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输注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2934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次性使用输注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机械弹力为动力的向人体输送液体的医疗器械。尤其适用于围手术期等的镇痛,以及肿瘤患者的长期镇痛和化疗等。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采用的输注泵由外壳和置于外壳的滑杆、储、注液囊、密封固件、微孔导管等构成。该种普通外壳结构的输注泵,在使用时若要检查储、注液囊内是否排尽空气,必须反复从不同方向通过外壳上唯一的一个检查孔察看,操作不便,程序复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方便察看储、注液囊内排气情况的一次性使用输注泵,以避免市场上通常采用的输注泵的上述缺陷。该种输注泵操作安全、便利、快捷,而且出液流量控制稳定精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外壳的顶端不同方向上设置φ8mm大小的2个观察窗。当储、注液囊内注满药液时,通过不同方向上的观察窗可便利地察看储、注液囊内整体排气情况,避免气体通过输送通道进入人体内发生气体栓塞风险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给病人持续输入药液的同时,可以方便地察看储、注液囊内的排气情况,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1中,密封固件2将储、注液囊5和两端分别固定于滑杆3末端和滑杆套4底部,储、注液囊5与注液口9和输液口10相通,定位夹1和外壳14连接,外壳14将储、注液囊5保护于其内,在外壳顶端的两个不同方向上设有观察窗6和观察窗11。活接头16通过微孔导管13、过滤器12与输液口10相通,三通体15与活接头16活动式连接,从而组成一个可通过储、注液囊的机械弹力将液体持续输入人体内的液体输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本实用新型一次性使用输注泵,将配制好的药液通过注液口9将液体注入储、注液囊5内,然后通过观察窗6和观察窗11察看储、注液囊5内的空气是否排尽,如有残留空气,可用注射器通过注液口9将残留空气抽出,直到抽完为止。当液体充满整个液体通道,至活接头16或三通体15不再有气体排出时,可开始进行对人体输送药液。
权利要求1.一种一次性使用输注泵由定位夹1、密封固件2、滑杆3、滑杆套4、储、注液囊5、注液口9、输液口10、过滤器12、微孔导管13、外壳14、三通体15和活接头16有机组装而成,其特征是密封固件2将储、注液囊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滑杆3末端和滑杆套4底部,带观察窗的外壳14将储、注液囊5保护于其内,储、注液囊5与注液口9和输液口10相通,从而形成一个由储、注液囊的弹力将液体持续输入人体内的液体通道,通过外壳的观察窗6和观察窗11可察看储、注液囊内的排气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使用输注泵,其特征是在外壳上设置两个不同方向的观察窗6和观察窗11。
专利摘要一种一次性使用输注泵,它是由定位夹1、密封固件2、滑杆3、滑杆套4、储、注液囊5、注液口9、输液口10、过滤器12、微孔导管13、外壳14、三通体15和活接头16有机组装而成,其特征是在外壳上设置两个不同方向的观察窗6和观察窗11。当储、注液囊内注满药液时,通过不同方向上的观察窗可便利地察看储、注液囊内整体排气情况,避免气体通过输送通道进入人体内发生气体栓塞风险的发生。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卫生安全、流量控制精确、稳定。
文档编号A61M5/142GK2673408SQ03248828
公开日2005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2日
发明者陈平谦 申请人:陈平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