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构造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5636阅读:7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行李箱构造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李箱构造的改良,特别一种行李箱框架构造的改良。
一般行李箱框架构造包括一设在行李箱本体中央的一圈框架,并在框架上、下两端加设木板或其他塑胶板,以便在框架上方装设伸缩把手的座体,而在框架下方底部装设底板及踢脚板,并在两侧角落装设角轮,在座体及角轮安装前须先将行李箱的外层布框先行套入前述的框体,再藉内外座体及内外底板及踢脚板将外层布框与框架结合固定为一体,由于支撑强度不够,行李箱的箱面不甚挺直,有碍行李箱的外观观瞻及商品价值的提升。
为此,业者便寻觅改善之道,将行李箱的框架改良为如


图1A及1B所示,包括一等于行李箱厚度宽幅的框体F,一可套设于框体F外周的行李箱本体布框E,一行李箱盖体C,其中,行李箱本体布框E及框体F藉座体B及底座B1及B2锁固在一起,而行李箱本体布框E及箱盖体C再藉拉链Z1、Z2连成一体,由于行李箱本体布框E与框体F之间仅藉上、下两处固定在一起,使其间的两侧部形成非固定的间隙G(如
图1B所示),导致行李箱结构层在本体口缘上造成外观瑕疵,且布框与框体间的两侧面无法如行李箱的后板在钢线框S的撑紧下相互结合而使行李箱的箱面挺直,为行李箱构造上的一大败笔,有待改进。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改进习用行李箱框体与布框间的缺点,而提供一种行李箱构造的改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颖行李箱构造的改良,其框体的一端密闭,并在密闭端底外周形成一环形凹沟框以增强框体密闭端的支撑强度,并将钢线框移设于布框的开口端,再藉扣带将布框与塑胶框体在开口端处扣接成一体,如此不仅行李箱本体的五个面被撑得挺直平坦,且将行李箱的口缘的瑕疵完全消除,不论组装或拆装均极为快速便捷。
本实用新型为达成上述及其他目的及功效,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手段包括一行李箱布框、一塑胶框、一盖体、一伸缩拉杆、一座体、一固定伸缩拉杆的底座及角轮,其特征为,该塑胶框为一端密闭的盒体塑胶框,该盒体塑胶框的开口端口缘内壁设有多数个扣合装置的母部(或公部),而该行李箱布框的开口端口缘则缝设钢框,环绕行李箱布框的开口部,并在开口部的外缘缝设拉链布带的一边,而拉链布带的内面与钢框相缝合的内周面则以等距分设多数个扣合装置的公部(或母部),以便行李箱的布框与塑胶框组装结合时,该扣合装置的母部及公部相互扣合后,使布框的口缘被拉紧地扣合于塑胶框口缘上,而使两结合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行李箱的布框及塑胶框经加改良后,两在口缘处可紧密结合为一体,不仅外观无瑕疵,行李箱板面撑挺美观,且可增进行李箱的机械支撑强度又可简化行李箱的组装作业。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功效及特点。
图式简单说明
图1A为习用行李箱构造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B为
图1行李箱打开行李箱盖体的立体说明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构造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A为自第2图3A-3A线的剖视图;图3B为自第2图3B-3B线的剖视图;图4为自第2图4-4线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布框与塑胶框结合实施例的部份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构造的侧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构造的布框与塑胶框结合后的立体说明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构造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以及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8图的布框与塑胶框结合的部份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布框与塑胶框结合又一实施例的部份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布框与塑胶框结合再一实施例的部份剖视图。
主要部分代表符号10布框 101端部 11钢框111布管12拉链布带 121拉链布带的一端13扣带 13A、13B魔术带 131公扣131B缝线 131A铆钉 14开孔15包边 20塑胶框 21母扣扣具22环形凹沟 24座体 25伸缩拉杆收容槽
30盖体 40伸缩拉杆组件 50角轮如图2至6所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构造的实施例一,包括一布框10、一塑胶框20、盖体30、伸缩拉杆组件40、一对与塑胶框20一体成型的伸缩拉杆收容槽25-25、一座体24及角轮50等组成的,其中,伸缩拉杆组件40、角轮50及座体24均为习用构件,有关说明从略。
本实用新型行李箱构造主要改良的部份包括将两端开口型塑胶框改为有底的盒形塑胶框20,并在有底的四个外周形成一环形凹沟22(如第2图及第3A图所示),该凹沟22系于有底塑胶框真空成型时一次完成,以增强真空成型塑胶框20的支撑刚性,当然,如塑胶框体的材料的选用及适当增加其厚度致使塑胶框体40具有足够的支撑刚性时,该环形凹沟22并非为必要。在塑胶框20的有底一面上端另予成型两个伸缩拉杆收容槽25-25(如图2及3B所示),一则可进一步增强塑胶框20的支撑强度,二则可便于拉杆及拉杆座体24的组装作业;又为使塑胶框20得以与布框容易结合,于塑胶框20的开口一端的口缘内壁上设置多数个扣合装置的母扣扣具21。
同理,行李箱布框10亦为一端密闭的框体,其大小应以适可紧密套入上述塑胶框20为度,亦即该布框10的密闭端上方设两个开孔14-14,该两个开孔14-14与收容槽25-25相对正,令塑胶框20与布框套合后伸缩拉杆40可由开孔14-14穿入而伸抵收容槽25-25内,并于伸缩拉杆40的底端以螺丝41予以锁固,如第3B图所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布框的改良特征在于,将原设于密闭端的钢框11移至开口端口缘,并藉一扣合装置的带扣上的公扣扣具13将布框10的开口端口缘完全扣持于塑胶框20的口缘上,详言的,如第4及5图所示,将行李箱布框10的端部101、钢框11藉布管111的两端、拉链布带12的一端121及扣带13的内端以包边15经缝线14予以缝合在一起,如第4图所示的断面构造,亦即行李箱布框10的端口设有支撑的钢线框11,介于布框10与拉链布带12的间,而于拉链布带12的内层以等间距一起缝设多数扣带13,该多数扣带13上的公扣131适可将布框10以紧密状态扣持于塑胶框20内壁口缘的母扣21上,使扣合后布框10与塑胶框20的口缘处衔接成一紧密的结构体,如图5所示,不仅使行李箱本体的口缘美观,并使行李箱的布框被撑紧,又可增进行李箱的支撑刚性,而且使行李箱经此改良后,其组装及拆装作业迅速便捷。
本实用新型的行李箱盖体30的构造与习用相同,有关说明从略。
本实用新型行李箱构造的实施例二如图8所示,其构造大体上与实施例一相同,只是将实施例一的具公母扣的扣带13改为具公母扣的魔术带13A及13B,使行李箱布框10的边缘经魔术带13A及13B扣合后,结合得更为紧密,如图9所示。
应该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上述如图5所示的布框10与塑胶框20的口缘处衔接成一紧密的结构体乙节,除实施例二(如图8及9所示)外,事实上,其结合装置可以有多种手段加以实施,例如
图10所示,可将布框10、钢线框11、拉链布带12及整条结合带13、包边15予以缝合后,再将整条结合带13的自由端使用多数铆钉131A由布框10的外侧往内,或由塑胶框20的内往外予以定点铆住,如第10图所示,亦属可行。
本实用新型布框10与塑胶框20间的结合装置可以变化,如将该铆钉131A的铆合手段改用强轫性缝线131B予以缝合,如
图11所示,也可以采用适合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式。
权利要求1.一种行李箱构造的改良,包括一行李箱布框、一塑胶框、一盖体、一伸缩拉杆、一座体、一固定伸缩拉杆的底座及角轮,其特征为该塑胶框为一端密闭的盒体塑胶框,该盒体塑胶框的开口端口缘内壁设有多数个扣合装置的母部(或公部),而该行李箱布框的开口端口缘缝设钢框,环绕行李箱布框的开口部,并在开口部的外缘缝设拉链布带的一边,而拉链布带的内面与钢框相缝合的内周面则以等距分设多数个扣合装置的公部(或母部),以便行李箱的布框与塑胶框组装结合时,该扣合装置的母部及公部相互扣合后,使布框的口缘被拉紧地扣合于塑胶框口缘上,而使两结合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构造的改良,其特征为该扣合装置为一种按钮的公扣及母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构造的改良,其特征为该扣合装置为一种魔术带的公扣及母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构造的改良,其特征为该塑胶框的密闭端两面交界的棱角处予以形成一环形凹沟,藉以增强塑胶框的机械支撑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构造的改良,其特征为该伸缩拉杆的座体系直接形成于塑胶框的密闭端上。
6.一种行李箱构造的改良,包括一行李箱布框、一塑胶框、一盖体、一伸缩拉杆、一座体、一固定伸缩拉杆的底座及角轮,其特征为该塑胶框为一端密闭的盒体塑胶框,该盒体塑胶框的开口端口缘内壁设有第一扣合装置,而该行李箱布框的开口端口缘缝设钢框,环绕行李箱布框的开口部,并在开口部的外缘缝设拉链布带的一边,而拉链布带的内面与钢框相缝合的内周面则设有第二扣合装置,以便行李箱的布框与塑胶框组装结合时,该第一扣合装置可藉第二扣合装置的结合,而使布框的口缘被拉紧地扣合于塑胶框口缘上,而使两结合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行李箱构造的改良,其特征为该第一扣合装置为一种多数个铆钉,而第二扣合装置则为一种整条的扣合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行李箱构造的改良,其特征为该第一扣合装置为一种缝线,而该第二扣合装置则为一种整条的扣合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行李箱构造的改良,其特征为该塑胶框的密闭端两面交界的棱角处予以形成一环形凹沟,藉以增强塑胶框的机械支撑强度。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行李箱构造的改良,其特征为该伸缩拉杆的座体系直接形成于塑胶框的密闭端上。
专利摘要一种行李箱构造的改良,是将行李箱的框体做成一具有密闭端的盒体塑胶框,在密闭端的每二面交界的棱角处形成一环形凹沟,以增强塑胶框的支撑强度,并在塑胶框开口端内壁等距设置多数结合装置的母扣;而在行李箱的布框开口端口缘则缝设钢线框及拉链,并在拉链布带与钢线框缝合处内面缝设一结合装置的公扣,令行李箱的布框套入塑胶框后,藉结合装置的公母扣的扣合而使布框与塑胶框的开口端口缘结合为一体的构造。
文档编号A45C5/04GK2397778SQ99248160
公开日2000年9月27日 申请日期1999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1999年10月9日
发明者林哲宏 申请人:乔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