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非尼酮治疗肝损伤坏死和急性肺损伤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0082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吡非尼酮治疗肝损伤坏死和急性肺损伤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吡非尼酮用于治疗肝损伤坏死和急性肺损伤的新用途。
背景技术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器官,具有消化与代谢、解毒、对代谢产物的再利用以及维持个体内态稳定的极为重要的功能,其代谢活动十分复杂。它不但以生物合成与降解功能在物质代谢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是营养物质的贮存库。肝脏中含有特殊的酶系统有解毒功能,又是内分泌的控制站,可降解通过肝血流的许多激素。在人整个生命过程中经常有某些外来异物(如毒物、药物、致癌物)进入体内,代谢过程中体内也不断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及代谢物(激素、胺类等),这些外来及内生物质大部分在肝内进行代谢转化。任何破坏肝脏内环境稳定的过程都可能造成肝细胞损伤,从而影响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
各种致病因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性的,作用于肝组织,都会引起损伤与抗损伤反应。肝损伤主表现为肝细胞变性与坏死。抗损伤反应则包括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肝细胞再生与修复。
各种损伤因素所致的肝细胞代谢功能丧失及胞质联结构完整性破坏称为肝细胞坏死,其形态学变化特征是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质中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进而溶酶体破坏、细胞膜破裂和细胞浆外溢。引起肝细胞损伤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生物性的、化学性的(包括酒精和药物)、缺血性、金属(Fe、CM)、生物毒性以及免疫性、寄生虫性、射线等。尽管原因不同,但最后发生肝细胞坏死的机往往理往往是相同的。损伤因素导致肝细胞坏死的机理一般分为以下几类①胞质膜完整性丧失;②胞内稳定的离子环境破坏;③细胞氧化;④线粒体功能障碍,ATP缺乏;⑤降解性水解酶激活。在人体肝脏疾病中肝细胞损伤和坏死涉及病毒复制、炎症介质释放、免疫功能紊乱、自由基损伤等环节,是多种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抗损伤的目的在于消除病因,使肝组织得以恢复正常。肝组织在修复过程中可有肝细胞再生,但当损伤严重时则可能造成大量纤维组织异常增生,网状纤维的支架可发生塌陷、凝缩,塌陷的网状纤维凝缩而发生胶原化,残存的肝细胞呈代偿性再生,肝脏结构严重紊乱。随着肝细胞活动性炎症及其损伤的发展,胶原在肝窦周围发生沉着,变成了较粗的胶原纤维,轻者为纤维化,重者进而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形成假小叶及结节,成为肝硬化。
肝坏死,国内多为重型肝炎,国外称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ulminanthepatic failure,FHF),是指病人原来无肝脏疾病,突发性大量肝细胞坏死或出现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并在起病8周内出现肝昏迷的一种综合征,表现为病情重、发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迄今仍是肝病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由于肝脏在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当肝衰竭发生后,肝脏的功能如利胆、凝血、合成等能力都会丧失,并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病因在国外以药物性多见,在国内则半数以上为肝炎病毒所致,但国内外均有20%左右的患者原因不明。在我国85.5-90%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是由于急性重型肝炎所致,甲肝、乙肝、丙肝都可能发展为重型肝炎。重型肝炎是临床愈后最差、死亡率最高、病程最重的疾病,其发病率占肝炎总数的0.4%,死亡率却高达70%。
此外,药物中毒也可能导致肝损害和肝功能衰竭。能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的药物至少在200种以上,据统计,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约占所有药物反应病例的10%-15%;少数毒蕈、生鱼胆等的误食也可发生中毒性肝炎而导致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炎病毒中大多为乙型肝炎病毒,少数为甲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则常与乙型肝炎病毒合并存在;其它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少见病因包括Wilson病、妊娠脂肪肝、淋巴瘤或恶性肿瘤的广泛肝浸润、Budd-chari综合征、Reye综合征、缺血(如中暑、低血压等)、肝移植后移植肝无功能等。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死亡率很高,大约在80%以上。
对于暴发性肝衰竭(或重型肝炎),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在处理上大多数是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选择采用支持疗法(每日静脉补给一定量的葡萄糖、肌苷、维生素K1和大剂量维生素C并酌情使用降黄、降酶的药物)、对症治疗(主要是控制并发症)、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保护肝细胞的药物如促肝细胞生长素等。尽管采取多种措施,成年患者能存活者仍很少,儿童患者预后略好一些。对这类患者,细心的护理和认真地治疗特殊的并发症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现已证实,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换血、前列腺素治疗都无效。肝功能衰竭能否逆转,取决于存活的肝细胞的数量多少,如果肝细胞坏死殆尽,即丧失了再生的基础,欲用药物治疗,即便生物人工肝的使用,也很难逆转肝衰竭。近年来进行肝脏的移植已取得一定的成功,对服入超大剂量药物或原有肝病基础而发生的大块肝坏死病例,一般的内科治疗措施,包括保护药及解毒药,多无法阻止和逆转病情的发展。肝移植手术可能是唯一治疗的希望,然而肝移植手术价格昂贵,且供肝来源极为有限。因此目前缺乏对肝损伤坏死的有效治疗方法。
与特发性肺纤维化、和间质性肺病不同,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injury,ALI)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发生特征性的病理改变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特点为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表现为广泛肺水肿和微小肺不张。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肺内分流增加和肺顺应性下降。临床上表现为低氧血症、呼吸频速和X线胸片出现双肺弥漫性浸润。ALI有着从轻到重的连续过程,重症ALI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ARDS晚期多诱发或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凶险,预后恶劣。据国内不完全资料统计,病死率一般为30%,重症者达50%以上,晚期几乎为100%。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根据其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采取针对性或支持性治疗措施。
常见的急性肺损伤由不同的因素引起1)放射损伤放射性肺损伤一急性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是危害性较大的放疗并发症。照射剂量3000-4000cGy,3-4周后,所照射的肺呈现急性渗出性炎症。放射量超过6000rad者,必有放射性肺炎。放射野越大发生率越高;大面积放射的肺组织损伤较局部放射为严重,照射速度越快,越易产生肺损伤。其他影响因素如个体对放射线的耐受性差,肺部原有病变如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再次放射治疗等均易促进放射性肺炎的发生。2)休克以脓毒性、菌血性休克为常见;3)创伤多发性创作、双肺挫伤、广泛性肺损伤为常见起因,头部创伤因中枢性交感神经传出障碍,导致高阻抗血管系统的血液流向低阻抗血管床,使肺动脉压升高和血容量增多,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使肺表面活性物质被冲洗出或被破坏,肺泡的通透性直接受到损害。如脂肪栓塞于肺毛细血管,被肺脂肪蛋白酶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可破坏血管内膜,来活肺泡表面物质,导致肺水肿;4)感染肺内外的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5)吸入有毒气体如高浓度氧、NO2、NH3、Cl2、SO2、光气、醛类、烟雾等;6)药物过量巴比妥类、水杨酸、噻嗪类、丙氧酚等;7)代谢紊乱肝功能衰竭、尿毒症、糖尿症酮症酸中毒等;8)血液系统病;9)急性胰腺炎、子痫、颅内压升高等。
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病机理错综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现认为其病理改变的中心环节是急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创伤、感染使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激活,释放出大量炎症介质诱发肺部的炎症反应。同时体内还产生抗炎物质,损伤机体免疫功能,两方面共同作用使炎症反应失控。
急性肺损伤的治疗20余年来没有大的进展。尽早除去导致ARDS的原发病或诱因,当是ARDS治疗的首要措施。特别强调感染的控制,休克的纠正,骨折的复位和伤口的清创等。机械通气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目的是维持基本的气体交换。另外改善微循环障碍、支持营养等对治疗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急性肺损伤的药物和方法。
美国专利5789426公开了一种通过施用蛋白羟基化抑制剂来治疗纤维化疾病的方法,其中该抑制剂是N-取代的羟基吡啶酮衍生物。
美国专利6090822公开了将N-取代的2(1H)吡啶酮或N-取代的3(1H)吡啶酮用于治疗细胞生长因子造成的疾病。
WO00/44381公开了将N-取代的2(1H)吡啶酮或N-取代的3(1H)吡啶酮用于治疗淋巴瘤和白血病等癌症。
EP 1138329公开了将5-甲基-1-苯基-2-(1H)-吡啶酮用于治疗纤维损伤。
吡非尼酮(Pirfenidone),是在70年代发明的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目前正在美国进行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临床III试验。最初的研究发现其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近年来发现它对于组织的纤维化有抑制作用,能够抑制胶原蛋白合成,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阻止成纤维细胞增生,具体药物作用靶点基因尚不清楚。在各种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已证实,吡非尼酮显示对心、肾、肺、肝以及血管内壁等组织和器官的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
吡非尼酮(Pirfenidone)是在70年代发明的一种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吡非尼酮(Pirfenidone)的原始专利于1976年授权(US3974281),随后研究人员在发现其可用于治疗间质性肺病(AU5427080)、预防组织纤维化(WO9426249)。目前正在美国进行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临床III试验。最初的研究发现其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近年来发现它对于组织的纤维化有抑制作用,能够抑制胶原蛋白合成,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阻止成纤维细胞增生,具体药物作用靶点基因尚不清楚。在各种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已证实,吡非尼酮显示对心、肾、肺、肝以及血管内壁等组织和器官的纤维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研究表明吡非尼酮对于治疗肝纤维化有较好疗效。以四氯化碳(CCl4)及胆管结扎(BDL)造成肝硬化模型的大鼠给予吡非尼酮500mg/kg/day治疗后,治疗组(n=11)动物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降低,凝血酶原活性及胆红素降低。与较低的羟脯氨酸含量及活化的HSC减少和较高的活性细胞再生一致的是,病理分析纤维化记分减轻40%和50%。[J Hepatol.2002Dec;37(6)797-805]。另一项研究同样证实吡非尼酮口服每日500mg/kg,可以有效阻断DMN诱导的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进展,肝脏病理定量分析治疗组纤维化程度减低40%[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2001 Jul;28(7)522-7]。然而,在本发明之前尚没有吡非尼酮治疗肝损伤坏死和急性肺损伤的报道。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肝损伤坏死和急性肺损伤还缺乏有限的治疗方法,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开发新的疗效好的药物,用于减轻或治疗肝损伤坏死和急性肺损伤症状,并降低死亡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新的疗效好的用于减轻肝损伤坏死和急性肺损伤症状的药物,及其在治疗肝损伤坏死和急性肺损伤病人方面的应用。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吡非尼酮及其衍生物的用途,它被用于制备治疗肝损伤坏死或急性肺损伤的药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肝损伤坏死包括选自炎症、毒性损害、肝血流改变、肝脏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先天性代谢障碍引起物质在肝脏贮积、化学物质和药物、肝内循环紊乱(如慢性心衰、Budd-Chiari综合征、静脉闭塞疾病、门静脉栓塞)或胆汁流动阻塞等所引发的肝细胞损伤及坏死。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急性肺损伤包括放射性肺损伤(如急性放射性肺)、休克、创伤、感染、中毒、药物过量、及并发症等所造成的急性肺损伤。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药物组合物,它含有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吡非尼酮以及选自下组的辅助活性成分(a)抗病毒药干扰素、免疫调节剂胸腺素、胸腺肽、护肝药腺苷蛋氨酸、谷胱甘肽;(b)以下中药或其提取物丹参、黄芪、鳖甲、或其混合物;(c)蛋白酶抑制剂、抗炎药物、非固醇类抗炎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抗氧化剂、抗内毒素单抗、IL-1受体拮抗剂、TNFα及其受体拮抗剂。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吡非尼酮的重量百分比是0.01-99.99%,较佳地0.1-99%,更佳地1-90%,按组合物总重量计。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辅助活性成分其重量百分比是0.01-90%,较佳地0.1-50%,更佳地1-25%,按组合物总重量计。


图1显示了吡非尼酮(PF)对DMN致肝损伤大鼠的生存率的影响。
图2显示了DMN模型组4周Masson三重染色结果,其中中央静脉周肝细胞出血坏死,胶原沉积。
图3显示了DMN+吡非尼酮(PF)组4周Masson染色结果,其中中央静脉周围少量胶原沉积。
图4显示了DMN模型组8周HE染色结果,其中中央静脉周有新坏死灶,向肝小叶内放射状新鲜出血及坏死。
图5显示了DMN+吡非尼酮组8周HE染色结果,其中中央静脉周坏死程度小。
图6显示了PF治疗DMN致大鼠肝损伤的病理组织学评分比较。
图7显示了肝坏死和肝纤维化的照片。
图8显示了急性肺损伤模型组的天狼星红染色结果。
图9显示了急性肺损伤+吡非尼酮治疗组的天狼星红染色结果。
图10显示了急性肺损伤模型组的HE染色结果。
图11显示了急性肺损伤+吡非尼酮治疗组的HE染色结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人首次发现,吡非尼酮对肝损伤坏死和急性肺损伤有极其显著的治疗效果,不仅可缓解症状,甚至还可治愈部分病例,并使死亡率大幅下降。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发明。
一方面,吡非尼酮对于DMN造成的大鼠实验性肝损伤有显著疗效。大鼠每日口服给予250mg/kg,即可以明显减轻肝炎炎症,保护肝细胞,改善肝脏功能,治疗肝坏死。
另一方面,吡非尼酮对于油酸等造成的大鼠急性肺损伤有显著疗效。大鼠每日口服给予25mg/kg的吡非尼酮可以明显减轻肺部炎症,缓解肺损伤的作用。
虽然本发明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但是,本申请的动物学实验明确表明,吡非尼酮可以有效地减轻或治愈肝损伤坏死和急性肺损伤。因此,吡非尼酮特别适合治疗肝损伤坏死和急性肺损伤。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活性成分是吡非尼酮和类似结构的吡啶酮化合物。可用于本发明的所述的吡非尼酮没有特别限制,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盐、酯等形式。吡非尼酮可以单独、或者结合任何医学上可接受的药用赋形剂或载体给药。
在治疗肝损伤坏死(包括肝炎)时,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含有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和吡非尼酮。其中,吡非尼酮的含量是0.01-99.99%,较佳地0.1-95%,更佳地0.5-90%。此外,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还可含有选自下组的物质抗病毒药干扰素、免疫调节剂胸腺素、胸腺肽、护肝药腺苷蛋氨酸、谷胱甘肽等。此外还可含有以下中药或其提取物丹参、黄芪、鳖甲、或其混合物。
在治疗急性肺损伤时,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含有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和吡非尼酮。其中,吡非尼酮的含量是0.01-99.99%,较佳地0.1-95%,更佳地0.5-90%,。此外,还可含有选自下组的物质蛋白酶抑制剂如西维来司纳(SivelestatSodium),抗炎药物如如布洛芬(Ibuprofen)及其它新型非固醇类抗炎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Acetylcysteine)、针对炎症细胞及其介质和其些致病因子的抗内毒素单抗、IL-1受体拮抗剂(IL-1ra)、TNFα及其受体拮抗剂。此外还可含有以下中药或其提取物丹参、黄芪、鳖甲、或其混合物。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的剂型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固体、半固体或液体的形式。此外,本发明的药物制剂可通过静脉、皮下以及其他适合的途径给药。一种优选方式是口服有效。另一种优选方式是非肠道给药方式,如静脉注射,这样可缩短药物在体内起效的时间。
可用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和方法治疗的对象是哺乳动物,尤其是人。
尽管吡非尼酮的有效治疗剂量所治疗患者的年龄和病情,但在治疗疾病时常用的每日剂量为约0.0001-1000mg,优选0.01-500mg,更优选0.1-200mg,更优选50-100mg。给药次数可以是每天一次,或数次。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肝损伤坏死或急性肺损伤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给肝损伤坏死或急性肺损伤病人施用有效治疗剂量的吡非尼酮,施用1-60天。
在本发明中,治疗肝损伤坏死或急性肺损伤时,吡非尼酮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前体药物联合使用。
例如,在治疗肝损伤坏死时,吡非尼酮可与治疗重型肝炎(暴发性肝衰竭)的药物联合使用,如抗病毒药干扰素、免疫调节剂胸腺素、胸腺肽、护肝药腺苷蛋氨酸、谷胱甘肽等以及含丹参、黄芪、鳖甲等单味或复方中药联合使用。
在治疗急性肺损伤时,吡非尼酮可与以下物质联用蛋白酶抑制剂如西维来司纳(Sivelestat Sodium),抗炎药物如如布洛芬(Ibuprofen)及其它新型非固醇类抗炎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Acetylcysteine)、针对炎症细胞及其介质和其些致病因子的抗内毒素单抗、IL-1受体拮抗剂(IL-1ra)、TNFα及其受体拮抗剂。此外还可与以下中药或其提取物联用丹参、黄芪、鳖甲、或其混合物。
吡非尼酮还可用于预防或治疗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中毒、化学性肝中毒、慢性酒精性肝中毒等)或病毒性肝炎及其他肝病造成的肝坏死等一系列疾病,并且抑制了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病变。
吡非尼酮还可用于预防或治疗急性肺损伤(药物性肺损伤、化学性肺损伤、放射性肺炎等)等疾病,并且预防转向急性呼吸衰竭的可能。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在于(1)口服有效,便于患者使用。
(2)吡非尼酮对肝损伤坏死和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效果显著,药物的毒副作用少,使用安全。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
实施例1
吡非尼酮治疗后,DMN致肝损伤大鼠的死亡率下降DMN(二甲基甲酰胺,Dimethylformamide),是常见的引起肝损害的化学物质,表现为中毒性肝病,严重者导致急性坏死性肝炎,预后凶险。
以DMN造成大鼠损伤性肝炎模型,方法如下I%DMN腹腔注射,10mg/Kg,一周两次,连续4周或8周。
自建立模型第0日起,予以吡非尼酮灌胃,剂量为250mg/Kg,连续4或8周。观察大鼠的体重和死亡率。
结果表明,DMN处理后可造成大鼠体重下降及并引起死亡。施用吡非尼酮后,能使体重保持正常,明显降低动物的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4周和8周时,对照组大鼠存活7/25(28%)和2/25(8%),而吡非尼酮治疗组为24/25(96%)和19/25(76%)(见图1)。
实施例2吡非尼酮在抗肝炎药效动物模型中实验方法同上。取实验动物血液分离血清,测定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LT(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取肝脏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
结果实验4周,模型组明显可见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坏死,出血和胶原沉积,窦周纤维化;8周时,中央静脉周细胞坏死后形成纤维化,局部病灶炎细胞浸润,向外有新出血和大片坏死(图2、3)。吡非尼酮治疗组的病变程度较模型组有明显减轻,中央静脉周围偶见少量坏死后的胶原沉积,中央静脉区细胞坏死及炎症范围小,窦周多见于正常(图4、5)。治疗组与模型组的病理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图6)吡非尼酮显著降低DMN诱导的肝损伤大鼠血清ALT水平,正常对照组27±5.09、DMN模型组74±18.25、DMN+吡非尼酮组49±15.79。(P<0.05)。
实施例3吡非尼酮对于急性肺损伤的显著疗效在本实施例中,以博莱霉素(Bleomycin)造成肺损伤及纤维化和油酸(Oleic acid)所致的急性肺损伤的大鼠动物模型进行了吡非尼酮治疗作用的研究。结果发现,吡非尼酮对博莱霉素和油酸造成的大鼠实验性肺损伤有显著疗效。大鼠每日口服给予25mg/kg的吡非尼酮可以明显减轻肺部炎症,缓解肺损伤的作用。
动物模型博莱霉素(B)模型博莱霉素长期应用可导致肺纤维化。早期肺泡壁Cap通透性增加,肺泡及间质水肿,形成间质性肺类,继而肺泡及间质纤维素渗出,透明膜形成,肺泡呈不典型增生及远端上皮细胞鳞状化生,晚期则表现为肺泡和间质广泛纤维化,因而普遍用作肺纤维化的动物模型。以2mg/kg的剂量对大鼠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造成大鼠肺损伤模型,至2周后肺损伤渐变成纤维化。在致模前2天开始治疗,共给药28天。观察动物的死亡率和肺部炎症及纤维化情况。
油酸(O)模型油酸是毒性较强的脂肪酸,可引起化学性炎症,产生肺损伤,常用静脉注射油酸来复制ARDS动物模型。以0.15ml/kg的油酸给予大鼠静脉注射,造成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在致模前3天起以吡非尼酮治疗,一共治疗7天。观察动物的死亡率和肺部炎症情况。
结果死亡率从两个模型的均可看到,治疗组的动物死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
B模型0(0/10)和33%(4/12)(治疗组vs.模型组)O模型0(0/6)和30%(2/7)(治疗组vs.模型组)病理变化B模型模型组肺脏肿胀已基本消退,肺脏颜色苍白,弹性差,部分肺组织表面有肺大疱。镜下显示中央气道和大血管周围仍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但肺泡间隔仍明显增厚伴细胞浸润,且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增生及成纤维细胞灶。天狼猩红染色可见炎症区域内出现大量胶原纤维,以亮红色/黄色的I型胶原为主(图8和图10)。
吡非尼酮治疗组中,肺脏与正常肺脏相似,外观光滑,肺弹性较好镜下所见肺泡间隔仅见轻微增厚,散在少量成纤维细胞灶。天狼星红染色其胶原基本接近正常组(图9和图11)。
O模型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出现严重的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出血,局部组织萎陷,肺泡内有透明膜形成;小血管高度扩张充血及微血栓形成;细支气管腔内有炎细胞及渗出液,肺间质有大量白细胞浸润;部分肺组织坏死、结构消失。
治疗组肺泡和肺间质水肿明显减轻,出血和充血多数消失,肺泡透明膜比模型组少,局限性肺不张有不同程度恢复,较大面积坏死、微血栓少见,间质白细胞浸润明显减少。
实施例4制备含吡非尼酮的药物组合物(a)注射液吡非尼酮20-100mg氯化钠 1-5mg注射用水加至10ml按上述配方,称取吡非尼酮和氯化钠,配制成溶液后灌装于10ml注射液瓶中,灭菌后包装。供注射用。
(b)胶囊吡非尼酮50-500mg羟丙基甲基纤维素2-10mg淀粉50-100mg乳糖2-10mg按1000个胶囊的用量,称取以上各辅料分别研细过筛后混合均匀,然后用等量递加法加入吡非尼酮,充分研磨,使其分散均匀,再过80目筛,然后灌制成胶囊。
(c)缓释片吡非尼酮50-500mg羟丙基甲基纤维素20-100mg海藻酸钠50-100mg乳糖100-200mg微晶纤维素 50-200mg硬脂酯镁2-10mg按1000个片剂(配方如上)的用量,称取吡非尼酮、乳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分别研细过80目筛后,混匀,再与微晶纤维素混匀,以水润湿,用16-18目筛制成颗粒,于60℃干操,整粒,加硬脂酯镁混匀压制成片。
(d)胶囊吡非尼酮50-500mg丹参提取物 50mg羟丙基甲基纤维素2-10mg淀粉50-100mg乳糖2-10mg按1000个胶囊的用量,称取以上各辅料分别研细过筛后混合均匀,然后用等量递加法加入吡非尼酮和丹参提取物,充分研磨,使其分散均匀,再过80目筛,然后灌制成胶囊。
(e)胶囊吡非尼酮50-500mg干扰素 20mg羟丙基甲基纤维素2-10mg淀粉50-100mg乳糖2-10mg
按1000个胶囊的用量,称取以上各辅料分别研细过筛后混合均匀,然后用等量递加法加入吡非尼酮和干扰素,充分研磨,使其分散均匀,再过80目筛,然后灌制成胶囊。
在本发明提及的所有文献都在本申请中引用作为参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献被单独引用作为参考那样。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权利要求
1.吡非尼酮及其衍生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治疗肝损伤坏死或急性肺损伤的药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肝损伤坏死包括选自炎症、毒性损害、肝血流改变、肝脏感染、先天性代谢障碍引起物质在肝脏贮积、化学物质和药物、肝内循环紊乱或胆汁流动阻塞所引发的肝细胞损伤及坏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急性肺损伤包括放射性肺损伤、休克、创伤、感染、中毒、药物过量、及并发症所造成的急性肺损伤。
4.一种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含有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吡非尼酮以及选自下组的辅助活性成分(a)抗病毒药干扰素、免疫调节剂胸腺素、胸腺肽、护肝药腺苷蛋氨酸、谷胱甘肽;(b)以下中药或其提取物丹参、黄芪、鳖甲、或其混合物;(c)蛋白酶抑制剂、抗炎药物、非固醇类抗炎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抗氧化剂、抗内毒素单抗、IL-1受体拮抗剂、TNFα及其受体拮抗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吡非尼酮的重量百分比是0.01-99.99%,按组合物总重量计。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吡非尼酮的重量百分比是0.1-99%,按组合物总重量计。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活性成分其重量百分比是0.01-90%,按组合物总重量计。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活性成分其重量百分比是0.1-50%,按组合物总重量计。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吡非尼酮用于治疗肝损伤坏死和急性肺损伤的新用途。更具体的,涉及将吡非尼酮用于减轻肝损伤坏死和急性肺损伤病人的症状,和降低死亡率。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于治疗肝损伤坏死和急性肺损伤的药物组合物。
文档编号A61K31/44GK1701793SQ20041001858
公开日2005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4日
发明者吴骏 申请人:上海睿星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