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肠道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5893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治疗肠道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尤其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菌痢等的中药组合物,又称为虎地胶囊。
背景技术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特发性结肠炎,UC)、慢性结肠炎、慢性菌痢均属中医痢疾范畴,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内伤七情、脏腑虚弱等原因引起,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肠,有虚实之分,病机为湿滞或湿热积滞,蕴结肠中,气血阻滞,传导失司,损伤肠络而致。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冻或脓血为特征。在治疗上多采用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收涩固脱,活血化瘀等方法。其中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疾病,而免疫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因素,本病主要侵犯结肠、直肠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层,伴有糜烂及溃疡形成的原发性疾病,现代医学多用激素,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免疫抑制剂,色甘酸二钠等治疗,但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大,复发率高,故疗效不满意。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祖国医学已认识到脾胃与大、小肠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证候类型及治疗大法,经历代医药学家的不断丰富发展,逐步形成了治疗肠胃病的系列方药,至今这些宝贵的医学遗产对日益发展的肠胃病临床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五节脏象论》云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由上说明脾胃与大小肠的生理功能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病因病机辩证等方面古典医籍亦有明确记载,如宋元时期医家朱丹溪首先对本病的辩证提出“赤痢属血,白属气”,“皆湿热为本,湿热蕴积”为病机,解放以后对本病的研究有新的进展,以《实用中医内科学》为依据,认为痢疾病因“可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内伤七情,脏腑虚弱等原因引起,病位在肠,病机为湿滞或湿热积滞,蕴结肠中,气血阻滞,传导失司而导致。湿热痢的主要病机,由于湿热熏蒸,气血瘀滞化为脓血赤白,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积滞肠道而腹病。苔黄腻、舌红、脉滑数俱为湿热熏蒸之象”。关于治疗,河间认为痢为热证,因而治痢必用寒以胜热,燥以胜湿。又明确指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景岳全书.痢疾》中云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
总结前人治痢经验,凡证见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脓血粘液,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多为湿热证,当以苦寒清火毒,苦燥除湿浊,兼以调气行血导滞,常用方如白头翁汤,香连丸等,至于地榆汤、地榆丸治痢报道亦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治疗肠道疾病,尤其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菌痢等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包括朱砂七10-100 虎杖10-100 地榆20-200二色补血草20-200 北败酱20-200 白花蛇舌草20-200白及8-80 甘草5-70本发明的组合物优选包括朱砂七30-70虎杖30-70 地榆60-140二色补血草60-140 北败酱60-140 白花蛇舌草60-140白及30-60甘草15-50本发明的组合物最优选包括朱砂七40-60虎杖40-60 地榆80-120二色补血草80-120 北败酱80-120 白花蛇舌草80-120白及40-50甘草20-40。
本发明的上述组合物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排脓,止血止痛,生肌敛疮,收敛止泻的功能,主治中医痢疾证属湿热蕴结证候,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赤白粘冻或脓血为特征之症。经研究证明,本发明的药物能够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免疫复合物含量,从而从免疫药理学角度证实了本发明的治疗效果。
本组方中朱砂七味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散血止痛,凉血止血作用,以解除腹痛腹泻脓血便故为君药,虎杖,白花蛇舌草、北败酱均为臣药,此三药均具苦寒之性,可清热解毒、燥湿排脓,以增强清热燥湿排脓作用,《本草纲目》云“虎杖消痈排脓,破风毒结气”,“北败酱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潮州志.物产志》云“白花蛇舌草叶榨汁饮服治盲肠炎,又可治肠病”,且可活血止血。二色补血草、白及、地榆为佐药。二色补血草可活血散瘀止血,且有健脾利湿作用。地榆、白及可凉血止血,生肌敛疮,收敛止泻,《药性论》载“地榆止血痢蚀脓”。《日华子本草》云“排脓……止赤白痢及水泻,浓煎治肠风”。《圣济总录》“地榆汤治血痢不止”。白及作为止血敛疮药报导亦多,如《日华子本草》云“止血邪,肠风,痔漏……血痢,生肌止痛”。《本草求真》云“白及涩中有散,补中有破……可去腐、逐瘀、生新”,以上三药不仅可协助君药以止腹泻,脓血便,且有生肌敛疮作用,甘草性味甘平,可缓急止痛,解毒消痈,调和诸药、防止苦寒伤胃,且可补脾胃之不足以扶正,故为使药。《本草汇言》中载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可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虚损内伤,脾胃虚弱,和元阳不足,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亦也……凡用纯热纯寒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势”。《本草纲目》载“甘草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
可以通过本领域的常规制备方法,将本发明的组合物制成任何一种临床上适用的剂型,例如丸剂、胶囊、片剂、颗粒剂、口服液、肠道栓剂、灌肠液等。
例如可以将上述组方中的原料用水煎煮一次或多次,合并煎液,过滤,浓缩成流浸膏,干燥,粉碎,制粒,装入胶囊,制成胶囊制剂。
还可以将将上述组方中的原料用水煎煮一次或多次,合并煎液,过滤,制成口服液或灌肠液;或者可以适量混入到甘油中,制成栓剂。
具体实施例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的目的,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朱砂七525g 虎杖525g 白花蛇舌草1050g北败酱1050g 二色补血草1050g 地榆1050g白及420g甘草350g以上八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10倍量水,浸渍20分钟,煎煮3小时,第二次加9倍量水,煎煮2小时,第三次加8倍量水,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状,烘干,粉碎成细粉,用乙醇制粒,干燥,整粒,装入胶囊,每粒0.4g。
实施例2朱砂七615g 虎杖495g 白花蛇舌草1050g北败酱1100g 二色补血草1150g 地榆950g白及490g甘草280g以上八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10倍量水,浸渍20分钟,煎煮3小时,第二次加9倍量水,煎煮2小时,第三次加8倍量水,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原体积的2/3,制成口服液或灌肠液。
实施例3
朱砂七625g 虎杖625g 白花蛇舌草950g北败酱1130g二色补血草1020g地榆1000g白及420g 甘草350g以上八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10倍量水,浸渍20分钟,煎煮3小时,第二次加9倍量水,煎煮2小时,第三次加8倍量水,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状,烘干,粉碎成细粉,用乙醇制粒,干燥,整粒,装入胶囊,每粒0.4g。
实施例4朱砂七225g 虎杖825g 白花蛇舌草1550g北败酱430g 二色补血草1820g 地榆400g白及120g 甘草250g以上八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10倍量水,浸渍20分钟,煎煮3小时,第二次加9倍量水,煎煮2小时,第三次加8倍量水,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状,烘干,粉碎成细粉,用乙醇制粒,干燥,整粒,装入胶囊,每粒0.4g。
实施例5朱砂七825g 虎杖125g白花蛇舌草350g北败酱1630g二色补血草320g 地榆1400g白及620g 甘草450g以上八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10倍量水,浸渍20分钟,煎煮3小时,第二次加9倍量水,煎煮2小时,第三次加8倍量水,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状,烘干,粉碎成细粉,用乙醇制粒,干燥,整粒,装入胶囊,每粒0.4g。
本发明药物的临床试验病例选择标准1、纳入病例标准(1)、符合西医“UC(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菌痢”诊断,同时符合中医痢疾湿热蕴结证候标准者。
(2)、年龄18~65岁的患者。
2、排除病例标准(1)不符合病例纳入者。
(2)年龄小于18,大于65岁者。
(3)孕妇、哺乳期、过敏性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
(4)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病,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5)遇有严重肠道并发症者。
(6)用药期间,非因不良反应等因素而未完成疗程者,或非本药因素,而患其它疾病影响治疗或中断服药及资料不全者。
试验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观察法,分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UC180例,慢性结肠炎120例,慢性菌痢100例;对照组UC105例,慢性结肠炎60例,慢性菌痢50例。
2、给药方法试验组口服本发明虎地胶囊,每次4粒,一日3次对照组口服香连片(适用痢疾、肠炎,有里急后重、腹痛、泄泻等症,属于湿热蕴结证候),每次4片,一日3次。
3、疗程UC和慢性结肠炎连服6周,慢性菌痢服药4周。
疗效判定标准1、中医病证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湿热蕴结证候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方法采用尼莫地平法,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积分改善情况以百分数表示。
治愈证候总积分改善率≥90%;显效证候总积分改善率≥60%;有效证候总积分改善率≥30%;无效证候总积分改善率<30%;2、西医单病种疗效判定标准(1)UC①根据症状和大便检查判定疗效,采用尼莫地平法。
治愈症状和大便检查总积分改善率≥90%;显效症状和大便检查总积分改善率≥60%;有效症状和大便检查总积分改善率≥30%;无效症状和大便检查总积分改善率<30%;②根据结肠镜检查判定疗效,采用尼莫地平法。
治愈结肠镜检查积分改善率≥90%;显效结肠镜检查积分改善率≥60%;有效结肠镜检查积分改善率≥30%;无效结肠镜检查积分改善率<30%;(2)慢性结肠炎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结肠镜等检查肠粘膜恢复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轻度异常,结肠镜等检查有轻度炎症反应。
有效临床症状好转,大便常规检查有好转,结肠镜等检查粘膜病变有所好转。
无效临床症状,大便常规和结肠镜等检查无改善或加重。
(3)慢性细菌性痢疾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大便培养三次阴性。
显效症状明显改善,大便常规检查正常,大便培养三次阴性或转阴。
好转症状有所好转,大便常规检查有改善,大便培养三次未转阴。
无效临床症状及大便常规检查无改善,大便培养三次阳性或未转阴。
本发明药物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病例本试验共观察病例287例,其中试验组182例,对照组105例,其病例来源于门诊和住院。
试验结果两组按中医证候判定疗效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本发明药物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病例本试验共观察病例184例,其中试验组123例,对照组61例,其病例来源于门诊和住院。
试验结果两组按中医证候判定疗效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本发明药物对慢性菌痢的治疗作用病例本试验共观察病例150例,其中试验组100例,对照组50例,其病例来源于门诊和住院。
试验结果两组按中医证候判定疗效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1、溃疡性结肠炎(UC)疗效观察试验组182例,对照组(香连片)105例,按中医证候疗效对比,试验组愈显率为77.5%,总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愈显率为47.6%,总有效率为71.4%,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p<0.01,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内窥镜检查治疗前后疗效对比,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2、慢性结肠炎疗效观察试验组123例,对照组61例,按中医证候疗效对比试验组愈显率为82.9%,总有效率95.1%,对照组愈显率55.7%,总有效率为73.8%,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p<0.01,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内窥镜检查治疗前后疗效对比,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3、慢性菌痢疗效观察试验组100例,对照组50例,按中医证候疗效对比,试验组愈显率为86.0%,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愈显率为64.0%,总有效率为78.0%,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p<0.01,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治疗前后大便检查疗效对比,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三个病种按中医痢疾湿热蕴结证总体疗效判定试验组405例,愈显率为81.2%,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216例,愈显率为53.7%,总有效率为73.6%,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在应用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典型病例1、王某某,男,48岁,干部,北京人,患者于1998年5月15日以腹痛、腹泻、粘液血便主诉就诊,病程二年多,以往发作时大便日行十余次,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曾在外院多次住院治疗,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先后服痢疾灵、黄连素、ACTH等药治疗,症状时作时休,治疗效果欠佳。经入院查WBC++,RBC+,脓球++,潜血+,大便培养多次均无致病菌生长。肝、肾功能检查正常,纤维结肠镜检查于60cm以下肠粘膜充血、水肿、有片状糜烂及小溃疡、上覆黄脓苔、膜脆、触之易出血。病理检查报告粘膜呈慢性炎症性反应,可见隐窝肿胀。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左半结肠、慢性复发型,中度。服用虎地胶囊,每日三次,每次四粒,一周后腹泻轻,但便后仍有粘液和血,六周后病情明显好转,大便一日1~2次,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缓,经纤维结肠镜复查,结肠粘膜轻度充血,但糜烂及小溃疡已愈合,临床判为治愈。
2、安某,男,22岁,广东人,工人,患者于1998年9月20日以反复腹泻一年余就诊,大便一日4~5次,便中挟脓带血,腹痛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曾多次用中、西医均治疗欠佳。经入院检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大便常规检查RBC+,WBC++,纤维结肠镜检查于30cm以下结肠粘膜充血、水肿、有散在糜烂面及小出血点和溃疡。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乙状结肠粘膜慢性炎症,伴隐窝肿脓,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乙、直结肠型、慢性复发型。检查肝、肾功能、心电图正常,便常规检查WBC、RBC、满视野,经服用虎地胶囊1次4粒,1日3次,服药6周,症状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结肠镜检查除直肠粘膜充血外,上端结肠粘膜出血点、糜烂面及溃疡面消失,判断为临床治愈。
3、陈某,男,38岁,干部,北京人,患者1993年3月15日以反复脓血便5年余主诉就诊,发作时大便每日10余次,伴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曾服PPA、痢特灵、黄连素等治疗,好转不显著,住院治疗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就诊检查体温36.8℃,脉搏76次/分,心、肺(-),腹软,肝脾未触及,左下腹部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大便常规检查RBC+,WBC++,脓球++,潜血+,大便培养3次均无痢疾杆菌生长。纤维结肠镜检查镜检40cm以下,肠粘膜充血、水肿明显,有片状糜烂及小溃疡面,上覆有黄色黄脓苔,粘膜脆,触之易出血。病理检查报告粘膜慢性炎,可见隐窝肿腺体排列异常。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中度。服用虎地胶囊,每次4粒,1日3次,6周后显著好转,大便1日1-2次,血便及里急后重以及肛门灼热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溃疡愈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4、黄某某,女,25岁,吉林省人,干部,患者于1994年6月17日以反复腹泻1年多主诉就诊,发作时大便1日4~5次,粘液便、腹痛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用药治疗效果欠佳。就诊检查体温36.5℃,脉搏78次/分,心、肺(-),腹软,肝脾未触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大便常规检查WBC++,RBC++,纤维结肠镜检查30cm以下,粘膜充血水肿,有散在糜烂及小出血点,未见溃疡及息肉,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服用虎地胶囊,每次4粒,1日3次,6周后症状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结肠镜复查正常。
5、薛某某,女,19岁,陕西乾县中学学生,患者于1994年10月12日以腹痛、腹泻、脓血便2月余主诉就诊,2月前因进食桃子后感腹部不适,继而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全身违和,不思饮食,服PPA后症状减轻,后进食稍有不慎则腹泻、腹痛,故来我院求治。查体一般状况,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粪便常规检查脓血便,镜下RBC+++,WBC++,脓球++,巨噬细胞1~2个。大便培养福氏痢疾杆菌+,给予内服虎地胶囊,每次4粒,1日3次,3日后症状减轻,大便次数减少,10天后大便常规检查除有少量白细胞外,余无异常,共服药4周后,大便常规检查正常,大便培养3次未再发现痢疾杆菌生长。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治疗肠道疾病的中药组合物,该组合物包括按重量份计算的以下原料朱砂七10-100虎杖10-100 地榆20-200二色补血草20-200北败酱20-200白花蛇舌草20-200白及8-80甘草5-70。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用于治疗肠道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它包括朱砂七30-70 虎杖30-70 地榆60-140二色补血草60-140北败酱60-140白花蛇舌草60-140白及30-60甘草15-50。
3.根据权利要求2的用于治疗肠道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它包括朱砂七40-60 虎杖40-60 地榆80-120二色补血草80-120北败酱80-120白花蛇舌草80-120白及40-50 甘草20-40。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肠道疾病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肠道疾病是慢性结肠炎。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肠道疾病是慢性菌痢。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中药组合物,特征在于它可以是任何一种临床上适用的剂型。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所述原料用水煎煮一次或多次,合并煎液,过滤,浓缩成流浸膏,干燥,粉碎,制粒,装入胶囊,制成胶囊制剂。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所述原料用水煎煮一次或多次,合并煎液,过滤,制成口服液或灌肠液;或者以适量混入到甘油中,制成栓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尤其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菌痢等的中药组合物,该组合物包括按重量份计算的以下原料朱砂七10-100,虎杖10-100,地榆20-200,二色补血草20-200,北败酱20-200,白花蛇舌草20-200,白及8-80和甘草5-70。经405例患者应用,愈显率为81.2%,总有效率为92.1%。
文档编号A61P1/00GK1537555SQ0310987
公开日2004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16日
发明者怀化, 李文军, 怀 化 申请人:安徽古井集团九方制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