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型无缝收腹提臀天鹅绒连裤袜及其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369109阅读:来源:国知局
纱梳栉G3、G4也做相应的偏移运动,该梳栉摆到前针床FN时发生偏移导致该纱线在前布片F形成线圈,接着摆回后针床BN时不发生偏移形成一个固有的线圈,再到前针床FN时不发生偏移没有形成线圈,最后摆回后针床BN时发生偏移在多跨一针的针位上形成线圈而完成一个编织循环,见图7中纱线7B1。
[0064]利用这个技术根据裤裆实际设计弧度的针数及针位设定和控制其贾卡针的偏移,就可以实现腰腹裆部底端位置6的前后布片缝合。即两腿圆筒到臀部的中间位置需要设定若干针来编织前后布片的连接,以防止出现裤裆开裆的情况。
[0065]第三,腰腹裆部D的位置需利用贾卡针偏移技术编织不同组织或组织搭配出以形成具有收腹提臀效果的裤裆。如图10所示,我们以D1、D2、D3、D4四个部位使用不同的厚密度组织进行编织,其中提臀区Dl的组织主要起到提臀的作用,收腹区D2起到收腹的作用,臀部区D3主要是根据人体臀部设计出较为宽松的布面组织,收腰区D4位于腰部起收窄作用。我们主要使用经编组织中的两针经平技术(即薄组织),如图3-1 (前针床)和图4-1 (后针床),及三针经平组织(即厚组织),如图3-2 (前针床)和图4-2 (后针床),设定X横列m针位置编织三针经平组织(厚),η针位置编织两针经平组织(薄),那么两种组织就可以根据设计者所需组合出不同的组织搭配效果。三针经平组织(厚组织)的编织方法如图3-2 (前针床)和4-2 (后针床)所示,两针经平组织(薄组织)的编织方法如图3-1 (前针床)和4-1所示(后针床)。
[0066]如上所述,两针经平组织为本发明编织方法的基本组织织法,所以直接编织而无须控制贾卡针的偏移,而三针经平组织需要在编织基本组织的偶数横列时贾卡针发生偏移成圈。但由于本发明袜裤可以选择仅使用前后针床的两把贾卡梳栉而不使用地梳梳栉进行编织,所以当厚组织右边遇上薄组织时会发生如图8中X位置没有纱线垫纱成圈而出现漏针情况,漏针会导致该针位的织针针舌因未垫纱成圈而在接下来的编织运动中无法打开针舌,进而导致以后的编织无法垫纱成圈,造成断纱、织物破裂等现象。
[0067]为解决图8中X位置的漏针问题,如图9,编织纱线6s的贾卡针在编织第一个横列时不偏移,按原来设定的织法运动形成第一个线圈,当其编织第二个横列即偶数横列时在针背不发生偏移,而当贾卡梳栉移到针前时发生偏移即可形成重经组织,即同时在两根相邻的织针上垫纱,这样就可以补住图8中X位置上的不垫纱导致漏针的问题。
[0068]如图1,我们根据人体腰腹臀部的体型设计出D1、D2、D3和D4四个部位,这四个部位相互配合作用来达到收腹提臀的效果。其中,位于腰部的收腰区D4使用的组织与本发明无缝收腹提臀三分的裤裆的布面组织一致,即三针经平组织(厚组织织法),这个部位起到收窄腰围的作用。收腹区D2起到收腹的作用,而提臀区Dl起到提臀的效果,这两个部位我们都使用厚组织与薄组织相互搭配出的新组织来编织。这种新组织千变万化,而且可编织出提花的效果,可以根据设计者所需任意搭配出各种花纹组织。两者的区别在于提臀区Dl的组织使用三针经平技术比两针经平技术更多,所以Dl比D2更厚密。而Dl、D2均使用厚组织与薄组织搭配的新组织,为避免出现漏针必须使用重经组织进行包边,而重经组织比三针经平组织更密,所以Dl与D2相对比D4更厚密。臀部区D3使用两针经平组织,所以D3是最薄最稀疏的部位,这样有利于臀部的宽松透气。经过这四个部位的相互配合作用就能起到收腹提臀的效果。
[0069]第四:前后布片两腿部T之间及腰腹裆部D边缘位置1、2、3、4的分缝接合以形成两条腿的圆筒织物及位于臀部的腰腹裆部的一个圆筒织物的编织。
[0070]前后布片两腿部T之间及腰腹裆部D的边缘位置1、2、3、4的编织,具体为:这些边缘位置1、2、3、4均为前后布片的分缝接合位置,通过分缝接合技术实现并编织出与旁边纱线分离的圆筒织物,即形成独立的圆筒织物。如本发明三分裤裆的腿部T是两条独立分离的圆筒织物,而编织到腰腹裆部D时两条圆筒织物合并为一条大的圆筒织物,所以3与4在编织到腰腹裆部的底端位置6时即停止前后布片分缝接合的编织,而I与2是从腿部位置一直到本发明裤裆编织完成为止。
[0071]本技术通过控制具体位置的贾卡针的偏移来实现,具体实现方式为:以一个圆筒织物为例(其他圆筒织物织法同理),在需要实现圆筒织物的边缘位置,前后布片必须接合且与旁边圆筒外的纱线分离,否则形成的圆筒会有多余纱线连接,造成圆筒织物的不完整甚至破损。在该边缘位置的具体针位上需要同时控制该位置的前后贾卡针的偏移才能实现前后布片的分缝接合。本发明无缝收腹提臀三分的裤裆腿部T均为厚组织织物,在腰腹裆部位置既有厚组织又有薄组织,所以本发明无缝收腹提臀三分的裤裆的前后布片分缝接合技术既要考虑厚组织的分缝接合,又要考虑薄组织的分缝接合。
[0072]首先,厚组织的分缝接合技术具体为:如图5-1所示,在圆筒织物的右方边缘位置,前针床的贾卡梳栉G2的该位置贾卡针在前针床编织第一个线圈时发生偏移导致原本该形成的线圈的针位不形成线圈,然后该梳栉摆动到后针床时该贾卡针发生偏移而在后针床形成一个线圈,再摆回前针床时发生偏移导致跨一针的针位上形成线圈,最后摆到后针床时不发生偏移仍按基本组织的走法不形成线圈,如纱线5F1 ;后针床的贾卡梳栉G4的该位置贾卡针在前针床编织第一个线圈时不发生偏移仍按基本组织的走法不形成线圈,然后该梳栉摆动到后针床时该贾卡针不发生偏移仍按基本组织的走法形成一个线圈,再摆到前针床时发生偏移形成位于前针床的一个线圈,最后摆会后针床时发生偏移导致原本该形成的线圈的针位上不形成线圈,如纱线5B1,这样就实现了该针位的前后布片相连接且与旁边圆筒外的纱线相分离,即完成了圆筒右边的分缝接合,并形成该位置组织基本与布面组织相一致的效果。而同理,在圆筒织物的左边也需实现前后布片的分缝接合,前针床的贾卡梳栉Gl的该位置贾卡针在编织第一个横列时不偏移仍按原基本组织走法形成一个线圈,当Gl摆到后针床时该贾卡针不发生偏移没有形成线圈,再摆回前针床时发生偏移导致原本的线圈不能形成,最后摆到后针床时发生偏移形成一个线圈,见纱线5F2 ;后针床的贾卡梳栉G3的该位置贾卡针在前针床发生偏移形成一个线圈,摆回后针床时发生偏移导致原有的线圈不能形成,再摆到前针床时不发生偏移仍按原基本组织织法不形成线圈,最后摆回后针床时发生偏移导致该纱线在跨一针的针位上形成线圈,如纱线5B2。
[0073]薄组织的分缝接合技术为:图5-2中纱线5F3是通过贾卡针偏移技术控制贾卡梳栉G2该分缝接合位置的贾卡针在前针床FN编织第一个线圈时发生偏移,导致此时其不能在前针床FN形成线圈,当该贾卡针摆到后针床BN时发生偏移导致该纱线在后针床布片边缘形成一个线圈,接着该导纱针又摆回前针床编织下一个横列时不发生偏移而实现本来的线圈编织,结果前后布片相互有纱线连接起来,再当该导纱针摆到后针床时不发生偏移而在后针床不形成线圈,结果该位置贾卡导纱针完成一个循环的编织运动,并形成与旁边薄组织相一致的织物组织,如此根据实际设计的薄组织高度进行重复运动实现前后布片的边缘连接。
[0074]同理,图5-2中纱线5B3是通过贾卡针偏移技术控制贾卡梳栉G3该分缝接合位置的贾卡针在后针床BN贾卡针摆到前针床FN时发生偏移导致形成线圈,接着该贾卡针摆回后针床编织第一个横列线圈时发生偏移导致其在后针床不能形成线圈,然后再摆到前针床时不发生偏移,即与本来一样不形成线圈,再摆回后针床时不发生偏移导致与本来一样形成一个线圈,这样既实现前后布片的相互连接又保证了其编织的织物与旁边薄组织结构相一致,实现无缝连接。
[0075]所有圆筒织物都根据实际设计高度按分缝接合技术循环进行编织实现。
[0076]在上述编织方法中都未提及对本机器的地梳梳栉(前针床GBl和后针床GB2)的应用,因为本发明裤裆的编织可以在不使用地梳梳栉的情况下仅利用前后针床的贾卡梳栉即可完成,而为增加裤裆的牢固度和厚度,我们也可以应用地梳梳栉,但地梳梳栉只能使用经编织物组织中的编链组织或者衬纬组织。
[0077]根据裤裆实际设计尺寸所需,结合纱线实际厚度、张力等因素,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即可织造出没有传统裤袜裤裆的车缝工序及其造成的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