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防晕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5872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防晕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防晕计,主要应用在预防和治疗晕船、晕车、晕机等晕动病所引起的头晕、胃部不适、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
背景技术
目前,预防和治疗晕船、晕车、晕机等晕动病主要依靠药物及平衡功能训练等方法。药物虽有多种,有一定的效果,但有嗜睡、口干、注意力不能集中或视物模糊等副作用,至今没有一种效果良好又无副作用的理想药物。平衡功能训练是一种特项训练方法,需要有经验的教练和特殊的设备,经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起作用,还要继续坚持才能继续有效,费用高、时间长,目前只适用于少量专业人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适用面广,对预防和治疗晕动病效果良好又无副作用的电子防晕计。
本实用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电子防晕计,其特征在于它由壳体、方波振荡电路及其脉冲输出变压器和留有一定间距的双电极组成,方波振荡电路及其脉冲输出变压器设置在壳体内,方波振荡电路的输出接脉冲输出变压器的输入,变压器的输出接金属双电极,金属双电极位于壳体表面。
本实用新型根据我国医学经络原理,应用现代电子技术研制而成。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外形如同手表,使用时,只需佩戴于手腕部,将产生的电脉冲刺激人体内关穴位而起防治多种晕动病的作用。本实用新型操作使用方便,防治效果好,适用范围广,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也无嗜睡、口干等现象,价格适宜,同时具有计时功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本实用新型由壳体1、方波振荡电路及其脉冲输出变压器和留有一定间距的双电极2组成,方波振荡电路及其脉冲输出变压器设置在壳体1内,方波振荡电路的输出接脉冲输出变压器的输入,变压器的输出接金属双电极2,金属双电极2位于壳体1表面。
本实用新型中,金属双电极2之间的间距控制在3mm以内,最佳在0.5-1mm,双电极2可以是并排设置的,形状可以是半圆形,也可是条形或其它形状,或者双电极2也可是一电极在中心,另一电极在外围。
本实用新型的方波振荡电路可采用任意一种输出脉冲方波的振荡电路,如集成电路构成的方波振荡电路,触发电路构成的方波振荡电路以及分立元件构成的方波振荡电路。考虑到方波振荡电路的耗电问题,因为集成电路和触发电路组成的方波振荡电路,都要采用继电器来控制和调整,故耗电大,最好应由分立元件构成。图3即为一种由分立元件构成的方波振荡电路,它由电阻R1、R2,电容C2-C4,电位器VR1,晶体管G构成,晶体管G的基极通过电容C2接脉冲输出变压器B的初级绕组的一端,初级绕组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3与脉冲输出变压器B的中心抽头相连,B的中心抽头接晶体管G的射极,晶体管G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接有电位器VR1、电阻R1和R2的串接支路,R1和R2的连接点通过发光二极管LEP接电源,同时通过电容C4接地,脉冲输出变压器B的次级绕组一端通过串接的电容C1、电位器VR2接双电极2中的一个电极,B的次级另一端直接接双电极2中另一电极。该电路采用三点自激振荡电路,输出脉冲宽度300-400微秒、最大脉电流60mA的脉冲信号,电位器VR1用于调整脉冲宽度,电位器VR2用于调整300V-340V幅度的输出脉冲方波信号。
由中医学知道,人体前臂手腕附近的内关穴具有止吐、防晕及抑制胃部不适等功效,故本实用新型可在该穴位进行电脉冲刺激。此时,可在壳体1两侧连有表带3,金属双电极2设置在壳体1内表面中间,使用时将表带3固定在人体手腕部,使壳体1内表面上的双电极2正好位于人体内关穴上,壳体1外表面上设有方波振荡电路的电源开关4、频率调节钮(即电位器VR2)和强度调节钮(即电位器VR1),且外表面上还可设有电子表5,使本实用新型同时具有手表的功能,也便于防治晕动病时进行时间的控制。
工作时,先将频率调节钮VR2和强度调节钮VR1归零,然后接通电源开关4,则三点自激振荡电路开始工作,从晶体管G的射极输出脉冲方波,经脉冲输出变压器B升压后变成脉动电压输送至双电极2,双电极2通过人体内关穴形成回路,使用者根据自身感觉调节频率调节钮VR2和强度调节钮VR1至合适位置,即使本实用新型输出的脉冲电压对人体内关穴进行刺激,达到防治作用。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应采用间断作用法,即每作用20分钟休息10分钟,效果非常理想。
权利要求1.一种电子防晕计,其特征在于它由壳体、方波振荡电路及其脉冲输出变压器和留有一定间距的双电极组成,方波振荡电路及其脉冲输出变压器设置在壳体内,方波振荡电路的输出接脉冲输出变压器的输入,变压器的输出接金属双电极,金属双电极位于壳体表面。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防晕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双电极之间的间距在3mm以内。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防晕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双电极之间的间距在0.5-1mm。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防晕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电极是并排设置的,形状或是半圆形,或是条形或其它形状。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防晕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电极是一电极在中心,另一电极在外围。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防晕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波振荡电路由电阻R1、R2,电容C2-C4,电位器VR1,晶体管G构成,晶体管G的基极通过电容C2接脉冲输出变压器B的初级绕组的一端,初级绕组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3与脉冲输出变压器B的中心抽头相连,B的中心抽头接晶体管G的射极,晶体管G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接有电位器VR1、电阻R1和R2的串接支路,R1和R2的连接点通过发光二极管LEP接电源,同时通过电容C4接地,脉冲输出变压器B的次级绕组一端通过串接的电容C1、电位器VR2接双电极2中的一个电极,B的次级另一端直接接双电极2中另一电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防晕计,它由壳体、方波振荡电路及其脉冲输出变压器和留有一定间距的双电极组成,方波振荡电路及其脉冲输出变压器设置在壳体内,方波振荡电路的输出接脉冲输出变压器的输入,变压器的输出接金属双电极,金属双电极位于壳体表面。本实用新型根据我国医学经络原理,应用现代电子技术研制而成,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外形如同手表,使用时,只需佩戴于手腕部,将产生的电脉冲刺激人体内关穴位而起防治多种晕动病的作用。主要应用在预防和治疗晕船、晕车、晕机等晕动病所引起的头晕、胃部不适、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本实用新型操作使用方便,防治效果好,适用范围广,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也无嗜睡、口干等现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文档编号A61N1/36GK2529661SQ0221889
公开日2003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02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2年2月10日
发明者王尔贵, 孙晓晴, 张红英, 潘国铭, 赵翔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一四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