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医用多功能抽气抽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520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次性医用多功能抽气抽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更准确地说是具有医用胸腹腔抽气抽液功能,胸腔测压及腔内注药功能的多功能一次性医疗器具。
很久以来,医院临床治疗气胸、胸腹腔积液而使用的穿刺治疗技术,是穿刺针连接乳胶管,用注射器反复抽气或抽液(气胸也可水封瓶闭式引流),使用不方便,容易交叉感染。中国专利局已公开的专利号95208293.4的一次性胸腹腔穿刺器,它包括注射器、穿刺针、三通塑料管和单向管组成,在单向管的进口内侧有一弹性活瓣,在上述穿刺器中存在着单向管的弹性活瓣制作困难,很难保证弹性活瓣在关闭时呈完全密封状态的不足。另外,在《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1998年第1卷增刊第65页有用排气阀治疗气胸临床体会的报道,文中涉及一种自制气胸排气阀,该装置由阀壳、阀芯管内外旋接构成,阀芯管近端是入气管,远端为封闭的盲端,在阀芯管近端设有防滑嵴,在盲端与防滑嵴之间的管壁上设有多个排气小孔,乳胶弹性膜套于阀芯管上将小孔封闭,在阀壳下端设置出气管。治疗时胸腔内的气体经入气管进入阀芯管内,借助气体压力使阀芯管上的乳胶弹性膜扩张,气体通过排气小孔并经出气管排出。在上述排气阀中,其工作原理是利用胸腔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差单向排出胸腔内的气体,缺乏人工主动负压抽吸装置,排出液体困难,若想主动抽气还需外接负压吸引装置,而且每次使用需浸泡消毒为其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向式一次性多功能抽气抽液器,它能克服现有技术在气胸、胸腹腔积液及心包腔积液治疗中抽气抽液器具的缺点和不足,达到一器多用,既可抽气、抽液,也可胸腔测压。
解决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方法是用于胸腹腔及心包腔的一次性多功能抽气抽液器,主要由穿刺针1、引流管2、控制阀3、单向排气排液装置4和导液管8组成。引流管2的前端连接穿刺针1,引流管2的另一端与单向排气排液装置4的入液管5相套接,在引流管2上套有控制阀3。其中单向排气排液装置4内包含有一级单向排液管17和二级单向排液管25。单向排液管17和25的末端均为封闭的盲端18和26,其近端分别设有环形防滑嵴14和22,在盲端与环形防滑嵴之间的管壁上分别设有多个排液小孔15和23。其中,一级单向排液管壁设有15-20个排液小孔,二级单向排液管壁设置12-15个排液小孔,两级单向排液管的表面均套有园筒状弹力乳胶膜16和24,分别将两级单向排液管根部12和20以下至盲端之间的管壁表面覆盖,所有排液小孔均被覆盖封闭。抽气抽液器的特征是在两级单向排液管17和25的环形防滑嵴14和22以上部位的弹力乳胶膜表面分别设置环形弹力压圈13和21,以防止园筒状弹力乳胶膜16和24在扩张时向下滑脱。单向排气排液装置4是由一级单向排液管17和二级单向排液管25,借助于与二级单向排液管25联结的外套管19以及二级单向排液管25的外套管27上下严密套合构成。在上述结构中,二级单向排液管25与外套管19是一整体结构。由于两级单向排液管根部12和20的直径大于根部以下排液管直径,所以上下套合密闭后,一级单向排液管17与外套管19之间构成中空的贮液室R1,二级单向排液管25与外套管27之间构成中空的贮液室R2,在外套管19的管壁上设有一抽吸咀6,该抽吸咀与贮液室R1相通,抽吸咀保险塞9通过保险塞系带10套在抽吸咀6的根部。保险塞9可塞入抽吸咀6内将管口封闭。抽吸咀6可与注射器S套接抽吸。贮液室R1通过一级单向排液管17上的排液小孔15与单向排液管17上端的入液管5相通,贮液室R2通过二级单向排液管25的排液小孔23与贮液室R1相通。在外套管27的下端设有出液管7,它可与导液管8相套接,在导液管8下端管壁上标有厘米数刻度标记11。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既可治疗气胸,也可治疗胸腹水及心包积液,还可测量胸腔内压及胸腹腔内注射药物。使一器多用,使用方便,用注射器产生抽吸负压但不需将注射器反复取下,达到连续抽吸,一次性使用,无患者间交叉感染。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单向排气排液装置4的整体结构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单向排气排液装置4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实施例参照附图所示,在以上结构中,穿刺针采用12号穿刺针,在两级单向排液管壁的排液小孔直径为1-2mm,孔与孔间距5mm,园筒状弹力乳胶膜厚0.2-0.3mm,直径以套在管壁上有紧束感而不滑脱为宜。除穿刺针、环形弹力压圈及弹力乳胶膜外,其它均采用医用无毒塑料制成。
用于胸腹腔的一次性医用多功能抽气抽液器的工作过程如下通过临床确定气胸或胸腹水穿刺部位后,常规消毒、铺洞巾,戴无菌手套,局部麻醉后,将穿刺针1按穿刺点刺入胸腔(或腹腔),在气胸时如果进行胸腔测压应先将控制阀3关闭,拔开引流管2与入液管5套接部位,将导液管8从出液管7处拔下并将导液管8上端套入引流管2上,再将导液管8下端插入装有500ml生理盐水的医用输液瓶中,然后打开控制阀3,这时,引流管2与导液管8联通的管道与胸腔相通,测量导液管8内的水面在瓶中水面以下或以上的厘米数,即为胸腔内的正压或负压值(厘米水柱数)。测压完毕,先关闭控制阀3,将引流管2重新套接入液管5,导液管8套接出液管7,打开控制阀3。如果进行气胸抽气治疗或者胸腹水的抽液治疗时,可将医用输液瓶内的生理盐水倒掉,保留空瓶并将导液管8下端重新放入瓶内。然后在单向排气排液装置4的抽吸咀6处套接一个20ml或50ml注射器S,使注射器作连续抽拉和推排动作,当抽拉注射器S的活塞时,单向排气排液装置4的贮液室R1内产生负压,负压力经二级单向排液管25管壁的排液小孔23传导,使二级单向排液管表面的弹力乳胶膜24向内回缩,将排液小孔23封闭。相反地,在负压力作用下,一级单向排液管17表面的弹力乳胶膜16相对松驰和轻微扩张,负压力经一级单向排液管17的排液小孔15传导使引流管2内也产生负压,胸腔内的(或腹腔)液体(或气体)即经穿刺针1、引流管2、入液管5经一级单向排液管17的排液小孔15顺着弹力乳胶膜16与单向排液管17之间隙流入贮液室R1,并抽入注射器S内。当推动注射器S的活塞时,贮液室R1内产生正压力,这时一级单向排液管17表面的弹力乳胶膜16在正压力作用下回缩,将一级单向排液管17表面的排液小孔15封闭,相反地,正压力经二级单向排液管25管壁的排液小孔23传导,使二级单向排液管25表面的弹力乳胶膜24松驰和扩张,贮液室R1和注射器S内的液体(或气体)即流经二级单向排液管25的排液小孔23,顺着弹力乳胶膜24与二级单向排液管25之间隙流入贮液室R2内,经出液管7进入导液管8,最后流入贮液瓶内,如此反复操作,直至完成抽液或抽气。当抽液(或抽气)完毕需要向腔内注射药物时,先将控制阀3关闭,将引流管2套在入液管5的一端拔开,并套接注射器,再将控制阀3打开,推动注射器活塞,药物便进入胸腔或腹腔内。
在上述治疗中,如果是气胸的治疗,则可进行抽气或将单向排气排液装置4用胶布固定于胸壁上,留置自动排气治疗,也可将导液管8与抽吸咀6套接,并将导液管8下端置于水封瓶内观察瓶中液体内气体逸出状况。假如在排气治疗过程中,一级单向排液管壁套有的弹力乳胶膜16破裂损坏,应立即将抽吸咀6的保险塞9塞入抽吸咀内将其密闭,此时将利用二级单向排液管25发挥单向排气作用。当抽液(或抽气)以及腔内注药完毕后,将穿刺针1拔出,穿刺处无菌纱布压迫固定即完成操作。
权利要求1.一种一次性医用多功能抽气抽液器,由穿刺针(1)、引流管(2)、控制阀(3)、单向排气排液装置(4)和导液管(8)组成,在单向排气排液装置(4)内包含的单向排液管的末端为封闭的盲端,其近端设有环形防滑嵴,在盲端与环形防滑嵴之间的管壁上设有多个排液小孔,单向排液管表面套有的园筒状弹力乳胶膜将管壁的排液小孔覆盖封闭,该抽气抽液器的特征是单向排气排液装置(4)是由一级单向排液管(17)和二级单向排液管(25),借助于与二级单向排液管(25)联结的外套管(19)以及二级单向排液管(25)的外套管(27)上下严密套合构成,在上述结构中,二级单向排液管(25)与外套管(19)是一整体结构,两级单向排液管根部(12)和(20)的直径大于其根部以下排液管直径,所以上下套合密闭后,一级单向排液管(17)与外套管(19)之间构成中空的贮液室R1,二级单向排液管(25)与其外套管(27)之间构成中空的贮液室R2,在外套管(19)管壁上设有抽吸咀(6),该抽吸咀与贮液室R1相通,抽吸咀保险塞(9)借助于保险塞系带(10)套在抽吸咀根部,贮液室R1通过一级单向排液管(17)的排液小孔(15)与入液管(5)相通,贮液室R2通过二级单向排液管(25)的排液小孔(23)与贮液室R1相通,在外套管(27)下端设有出液管(7)可与导液管(8)套接。
2.按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多功能抽气抽液器,其特征在于外套管(19)的管壁上设有的抽吸咀(6)其长度为10mm,内口内径为4.2mm,外口内径为4.6mm,可与20ml或50ml注射器相套接,抽吸咀保险塞(9)可塞入抽吸咀内将抽吸咀密闭。
3.按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多功能抽气抽液器,其特征在于导液管(8)下端的管壁上设有厘米数刻度标记(11)。
4.按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多功能抽气抽液器,其特征在于两级单向排液管(17)和(25)的环形防滑嵴(14)和(22)以上部位所套有的弹力乳胶膜表面设有环形弹力压圈(13)和(21)。
专利摘要一种一次性医用多功能抽气抽液器,属于医疗器具,由穿刺针(1)、引流管(2)、控制阀(3)、单向排气排液装置(4)和导液管(8)组成。单向排气排液装置(4)是由一级和二级单向排液管借助于两个外套管套合构成,并形成上下两个中空的贮液室R
文档编号A61M1/00GK2481331SQ01221729
公开日2002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01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01年4月23日
发明者于春明 申请人:于春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