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贝止咳颗粒及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46075阅读:24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紫贝止咳颗粒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具体涉及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治疗气管-支气管炎用止咳颗粒及制备该颗粒的工艺。
背景技术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目前临床中最常见的病症,其中有一部病人可以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则成为慢性支气管炎。据统计,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为3%-5%,50岁以上患病率可急剧上升至10%-15%。这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以致咳嗽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不无关系。中医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药物很多,但对于咳嗽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者尚无针对性的中成药,如止嗽丸适宜于风邪犯肺,肺气失宣证,但方中药物偏于温燥,且具有降逆下痰作用的药物不强,而咳嗽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者,难免有化热趋势,若用于此余邪恋肺症,一则恐致病邪化热,二则降痰之力不够,故不适宜于此证;桑菊感冒片、麻杏止咳片、竹沥化痰丸、清肺抑火丸、止嗽青果丸、止咳糖浆I、止咳糖浆II、蛇胆川贝液等,虽皆用于咳嗽,但它们或只用于风温(热)犯肺,或单用于痰热壅肺,或并用于阴虚肺燥,对于此余邪恋肺之咳嗽自是药证不符;通宣理肺丸解表散寒、宣肺止咳,可用于咳嗽之风寒犯肺证,而对此余邪恋肺之咳嗽却有化燥伤阴之弊。止咳宝对久咳痰少者作用较优,然对此余邪恋肺之咳嗽痰多者,则有恋痰闭肺之虞。以上制剂都从化痰止咳立法,或偏于温燥,或偏于辛凉,或偏于清润,或清靓热而兼散表寒,或泻肺火而并通肠腑,或除痰热而兼润肺燥,重点考虑了肺失宣肃咳嗽痰喘,只适宜于单纯的风寒、风热、肺燥证或肺热而兼表寒、痰壅并见腑实、痰热而兼肺燥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之余邪恋肺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病因病机,用宣降肺气、化痰止咳法以迅速缓解患者咳痰症状,寒温兼施,升降并用,肺脾同调,其立法、择药、组方,符合中医药理论及适应病症的病因病机。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解决的。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组份的中草药组成的配方紫菀300-600克;矮地茶300-600克;浙贝母300-500克;白前300-600克;百部300-500克;桔梗300-500克;桑白皮200-500克;法半夏300-400克;苦杏仁200-300克;陈皮200-500克;荆芥200-500克;薄荷200-500克;甘草200-500克,其中紫菀为蜜炙紫菀。
将上述各组份制成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①将上述配方中陈皮、荆芥、薄荷三味蒸馏提取挥发油,挥发油用β-CD包合,包合物备用,药渣及提取液另置;②取浙贝母、百部、苦杏仁加70%乙醇回流提取二次,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并浓缩至相对相对密度为1.2~1.5的稠膏,备用;③取桑白皮等余药加水煎煮一次,然后将药渣与前述陈皮、荆芥、薄荷三味煎煮后药渣合并再煎煮一次;④将上述液体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0.9~1.2的清膏,作离心处理后,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5稠膏,再与上述醇提稠膏合并;⑤将上述膏状物进行真空干燥,粉碎后过筛,加入β-CD包合物及辅料,混匀,制粒,干燥,整粒而成。
本发明具有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作用,适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之属余邪恋肺者。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以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为重点,针对本病久咳之风邪引动脾湿,气道不利,肺失清肃的病理特点,着重考虑久咳、咯痰问题;其配方择药寒温并用,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而不助热,解表而不伤正,不同于现有技术中药物单纯用于风寒、风热、肺燥症等往往因化疗后恶心呕吐明显而不能服用、影响疗效的缺点;组方注意调畅气机,升降相因,宣肃并举,使气行则痰行,肺之清肃得复,咳逆自止。
具体实施例方式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病机,是风邪犯肺,可夹寒、热、痰湿、郁火等,但风、痰为多,其临床症候主要有风寒犯肺、风热袭肺、风痰阻肺或恋肺、邪郁少阳等症,并且就临床所见,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所致咳嗽之主症为咳嗽、咯痰,故其病机的关键在于外邪引动脾湿,致气道不利,肺失清肃,因此本病常以风痰阻肺或恋肺的症候为多。本发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针对患者咳嗽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胸闷等主要症状,选用具有宣肺开郁、降痰止咳作用,且性质平和、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药物对症治疗,其各组成药物的有关资料如下紫菀味苦、辛,性温,归肺经。主咳逆上气,疗咳唾脓血,止喘悸,柔润有余,虽日苦辛而温,非燥热可比,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紫菀流浸膏,为祛谈止咳药;紫菀浓缩水煎剂10g/kg给小鼠灌胃,有明显的祛痰作用;紫菀煎剂给麻醉兔1g/kg灌胃,可使气管分泌量增加,祛痰作用显著,可持续4小时以上。以上叙述表明紫菀具有能开能降、化痰止咳作用,并有明显祛痰的药理作用。
矮地茶味苦、性平,归肺、肝经。可消风散寒,治诸般咳嗽、吐血、气痛,用单味矮地茶煎剂、浸膏和醇提片先后治疗慢性气管炎567例,每日30-60g,连服10天,有效率为61.6%~75.6%,该药有镇咳、祛痰、平喘等作用,其煎剂及岩白菜素对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起的咳嗽及氨水喷雾引起的小鼠咳嗽都有明显的止咳作用,岩白菜素的止咳强度按计量计算相当于可待因的1/4~1/7,临床口服125mg的止咳作用与25mg咳必清的作用相似或略好,该药对咳嗽中枢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该药煎剂给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明显的祛痰作用;内服岩白菜素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人作用,表现为杯状细胞减少,炎细胞浸润,肺气肿及肺萎陷等病理性改变程度减轻。以上叙述表明矮地茶具有化痰止咳之功,并有镇咳、祛痰、平喘等药理作用。
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大治肺痈、肺痿、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功专解毒,兼散痰滞;清肺化痰,治感冒咳嗽。浙贝母碱和去氢浙贝母碱4mg/kg皮下注射或灌胃给药,对氢氧化胺引咳小鼠、机械刺激引咳豚鼠和电刺激喉上神经引咳猫均显镇咳作用。浙贝母碱3mg/kg腹腔注射,对二氧化硫引咳小鼠有镇咳作用。以上叙述表明浙贝母能清肺化痰,降气止咳,并有镇咳的药理作用。
白前味辛、甘,性微温,归肺经。主治咳嗽上气;可保定肺气,治嗽多用;保肺清肺,气嗽久嗽多用;可降气下痰;泻肺,治肺气雍实,胸膈逆满,久嗽唾血。芫花叶白前的提取物给小鼠灌胃,其水提取物5g/kg、10g/kg、20g/kg,醇提取物5g/kg及醚提取物10g/kg有明显的镇咳作用;水提取物20g/kg、10g/kg和醇提取物5g/kg,均有显著的祛痰作用。其水提取物的镇咳、祛痰作用有一定的量效关系;芫花叶白前水提取物5g/kg、2.5g/kg腹腔注射,对乙酰胆碱和组胺混合液诱发的豚鼠哮喘均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以上叙述表明白前具有泻肺降气,下痰止咳之效,并有明显镇咳、祛痰和预防哮喘的药理作用。
百部味甘、苦,性微温,归肺经。主咳嗽上气;治肺家热,上气咳逆,主润益肺;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可清痰利气,为治骨蒸劳嗽之圣药;虚热咳嗽吐血宜之。治百日咳,肺结核,支气管炎。百部20克,水煎2次共煎液60ml,每日分3次服,治疗慢性气管炎110例,用药10天后,总有效率87.27%。百部乙醇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炭疽杆菌、肺炎杆菌、人型结核杆菌等有抗菌作用;百部生物碱能降低动物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100%的百部生物碱对组织胺所致的离体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松弛作用其强度与胺茶近似,但缓慢而持久。以上叙述表明百部能润肺止咳,可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炎、咳嗽、百日咳、肺结核咳嗽,并有抗菌、镇咳、缓解支气管炎平滑肌痉挛的药理作用。
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胃经;可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补虚消痰;治肺热气奔促嗽逆,肺痈排脓;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气,仍治肺痈;开胸膈,除上气壅,逐肺热,住咳、下痰,治肺痈排脓;主利肺气,通咽喉,宽中理气,开郁行痰之要药也。痰多咳嗽,咽喉肿痛、肺脓疡、咳吐脓血用桔梗丸,功能排脓、祛痰、利咽;用桔梗煎剂1g/kg灌服,能显著增加麻醉犬呼吸道粘液分泌量,其强度可与氯化铵相比;桔梗的祛痰作用主要由于其所含皂甙口服时刺激胃粘膜,反射地增加支气管粘膜分泌,使痰液稀释而被排出。桔梗皂甙有镇咳作用;桔梗水提取物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中性白细胞的杀菌力,提高溶菌酶的活性。以上叙述表明桔梗能开宣肺气,祛痰止咳。可用于伤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并有祛痰、镇咳、杀菌等药理作用。
桑白皮味甘、辛,性寒,归肺、脾经,并有祛痰、镇咳、杀菌等药理作用;可利五脏,治一切风气、水气;调中下气,益五脏,消痰止渴;泻肺,利大小肠,降气,散血;止肺热咳嗽;桑白皮流浸膏2~3ml,口服,每日3次,功能祛痰镇咳,用于肺热咳嗽;桑白皮水或正丁醇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50mg/kg以上,有降低体温及轻度镇咳作用。以上叙述表明桑白皮具有泻肺平喘、清热止咳作用,并有降低体温、轻度镇咳的药理作用。
法半夏辛温,入肺、脾、胃经。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止咳结;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逆上气;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能走能散,和胃健脾,除湿化痰,发表开郁,下逆气,止烦呕。生半夏、姜半夏、明矾半夏的煎剂给猫灌胃,有明显的抑制咳嗽作用,0.6g/kg的镇咳作用与可待因1g/kg相似,并可持续5小时以上。法半夏以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作用。以上叙述表明法半夏具有明显消痰涎、止咳逆作用,且能健脾和胃,开郁散结,并有明显抑制咳嗽、社痰的药理作用。
杏仁味苦,性温,归肺、大肠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可利喉咽,去喉痹、痰唾、咳嗽、喉中热结生疮;除肺热,治上焦风燥,利胸膈气逆;止咳嗽,消痰润肺;解肌发汗,散肺风寒咳嗽,头面风邪,杏仁水煮为膏,最能引痰下膈;用带皮苦杏仁及去皮炒熟苦杏仁研碎,各加等量冰糖分别制成苦杏仁糖,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96.8%,对咳、痰、喘均有良好作用;去皮苦杏仁糖有效率75.1%,有镇咳祛痰作用,但止喘效果较差。苦杏仁甙在下消化道被肠道微生物酶分解或被杏仁本身所含苦杏仁酶分解,产生微量氢氰酸,可抑制呼吸中枢而达到镇咳平喘效应。以上叙述表明杏仁具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作用,并有镇咳嗽平喘的药理效应。
陈皮味辛、苦、性温,入肺、脾经。可下气,止咽咳;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去胸中寒邪,破滞气,益脾胃;快膈通神,和中顺气;燥湿消痰;利肺气;化痰化气,治咳逆;陈皮所含挥发油有刺激性祛痰作用,使痰液易咯出;市售鲜橘皮煎剂对家兔支气管炎有微弱的扩张作用,陈皮醇提取物对豚鼠离体气管有较强的松弛作用,橘皮的平喘效价在芸香料11种理气药中较高,其醇提物0.02g(生药)/ml,可完全拮抗组胺所致豚鼠离体气管的收缩。以上叙述表明陈皮有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之功,并有祛痰、平喘的药理作用。
荆芥味辛、苦,性温。入肺、肝经。可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发汗,去皮毛诸风;治恶风贼风。主寒热者,寒热必由邪盛而作,散邪解肌出汗,则寒热自愈;能入肝经气分,驱散风邪。凡风在于皮里膜外,而见肌肤灼热,头目昏眩,咽喉不利,身背疼痛者,用此治无不效。荆芥煎剂4.4g(生药)/kg腹腔注射,对伤寒、副伤寒甲菌苗与破伤风内毒素混合制剂所致家兔发热,有显著解热作用。荆芥挥发油0.5ml/kg灌胃,对正常大鼠有降体温作用;荆芥油0.5ml/kg灌胃,或油0.25ml/kg腹腔注射,小鼠酚红法试验表明有祛痰作用;荆芥油能直接松驰豚鼠气管平滑肌,能对抗组胺所致的气管平滑肌收缩,喷雾或灌胃能明显延长乙酰胆碱和组胺混合液对豚鼠的引喘潜伏期,并减少发生抽搐的动物数。以上叙述表明荆芥具有疏风解表,宣肺利咽作用,并有解热、祛痰、平喘等药理作用。
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主贼风伤寒,发汗;治伤风、头脑风;去高颠及皮肤风热;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祛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男女虚劳发热;内服少量薄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通过末梢神经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有发汗解热作用;薄荷醇的抗刺激作用导致气管产生新的分泌,而使稠厚的粘液易于排出,故有祛痰作用,也有报道其对豚鼠及人均有良好止咳作用,并有发汗解热、祛痰止咳的药理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归脾、胃、肺经。肺苦气上逆,嗽乃肺病,甘以缓之,故治咳嗽;润肺止咳,且有祛痰之功,无论咳嗽之属外感、内伤,有痰无痰,皆常用之;调和诸药相协,共为力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给吸入氨的气溶胶而致咳的豚鼠皮下注射甘草次酸胆碱盐1ml/kg能抑制80%的咳嗽发作,与可待因的效力差不多;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均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其镇咳效果系通过作用于中枢而产生;甘草还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痰易咳出;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酸钠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甘草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抗炎成分为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甘草甜素能非特异性地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并可清除抑制性吞噬细胞的抑制活性;甘草多糖在体外对水疱性口炎病毒、腺病毒II型、I型单纯疱疹病毒和牛痘病毒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以上叙述表明甘草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润肺止咳之功。并有镇咳祛痰,抑制细菌、病毒,抗炎,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等药理作用,既能祛痰止咳,又能调和诸药。
本发明针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症状,将上述具有各种药理特征的中草药有机组合在一起,使其具有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及镇咳、祛痰、平喘、杀菌、抑制病毒、消炎等作用,且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适宜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之属余邪恋肺者。
实施例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紫菀(蜜炙)500克,矮地茶500克,浙贝母417克,白前500克,百部417克,桔梗417克,桑白皮333克,法半夏250克,苦杏仁250克,陈皮333克,荆芥333克,薄荷333克,甘草209克。将上述配方中陈皮、荆芥、薄荷三味蒸馏提取挥发油,挥发油用β-CD包合,包合物备用,药渣及提取液另置;另取浙贝母、百部、苦杏仁加70%乙醇回流提取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60℃测)的稠膏,备用;然后取桑白皮等余药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为2小时,第二次加入陈皮、荆芥、薄荷煎煮后药渣煎煮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60℃测)的清膏,作离心处理后,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60℃测)的稠膏,再与上述醇提稠膏合并后进行真空干燥,粉碎后过筛,加入β-CD包合物及辅料,混匀,制粒,干燥,整粒,约制成1000克,即成。
实验研究本发明对氨水和二氧化硫刺激小鼠呼吸道具有明显的止咳作用;对酚红在小鼠气管和毛细玻管在大鼠气管的排泌量具有明显增加(祛痰)作用;小鼠的耳廓肿胀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分别具有明显的抗肿胀和减少渗出(抗炎)作用;小鼠腹腔致病菌感染的致死率有明显的降低(保护)作用;对8种常见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均有程度不同的体外抑菌或杀菌作用。表明本发明有明显的止咳、祛痰、抗炎、抑菌作用。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两组病例性别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病例性别 (例)总例数男性女性治疗组 32 16 16对照组 31 14 17注组间比较x2=0.148,P>0.05
2、两组病例年龄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例年龄分布与平均年龄(年,x±s)总例数 最小 最大 x±SD治疗组 32 18 6542.62±14.16对照组 31 18 65142.19±15.84注组间比较(T=0.114)P>0.053、两组治疗前主要病情指标见表3~4。
表3 两组病程比较 (天,x±s)总例数最小 最多 x±SD治疗组 32 3307.87±6.56对照组 31 3307.45±5.55注组间比较(T=0.276)P>0.05表4 两组治疗前证候总分值 (分,x±s)总例数 治疗前证候总分值治疗组 32 11.69±3.52对照组 31 12.65±2.93注组间比较(T=1.17)均P>0.05上述一般资料及病情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两组间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二、观察结果全部纳入观察病例均按计划完成疗程,无失访及剔除病例。
病证总的疗效结果1、西医疾病疗效见表5。从表5可知,治疗组、对照组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总显效率分别为71.8%、61.2%,总有效率分别为87.5%、90.3%,经两个样本率差别的显著性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均P>0.05)。
表5 两组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疗效及其比较(例,%)总例数 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显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32 185 54 71.8▲87.5▲对照组31 9 10 93 61.2 90.3注组间比较总显效率(μ=0.890),总有效率(μ=0.356),均▲P>0.052、余邪恋肺证疗效见表6。从表中可知,治疗组、对照组对余邪恋肺证的总显效率分别为78.1%、51.6%,总有效率分别为87.5%、87.1%,表明两组对余邪恋肺证均有较好疗效,组间率差别的显著性检验总显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
表6两组治疗余邪恋肺证证候疗效及其比较 (例,%)总例数 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显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 32 18 7 34 78.1▲▲87.5▲对照组 31 7 9 11 4 51.687.1注组间比较总显效率(μ=2.206)▲▲P<0.05;总有效率(μ=0.048)▲P>0.05三、主要疗效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变化1、证候主症计分治疗前后变化情况见表7。由表7可知,两组证候主症积分值,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1、2、3、4、5天与治疗前自身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均能明显改善余邪恋肺证证候主症计分值;两组用药1、2、3、4、5天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对证候主症积分值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7两组治疗前后证候主症积分变化情况 (分,x±s)治疗前用药1天用药2天用药3天用药4天 用药5天11.68± 9.91 ± 7.59±5.69±3.66± 2.47±治疗组 分值3.5▲2.9▲▲2.8▲▲▲3.2▲▲▲3.5▲▲▲3.3▲▲▲1.78± 4.09±6.0± 8.03± 9.22±(n=32) 差值2.9***2.8***3.2***4.2***4.3***12.64± 11.32± 9.39± 7.81± 5.61± 4.58±对照组 分值2.9 2.4 2.4 2.22.8 3.31.32+ 3.26+ 4.84+ 7.03+ 8.06+(n=31) 差值2.4***2.4***2.2***3.0***3.7***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P<0.05,▲▲▲P<0.012、有效病例起效时间见表8。由表8可知,有效病例起效时间治疗组最短4小时,最长72小时,平均24.64±19.1小时;对照组最短6小时,最长96小时,平均26.71±23.5小时,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有效病例起效时间相近。
表8 两组有效病例起效时间 (小时,x±s)总例数 最短 最长 x±SD治疗组 28 472 24.64±19.1对照组 28 696 26.71±23.5注组间比较(T=0.361)均P>0.05。
3、两组咳、痰、喘计分治疗前后变化情况见表9。由表9可知,两组咳、痰、喘积分值,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组间具有可比性。用药1天与用药5天,咳嗽程度、咳嗽频率、咳痰与治疗前自身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除用药1天的咳嗽程度、咳嗽频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喘息气促在用药2天,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5天,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9 两组治疗前后咳、痰、喘积分变化情况 (分,x±s)例 用药1天(1)用药5天主症 分组 数 治疗前 分值 差值 分值 差值咳嗽 治疗组 32 2.00±0.50▲1.62±0.55▲▲0.37±0.49***0.56±0.71▲1.43±0.80***程度 对照组 31 2.19±0.541.90±0.39 0.29±0.52***0.77±0.611.41±0.84***咳嗽 治疗组 32 2.03±0.64▲1.59±0.55▲▲0.43±0.61***0.50±0.62▲1.53±0.87***频率 对照组 31 2.16±0.521.90±0.53 0.25±0.44***0.77±0.561.38±0.76***治疗组 32 2.06±0.71▲1.59±0.55▲0.46±0.62***0.37±0.55▲1.68±0.82***咳痰对照组 31 1.87±0.841.51±0.62 0.35±0.48***0.48±0.671.38±1.08***喘息 治疗组 32 0.40±0.61▲0.25±0.43▲▲0.15±0.36***0.03±0.17▲▲0.37±0.60***气促 对照组 31 0.67±0.740.61±0.71 0.06±0.35***0.25±0.510.41±0.67***注(1)其中喘息气促为用药2天的数据。
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5,**P<0.05,***P<0.01;组间比较▲P>0.05,▲▲P<0.054、两组干湿性罗音、咽痒、胸闷计分及苔腻、脉浮滑治疗前后变化情况见表10~13。由表10~13可知,两组干湿性罗音、咽痒、胸闷计分及苔腻、脉浮滑,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组间具有可比性。用药2天后和第5天后的干湿性罗音、咽痒、胸闷计分值与治疗前自身比较,除对照组用药2天的胸闷分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间比较仅胸闷分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苔腻、脉浮滑等体征,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自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表10两组治疗前后干湿性罗音积分变化情况(分,x±s)例 用药2天 用药5天分组 数 治疗前分值 差值 分值 差值治疗组32 0.59±0.83▲0.37±0.75▲▲0.21±0.42***0.15±0.36▲0.43±0.61***对照组31 0.61±0.760.48±0.62 0.12±0.34**0.16±0.370.45±0.67***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5,***P<0.01;组间比较▲P>0.05
表11两组治疗前后咽痒积分变化情况(例,x±SD)例 用药2天 用药5天分组 数治疗前 分值 差值 分值 差值治疗组 32 1.62±0.70▲0.84±0.57▲▲0.78±0.60***0.25±0.56▲1.37±0.79***对照组 31 1.80±0.79 1.09±0.70 0.70±0.52***0.29±0.521.51±0.85***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表12两组治疗前后胸闷积分变化情况(例,x±s)例 用药2天 用药5天分组 数治疗前 分值 差值 分值 差值治疗组 32 1.12±1.03▲0.84±0.76▲▲0.28±0.45***0.15±0.44▲▲▲0.96±1.06***对照组 31 1.41±0.99 1.32±0.97 0.09±0.30*0.80±1.040.61±0.66***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5,***P<0.01;组间比较▲P>0.05,▲▲P<0.05,▲▲▲P<0.01表13两组治疗前后苔腻、脉浮滑变化情况(例)治前 治后舌脉 分组 总例数 有 无有 无治疗组治疗组 32 31 1▲7 25***▲▲▲对照组 31 30 1 1912***对照组治疗组 32 28 4▲7 25***▲▲▲对照组 31 29 2 1318***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P<0.05,▲▲▲P<0.015、两组肺部X线检查治疗前后情况见表14。由表14可知,两组肺部X线检查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4 两组治疗前后肺部情况X线检查 (例)总例数正常肺纹增多 未查治疗组治疗前 32 153 14治疗后 32 141 17对照治疗前 31 9 2 20对照后 31 8 2 21四、安全性观察结果1、不良反应见表15。治疗组32例,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31例中,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45%,其中1例出现痰液粘稠难以咯出,1例出现大便秘结,其程度均较轻。痰液粘稠难以咯出者在疗程结束后改用紫贝止咳颗粒即能顺畅咯出,大便秘结则在停药3天后自行消失,不影响治疗。
表15 两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 (例)总例数无 痰粘难出 大便干结治疗组 32 32 0 0对照组 31 29 1 12、安全性检测指标两组治疗前后主要安全性观察指标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心电图、AST、BUN、Cr均未见特殊变化。
五、结论为了初步探讨本发明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余邪恋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于2001年6月至2001年11月观察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余邪恋肺证63例,其中采用本发明(治疗组)32例,止咳宝(对照组)31例。结果两组对余邪恋肺证的总显效率分别为78.1%、51.6%,总有效率分别为87.5%、87.1%。两组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总显效率分别为71.8%、61.2%,总有效率分别为87.5%、90.3%。该药在对咳嗽程度、咳嗽频率、喘息气促、胸闷等症状的改善方面具有特色。服药期间,没有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权利要求
1.一种紫贝止咳颗粒,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组分的中草药片材组成的配方紫菀300-600克;矮地茶300-600克;浙贝母300-500克;白前300-600克;百部300-500克;桔梗300-500克;桑白皮200-500克;法半夏300-400克;苦杏仁200-300克;陈皮200-500克;荆芥200-500克;薄荷200-500克;甘草200-500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贝止咳颗粒,其特征在于上述配方中紫菀为蜜炙紫菀。
3.一种紫贝止咳颗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述步骤①将上述配方中陈皮、荆芥、薄荷三味蒸馏提取挥发油,挥发油用β-CD包合,包合物备用,药渣及提取液另置;②取浙贝母、百部、苦杏仁加70%乙醇回流提取二次,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并浓缩至相对相对密度为1.2~1.5的稠膏,备用;③取桑白皮等余药加水煎煮一次,然后将药渣与前述陈皮、荆芥、薄荷三味煎煮后药渣合并再煎煮一次;④将上述液体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0.9~1.2的清膏,作离心处理后,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5稠膏,再与上述醇提稠膏合并;⑤将上述膏状物进行真空干燥,粉碎后过筛,加入β-CD包合物及辅料,混匀,制粒,干燥,整粒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紫贝止咳颗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浙贝母、百部、苦杏仁加70%乙醇回流提取时间为第一次为1.5-2.5小时,第二次为1-2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紫贝止咳颗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桑白皮等余药加水煎煮时第一次为1.5-2.5小时,第二次用前述药渣与陈皮、荆芥、薄荷三味第一次煎煮后药渣再煎煮时间为1-2小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气管-支气管炎用紫贝止咳颗粒及制备方法,它是以紫菀、矮地茶、浙贝母、白前、百部、桔梗、桑白皮、法半夏、苦杏仁、陈皮、荆芥、薄荷、甘草为原料,根据每味中药的不同特性,分别以蒸馏、包合、乙醇回流提取、煎煮、过滤、离心浓缩、真空干燥、粉碎、制粒等工艺制成颗粒。本发明以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为重点,针对气管-支气管炎久咳之风邪引动脾湿,气道不利,肺失清肃的病理特点,着重考虑久咳、咯痰问题;其配方择药寒温并用,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而不助热,解表而不伤正;组方注意调畅气机,升降相因,宣肃并举,使气行则痰行,肺之清肃得复,咳逆自止,适宜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之属余邪恋肺者。
文档编号A61P11/06GK1410105SQ0213976
公开日2003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18日
发明者杨代鸿 申请人:湖南新医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