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三屈位轻便治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16阅读:9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腰椎间盘突出症三屈位轻便治疗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它是一种改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牵引治疗机,特别适合于患者在家中使用。
据国内资料统计,40岁以上的人有1/3患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患病者腰部疼痛伴有下肢痛疼,严重者直立困难,行走不便,十分痛苦。目前应用的最佳非手术治疗方案是加力牵引同时需良好的卧床休息。目前国内外所采用的治疗机多为卧式加载牵引机。该类机由床架、床面、上固定装置和下牵引加载装置组成,每次治疗时患者水平躺在床面上,上身用固定装置锁紧,然后在腰胯部加载一个水平方向牵引力将腰椎间隙拉开,牵引一定时间后放松。这种治疗方法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近几年来在原治疗机的基础上又设置了电或红外线理疗装置,最先进的日本治疗机上还配备了自动加荷,电脑等控制装置。虽然疗效更佳,但因设备昂贵仅在少数的专业骨科医院中才有配备。即使是普通的牵引机也因价格和体积的问题仅能在医院中配置有限的数台。由于患者过多经治疗后的患者不但就医困难,而且不可能得到及时治疗和必要的静卧休息。病人牵引治疗后不得不立即直立行走,重新压迫病灶从而直接影响疗效大大拉长了疗程。实践证明多数疗效高的患者均是疗后用担架抬走的。因而,广大患者迫切需望有一种轻便可供租用的家用牵引治疗机。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牵引治疗机是水平仰卧式,患者就医时因脊椎申直压迫加据,病人较痛苦,也影响治疗效果。理想的方式应是使病人就医时腰椎病灶处于最低点,胸椎到骶尾椎处于向上卷曲状,使病人的腰椎背侧间隙微微张开处于病情缓解状态,以促进组织修复,我们称之为“无痛性体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式的椎间盘突出症牵引治疗机,使得患者能处在最佳“无痛性体位”接受牵引治疗,并将该机设计成可折叠或宜拆装的轻便型式,简化结构,降低成本,以便于医院配置相当数量用于租赁以方便患者和提高疗效。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关键在于保证在患者接受治疗时处无最佳“无痛性体位”。根据大量统计资料,在这种体位下患者应当处于膝、髋、腰三关节屈曲,称之为“三屈位”(参看加图1中的患者)。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上着重在于床面的改进。将接触患者的从骶尾骨至胸椎骨这部分床面做成一弯曲床面,使腰椎处于最低水平位,胸椎骨和骶尾骨向上弯曲,配合适当的下肢悬吊装置,形成“三屈位”以造成腰椎间隙的后部加宽后纵韧带紧张,有利于脱出的腰椎间盘髓核的还纳,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无痛性体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另一基本特点是整机结构采用插接件以便于拆装运输,方便设立家庭病床,保证疗后充分休息,巩固疗效。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如何实现的图1是治疗机的结构及实用示意图;图2是治疗机的俯视图;图3是插接件结构图;图4是腰椎床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PTC元件的装配图;其中
1.为上身固定装置中的U形架;2.为上身固定装置中的软固定带;3.为牵引加力装置中的
支架;4.为牵引加力装置中的蜗轮蜗杆机构;5.为蜗杆摇把手柄;6.为钢丝绳;7.为滑轮;8.为牵引加力装置中的骨盆紧固带;9.为弹簧称;10.为下肢悬吊装置;11.12为前后床架;13.为床架腿;14.为胸椎床面;15.为腰椎床面;16.为臀部支撑床面;17.为楔形垫;18.为滚珠;19.为PTC元件;20.为云母片;21.为铝制散热外壳;22.为人造革面料;23.为石棉布垫;24.为木制床面板;
25.为螺钉;26.为胸椎床面调节机构;C为U型架插口D为可拆装插接组件E为PTC原件装置图G为床架把手。
为保证患者治疗时处于无痛性体位,整个床面可设计成三段制做其中胸椎床面14做成可调节的,调节机构26可使胸椎床面与水平面夹角在0-20°之内调节,(也可加固定支撑物保证一定的角度),这样将会使患者仰卧时形成胸椎前屈。腰椎床面15较窄主要支撑病变的腰椎,它通常水平放置在床架上,为提高疗效可在腰椎床面内设置PTC10发热元件,这是一种具有正温升电阻系数的新型元件也是我国最近推广应用的新产品,可以保证持继恒温和低能消耗,使得患者在牵引治疗的同时进行热烘,可大大提高疗效。PTC19元件上下设置绝缘云母片20,整个PTC元件19封闭在一个散热铝外壳21中并通过螺钉25固定在木制床面板24上,位于人造革床面料22下。另一段床面称为臀部支撑床面16,上面带有一个角度为10-18°的楔形垫17,从而迫使患者骶尾骨上屈,此段床面整体可沿后床架12以牵引力方向水平滑动。三段床面结合起来可以使患者仰卧时从胸椎到骶尾椎形成两端向上弯曲,从而保证将病灶处的椎关节微微张开。这样设置的床面可以很容易形成腰骶的屈曲,结合合适的下肢悬吊机构患者就医时可自然形成三屈位(见图1中患者)。为使受牵引后床面16滑动轻便可在床面16和床架12之间设置滚珠18或滑轮。
为达到轻便、灵巧、体积小、易拆装运输,整个床架可设计成为两部分,前床架11和后床架12通过销式插接装配(D)(或者采取绞链),床架的支撑腿13可尽量短小,易于患者家中困难因住房小无处安放时可直接放在床上。在医院使用时可根据需要插接增高床腿。在床架两端设立把手(G)可以象担架一样运送患者。整体材料如选用薄壁钢管或合金铝管则更加轻便。
上身固定装置可采用常规方法用软固定带2束紧上肢,装置中的U形架1可以通过插口(C)固定在胸椎床面上,也可直接固定在床架上,运输时U形管可以拆下。
牵引加力装置采用的方式通常分为两类机械加力或重物载荷,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机械加载,具体包括一个蜗轮蜗杆机构4,利用机构的自锁拉紧钢丝绳6,钢丝绳通过滑轮7改变为力的方向,通过盆骨紧固带8将牵引力加在腰椎上。加载的力量可以通过一弹簧称9或者是其它类型的显示元件加以监测,以便于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条件施加不同的外力。弹簧称9和蜗轮蜗杆机构4和滑轮7等均固定在一个
型支架
上,
型支架上下端均设有插接口(D)以便于向下固定在床架上。向上装配上一个下肢悬吊装置10,其作用是支撑下肢以形成膝关节屈曲。
应用时先让病人仰卧床面,将软固定带2束在患者腋下,调整好胸椎床面14的角度让病人处于理想的三屈位状态,束紧盆骨紧固袋18然后摇动蜗杆手柄5加力到一定数量值即进入牵引治疗状态。
经实验证明,该治疗机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尤其是设置在患者家中,其疗效有显著提高,可大大缩短疗程,在大中小医院均有推广的价值。
权利要求
1.一种由床架、床面,上固定装置,下牵引加力装置组成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机,其特征在于床面接触患者尾底骨至躯干部分为一弯曲床面以保证患者治疗时形成三屈曲无痛性体位。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说的治疗机,其特征在于弯曲床面由胸椎床面14,腰椎床面15,臀部支撑床面16三段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
2所说的治疗机,其特征在于胸椎床面带有高低调节机构26或固定的支撑物,应用时使患者仰卧床上形成胸椎前屈,前屈角度与水平方向成0-15°。
4.根据权利要求
2所说的治疗机,其特征在于腰椎床面15呈水平设置,并在其中配置PTC热元件19。
5.根据权利要求
2所说的治疗机,其特征在于臀部支撑床面16上带有一个楔形垫17,楔角为10°-18°可调以保证患者仰卧时骶尾上抬,其整体可沿床架向牵引力方向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
1所说的治疗机,其特征在于床架是分为两段(11,12)的,中间用插接件(D)或绞键连接,床架配带有设置上身固定装置的插接口(C)、牵引装置、及下肢悬吊装置的插接口(D)。
7.根据权利要求
1所说的治疗机,其特征在于上身固定装置设置在床架上,也可设置在躯干床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
1所说的治疗机,其特征在于牵引加力装置为蜗轮蜗杆机构4,或是由滑轮重物组成。
9.根据权利要求
8所说的牵引加力装置,其特征在于配备有监测加力量值的弹簧称9及盆骨紧固带8。
10.根据权利要求
2或4所说的治疗机,其特征在于腰椎床面内的PTC热元件19外垫有两层云母片20及铝质散热板21封装设置在床面面料22的下面,应用时直接烘烤病患处。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椎间盘突出症牵引治疗机,其关键在于采用了三段床面以使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形成膝、骶、腰三屈曲的无痛性体位,使腰椎病灶处微微张开,以减小患者痛苦和提高牵引效果,由于在结构上采用分离床架和插销成组装,拆装运输方便,可供医院配备或租赁给患者在家中完成治疗。
文档编号A61F5/04GK87206060SQ87206060
公开日1988年4月6日 申请日期1987年4月6日
发明者刘永谦, 王立成 申请人:刘永谦, 王立成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