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芳鼻炎丸及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79932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辛芳鼻炎丸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中成药丸的制作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辛芳鼻炎丸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丸剂是一种传统剂型,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制药机械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新型制丸机的问世以及新的辅料的广泛应用,为中药丸剂这一古老的剂型焕发出了青春活力,它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丸剂“黑、大、粗”传统偏见,使之生产出来的丸剂具有释药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分剂量准确、服用、携带方便、外形美观等优点。根据我国有关药品法规,改变剂型作为一种新药研究,辛芳鼻炎丸的原有剂型是辛芳鼻炎胶囊,且已列入我国部颁标准。原剂型的工艺技术特点是处方中的全部药材(15味)粉碎混匀分装而成。该胶囊剂服用量大、吞咽困难,处方中十味为芳香性药材,生产贮存过程中芳香成分易损失,而影响药效,同时存在质量标准控制指标低,检测数据少,剂型单一等不足。基于此我们应用现代制药技术对该产品工艺作重大改进,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形成新的制剂,来保证产品的监控质量,提高药效,造福百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辛芳鼻炎丸及制备方法,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疗效,增加产品的稳定性,更好地满足医疗需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1.辛芳鼻炎丸及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1辛芳鼻炎丸的处方组成辛夷50-100g 白芷35-70g 黄芩35-70g柴胡35-70g川芎35-70g 桔梗35-70g 薄荷35-70g菊花35-70g荆芥穗35-70g 枳壳(炒)35-70g 防风35-70g细辛17.5-35g蔓荆子(炒)35-70g 龙胆17.5-35g水牛角浓缩粉150-300g辅料适量,共制成1000g。
其最佳期配方量辛夷75g白芷50g黄芩50g 柴胡50g川芎50g 桔梗50g薄荷50g菊花50g荆芥穗50g 枳壳(炒)50g防风50g细辛25g蔓荆子(炒)50g 龙胆25g 水牛角浓缩粉250g辅料适量,共制成1000g。
1.2辛芳鼻炎丸制备工艺工艺一 将十五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上述十五味药粉碎成细粉,加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即得。
工艺二 将十五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取水牛角浓缩粉研成细粉备用;取龙胆、黄芩、桔梗混合粉碎成细粉备用,其余辛荑、白芷、柴胡、川芎、薄荷、菊花、荆芥穗、积壳(炒)、防风、细辛、蔓荆子十一味粉碎成粗粉/切成饮片,加水蒸馏,收集挥发油,水液备用;渣再加水煮提一次,与上述水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浓缩干燥制成干膏粉备用;上述挥发油加适量环糊精包合/用适量无水乙醇溶解备用;取上述细粉、稠膏/干膏粉、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与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即得。或上述细粉、稠膏/干膏粉与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喷加挥发油无水乙醇溶液,即得。
工艺三 将十五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取水牛角浓缩粉研成细粉备用;其余十四味粉碎成粗粉/切成饮片加水蒸煮,收集挥发油和水蒸煮液备用;水蒸煮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浓缩干燥制成干膏粉备用;上述挥发油加环糊精包合/用适量无水乙醇溶解备用;上述稠膏/干膏粉、细粉、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及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即得。或上述稠膏/干膏粉、细粉及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喷加挥发油无水乙醇溶液,即得。
工艺四 将十五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取水牛角浓缩粉研成细粉备用;取龙胆、黄芩、桔梗粉碎成粗粉备用;其余辛荑、白芷、柴胡、川芎、薄荷、菊花、荆芥穗、积壳(炒)、防风、细辛、蔓荆子十一味混合粉碎成粗粉/切成饮片加水蒸提,收集挥发油和水蒸煮液备用;水蒸煮液中加入上述粗粉煎煮2-3次,合并煎煮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浓缩干燥制成干膏粉备用;上述挥发油用环糊精包合/用适量无水乙醇溶解备用;取上述细粉、稠膏/干膏粉、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及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即得。或上述细粉、稠膏/干膏粉及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喷加挥发油无水乙醇溶液,即得。
工艺五 将十五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取水牛角浓缩粉研成细粉备用;取龙胆、黄芩、桔梗、辛夷粉碎成细粉备用;其余白芷、柴胡、川芎、薄荷、菊花、荆芥穗、积壳(炒)、防风、细辛、蔓荆子十味粉碎成粗粉/切成饮片加水蒸馏,收集挥发油备用;渣干燥后粉碎成细粉备用;上述挥发油用环糊精包合/用适量无水乙醇溶解备用;取上述细粉、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及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即得。或上述细粉及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喷加挥发油无水乙醇溶液,即得。
1.3通过工艺一、二、三、四、五所制得的丸为辛芳鼻炎丸。
工艺中所得的丸可包薄膜衣,薄膜衣材料采用胃溶型薄膜衣预混剂(欧巴代)、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一种或多种混合使用。
工艺中所用的辅料可以是蔗糖、乳糖、淀粉、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微晶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羧甲淀粉钠、阿斯帕坦、交联聚维酮、聚维酮K30等一种或多种混合使用。
工艺中所得的丸的粒径为0.5-6mm,最好为1-4mm。
工艺中所得的丸可直接使用或装入空胶囊中使用。
工艺中丸干燥可采用真空干燥、流化床干燥、冷冻干燥等。
工艺中药材粉碎成粗粉/切成饮片,一般粉碎成过5-30目的粗粉/切成饮片,最好粉碎成过10-20目的粗粉。
工艺中药材粉碎成细粉,可以常规粉碎成过80-160目的细粉,或超微粉碎成200-300目的细粉。
工艺中水煎煮/水蒸煮条件为煎煮2-3次,加水量为第一次为药量的6-12倍量,第二、三次为药量的4-10倍量,时间每次1-3小时;最佳为煎煮2次,加水量第一次为药量的10倍量,第二次为药量的8倍量,时间为每次2小时。
工艺中挥发油的提取可采用蒸馏法(加水/隔水)或超临界提取的方法。
工艺中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制备环糊精可以采用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中的一种,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为1∶5-15(ml/g),最佳比例为1∶8(ml/g),挥发油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比例为1∶2-10(ml/g),最佳比例为1∶5(ml/g)。
工艺中稠膏的相对密度为1.15-1.45(60℃),最佳相对密度为1.30-1.35(60℃)。
工艺中提取物的干燥可采用真空干燥或喷雾干燥。真空干燥温度控制在50-80℃,最佳为60℃。喷雾干燥为将提取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5-1.15(60℃)的浓缩液,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100-200℃,出风温度为50-150℃。最佳相对密度为1.08-1.10(60℃),进风温度为150-170℃,出风温度为80-100℃。
工艺中滤过可采用常规滤过、离心、加澄清剂后滤过/离心/超滤等方法。
2.本品的质量标准主要有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三个方面。
本品的质量标准得到全面提高,在鉴别上原剂型标准只对白芷一味作薄层鉴别,现增加对柴胡、川芎、黄芩的薄层鉴别,检查上增加重金属限量不得过百万分之十,砷盐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含量测定对黄芩中的所含的黄芩苷进行含量规定。
该发明与现有技术比较其优越性在于生产工艺更趋完善合理,更好地保留挥发性有效物质前提下稳定性大大提高,有效期可达二年以上,质量标准大大提高,使产品有科学的定性定量控制方法,使产品的质量和疗效有了保障。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将十五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上述十五味药粉碎成细粉,加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即得。
实施例2将十五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取水牛角浓缩粉研成细粉备用;取龙胆、黄芩、桔梗混合粉碎成细粉备用,其余辛荑、白芷、柴胡、川芎、薄荷、菊花、荆芥穗、积壳(炒)、防风、细辛、蔓荆子十一味粉碎成粗粉加水蒸提,收集挥发油和水液备用;渣再加水煮提一次,与上述水液合并,离心,清液薄膜浓缩至相对密度1.08-1.10(60℃)的浓缩液,喷雾干燥制成干膏粉备用;上述挥发油加适量环糊精制成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备用;取上述干膏粉、水牛角浓缩粉及龙胆等细粉、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及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即得。
实施例3将十五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取水牛角浓缩粉研成细粉备用;其余十四味粉碎成粗粉加水蒸煮2次,每次2小时,收集挥发油和水蒸煮液备用;水蒸煮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8-1.10(60℃),喷雾干燥制成干膏粉备用;上述挥发油加环糊精包合备用;上述干膏粉、水牛角浓缩粉的细粉、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及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即得。
权利要求
1.一种辛芳鼻炎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1)将辛夷、白芷、黄芩、柴胡、川芎、桔梗、薄荷、菊花、荆芥穗、枳壳、防风、细辛、蔓荆子、龙胆、水牛角浓缩粉十五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十五味药粉碎成细粉,加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即得。(2)将辛夷、白芷、黄芩、柴胡、川芎、桔梗、薄荷、菊花、荆芥穗、枳壳、防风、细辛、蔓荆子、龙胆、水牛角浓缩粉十五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取水牛角浓缩粉研成细粉备用;取龙胆、黄芩、桔梗混合粉碎成细粉备用,其余辛荑、白芷、柴胡、川芎、薄荷、菊花、荆芥穗、积壳(炒)、防风、细辛、蔓荆子十一味粉碎成粗粉/切成饮片,加水蒸馏,收集挥发油,水蒸煮液备用;渣再加水煮提一次,与水蒸煮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浓缩干燥制成干膏粉备用;挥发油加适量环糊精包合/用适量无水乙醇溶解备用;取细粉、稠膏/干膏粉、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与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即得;或细粉、稠膏/干膏粉与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喷加挥发油无水乙醇溶液,即得。(3)将辛夷、白芷、黄芩、柴胡、川芎、桔梗、薄荷、菊花、荆芥穗、枳壳、防风、细辛、蔓荆子、龙胆、水牛角浓缩粉十五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取水牛角浓缩粉研成细粉备用;其余十四味粉碎成粗粉/切成饮片加水蒸煮,收集挥发油和水蒸煮液备用;水蒸煮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浓缩干燥制成干膏粉备用;挥发油加环糊精包合/用适量无水乙醇溶解备用;稠膏/干膏粉、细粉、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及适量辅料混匀,制成丸,干燥,即得;或稠膏/干膏粉、细粉及适量辅料混匀,制成丸,干燥,喷加挥发油无水乙醇溶液,即得。(4)将辛夷、白芷、黄芩、柴胡、川芎、桔梗、薄荷、菊花、荆芥穗、枳壳、防风、细辛、蔓荆子、龙胆、水牛角浓缩粉十五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取水牛角浓缩粉研成细粉备用;取龙胆、黄芩、桔梗粉碎成粗粉备用;其余辛荑、白芷、柴胡、川芎、薄荷、菊花、荆芥穗、积壳(炒)、防风、细辛、蔓荆子十一味混合粉碎成粗粉/切成饮片加水蒸提,收集挥发油和水蒸煮液备用;水蒸煮液中加入粗粉煎煮2-3次,合并煎煮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浓缩干燥制成干膏粉备用;挥发油用环糊精包合/用适量无水乙醇溶解备用;取细粉、稠膏/干膏粉、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及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即得;或细粉、稠膏/干膏粉及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喷加挥发油无水乙醇溶液,即得。(5)将辛夷、白芷、黄芩、柴胡、川芎、桔梗、薄荷、菊花、荆芥穗、枳壳、防风、细辛、蔓荆子、龙胆、水牛角浓缩粉十五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取水牛角浓缩粉研成细粉备用;取龙胆、黄芩、桔梗、辛夷粉碎成细粉备用;其余白芷、柴胡、川芎、薄荷、菊花、荆芥穗、积壳(炒)、防风、细辛、蔓荆子十味粉碎成粗粉/切成饮片加水蒸馏,收集挥发油备用;渣干燥后粉碎成细粉备用;挥发油用环糊精包合/用适量无水乙醇溶解备用;取细粉、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及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即得;或细粉及适量辅料混匀,制丸,干燥,喷加挥发油无水乙醇溶液,即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辛芳鼻炎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得的丸可包薄膜衣,薄膜衣材料采用胃溶型薄膜衣预混剂(欧巴代)、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一种/多种混合使用;所用的辅料可以是蔗糖、乳糖、淀粉、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微晶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羧甲淀粉钠、阿斯帕坦、交联聚维酮、聚维酮K30一种/多种混合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辛芳鼻炎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得的丸的粒径为0.5-6mm,最佳为1-4mm;丸干燥可采用真空干燥、流化床干燥、冷冻干燥;所得的丸可直接使用/装入空胶囊中使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辛芳鼻炎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药材粉碎成粗粉/切成饮片的一般粉碎成过5-30目的粗粉/切成饮片,最佳粉碎成过10-20目的粗粉;药材粉碎成细粉的可以常规粉碎成过80-160目的细粉,最佳超微粉碎成200-300目的细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辛芳鼻炎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水煎煮/水蒸煮条件为煎煮2-3次,加水量为第一次为药量的6-12倍量,第二、三次为药量的4-10倍量,时间每次1-3小时;最佳为煎煮2次,加水量第一次为药量的10倍量,第二次为药量的8倍量,时间为每次2小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辛芳鼻炎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挥发油的提取可采用蒸馏法(加水/隔水)/超临界提取的方法。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辛芳鼻炎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制备环糊精可以采用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中的一种,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为1∶5-15(ml/g),最佳比例为1∶8(ml/g),挥发油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比例为1∶2-10(ml/g),最佳比例为1∶5(ml/g)。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辛芳鼻炎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提取物的干燥可采用真空干燥/喷雾干燥,真空干燥温度控制在50-80℃,最佳为60℃,喷雾干燥为将提取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5-1.15(60℃)的浓缩液,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100-200℃,出风温度为50-150℃,最佳相对密度为1.08-1.10(60℃),进风温度为150-170℃,出风温度为80-10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辛芳鼻炎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滤过可采用常规滤过、离心、加澄清剂后滤过/离心/超滤的方法;稠膏的相对密度为1.15-1.45(60℃),最佳相对密度为1.30-1.35(6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辛芳鼻炎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本发明的质量标准有柴胡、川芎、黄芩的薄层鉴别;有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砷盐不得过百万分之二的限量检测;含量测定有黄芩的定量。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辛芳鼻炎丸及制备方法,该药是在现有胶囊剂基础上剂型工艺改革,对保留和稳定挥发性成分有突破性改进,具有释药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分剂量准确,服用、携带方便,外形美观等优点,并全面提高了质量控制标准,丰富了用药品种,进一步满足和保障了人们的用药需求。该药具有发表散风、清热解毒、宣肺通窍之功能,用于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症疗效显著。是临床受欢迎和安全、稳定、有效的药品,广泛适用于现代中药企业。
文档编号A61P11/02GK1552363SQ0312448
公开日2004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29日
发明者毛友昌, 毛晓敏 申请人:毛友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