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祛风湿、止痹痛的内服、外用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1241阅读:6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祛风湿、止痹痛的内服、外用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祛风湿、止痹痛的内服药(也称“伸筋追风胶囊”)、外用药(也称“伸筋追风贴”),更特别地是一种祛风湿、止痹痛内服药、外用药的组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中,中医对风湿、痹痛的探索,由来之已久,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了许多祛风湿、止痹痛的内服药或外用药,都是各自单独使用,要么内服,要么外用,如在实践中,这些药物各有治疗特点,但都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研制一种祛风湿、止痹痛的内服、外用药;研究开发祛风湿、止痹痛的内服药(也称“伸筋追风胶囊”)和外用药(也称“伸筋追风贴”)的用量配比方法;研究祛风湿、止痹痛的内服药和外用药的制备方法;研究祛风湿、止痹痛内服药和外用药的应用方法,最终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本发明人在长期的中医临床实践中认为痹痛的病因病机其外因是由于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原因,以致风寒显邪乘虚侵袭人体,注入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发病;内因是内因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又与血瘀密切相关,痹证往往历时较长,反复发作,关节僵硬变形,甚则关节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剧烈,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或关节寒凉,遇气交之变,寒冷季节则痛剧,得热则安,皆因痹证日久,经络气血为外邪壅滞,运行不利而酿成瘀血痰浊,瘀滞于关节痼结根深,难以蠲除,痰瘀较结,痹阻加重,故疼痛剧烈,气血通行不畅,故见麻木;痰瘀留着,故痛有定处;关节附近紫暗发黑,亦为气血瘀滞之征。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一种祛风湿、止痹痛的内服、外用药,其特征是由下述重量份数的中草药原料制成内服药威灵仙5-15份, 稀签草5-15份, 忍冬藤5-15分,羌 活2-12份, 独 活2-12份, 白 术2-12分,当 归1-10份, 熟 地1-10份, 人 参1-10分,黄 芪5-15份, 天 麻1-12份, 桑寄生2-12分,
麻 黄1-10份,细 辛0.4-4份, 乳 香2-12分,没 药2-12份,杜 仲2-12份, 骨碎补0.4-4分,制川乌1-10份 , 制草乌1-10份, 黑附子0.4-4分,制马钱子0.4-4份, 白花蛇2-12份, 乌稍蛇2-12分,地龙2-12份, 蜈 蚣1-10份, 全 虫1-10分,炙蜣螂1-10份,炙 虫1-10份, 黑蚂蚁5-15分,炙川山甲0.4-4份, 僵 蚕1-10份, 黄 莲0.6-6分,黄 柏0.6-6份, 黄 芩0.6-6份, 酒制大黄0.6-6分,两头尖0.5-5份, 川 芎2-12份, 木 香0.4-4分,沉 香0.4-4份, 丁 香0.4-4份, 香 附0.4-4分,葛 根2-12份,水牛角2-12份, 丹 皮1-10分,炙甘草2-12份,玄 参0.4-4份;外用药雪上一枝蒿5-20份,三分三5-15份; 生马钱子3-12份白龙藤3-12份, 藤乌头5-15份,铁棒锤3-12份,白芥子10-30份, 斑 蝥0.1-0.4份, 穿山甲3-12份,威灵仙10-20份, 急性子10-20份,黄 丹1000-1250份,香麻油2000-3000份。
制作所述的一种祛风湿、止痹痛的内服、外用药的生产工艺方法,其特征是内服药的制作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取纯净干燥的上述内服中草药,按上述份量配比分别或混合后磨碎成细粉,可过24目筛,均匀混合后,在紫外线和/或≥100℃高温下消毒,称重每0.75克细粉中草药装于“0”号胶囊,经检验每瓶装入100粒胶囊即可。
外用药的制作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①取纯净干燥的上述外用中草药,按上述份量配比分别或一同将雪上一枝蒿、三分三、生马线子、白龙藤、藤乌头、铁棒锤、白芥子、急性子、威灵仙九种中草药粉碎成粗粉,将斑蝥、穿山甲磨碎成细粉,可过24目筛;②将香麻油倒入锅内,用微火熬干,将上述第1步骤中九种粗粉中草药混合均匀,倒入锅内,熬黑为度,用棉纱滤净药渣,再入净锅,微火熬至滴水不散,加入上述份量的黄丹,用慢火熬至滴水成珠离火,等药温降至90-100℃,将上述份量磨碎成细粉的斑蝥、穿山甲混匀,倒入锅内搅匀;③摊在布上,外面再用纸包装好,用塑料口袋密封,保存待用;④取口袋中摊在布上的外用药膏放在圆形贴布或贴纸上,每贴放20克,铺开厚0.2-0.4厘米,直径8-10厘米,折叠成半圆形贴,包装检验即可。
所述的祛风湿、止痹痛的内服、外用药,其特征是原料其中的下列中草药原料的重量份数还可由下述配比组成内服药细 辛0.4-2份, 制川乌1-8份,制草乌1-8份,制马钱子1-6份, 白花蛇2-8份,乌稍蛇2-8份,地 龙2-8份,蜈 蚣1-8份,全 虫1-8份,炙蜣螂1-8份,炙 虫1-8份,僵 蚕1-4份,两头尖0.5-6份;外用药雪上一枝蒿5-10份,三分三5-10份, 白龙藤3-6份,藤乌头5-10份,穿山甲3-6份,威灵仙5-10份,急性子5-10份,斑蝥0.1-0.2份。
本发明的优点和效果如下1、由于采用内服药47种中草药,外用药12种中草药(另外还有香麻油)有效的配比和使用,故使用患者内服能够活血化瘀,平衡调整阴阳气血,祛风除湿,外用能够活血化瘀,镇痛、搜风祛湿,消肿止痛,拔毒散瘀止血。
2、由于采用内治和外治辩证有机相结合的方法,故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几个疗程治疗,能够得到有效的治愈,具有祛风胜湿,活血化瘀,止痹痛的功效,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痛、腰椎增生、肩周炎、骨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风湿热等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产生了不为现有技术记载的意外疗效,经临床近千例验证,对风湿类关节炎总有效率达99%,治愈率87.6%以上。
3、采用本发明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05例;其中男20例,女85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4.1岁;得病时间6.5个月至30.5年;诊断标准根据1987年(国家卫生部)进行修订的类风湿病诊断标准执行。化验室患者类风湿因子均阳性,滴度大于1∶32以上,血沉均增快;X线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弥增性骨质疏松,退行性病变,半脱位,关节间隙小和骨质侵蚀,关节软骨消失。
治疗方法内服药每次8粒,相当生药6克,一日3次;外用药,每次贴10贴,即上腕、肘、肩、下肢膝关节、踝关节,每张贴10天,10天为一疗程。
结果观察治愈92例,达87.6%临床症状消失,肢体外形正常,功能良好,恢复劳动,化验类风湿因子阴性。
好转12例,达11.4%症状消失,能参加轻度劳动,化验类风湿因子阴性。
无效1例,占0.9%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类风湿因子无变化。
结合上述三级疗效判定,总有效率达99%。
4、采用本发明治疗颈椎病患者405例,其中男性210例,女性195例,年龄30-65岁,病程50天至12年;诊断标准X线、CT、MRI检查和临床表现,颈部活动受限,上肢麻木,冈上肌、三角肌疼痛、头痛、头晕、霍夫曼阳性,有束带感等。
治疗方法内服药每次服8粒,每日3次,治疗60天后统计,外用药贴增生部位,每次贴10天,10天为一疗程。
治疗疗效判定结果痊愈395例,占94.8%颈部活动功能正常,疼痛消失,上肢麻木及体征消失,头痛、头晕消失。
显效5例占1.2%活动功能接近正常,头晕、头痛消失,颈部疼痛,上肢麻木基本消失。
好转3例,占0.74%颈部疼痛减轻,体征及上肢麻木存在,颈部活动自主。
无效7例,占3.26%治疗前后无变化。
结合上述四级疗效判定,总有效率达96.44%。
5、采用本发明治疗肩周炎患者105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65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0岁,得病时间1年6个月;治疗方法不用内服药,采用本发明外用药,10天贴一次,10天为一疗程,祖师麻注射液条口穴封闭,加功能锻炼,治疗三个疗程统计。
治疗疗效判定标准治愈105例肩关节活动功能正常;
有效0例肩关节活动有所改善;无效0例治疗前后无变化。
上述总有效率达100%。
本发明的实施例说明如下取中草药原料配比如下内服药


外用药


内服药的制法如下取上述十组用量的纯净药材在30-70℃或者在40-50℃环境下干燥,或者将上述纯净药材干燥后取十组上述配比用量,以克为单位,然后磨碎成细粉,过24目筛,在高温≥100℃条件下消毒,或在紫外线下消毒,混合均匀,十组分别为总计265克,分别称重每0.75克细粉中草药装于“0”号胶囊,经检验每瓶装入100粒胶囊即得。
外用药的制作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1、取纯净干燥的上述十组以克为单位的外用中草药,干燥方法同上,每组按外用药的份量配比分别或一同将雪上一枝蒿、三分三、生马线子、白龙藤、藤乌头、铁棒锤、白芥子、急性子、威灵仙九种中草药粉碎成粗粉,将十组斑蝥、穿山甲磨碎成细粉,可过24目筛;2、将上述十组香麻油(其克数可在2000-3000之间选取)分别倒入锅内,用微火熬开,将上述第1步骤中九种粗粉中草药混合均匀,分别倒入锅内,熬黑为度,用棉纱滤净药渣,再入净锅,微火熬至滴水不散,加入上述同组份量的黄丹,用慢火熬至滴水成珠离火,等药温降至90-100℃,将上述十组份量磨碎成细粉的斑蝥、穿山甲混匀,分别倒入锅内搅匀;3、十组分别理论值总计3600克,分别摊在布上,外面再用纸包装好,用塑料口袋密封,保存待用;4、取口袋中摊在布上的外用药膏放在圆形贴布或贴纸上,每贴放20克,铺开厚0.2-0.4厘米,直径8-10厘米,折叠成半圆形贴,包装检验即可。
本发明产品{伸筋追风胶囊}的药效原理是威灵仙祛风湿、止痹痛,通行十二经络;稀莶草祛风湿,通经活络,清热解毒,善祛骨间之风湿;羌活、独活祛风湿止痹痛,而羌活性温专上,擅止上身痹痛,独活温燥专下,长于下身之风寒湿痹痛,二药合用有协同作用;忍冬藤通经络,祛风湿,止痹痛,清热解毒;白术、当归、熟地、人参补气养血,活血,滋阴;黄芪补中益气,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外出之功能;天麻;祛风通络,关节屈伸不利,肢体麻木桑寄生祛风除湿,益肝肾,强筋骨;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仲;细辛发散风寒,通络,风寒入里入骨都可;乳香、没药活血止痛,而乳香辛苦温偏于行气,伸筋,没药,苦辛,平偏于散血化瘀;血竭活血化瘀,止血生机;首乌补益精血,强筋骨,补血益阳,固涩精气;杜仲骨碎补,补肝肾,强筋骨,温补肾阳;制川乌、草乌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黑附子助阳升火,散寒止痛,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制马钱子通络止痛,散结消肿,为治风湿顽痹,麻木瘫痪之药;白花蛇、乌稍蛇、全虫、蜈蚣、僵蚕、炙蜣螂其性善走善窜,攻坚散结,通络止痛,故凡一切气滞血瘀,阻寒经络之风证,瘀证,痛证有奇效,为治顽痹之要药;炙虫破血逐瘀,功擅搜剔,并能深入隧隙,使血无凝者,气可宣通,凡气血凝聚之皆所开之,又得中和之性,破血不峻,所行所和,为破血逐瘀,续筋接骨,消坚破癓之佳药;黑蚂蚁祛风湿,益气力,保肝,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炙山甲气腥而窜,其达窜之性无微不至,贯彻经络,透达关窍,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黄莲、黄柏、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不同之处,黄莲善清心经实火,黄芩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火,黄柏善清泻下焦湿热;酒制大黄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借泻下通便作用,祛风止痛,温中止呕,为行气要药;木香、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为行气之要药;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止痛;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玄参清热解毒,凉血,散结;炙甘草补中益气,驱五脏六腑寒热邪气,调和百药。
本发明的产品(伸筋追风贴)药效原理是急性子、威灵仙辛温,有小毒,其辛所温通,性猛善,祛风湿,通络止痹痛,降气行瘀,破血,消积,软化增生骨质,以“通”“治”“不通”为治疗总纲;雪上一枝蒿、三分三、生马钱子、铁棱锤,苦辛温有大毒,功在镇痛麻醉,祛风除湿,辛散温通,通行周身之气之功能;藤乌头辛大热,有大毒,功能活血镇痛,搜风祛湿之功;白龙藤苦辛热,有大毒,功能发肝解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扩张局部血管,有利于药物渗透;白芥粉辛、温、功在祛经络之谈又是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斑蝥,辛温,有大毒,破血功毒,冷炙的作用;穿山甲咸,微寒,本品性善走窜,能活血化瘀,消癓积,通经脉之功能。黄丹,辛,微寒,有毒,有拨毒,生肌,。止痒之功能,为治膏之要药。本发明的产品特点在于巧妙使用适量配比诸位毒药,因毒药多善疗疾,可起治沉疴愈顽疾,使这十一味药剂产生协同增效作用。
权利要求
1.一种祛风湿、止痹痛的内服、外用药,其特征是由下述重量份数的中草药原料制成内服药威灵仙5-15份, 稀签草5-15份, 忍冬藤5-15分,羌 活2-12份, 独 活2-12份, 白 术2-12分,当 归1-10份, 熟 地1-10份, 人 参1-10分,黄 芪5-15份, 天 麻1-12份, 桑寄生2-12分,麻 黄1-10份, 细 辛0.4-4份, 乳 香2-12分,没 药2-12份, 杜 仲2-12份, 骨碎补0.4-4分,制川乌1-10份, 制草乌1-10份, 黑附子0.4-4分,制马钱子0.4-4份,白花蛇2-12份, 乌稍蛇2-12分,地 龙2-12份, 蜈 蚣1-10份, 全 虫1-10分,炙蜣螂1-10份, 炙虫1-10份, 黑蚂蚁5-15分,炙川山甲0.4-4份,僵 蚕1-10份, 黄 莲0.6-6分,黄 柏0.6-6份, 黄 芩0.6-6份, 酒制大黄0.6-6分,两头尖0.5-5份, 川 芎2-12份, 木 香0.4-4分,沉 香0.4-4份, 丁 香0.4-4份, 香 附0.4-4分,葛 根2-12份, 水牛角2-12份, 丹 皮1-10分,炙甘草2-12份, 玄 参0.4-4份;外用药雪上一枝蒿5-20份, 三分三5-15份;生马钱子3-12份白龙藤3-12份, 藤乌头5-15份,铁棒锤3-12份,白芥子10-30份, 斑蝥0.1-0.4份,穿山甲3-12份,威灵仙10-20份, 急性子10-20份, 黄丹1000-1250份,香麻油2000-3000份。
2.制作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祛风湿、止痹痛的内服、外用药的生产工艺方法,其特征是内服药的制作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取纯净干燥的上述内服中草药,按上述份量配比分别或混合后磨碎成细粉,可过24目筛,均匀混合后,在紫外线和/或≥100℃高温下消毒,称重每0.75克细粉中草药装于“0”号胶囊,经检验每瓶装入100粒胶囊即可。外用药的制作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①取纯净干燥的上述外用中草药,按上述份量配比分别或一同将雪上一枝蒿、三分三、生马线子、白龙藤、藤乌头、铁棒锤、白芥子、急性子、威灵仙九种中草药粉碎成粗粉,将斑蝥、穿山甲磨碎成细粉,可过24目筛;②将香麻油倒入锅内,用微火熬干,将上述第1步骤中九种粗粉中草药混合均匀,倒入锅内,熬黑为度,用棉纱滤净药渣,再入净锅,微火熬至滴水不散,加入上述份量的黄丹,用慢火熬至滴水成珠离火,等药温降至90-100℃,将上述份量磨碎成细粉的斑蝥、穿山甲混匀,倒入锅内搅匀;③摊在布上,外面再用纸包装好,用塑料口袋密封,保存待用;④取口袋中摊在布上的外用药膏放在圆形贴布或贴纸上,每贴放20克,铺开厚0.2-0.4厘米,直径8-10厘米,折叠成半圆形贴,包装检验即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祛风湿、止痹痛的内服、外用药,其特征是原料其中的下列中草药原料的重量份数还可由下述配比组成内服药细 辛0.4-2份, 制川乌1-8份,制草乌1-8份,制马钱子1-6份, 白花蛇2-8份,乌稍蛇2-8份,地 龙2-8份,蜈 蚣1-8份,全 虫1-8份,炙蜣螂1-8份,炙 虫1-8份,僵 蚕1-4份,两头尖0.5-6份;外用药雪上一枝蒿5-10份, 三分三5-10份, 白龙藤3-6份,藤乌头5-10份, 穿山甲3-6份, 威灵仙5-10份,急性子5-10份, 斑 蝥0.1-0.2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祛风湿、止痹痛的内服、外用药物。目的是该药物为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提高治愈率。主要内服中草药有威灵仙、忍冬藤、独活等47种,外用中草药有雪上一枝蒿、三分三等13种,内服药制备是用配比用量纯净干燥中草药,经磨碎细粉,消毒每0.75克装入胶囊即得;外用药是将香麻油倒入锅内熬干,倒入9种粗粉药再熬,过滤,入黄丹熬后,放入另二种药搅匀。通过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祛风散寒、追风透骨,平衡调整阴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风湿寒性关节炎、颈椎、腰椎增生,及其它各部位的骨质增生,肩周炎及肢体麻木,跌打损伤等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文档编号A61K35/36GK1433787SQ02101968
公开日2003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02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2年1月19日
发明者马献山 申请人:马献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