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519阅读:8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包括双层编织支架,两层编织支架中间的局部位置设有用于进一步提高对血流的阻挡能力的、尺寸大于所述编制支架网孔的絮状物。手术时,将支架放至动脉瘤处,絮状物与动脉瘤在同一面上,此时可释放支架,支架自膨胀,隆起的絮状物部分吻合动脉瘤形状,依靠上下层支架以絮状物对血流形成了三重阻挡,在短时间内控制流入动脉瘤的血液,即刻封堵效果好。随着时间的延长,动脉瘤逐渐变小直至消失,此时絮状物也开始降解,降解完全后,载瘤血管恢复正常,病人的血液动力学恢复如初,成功完成动脉瘤的治疗。若为非降解材料,絮状物隆起部分较少,高度较低,占位效应小,对周围神经和组织也不会产生影响。
【专利说明】
一种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治疗颅内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
【背景技术】
[0002]血泡样动脉瘤是一种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非分叉部位、前侧壁动脉瘤,且动脉瘤颈宽,瘤壁菲薄,发病率占颅内动脉瘤的0.3 %?I %,占颈内动脉瘤的0.9 %?6.5 %。由于该动脉瘤在术中镜下可见呈鲜红色、桑葚样或血泡样,故称为血泡样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小而宽颈或无颈,极容易破裂出血,普通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困难,手术难度大,治疗棘手,且术后容易发生再次破裂出血或脑缺血等并发症。如若处理不当或手术准备不充分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0003]血泡样动脉瘤属假性动脉瘤,血管壁缺乏内膜、弹力层及中层,而仅由外膜和纤维组织所覆盖,缺乏囊状动脉瘤含有的胶原组织,其自然发展过程有别于常规的囊状动脉瘤。此病理学特征决定了血泡样动脉瘤的如下特点:形态较小、宽基底、鲜红色、壁薄,有时术中可透过菲薄的瘤壁看见其内部的血液流动。
[0004]对于血泡样动脉瘤,目前主要有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对于外科手术,在分离和夹闭过程中极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大出血死亡。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有单纯弹簧圈栓塞或支架植入治疗、覆膜支架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0005]单纯应用弹簧圈直接栓塞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风险很高,这是由于动脉瘤壁结构脆弱,在弹簧圈进人动脉瘤过程中有瘤壁穿通的风险;形态学上动脉瘤体积微小,但是瘤颈宽,在瘤腔中很难放置弹簧圈。支架辅助栓塞术可以很好的解决动脉瘤小和宽颈的问题,但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难于致密填塞,因而复发和再出血率也较高。覆膜支架血管顺应性差,不易到达颈动脉床突段,且易阻塞周围的小血管。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不会对瘤壁造成损伤,能有效防止动脉瘤术中破裂,即刻栓塞效果好,血管顺应性好的支架。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层编织支架,两层编织支架中间的局部位置设有用于进一步提高对血流的阻挡能力的、尺寸大于所述编制支架网孔的絮状物。
[0008]进一步地,所述絮状物块体大小应明显大于支架网孔大小,以免其进入载瘤血管,引发脑卒中。
[0009]优选地,所述双层编织支架由金属丝或可降解丝材编织而成。
[0010]优选地,所述两层编织支架每一层所用丝的根数为24-72根,上层支架所用丝的根数可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层支架所用丝的根数。
[0011]优选地,所述两层编织支架的丝覆盖率均为15%-50%,所述双层编织支架总体的丝覆盖率为30%-60 %。
[0012]优选地,所述两层编织支架的网孔大小均为0.02-0.15mm2ο
[0013]更优选地,当双层编织支架由金属丝编织而成时,絮状物可为不可降解材料或可降解材料;当双层编织支架由可降解丝编织而成时,絮状物为可降解材料,且絮状物的降解时间早于所述双层编织支架,以防止絮状物进入正常血管,引起脑卒中。
[0014]进一步地,当为可降解絮状物时,其开始降解时间在3-6月之间。
[0015]进一步地,絮状物的数量及其占据支架的范围可根据血泡样动脉瘤的大小进行调控。
[0016]手术过程中,将支架放至动脉瘤处,并确保絮状物与动脉瘤在同一面上,此时可释放支架,支架自膨胀,隆起的絮状物部分吻合动脉瘤形状,本支架依靠上下层支架以絮状物对血流形成了三重阻挡,在短时间内控制流入动脉瘤的血液,即刻封堵效果好。随着时间的延长,动脉瘤逐渐变小直至消失,此时絮状物也已开始降解,当降解完全后,载瘤血管恢复正常,病人的血液动力学恢复如初,成功完成动脉瘤的治疗。若为非降解材料,絮状物隆起部分较少,高度较低,占位效应小,对周围神经和组织也不会产生影响。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1、该支架不会直接接触动脉瘤菲薄的瘤壁,能有效防止动脉瘤术中破裂;
[0019]2、三重阻流设计,即刻栓塞效果好,可达到致密栓塞效果;
[0020]3、血管顺应性好,可到达一些弯曲的血管段,如颈动脉床突段;
[0021 ] 4、术后复发和再出血率也可得到有效控制;
[0022]5、在治疗动脉瘤的同时,对穿支血管通畅性影响较小。
【附图说明】
一种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的制作方法附图
[0023]图1为实施例1中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实施例1中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放至动脉瘤处时示意图;
[0025]图3为实施例1中动脉瘤闭塞后支架在血管内的形态示意图;
[0026]图4为实施例2中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实施例2中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放至动脉瘤处时示意图;
[0028]图6为实施例2中动脉瘤闭塞后支架在血管内的形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0030]实施例1
[0031]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示意图,主要包括双层支架I和絮状物2。絮状物2用来进一步提高对血流的阻挡能力。目前已有医院尝试用重复放置支架来提高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但本实施例所述的支架,是一种双层密编织的结构。
[0032]其中,双层支架I的两层均为24根可降解丝编织而成,每一层的丝覆盖率都在15%左右,双层支架I的整体丝覆盖率则在30%左右,网孔大小为0.10mm2。在两层支架中间的局部位置附有一定的可降解絮状物,絮状物的尺寸明显大于支架网孔大小,絮状物不会露出网孔进入载瘤动脉,以免影响血管内的血流,且无血栓出现的风险。
[0033]结合图2,手术过程中,医生将支架放至动脉瘤3处,并确保絮状物2与动脉瘤3在同一面上,此时可释放支架,支架自膨胀,隆起的絮状物部分吻合动脉瘤形状,其在血管内的形态如图2所示。该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依靠上下层支架以絮状物对血流形成了三重阻挡,在短时间内控制流入动脉瘤的血液,即刻封堵效果好。
[0034]随着时间的延长,动脉瘤逐渐变小直至消失,此时絮状物也已开始降解,当降解完全后,支架在血管内的形态如图3。随着时间的继续延长,支架主体也开始降解,当支架完全降解后,载瘤血管恢复正常,病人的血液动力学恢复如初,成功完成动脉瘤的治疗。
[0035]实施例2
[0036]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示意图,主要包括双层支架4和絮状物5。其中,双层支架4的两层均由48根金属丝编织而成,双层支架4的整体丝覆盖率更高,约50%。网孔大小在0.04mm2左右。
[0037]结合图5,手术过程中,医生将支架放至动脉瘤3处,并确保絮状物5与动脉瘤3在同一面上,此时可释放支架,本实施例中,絮状物5为非可降解材料,释放过程类似于实施例1。
[0038]当动脉瘤闭塞后,血管内形态如图6所示,隆起的部分与絮状物的多少有关,在本实施例中,絮状物隆起部分较少,高度较低,占位效应小,对周围神经和组织不会产生影响。另外,双层支架具有适应血管弹力的径向支撑力,不过度支撑血管,又不会引起血管狭窄。
【主权项】
1.一种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层编织支架,两层编织支架中间的局部位置设有用于进一步提高对血流的阻挡能力的、尺寸大于所述编制支架网孔的絮状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编织支架由金属丝或可降解丝材编织而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层编织支架每一层所用丝的根数为24-72根,上层支架所用丝的根数可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层支架所用丝的根数。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层编织支架的丝覆盖率均为15%-50%,所述双层编织支架总体的丝覆盖率为30%-60%。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层编织支架的网孔大小均为0.02-0.15mm2。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血泡样动脉瘤的支架,其特征在于:当双层编织支架由金属丝编织而成时,絮状物可为不可降解材料或可降解材料;当双层编织支架由可降解丝编织而成时,絮状物为降解时间早于所述双层编织支架的可降解材料。
【文档编号】A61B17/12GK205697889SQ201620189861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1日
【发明人】刘光, 李博, 曾凡艳, 杨永森, 陈娟
【申请人】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