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毒疮的外用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3226阅读:40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毒疮的外用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外用中药,具体是一种治疔毒疮疖、痈肿、疮毒的外用中成药,属中药领域。
疔毒疮疖、痈肿等属毒疮类外科疾病,多数临床表现为红、肿、痈,以后越肿越大,使患者疼痛异常;尤其是痈肿多发生在颈、背、上唇等部位,炎肿表面的黄白色“脓头”,也越来越多,如不及时治疗,由于坏死组织增多,进而形成大面积溃疡,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目前用以治疗此类疾病的拨毒膏,对治疗毒疮疾病的排毒有一定疗效,但对较严重的疔毒疮疖、痈肿、疮毒等,尚缺乏理想的外用中药药物。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继承传统秘方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治疗外科毒疮的外用中药,主要是对疔毒疮疖、痈肿、疮毒等具有排毒、排脓、散结消肿、止痛散瘀作用的外用中药拨毒膏。
本发明的治疗毒疮的外用药是中药拨毒膏,它的组成是木别3-7个 铜绿3-7g 乳香7-13g没药7-13g 篦麻子30-40g 巴豆3-7粒杏仁3-7g彰丹7-13g 松香160-240g其制作方法如下所选用的中药材,需符合《中国药典》规范所炮制的中药材,按上述组成比称取各中药材,首先将木别、巴豆、篦麻子去皮捣碎,然后,分别将各药材粉碎成细粉与加热熔化的松香共同搅匀,最后加入彰丹,经搅拌混合均匀,冷却至室温,即加工制成深棕色固体拨毒膏。拨毒膏可加工成圆片形、半球形或其它形状的产品。每粒(或片)拨毒膏含药量为2-10g。
本发明的中药外用拨毒膏的最佳组成是木别5个铜绿5g 乳香10g没药10g篦麻子35g 巴豆5粒杏仁5g 彰丹10g 松香200g使用时,只需加热,使拨毒膏变软,贴于患处,即可进行拨毒治疗。经1-2日即能达到拨毒消肿、止痈的效果,从而治愈毒疮。
本发明的中药外用拨毒膏,经多年临床实践证明,对疔毒、疮疖、痈肿、疮毒,具有排毒排脓、散结消肿、疗痈止痛、散瘀定痛、消肿敛疮、行血消肿等独特功效,尤其对较严重的毒疮、行血消肿的功能,效果十分显著,疔效达95%以上。
实施例1称取符合《中国药典》规范的下列中药木别5个、铜绿5g、乳香10g、没药10g、篦麻子35g、巴豆5粒、杏仁5g、彰丹10g、松香200g,将木别、巴豆、篦麻子去皮捣碎,然后,分别将药材粉碎成细粉,用加热的松香与木别、铜绿、乳香、没药、篦麻子、巴豆、杏仁共同搅拌均匀,最后加入彰丹,混合均匀,趁热将熔化的混合药物倒入用玻璃加工成的半球型模具中,冷却后脱模,即加工成半球型深棕色固体中药拨毒膏,每一半球型拨毒膏含药量可为2-10g。
实施例2典型病例张某 男40岁,在后颈部位出现红肿发热现象,感到有剧烈胀痛,并出现黄白色“脓头”,炎肿逐渐增大,炎肿表面出现多个黄白色“脓头”,经大夫诊断为“痈肿”,将实例1制作的5g重的拨毒膏用热水软化并压扁,贴到患处,并用纱布复盖“拨毒膏”,胀痛逐渐减轻,48小时后,炎肿和胀痛全部消失;揭掉拨毒膏,进一步在患处按常规方法消毒,一星期后全愈。
实例2林某某 女 22岁,面部长一个红、肿、痛的小硬结,由于未及时治疗,硬结逐渐增大,呈锥形隆起,顶部出现一黄白色小“脓头”,患者感到全身不适,畏寒、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头痛等;使用实例1制作的2g重的拨毒膏进行拨毒、排脓1天后,疼痛逐渐减轻,2天后,揭去拨毒膏,并对患处消毒处理,5天后症状消失。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毒疮的外用药,其特征是由中药加工成的拨毒膏,它的组成如下木别3-7个 铜绿3-7g 乳香7-13g没药7-13g 篦麻子30-40g 巴豆3-7粒杏仁3-7g 彰丹7-13g 松香160-240g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毒疮的外用药,其特征是所述拨毒膏的组成是木别5个 铜绿5g 乳香10g没药10g 篦麻子35g 巴豆5粒杏仁5g彰丹10g松香200g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毒疮的外用药,其特征是所述拨毒膏是通过以下步骤加工制成将木别、巴豆、篦麻子去皮捣碎,并将其它药材粉碎成细粉,将木别、铜绿、乳香、没药、篦麻子、巴豆、杏仁与加热熔化的松香混匀,最后加入彰丹,再混匀、冷却而成。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毒疮的外用药,由木别、铜绿、乳香、没药、蓖麻子、巴豆、杏仁、彰丹、松香加工制成的中药拔毒膏,经临床证明,对疔毒疮疖、痈肿、疮毒具有排毒、排脓、散结消肿、疗痈止痛、散瘀定痛、消肿敛疮等独特功效;尤其对较严重的各种毒疮,效果十分显著。
文档编号A61P17/02GK1266694SQ00103338
公开日2000年9月20日 申请日期2000年3月1日 优先权日2000年3月1日
发明者高振彬 申请人:高振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