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消炎药磷脂囊泡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43942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非甾体消炎药磷脂囊泡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类消炎药,具体涉及非甾体消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
药物对粘膜上皮的非直接刺激与NSAID抑制胃肠道分泌前列腺素有关。由于注射给药时,对胃肠道的损害仍可出现,说明存在另一条副反应途径。胃粘膜屏障的某些成分(粘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上皮细胞的更新、粘膜免疫功能及局部供血等均受前列腺素的调节,而多数NSAID进入体循环后主要分布于胃、小肠和肾,由于这些部位的前列腺素合成受抑,胃肠道粘膜出现损伤。依据上述原理,可从两方面着手降低胃肠道副反应降低对胃肠道的局部刺激将药物制成肠溶制剂、缓/控释制剂、对NSAID药物微粒表面进行修饰、对NSAID进行酯化修饰、服用抗酸剂以降低胃酸分泌等,可在不同程度上缓解NSAID的胃肠道刺激性,但上述措施同时会带来两个问题药物的吸收被推迟到小肠进行,延迟起效;药物在肠道释放后,局部高浓度仍可造成溃疡。
提高对COX2的选择性COX有两种同工酶COX1与COX2,NSAID的抗炎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COX2实现的,对COX1的抑制则导致副作用。IC50(COX-2)/IC50(COX-1)的比值将决定药物的利弊比。遗憾的是,目前多数常用NSAID对COX2的抑制作用都小于对COX1的抑制作用,因此副作用较大。利用COX1与COX2两种酶分子结构上的差异,可以合成出对COX2选择性高的NSAID,降低对COX1的作用,从而减轻NSAID的副反应。非特异性COX抑制剂一般分子较小,易通过COX1或COX2的开口进入通道,与120位的精氨酸残基建立氢键结合,从而竞争性阻碍正常底物花生四烯酸的进入,使酶无从发挥催化作用。特异性抑制剂由于带有一个刚性侧链(带苯环,以磺酰基或磺酰胺基为端基),且整个分子较大,难以进入开口较小的COX1通道,故而不能发挥作用。但此类药物仍能进入口径稍大,后段略有柔性的COX2通道,不仅能与120位的精氨酸残基建立氢键,其带有特殊基团的侧链还能伸入523位缬氨酸旁的侧袋,在此建立共价键结合,故而仍能对COX2产生抑制。
尽管已有数个COX2选择性NSAID上市,如塞来克西(Celebrex)、罗非克西(Vioxx)等,大多数医生在给患者开COX2选择性抑制剂时持谨慎态度,因为它们有可能使已出现的溃疡恶化。COX2选择性抑制剂近期内难以取代已应用多年的其它非特异性NSAID。
因此,现在比较理想的预防/治疗手段只有同服胃粘膜细胞保护剂米索前列醇。如果能依靠制剂手段实现对炎症部位的靶向给药,则更为简便,且具有普适性。
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是这样的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间有3nm~20nm的狭缝。急性炎症时,炎症部位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空隙扩大,可允许200nm以下的粒子透过。炎症时微血管通透性提高的原因有(1)某些炎性介质,如缓激肽、组胺能直接作用于微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收缩蛋白、微丝,从而使毛细血管与微静脉的内皮细胞收缩,紧密连接扩大。(2)炎症时,血液中纤维连接蛋白消耗增加,这样细胞表面的纤维连接蛋白因补充血中不足而减少,导致微血管完整性破坏。病变状态下,纳米粒子可从毛细血管渗出至组织并长时间滞留的现象称为EPR效应(enhanced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 effect)。
利用炎症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的病理学特点,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内,有可能实现对炎症部位的被动靶向给药。LM Lichtenberger等研究发现,NSAID能够与磷脂复合,并且复合物的消炎作用增强,同时对胃肠道的负作用降低(USP5,955,451 Sept21,1999)。
本发明根据NSAID与磷脂可复合的特点,在USP5,955,451的基础上,制备了NSAID-磷脂囊泡,经药理实验证实,与NSAID溶液相比,它具有消炎作用提高、胃肠道刺激性下降的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NSAID-磷脂囊泡为一种NSAID与磷脂的复合物经处理得到的囊泡,所指的囊泡指的是粒径为小于1000nm的胶体溶液及其冻干品,最好为小于500nm。
本发明所说的NSAID包括含游离羧基的所有NSAID,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药物苯乙酸或苯丙酸类阿氯芬酸、双氯灭痛、苯氧苯丙酸、托美丁、水杨酰胺、非诺洛芬、氟比洛芬、舒洛芬、苯恶洛芬、布洛芬、酮洛芬、萘普生、奥沙普秦、依托度酸、酮咯酸等。
吲哚类葡美辛、阿西美辛、舒林酸、吲哚美辛等。
芬那酸类 甲氯芬那酸、甲芬那酸。
水杨酸类二氟尼柳、阿斯匹林、贝诺酯等。
吡唑啉酮类羟布宗、保泰松等。
氨基苯甲酸类氟灭酸、甲灭酸、尼氟灭酸。
本发明的制剂可以含有任何来源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磷脂包括豆磷脂、卵磷脂以及提纯的各种磷脂,磷脂中含有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鞘磷脂、神经酰胺等。磷脂中磷脂酰胆碱(PC)的含量在5%~100%(w/w)间。
NSAID与磷脂的投料摩尔比为(以PC的含量计)NSAID∶PC(mol/mol)为0.1~10。
上述的NSAID-磷脂囊泡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将配比量的NSAID与磷脂,溶于有机溶剂中,搅拌均匀,除去有机溶剂,加入缓冲液,使pH范围为1~10,处理至粒径降至1000nm以下,成品经6号砂芯漏斗过滤。
处理的方式可为高压匀质化(压力范围为10KPa~100,000KPa)、超声波处理、加压经膜挤出等。
所述及的有机溶剂为氯仿、丙酮、二氯甲烷、乙醇、甲醇、正己烷、环己烷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所说的缓冲液为pH1~10的缓冲液。
本发明的制剂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皮肤用药、口服等形式用于需要这种治疗的患者。
用于静脉时,可将其制备成静脉注射剂、静脉注射粉针剂;用于皮肤时,可将其制备成透皮帖剂、软膏;用于口服时,可将其制备成片剂、胶囊、滴丸;用于肺部或鼻腔给药时,可以制成喷雾剂;用于直肠给药时,可以制成栓剂;用于眼部给药时,可以制成滴眼剂等。本发明的各种剂型可以按照药学领域的常规生产方法进行制备。
本发明制备的NSAID磷脂囊泡的消炎作用,与NSAID相比,可提高0.5~5倍以上;同时,囊泡的胃肠道副作用下降至NSAID的1/3~1/10或更低。
实施例2吲哚美辛囊泡的制备取适量吲哚美辛与磷脂,溶于二氯甲烷,搅拌1h,真空抽去有机溶媒,加入缓冲液,高压匀质化处理至粒径降至1000nm以下,成品经6号砂芯漏斗过滤。大部分囊泡外形圆整,稍有一些囊泡外形不规则。囊泡的药物包裹率在98%以上。
实施例3甲芬那酸囊泡的制备取适量甲芬那酸与磷脂,溶于二氯甲烷,搅拌1h,真空抽去有机溶媒,加入缓冲液,高压匀质化处理至粒径降至1000nm以下,成品经6号砂芯漏斗过滤。大部分囊泡外形圆整,也有一些囊泡外形不规则。囊泡的药物包裹率在97%以上。
实施例4保泰松囊泡的制备取适量保泰松与磷脂,溶于二氯甲烷,搅拌1h,真空抽去有机溶媒,加入缓冲液,高压匀质化处理至粒径降至1000nm以下,成品经6号砂芯漏斗过滤。大部分囊泡外形圆整,也有一些囊泡外形不规则。囊泡的药物包裹率在96%以上。
实施例5氟灭酸囊泡的制备取适量氟灭酸与磷脂,溶于二氯甲烷,搅拌1h,真空抽去有机溶媒,加入缓冲液,高压匀质化处理至粒径降至1000nm以下,成品经6号砂芯漏斗过滤。大部分囊泡外形圆整,有一些囊泡外形不规则。囊泡的药物包裹率在98%以上。
实施例6阿斯匹林囊泡及其冻干品的制备取适量阿斯匹林与磷脂,溶于二氯甲烷,搅拌1h,真空抽去有机溶媒,加入缓冲液,高压匀质化处理至粒径降至1000nm以下,成品经6号砂芯漏斗过滤。大部分囊泡外形圆整,有一些囊泡外形不规则。囊泡的药物包裹率在94%以上。往上述囊泡液中,加入乳糖、甘露醇、海藻糖,经过冻干处理,得到稳定的冻干品。
实施例7囊泡的胃肠道刺激性试验动物150~180g SD雄性大鼠供试样品阳性对照组酮洛芬粉末水混悬液(20mg/ml)试验组酮洛芬粉末+空白磷脂囊泡20mg/ml酮洛芬-磷脂囊泡20mg/ml大鼠空腹48h,每组5只,各灌胃2ml样品,4h后处死,对胃粘膜损伤目测评分。评分标准以溃疡指数表示,条索状损伤的长度大于1mm者测量其长度,每mm计1分;宽度大于1mm者加倍计分。计分总和为该动物的溃疡指数。
表1 胃刺激性试验结果

★与酮洛芬相比p<0.01▲与酮洛芬粉末+空白磷脂囊泡p<0.01大鼠灌胃给药后,对胃粘膜的损伤由大到小依次为酮洛芬>>酮洛芬+PC囊泡>>酮洛芬-PC囊泡,表明囊泡对胃粘膜的刺激性显著低于酮洛芬原料,且这种保护作用并不是由于磷脂阻碍了酮洛芬与胃粘膜接触,而是归功于酮洛芬与PC的复合作用。
囊泡对胃的损伤显著降低,主要原因有①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降低NSAID原料给药后,与胃粘膜的磷脂复合,将疏水性粘膜转化为亲水性,导致胃酸逆向扩散,造成损伤。与PC复合后,NSAID与胃粘膜的磷脂发生相互作用的机会下降,且研究发现,复合物由于脂溶性提高,在pH2.0缓冲液-正辛醇系统的Ko/w是NSAID的2倍,复合物可快速离开胃粘膜入血。
②对COX-2的选择性提高 NSAID与PC复合后,分子体积变大,难以进入COX-1酶的内腔,对COX-1的作用下降,可缓解由COX-1引起的胃肠道全身副作用。
③整体剂量降低由于药效提高,可望降低整体使用剂量,因此对胃肠道的副作用能进一步得到缓解。
实施例8囊泡的消炎作用动物150~180g SD雄性大鼠供试样品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酮洛芬溶液(pH10.0,3mg/ml)试验组酮洛芬-磷脂囊泡3mg/ml模型对大鼠的右后足趾皮下注射含2.5%甲醛的生理盐水0.1ml致炎,1h后尾静脉注射供试样品1ml(n=5),用排水法测定致炎前、给药后1.5h、3.0h、4.5h大鼠致炎足趾体积,计算肿胀率与抑制率。
结果表2 大鼠灌胃给药的消炎作用(n=5)

▲与酮洛芬溶液相比p<0.05 ★与酮洛芬隐性囊泡相比p<0.05表3大鼠静脉注射给药的消炎作用 (n=5)

★与酮洛芬溶液相比p<0.01以酮洛芬溶液为对照计算相对抑制率以比较两种给药途径间的差异

表4不同给药途径对相对抑制率的影响

可见无论静脉注射或灌胃给药,在甲醛致大鼠炎症爪的模型上,囊泡的消炎作用远高于酮洛芬溶液,同时高于隐性囊泡,且静脉注射的消炎作用更强。药效提高的原因NSAID到达COX靶酶而发挥药效的整个路径为①进入血循环后,到达炎症部位的毛细血管,②从变宽的内皮细胞连接处渗出,③透过炎症细胞膜,④进入COX疏水性内腔而发挥抑制酶活性的作用。根据实验结果,结合NSAID在体内的转运路径,可以从宏观至微观逐个层次来分析囊泡的药效高于溶液剂的原因①吸收入血加快 由于pH2.0时酮洛芬-PC复合物的Ko/w为酮洛芬的2倍,因此在胃部被吸收入血的速度与程度均得到提高。药效试验也显示,两种给药途径中囊泡均优于溶液,灌胃给药时囊泡的药效提高的幅度高于静注给药。
②透过炎症性细胞的细胞膜的能力提高 酮洛芬的蛋白结合率在99%以上,因此酮洛芬在体内主要以酮洛芬-白蛋白结合体的形式存在。由于亲水性提高,酮洛芬-白蛋白结合体难于透过细胞膜,与靶酶接触的几率下降。酮洛芬-PC的脂溶性提高,利于其跨膜转运。隐性囊泡的药效下降,证明隐性修饰不利于炎症细胞捕获囊泡。
③更易进入COX靶酶 COX1与COX2都有一个发夹状(hairpinshaped)结构,中间是一条狭长的疏水性通道。在催化前列腺素合成时,底物花生四烯酸自通道口旁磷脂膜上释放出来,随即被吸入通道内,在发夹状的顶部发生扭转,插入两个氧原子,抽去一个自由基,构成前列腺素结构中的五碳环,并转化为前列腺素G2与前列腺素H2。由于酮洛芬-磷脂复合物的脂溶性提高,更易进入COX疏水性内腔,对靶酶的作用增强;而酮洛芬-白蛋白结合体即使渗入细胞膜,也难以进入COX的疏水性内腔,因此难以发挥药效。
权利要求
1.一种非甾体消炎药磷脂囊泡,为一种NSAID与任何来源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磷脂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该复合物为一种囊泡,其粒径小于1000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甾体消炎药磷脂囊泡,其特征在于,囊泡粒径小于50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甾体消炎药磷脂囊泡,其特征在于,囊泡为胶体溶液及其冻干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甾体消炎药磷脂囊泡,其特征在于,囊泡为胶体溶液及其冻干品。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非甾体消炎药磷脂囊泡,其特征在于磷脂中磷脂酰胆碱(PC)的含量为5%~100%(w/w),NSAID与磷脂的摩尔比以PC的含量计为NSAID∶PC=0.1~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甾体消炎药磷脂囊泡,其特征在于所说的NSAID包括含游离羧基的所有NSAID。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甾体消炎药磷脂囊泡,其特征在于所说的NSAID包含但不限于以下类药物苯乙酸或苯丙酸类、吲哚类、芬那酸类、水杨酸类、吡唑啉酮类或氨基苯甲酸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甾体消炎药磷脂囊泡,其特征在于NSAID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药物阿氯芬酸、双氯灭痛、苯氧苯丙酸、托美丁、水杨酰胺、非诺洛芬、氟比洛芬、舒洛芬、苯恶洛芬、布洛芬、酮洛芬、萘普生、奥沙普秦、依托度酸、酮咯酸、葡美辛、阿西美辛、舒林酸、吲哚美辛、甲氯芬那酸、甲芬那酸、二氟尼柳、阿斯匹林、贝诺酯、羟布宗、保泰松、氟灭酸、甲灭酸或尼氟灭酸。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NSAID-磷脂囊泡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配比量的NSAID与磷脂,溶于有机溶剂中,搅拌,除去有机溶剂,加入缓冲液,使pH范围为1~10,处理至粒径降至1000nm以下,过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及的处理的方式包括高压匀质化、超声波处理或加压经膜挤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高压匀质化压力范围为10Kpa~100,000Kpa。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及的有机溶剂为氯仿、丙酮、二氯甲烷、乙醇、甲醇、正己烷、环己烷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甾体消炎药磷脂囊泡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NSAID-磷脂囊泡为一种NSAID与磷脂的复合物经处理得到的囊泡,所指的囊泡指的是粒径为小于1000nm的胶体溶液及其冻干品,本发明所说的NSAID包括含游离羧基的所有NSAID,NSAID与磷脂的投料摩尔比为(以PC的含量计)NSAID∶PC=0.1~10。NSAID-磷脂囊泡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将配比量的NSAID与磷脂,溶于有机溶剂中,搅拌均匀,除去有机溶剂,加入缓冲液,使pH范围为1~10,处理至粒径降至1000nm以下,成品经6号砂芯漏斗过滤。本发明制备的NSAID磷脂囊泡的消炎作用,与NSAID相比,可提高0.5~5倍;同时,囊泡的胃肠道副作用下降至NSAID的1/3~1/10。
文档编号A61P29/00GK1415284SQ0213768
公开日2003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29日
发明者瞿文, 陈庆华, 朱宝泉 申请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