉降弧簇中,或者,经向衬垫纱线(G3,G7)可以嵌入到该最外侧相对另一侧处与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邻接的链式线迹纱线(A)的沉降弧中。
在第二和第七个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所有的形成链齿附着部EA的编织纱线的热收缩率都至少高于形成拉链主体部TB的编织纱线的热收缩率。而且链齿条ER的热收缩率低于形成拉链带的其他纱线的热收缩率。同时,经向衬垫纱线(G1到G8)的热收缩率高于其他编织纱线。因此通过上述的结构以及基于编织结构的特征就能达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性能。
上面已经描述了各种实施例,但是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例如,如前所述在上述的每个实施例中,形成基础结构的编织纱线的粗细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上述的每一条经向衬垫纱线(G)的粗细也可以自由选择。特别是,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嵌入离链齿啮合端头最近的链式线迹纱线(A)中的经向衬垫纱线(G)可以比嵌入到与上述链式线迹纱线相邻的内部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中的经向衬垫纱线(G)更粗。这时,链齿附着部的边部变厚,能够更加充分地承受拉链面的弯曲或推拉,从而将链齿脱开的可能降低到最小。
除用于固定链齿条ER的链式线迹纱线(F)的编织结构之外,形成拉链带主体部TB的基础结构的每一种编织纱线的编织结构也不局限于已显示的结构。在上述例子中纬向衬垫纱线有三种结构,但是它们也可以同样的结构嵌入。
在上述实施例中,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形成两个条纹,但是根据链齿条的大小,也可以形成三个条纹。这时经向衬垫纱线(G)嵌入所有的固定链式线迹纱线(F)并同时相互缠绕。此外上述连续链齿条并不仅仅局限于环形链齿条,它们也可以是形成所谓的“之”字形链齿条,其中单纤维沿纵向方向延续形成左右根部而联结部分在拉链带主体部TB的平面上弯曲成U形,同时交替向上和向下伸展,在其间形成啮合头,如图11所示。
此外本发明还可以用在安装于一种制品上的隐藏拉链上,这种制品的配合部和连接部在连续链齿条ER的配合部两侧,该连续链齿条ER由在相反位置处形成的塑料单纤维制成。这样链齿条的安装完成后,链齿附着部折回,使配合部相互配合。
如上所述,至少形成链齿附着部的所有编织纱线的热收缩率高于形成拉链带主体部分的纱线的热收缩率。这样通过编织后的热处理,形成链齿附着部的所有纱线收缩比形成拉链带主体部的编织纱线要大,这样在链齿附着部的基础结构上就不容易产生链齿的不规则齿距。由于固定纱线压入链齿条的根部上的张紧和固定部分而形成凹槽,所以在链齿根部上下方的编织纱线容易相互平衡,这些纱线的啮合力变得更强。此外,拉链带对推拉拉链面的弯曲力承受力更强。从而防止由于链齿配合部抬起而导致链齿脱开,从而保持拉链有稳定的闭合效果。
在本发明中,经向衬垫纱线的热收缩率大于其他编织纱线,链齿条的热收缩率低于形成拉链带的编织纱线,再加上上述的效应,所以固定编织纱线使链齿各根部变形,形成凹槽。这样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拉链链齿不会错位,进一步增加了结合力。虽然链齿向外突出成弓形在这种针织拉链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热处理之后,拉链带变得基本平直,或者是链齿条微微向内弯曲成凹形。因此拉链带在随后的拉链加工步骤中易于加工,而且在随后的缝纫步骤中处理特别容易,能够进行自动缝纫。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拉链,包括有至少由一条固定编织纱线所固定的连续链齿条,在针织拉链带的同时将该链齿条编织到拉链带纵向侧边上的链齿附着部上,拉链带由经向编织基础结构形成,所述拉链的特征在于,链齿附着部的基础结构至少由部分固定编织线形成,所有形成链齿附着部的编织纱线的热收缩率至少高于形成拉链带主体部的基础结构的编织纱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拉链,其特征在于,形成链齿附着部的编织纱线的热收缩率大于形成链齿条的单纤维的热收缩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拉链,其特征在于,形成链齿附着部的经向衬垫纱线的热收缩率大于形成链齿附着部的其他纱线的热收缩率。
4.如权利要求1到3中任何一个所述的针织拉链,其特征在于,链齿条由热塑性合成树脂制成,形成链齿条的单纤维的热收缩率在3%到18%,形成拉链带的经向衬垫纱线的干态热收缩率在15%到40%,形成链齿附着部的其他纱线的干态热收缩率在10%到30%,形成拉链带主体部的纱线的干态热收缩率在3%到1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拉链,其特征在于,链齿条由聚酰胺合成树脂、聚酯合成树脂、聚丁烯合成树脂或者聚丙烯合成树脂制成,其热收缩率根据干态热收缩半或沸水热收缩率选定,它们的值应设定成使得其各形成纱线在拉链带热收缩时,由于经向衬垫纱线、形成链齿附着部的其他纱线、以及形成链齿条的单纤维的收缩而压入单纤维的根部,并形成凹槽。
全文摘要
一种经编拉链,其链齿条易于编织到拉链带上,附着稳定且牢靠,链齿不会因为推拉链齿面而脱开。针织拉链带时将链齿条编织到链齿附着部上,用固定链式线迹纱线固定。各固定链式线迹纱线的对应针环将连续链齿条的相应链齿根部从上推向基础结构。各沉降弧簇形成部分基础结构。经向衬垫纱线经编到沉降弧上并相互缠绕。形成链齿附着部的所有纱线的热收缩率大于形成拉链带的纱线。编织后各编织纱线进行加热收缩。
文档编号A44B19/56GK1228277SQ98125498
公开日1999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1998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1997年12月26日
发明者松田义雄, 加藤秀信, 池口祥人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