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421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手术麻醉和危重患者抢救的医疗器械——喉罩通气道,特别是一种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
背景技术
喉罩通气道(laryngeal mask airway)是Brain在1983年发明并首先提倡使用的一种新型通气道。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有通气导管1和通气罩2,设计的目的是插入后其远端的通气罩2位于下咽部a,并在喉部b周围形成密闭,通气罩2长轴的壁朝向梨状隐窝。下咽部a或喉咽部b是位于杓状软骨和环状软骨之后的咽间隙。从而,当喉罩通气道被正确插入时,通气罩2的远端位于杓状软骨和环状软骨e之后,其顶端贴在食管c的上括约肌之上,相当于第5~6颈椎的水平,通气罩的近端位于舌d的根部和扁桃体以下水平。
将喉罩通气道的通气罩2插入咽喉部a,充气后其能在喉部b周围形成一个密封圈,既可让患者自主呼吸,又能施行正压通气,属介于气管插管与面罩之间的通气装置。
近20年来,为了提高喉罩通气道的临床用途,曾先后开发了三种基本类型的喉罩通气道1.标准型喉罩通气道,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喉罩通气道,由通气导管和通气罩组成,主要用于呼吸道的维持。为了解决标准型喉罩通气道通气导管较软所致的插入操作困难和在通气维持中出现的管腔狭窄现象,曾生产有加强型标准喉罩通气道,其主要特征是通气导管的长度、壁厚和强度增加,部分厂商生产的喉罩通气道的通气管壁内还埋置有金属螺旋丝。
2.引导气管插管的专用喉罩通气道,此种喉罩通气道是一种专门为气管插管而设计的改良装置。典型的气管插管专用喉罩通气道包括一个标准通气罩、预塑形的金属通气导管和手柄。气管插管专用喉罩通气道的通气导管相当粗,最大可插入内径为9.0mm的气管导管。
在此种喉罩通气道的通气罩内,仅有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活动性会厌提升板,当气管导管的前端通过会厌提升板处时,能相当容易地将其和会厌向上推开,从而有利于气管导管顺利通过通气罩内腔进入声门口。通过连接在通气导管近端的金属手柄不仅可牢固握持喉罩通气道,而且能控制通气罩开口的方向。
3.食管引流型喉罩通气道,如图2所示,目前已研制出对食管反流物具有引流作用的改良型喉罩通气道。此种改良型喉罩通气道的基本结构类似于标准型喉罩通气道,只是具有一个与通气导管1相平行的引流管4,引流管4通过通气罩2内腔并开口于通气罩2锥形的前端。当正确插入食管引流型喉罩通气道时,引流管4的前端正好位于食管的上部,从而可在应用喉罩通气道进行肺通气的情况下,经引流管插入胃肠减压管进行食管中反流物和胃内容物的吸引,必要时可经引流管4在胃肠道内插入鼻饲管进行人工胃肠道营养。虽然食管引流型喉罩通气道对胃内容物误吸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在具有肺误吸高度危险的患者(如饱胃患者),此种改良型喉罩通气道仍不能达到满意的呼吸道保护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一种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在食管引流型喉罩通气道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特殊的食管阻塞器,在采用喉罩通气道进行呼吸道维持中,通过给食管阻塞器的套囊充气将食管上端完全封闭,不仅可有效预防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而且可防止从喉罩通气道周围漏出的气体进入胃内导致胃胀气,使喉罩通气道确实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呼吸道维持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包括一通气导管,用硅橡胶制成,管壁内预制有螺旋状金属丝,以增强管壁的强度和维持管腔处于通畅状态,通气导管的近端有标准通气环路接头,该接头与通气导管呈可拆卸型连接;一通气罩,呈类似椭圆斜锥状,由软薄橡胶制成,其斜锥底部周边为空心圆柱状的椭圆环隆起,其斜锥面部由软橡胶片制成,斜锥面部与斜锥底部呈胶粘式紧密连接,在通气罩斜锥面部上方连有通气导管,通气导管的远端进入通气罩并与通气罩呈胶粘式紧密连接,在通气罩斜锥面部上方还密封连接有充气管,充气管的末端有自封式充气阀;一引流管,引流管由半硬质透明医用塑料制成,位于通气导管的一侧,与通气导管相平行,其近端上方的长度稍长于通气导管,其从通气罩斜锥面部上方,穿入通气罩中心的空腔,并经过通气罩中心的空腔后穿出通气罩斜锥面部下方的正中点,其远端在此处终止,在引流管穿入和穿出通气罩斜锥面部的部位,均呈胶粘式紧密连接;一稳定装置,置于通气导管和引流管的中上部,将通气导管和引流管连为一体;另外,还包括一细管腔,置于引流管管壁的内侧,当通气罩的空腔对向前方时,细管腔起始点位于引流管近端管腔正中12点的位置,细管腔的终止点位于距引流管远端的8~15毫米处;一食管阻塞器,其进一步包括一细空腔导管,其近前端侧壁有一充气口,其后端与一自封式充气阀相连接,细空腔导管穿过引流管壁内的细管腔,并可沿细管腔上、下移动;一套囊,紧密套在细空腔导管近前端的充气口处,套囊内腔与充气口及细空腔导管的管腔相通;一标记,设于细空腔导管中上部的外壁上,当细空腔导管在细管腔内上移,细空腔导管的前端完全退回至引流管内时,该标记正好位于引流管的近端;一限制装置,设于细空腔导管的标记上方,从标记到限制装置的限位处的长度为35~50毫米。
所述的引流管与细管腔也可以一体成型。
所述的食管阻塞器的套囊的材质选自弹性性能良好的橡胶或塑料。
所述的食管阻塞器的标记为环形标记,可用各种不同的颜色标识。
所述的食管阻塞器的限制装置为一个半硬橡胶制成的圆管状限制环,可固定套在细空腔导管上。
所述的食管阻塞器的细空腔导管上的标记到限制装置的限位处之间可以标上刻度。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由于在具有食管引流型喉罩通气道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特殊的食管阻塞器,在采用喉罩通气道进行呼吸道维持中,通过给食管阻塞器的套囊充气可将食管上端完全封闭,不仅可有效地预防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而且可防止从喉罩通气道周围漏出的气体进入胃内导致胃胀气,使喉罩通气道确实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呼吸道维持装置。


图1为现有喉罩通气道的正常解剖学位置示意图;图2为现有食管引流型喉罩通气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结构的后视图;
图5为食管阻塞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食管阻塞器的应用方法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的正常解剖学位置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用于胃吸引和胃肠道灌注人工营养液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为一种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的实施例,包括一通气导管1,用硅橡胶制成,管壁内预制有螺旋状金属丝,以增强管壁的强度和维持管腔处于通畅状态,通气导管1的近端有标准通气环路接头11,该接头11与通气导管1呈可拆卸型连接;一通气罩2,呈类似椭圆斜锥状,由软薄橡胶制成,其斜锥底部周边为空心圆柱状的椭圆环隆起21,其斜锥面部22由软橡胶片制成,斜锥面部22与斜锥底部21呈胶粘式紧密连接,在通气罩斜锥面部22上方连有通气导管1,通气导管1的远端12进入通气罩2并与通气罩2呈胶粘式紧密连接,在通气罩2斜锥面部22上方还密封连接有充气管3,充气管3的末端有自封式充气阀31;一引流管4,引流管4由半硬质透明医用塑料制成,位于通气导管1的一侧,与通气导管1相平行,其近端41上方的长度稍长于通气导管1,其从通气罩斜锥面部22上方,穿入通气罩2中心的空腔,并经过通气罩2中心的空腔后穿出通气罩斜锥面部22下方的正中点,其远端42在此处终止,在引流管4穿入和穿出通气罩斜锥面部22的部位,均呈胶粘式紧密连接;一稳定装置5,置于通气导管1和引流管4的中上部,将通气导管1和引流管4连为一体;另外,还包括一细管腔6,置于引流管4管壁的内侧,当通气罩2的空腔对向前方时,细管腔6的起始点位于引流管4近端41管腔正中12点的位置,细管腔的终止点位于距引流管4远端42内的15毫米处;一食管阻塞器7,请同时参阅图5和图6,其进一步包括一细空腔导管71,其近前端侧壁有一充气口711,其后端与一自封式充气阀72连接,细空腔导管71穿过引流管壁内的细管腔6,并可沿细管腔6上、下移动;一套囊73,紧密套在细空腔导管71近前端的充气口711处,套囊73的内腔与充气口711及细空腔导管71的管腔相通;一标记74,设于细空腔导管71中上部的外壁上,当细空腔导管71在细管腔6内上移,细空腔导管71的前端712完全退回至引流管6内时,该标记74正好位于引流管4的近端41;一限制装置75,设于细空腔导管71的标记74的上方,从标记74到限制装置75的限位处的长度为50毫米。
本发明所述的引流管4与细管腔6也可以一体成型。
所述的食管阻塞器7的套囊73的材质选自弹性性能良好的橡胶或塑料。
所述的食管阻塞器7的标记74为环形标记,可用各种不同的颜色标识。
所述的食管阻塞器7的限制装置75为一个半硬橡胶制成的圆管状限制环,可固定套在细空腔导管71上,其直径应明显大于细管腔6的内径。
所述的食管阻塞器7的细空腔导管71上的标记74到限制装置75的限位处之间可以标上刻度。
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设计有多种型号,分别适用于小儿、少年、一般成年人、高大肥胖成年人等,其具体尺寸均有所不同。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的适用范围主要是1.急诊科、ICU和各科室的急救复苏,尤其是由非麻醉工作人员进行紧急呼吸道管理操作时;2.困难气管插管患者,尤其是同时存在饱胃的急诊手术患者;3.气管和喉部检查以及气管内异物的清除;4.不希望采用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患者,如眼科手术、演员、严重高血压患者等。
在使用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时,先抽出通气罩内的气体,将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的前端插入口腔内,直至通气罩的上端位于舌根部的下方,然后通过通气罩的充气管3末端的自封式充气阀31打气充起通气罩。通气罩充气时,通气导管1通常能从口腔内稍微退出;甲状腺和环状软骨上面的组织轻微隆起。将通气导管1与通气环路相连接,评估患者肺通气的满意程度。在确认喉罩通气道通气满意后,将通气导管1和引流管4用胶带固定在患者的面部。操作者用食指和拇指握持食管阻塞器7中上部的限制装置75,向下推送食管阻塞器7,直至该限制装置75位于引流管4的上端41。如图6所示,此时细空腔导管71的前端712向前伸至引流管4前端42向外的50毫米的位置,然后采用注射器通过充气阀72给食管阻塞器7的套囊73充注适量的空气,此时已将食管阻塞(见图7)。从而可有效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口咽部或防止从喉罩通气道周围漏出的气体进入食管和胃内。
当需要进行胃吸引和胃肠道灌注人工营养液时,将食管阻塞器7的套囊73放气,并将食管阻塞器7完全退回引流管4内,通过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的引流管4插入合适型号的胃管8即可(见图8)。灌注营养液时,插入胃管8后最好再将食管阻塞器7的套囊73充气,以免灌入胃内的营养液反流至食管和口咽部导致误吸。
本发明提供的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具有以下特点1.除了具有标准喉罩通气道的作用和特点以外,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更适用于全方位的麻醉过程和危重患者的抢救处理。由于其能有效地将食管封闭,所以呼吸道保护效果更好,尤其是具有误吸反流高度危险的手术患者和急诊抢救患者(如饱胃患者)。
2.可有效防止正压通气中从通气罩内漏出的气体进入患者的胃内,尤其适用于需要高通气压的患者。
3.双管设置,不仅可提供更为有效的呼吸道通气,而且可提供排出胃液和补充营养的通道。
4.双管设计有助于固定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的位置,更好地进行正压通气。
权利要求
1一种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包括一通气导管,用硅橡胶制成,管壁内预制有螺旋状金属丝,以增强管壁的强度和维持管腔处于通畅状态,通气导管的近端有标准通气环路接头,该接头与通气导管呈可拆卸型连接;一通气罩,呈类似椭圆斜锥状,由软薄橡胶制成,其斜锥底部周边为空心圆柱状的椭圆环隆起,其斜锥面部由软橡胶片制成,斜锥面部与斜锥底部呈胶粘式紧密连接,在通气罩斜锥面部上方连有通气导管,通气导管的远端进入通气罩并与通气罩呈胶粘式紧密连接,在通气罩斜锥面部上方还密封连接有充气管,充气管的末端有自封式充气阀;一引流管,引流管由半硬质透明医用塑料制成,位于通气导管的一侧,与通气导管相平行,其近端上方的长度稍长于通气导管,其从通气罩斜锥面部上方,穿入通气罩中心的空腔,并经过通气罩中心的空腔后穿出通气罩斜锥面部下方的正中点,其远端在此处终止,在引流管穿入和穿出通气罩斜锥面部的部位,均呈胶粘式紧密连接;一稳定装置,置于通气导管和引流管的中上部,将通气导管和引流管连为一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细管腔,置于引流管管壁的内侧,当通气罩的空腔对向前方时,细管腔起始点位于引流管近端管腔正中12点的位置,细管腔的终止点位于距引流管远端的8~15毫米处;一食管阻塞器,其进一步包括一细空腔导管,其近前端侧壁有一充气口,其后端与一自封式充气阀相连接,细空腔导管穿过引流管壁内的细管腔,并可沿细管腔上、下移动;一套囊,紧密套在细空腔导管近前端的充气口处,套囊内腔与充气口及细空腔导管的管腔相通;一标记,设于细空腔导管中上部的外壁上,当细空腔导管在细管腔内上移,细空腔导管的前端完全退回至引流管内时,该标记正好位于引流管的近端;一限制装置,设于细空腔导管的标记上方,从标记到限制装置的限位处的长度为35~60毫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流管与细管腔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食管阻塞器的套囊的材质选自弹性性能良好的橡胶或塑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食管阻塞器的标记为环形标记,可用各种不同的颜色标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食管阻塞器的限制装置为一个半硬橡胶制成的圆管状限制环,可固定套在细空腔导管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食管阻塞器的细空腔导管上的标记到限制装置的限位处之间可以标上刻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管阻塞式喉罩通气道,包括一通气导管,一通气罩,一引流管,一稳定装置,还包括一细管腔,置于引流管管壁的内侧;一食管阻塞器,其进一步包括一细空腔导管,其近前端侧壁有一充气口,其后端有充气阀,细空腔导管穿过引流管壁内的细管腔,并可沿细管腔上、下移动;一套囊,紧密套在细空腔导管近前端的充气口处,套囊内腔与充气口相通;一标记,设于细空腔导管中上部的外壁上;一限制装置,设于细空腔导管的标记上方,采用本发明进行呼吸道维持时,可将食管上端完全封闭,不仅可有效预防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而且可防止从喉罩通气道周围漏出的气体进入胃内导致胃胀气,使喉罩通气道确实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呼吸道维持装置。
文档编号A61M16/00GK1502381SQ0215289
公开日2004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26日
发明者薛富善, 孙海燕, 李平, 杨冬, 李成文, 路传兵 申请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