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防回收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6358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次性防回收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类。
现有的一次性注射器,在使用后常会被假冒者回收再售,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经一次使用后就有明显破坏痕的注射器,以防止回收再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注射器包含针头、筒体、筒体内的筒芯。其特征是在筒体后部与筒芯后部间设置作为防伪标志的、可阻止筒芯推进(注药)的防伪块。使用时,必须先将防伪块破坏(折断),然后才能顺畅地将筒体内腔的药液推注完毕。这样,注射器上便留下明显破坏痕。这种有破坏痕的注射器因无法再售,故无人回收。
与传统一次性注射器相比,本实用新型仅增加了一防伪块,所增成本极微。不仅彻底防止了回收造假行为,还将许多医护人员从为破坏使用过的注射器而付出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防伪块固定在筒芯后部的注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防伪块固定在筒体后部的注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包括了针头(1)、筒体(2)及筒体(2)内的筒芯(3)。特征是在筒体后部(4)与筒芯后部(5)间设置作为防伪标志、可阻挡筒芯(3)向筒体前部(12)的筒体内顶壁(7)推进的防伪块(6)。该防伪块(6)可固定在筒芯后部(5)上,也可固定在筒体后部(4)上。
当防伪块(6)固定在筒芯后部(5)时,可使防伪块(6)至筒芯前部(8)顶端的距离小于筒体后部(4)顶端至筒体内顶壁(7)的距离;且使注射器轴中线(9)至防伪块(6)最远的距离大于轴中线(9)至筒体内侧壁(13)的距离,或使轴中线(9)至防伪块(6)最远的距离大于轴中线(9)至筒体外侧壁(14)的距离。
由于防伪块(6)受到筒体后部(4)顶端的阻挡,筒芯(3)无法顺畅地将筒体(2)内腔的药液推注完毕。故须先将防伪块(6)除之(折断)。这样,筒芯后部(5)就留下醒目的破坏痕。
当防伪块(6)固定在筒体后部(4)时,可使筒体内顶壁(7)至防伪块(6)上最远的距离大于筒芯前部(8)顶端至筒芯后部(5)上的按压片(10)的距离。且使轴中线(9)至防伪块(6)的距离小于轴中线(9)至按压片(10)的距离。
由于按压片(10)受到防伪块(6)的阻挡,筒芯(3)无法顺畅地将筒体(2)内腔的药物推注完毕。故须先将防伪块(6)除之(折断)。这样,筒体后部(4)就留下醒目的破坏痕。
为能轻松、方便地将防伪块(6)破坏掉,可在防伪块根部(11)设向内凹陷的凹陷区,使防伪块根部(11)变薄易断;也可在防伪块根部(11)开孔。
本实用新型中,将筒体(2)及筒芯(3)靠近针头的一端定为前部,而另一端则定为后部。筒体前部(12)与筒体后部(4)的长度各占一半。筒芯后部(5)的长度可占筒芯(3)长度的92%,或占筒芯(3)长度的42%。
权利要求1.一种一次性防回收注射器,包括针头(1)、筒体(2)、筒体(2)内的筒芯(3),其特征在于筒体后部(4)与筒芯后部(5)间设置作为防伪标志的,可阻止筒芯(3)推进的防伪块(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防回收注射器,其特征是防伪块(6)固定在筒芯后部(5),防伪块(6)至筒芯前部(8)顶端的距离小于筒体后部(4)顶端至筒体内顶壁(7)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防回收注射器,其特征是轴中线(9)至防伪块(6)最远的距离大于轴中线(9)至筒体内侧壁(13)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防回收注射器,其特征是轴中线(9)至防伪块(6)最远的距离大于轴中线(9)至筒体外侧壁(14)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防回收注射器,其特征是筒芯后部(5)的长度占筒芯(3)长度的92%。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防回收注射器,其特征是筒芯后部(5)的长度占筒芯(3)长度的4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防回收注射器,其特征是防伪块(6)固定在筒体后部(4),筒体内顶壁(7)至防伪块(6)上最远的距离大于筒芯前部(8)顶端至筒芯后部(5)上的按压片(10)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一次性防回收注射器,其特征是轴中线(9)至防伪块(6)的距离小于轴中线(9)至按压片(10)边缘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2或7所述的一次性防回收注射器,其特征是防伪块根部(11)设有向内凹陷的凹陷区。
10.根据权利要求1、2或7所述的一次性防回收注射器,其特征是防伪块根部(11)设有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次性防回收注射器,涉及医疗器械类。包括了针头(1)、筒体(2)、筒体(2)内的筒芯(3),其特征是在筒体后部(4)与筒芯后部(5)间设置有作为防伪标志的、可阻止筒芯(3)推进的防伪块(6)。该注射器经一次使用后,将留下破坏痕。
文档编号A61M5/50GK2412586SQ00203518
公开日2001年1月3日 申请日期2000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00年2月9日
发明者陈永康 申请人:陈永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