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扣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223361阅读:来源:国知局
制,请参阅图6A至图6C所示,也即所述嵌扣部224也可设为由两个嵌合块228、四个嵌合块228或是两种不同尺寸混合排列的复数个嵌合块228所构成,
[0056]所述推抵件23主要围绕于所述母扣22的嵌扣部224外周侧,以提供所述嵌合块228由外向内的推力,所述推抵件23嵌合于每一嵌合块228的第二卡槽228e中,并与所有第一颈部228a互相接触形成一具开口 231的环圈样态,如图所示,由于所述母扣22的每一嵌合块228大小都固定一致,因此,所述推抵件23将接触于每一嵌合块228外周的全部范围进行抵压。
[0057]然而,前述推抵件23的结构样态同样仅为方便举例说明之用,请参阅图7A与图7C所示,也即所述推抵件23也可弯折成一四分的三圆的C形样态、一 U形样态或者是一近似夹具的菱形样态。以配合前述各种不同样态的嵌扣部224互相使用。
[0058]若所述嵌扣部224采用两个嵌合块228构成时,即可通过U型样态的推抵件23 (图7B),使推抵件23接触两嵌合块228 (图6A)外周的局部范围进行抵压。另外,若所述嵌扣部224是由采用两种不同大小尺寸的八个嵌合块228混和排设(图6C),则采用环圈样态(图4)的推抵件23将接触尺寸较大部份嵌合块228外周的全部范围进行抵压。最后,若所述嵌扣部224同样采用两种不同大小尺寸的八个嵌合块228混合排设(图6C),但另采用菱形样态的推抵件23 (图7C)时,则所述推抵件23乃接触尺寸较大部分嵌合块228外周的部分范围进行抵压。
[0059]请参阅图8所示,所述推抵件23所形成的环圈样态具有一设定大小的内径,如此当所述推抵件23装设于所述母扣22的嵌扣部224外侧时,能够提供夹合推力致使所述嵌合块228产生些微形变,如此即可避免按扣20因制作过程产生的温度误差或是使用环境的热胀冷缩影响,让所述嵌合部与卡扣部214之间的卡扣配合关系,能够取得一不会过于紧迫或是不会过于松弛的最佳使用状态。
[0060]请参阅图9所示,本发明按扣20于使用时,会将所述推抵件23围绕于所述母扣22的嵌合部外周,后续再将所述公扣21与母扣22分别装设于两不同的待加工对象30、31上,其中一待加工对象30主要是被固定在所述公扣21以及一铆钉24之间,所述铆钉24通过钉杆241贯芽所述待加工对象30后,再由所述弟一盘体210反面212芽入通孔213中,后续再将所述钉杆241于第一盘体210正面211弯折定位,如此即可将所述公扣21固定于所述待加工物件30上。
[0061]而另一待加工对象31则是被固定在所述母扣22以及另一铆钉25之间,所述铆钉25同样通过钉杆251贯穿所述待加工对象31后,再由所述第二盘体220反面222穿入通孔223中,后续再将所述钉杆251于第二盘体220正面221弯折定位,如此即可将所述母扣22固定于所述待加工物件31上。
[0062]请参阅图10及图11所示,在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按扣20主要是由一公扣21、一与所述公扣21对接的母扣22以及一安装抵靠所述公扣21的推抵件23等三个构件配合组装所构成。
[0063]所述公扣21设有一具正面211及反面212的第一盘体210,所述第一盘体210呈现一方形样态,且四周边角处各别设有一缝纫开口 218,所述第一盘体210正面211中央(母扣22相邻面)向外延伸形成一卡扣部214,而所述第一盘体210反面212设有复数个止滑凸点216。
[0064]其中,所述卡扣部214是由八个围绕于所述嵌扣部224内周位置的卡合块219依序圆周排列构成,所述卡合块219具有一第二颈部219a,而所述第二颈部219a顶端分别朝向内、外侧延伸形成一第三卡勾部219b与一第四卡勾部219c,由所述第三卡勾部219b、第二颈部219a以及第一盘体210共同形成一供所述推抵件23嵌扣的第三卡槽219d,而所述第四卡勾部219c、第二颈部219a以及第一盘体210将另外形成一供所述嵌扣部224嵌合的第四卡槽219e。
[0065]所述母扣22设有一具正面221及反面222的第二盘体220,所述第二盘体220呈现一对应所述第一盘体210大小的方形样态,且四周边角处同样各别设有一缝纫开口 229,所述第二盘体220正面221 (公扣21相邻面)向外延伸形成一与所述卡扣部214对接的嵌扣部224,而所述第二盘体220反面222同样设有复数个止滑凸点226。
[0066]所述推抵件23主要围绕于所述公扣21的卡扣部214内周侧,以提供所述卡合块219由内向外的张力,所述推抵件23嵌合于每一卡合块219的第三卡槽219d中,并与所有第二颈部219a互相接触同样形成一具开口 231的环圈样态。
[0067]同样地,第二实施例中卡扣部214的结构设计,以及与所述推抵件23之间的配合接触方式,都可采用相同于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揭示的设计,在此不再加以赘述。但前述缝纫开口 218、229的数量以及样态,仅为方便举例说明之用。请参阅图12A、图12B、图12C、图12D所示,也即,所述第一盘体210与第二盘体220也可在对齐位置上,设为两平行长条状的缝纫开口 218、229,或者是多个间隔排成对称镜射样态的缝纫开口 218、229。
[0068]请参阅图13所示,所述推抵件23所形成的环圈样态具有一设定大小的外径,如此当所述推抵件23装设于所述公扣21的卡扣部214内侧时,能够提供向外张力致使所述卡合块219产生些微形变,如此按扣20即可取得最佳配合关系的使用状态。
[0069]请参阅图14所示,本发明按扣20于使用时,将所述推抵件23围绕于所述公扣21的卡扣部214内周,随后再将所述公扣21与母扣22分别放置接触两不同的待加工对象32、33上,后续采用缝线34车缝所述缝纫开口 218、229,使所述公扣21与母扣22分别缝合固定于所述两待加工对象32、33表面。
[0070]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按扣,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公扣,具有一第一盘体,并由所述第一盘体向外延伸形成—^扣部; 一母扣,具有一第二盘体,并由所述第二盘体向外延伸形成一配合所述卡扣部活动对接的嵌扣部,所述嵌扣部由复数个围绕于所述卡扣部外周的嵌合块构成;以及 一推抵件,绕设于所述母扣的嵌扣部外周侧,并且接触抵靠所述嵌合块,提供所述嵌合块由外向内的推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合块具有一第一颈部,而所述第一颈部顶端分别朝向内、外侧延伸形成一第一卡勾部与一第二卡勾部,由所述第一卡勾部、第一颈部以及第二盘体共同形成一供所述卡扣部嵌扣的第一卡槽,而所述第二卡勾部、第一颈部以及第二盘体将另外形成一供所述推抵件嵌合的第二卡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抵件接触每一嵌合块外周的局部范围或全部范围的其中一种方式抵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抵件接触一部分嵌合块外周的局部范围或全部范围的其中一种方式抵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与第二盘体分别设有至少一止滑凸点。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与第二盘体分别具有供铆钉组装的通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周缘向外延伸形成一增加强度的围壁。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与第二盘体分别具有复数个供缝线车缝缠绕的缝纫开口。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嵌扣部是由两种以上不同大小的嵌合块间隔排列构成不同的外径大小。10.一种按扣,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公扣,具有一配合布体装设的第一盘体,并由所述第一盘体向外延伸形成—扣部,所述卡扣部由复数个卡合块围绕排列构成; 一母扣,具有一配合布体装设的第二盘体,并由所述第二盘体向外延伸形成一配合所述卡扣部活动对接的嵌扣部;以及 一推抵件,绕设于所述公扣的卡扣部内周侧,并且接触抵靠所述卡合块,提供所述卡合块由内向外的张力。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块具有一第二颈部,而所述第二颈部顶端分别朝向内、外侧延伸形成一第三卡勾部与一第四卡勾部,由所述第三卡勾部、第二颈部以及第一盘体共同形成一供所述推抵件嵌扣的第三卡槽,而所述第四卡勾部、第二颈部以及第一盘体将另外形成一供所述嵌扣部嵌合的第四卡槽。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抵件接触每一卡合块内周的局部范围或全部范围的其中一种方式抵压。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抵件接触一部分卡合块内周的局部范围或全部范围的其中一种方式抵压。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与第二盘体分别设有至少一止滑凸点。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与第二盘体分别具有供铆钉组装的通孔。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周缘向外延伸形成一增加强度的围壁。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与第二盘体分别具有复数个供缝线车缝缠绕的缝纫开口。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部由两种以上不同大小的卡合块间隔排列构成不同的外径大小。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按扣,包含公扣、母扣以及推抵件,其中公扣具有第一盘体,并向外延伸形成卡扣部,而母扣具有第二盘体,并向外延伸形成对接公扣的嵌扣部,而推抵件可选择性地安装绕设于公扣的卡扣部内周或母扣的嵌扣部外周,让推抵件抵靠由复数卡合块构成的卡扣部,并提供每个卡合块由内向外的张力,或是让推抵件抵靠由复数个嵌合块构成的嵌扣部,并提供每个嵌合块由外向内的推力。如此让公、母扣之间的对接配合关系不会过于紧迫或是过于松弛,进而让按扣始终维持在一最佳使用状态。
【IPC分类】A44B17/00
【公开号】CN104939443
【申请号】CN201410127419
【发明人】陈宗龙
【申请人】倍腾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30日
【申请日】2014年3月3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