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1529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生巾和一次性使用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特别是涉及在表面的宽度方向两侧设有防漏壁的吸收性物品。
卫生巾和一次性使用尿布等吸收性物品在表面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沿纵向延伸的防漏壁。
例如,在特开平8-2152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使用通过机械加工变形成非平面形状的立片作为上述防漏壁。由上述立片形成的防漏壁作为沿吸收性物品的纵向发挥弹性收缩力的带状弹性片而起作用。
在特表平9-503934号公报中,于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两侧安装有弹性褶裥。该弹性褶裥的平面朝向肌肤侧,安装时上述弹性褶裥与肌肤接触。上述弹性褶裥全体上具有Z字形断面。
如上述那样,在现有吸收性物品设置有变形成非平面形状的立片和弹性褶裥形成的防漏壁。
然而,上述现有例的防漏壁由于从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立起,或者使吸收性物品弯曲,其自身作为弹性体起作用。因此,在非平面形状或成为褶裥形状的凹凸状的上述凹部易滞留体液,防漏壁自身易于残留体液形成的污垢。
另外,在记载于上述特开平8-21524号公报中的吸收性物品中,由于非平面形状的立片形成的防漏壁从表面垂直立起,所以,当上述防漏壁接触穿着者的肌肤时,该防漏壁易倒下。此时,如防漏壁朝表面的中心侧倒下,则由上述防漏壁堵塞表面的吸收区域,实际的吸液面积变窄,整体上的液体吸收能力下降。
在特表平9-503934号公报所公开的吸收性物品中,由于弹性褶裥与表面大体平行地进行配置,所以,如上述那样,附着于弹性褶裥的凹部的体液不易流落到吸收性物品的表面侧,易于滞留于上述凹部。
由于它们的防漏壁都具有弹性力地成形自身,所以,防漏壁自身的刚性低,例如,从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立起设置时,不能将防漏壁自身的压曲强度提高得很高。因此,当要形成立体形状的防漏壁时,难于维持上述立体形状。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在该吸收性物品的防漏壁接触穿用者的肌肤时,防漏壁不易倒向覆盖液体吸收区域的位置,吸收性物品的表面吸收面积不会下降。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附着于防漏壁的体液不易滞留于防漏壁的凹凸形状的凹部。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防漏壁自身的刚性高,使压曲强度高,不易由肌肤的压力压倒,防漏壁易于维持立体形状。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有设于表面的透液性表面片、背面片、夹在上述两片间的吸收层、及在上述表面的宽度方向两侧而且沿纵向延伸的防漏壁;其特征在于上述防漏壁具有从上述表面立起的侧壁部和从上述侧壁部上端朝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的肌肤接触部,在上述侧壁部的高度方向中间部沿上述纵向设置折入导向部,当上述肌肤接触部压到上述表面时,使上述折入导向部朝向上述宽度方向外侧地折入上述侧壁部。
在纵向的两端部,最好上述折入导向部在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的状态下折叠上述侧壁部,在上述肌肤接触部重叠于该折叠的侧壁部上的状态下,将上述防漏壁固定于上述表面。
通过设置上述折入导向部,在肌肤接触部接触穿着者的肌肤将防漏壁推压到表面侧时,防漏壁在表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折叠,防漏壁不易倒向表面中心侧。因此,不会使表面的液吸收面积实质性下降。另外,在吸收性物品的纵向两端部,由于折叠着固定防漏壁,所以吸收性物品朝纵向弯曲,上述防漏壁易于在纵向的中央区域立起。
为了使防漏壁易于立起,最好在上述折入导向部和上述肌肤接触部安装沿上述纵向发挥收缩力的弹性构件。
上述防漏壁最好由无纺布形成,该无纺布在由沿纵向延伸的剖断线切断时的断面成形为波形,在上述侧壁部,上述波的顶部与底部朝从上述表面立起的方向延伸,在上述肌肤接触部,上述波的顶部和底部朝宽度方向延伸。
如由这样成形的无纺布形成防漏壁,则上述侧壁部的压曲强度变高,不易由表面方向的肌肤压力压倒防漏壁。
上述折入导向部的部分的密度最好与上述侧壁部的其它部分的密度不同,另外,上述肌肤接触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边缘部的至少一方的密度与上述防漏壁的其它部分的密度不同。
如折入导向部的密度与其它部分的密度不同,则防漏壁易于以上述折入导向部为边界折叠。另外,通过改变肌肤接触部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的密度,易于使肌肤接触部朝容易接触肌肤的方向弯曲,另外,在肌肤接触部的自由端侧的缘部易于将无纺布对折。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有设于表面的透液性表面片、背面片、夹在上述两片间的吸收层、及在上述表面的宽度方向两侧而且沿纵向延伸的防漏壁;其特征在于上述防漏壁由无纺布形成,该无纺布在由沿纵向延伸的剖断线剖开时的断面为波状,上述无纺布的上述波的顶部和底部的密度形成得比上述顶部与底部的中间部分的密度高,上述防漏壁具有倾斜部分,该倾斜部分朝宽度方向的外侧从表面离开地倾斜。
上述波的顶部与底部的密度最好为0.1g/cm3以上。上限最好为1.0/cm3左右。
当这样使形成防漏壁的无纺布的波的顶部与底部的密度高时,不能提高防漏壁的压曲强度,附着于防漏壁的体液经上述密度高的部分易于相应于防漏壁的倾斜流到吸收性物品的表面侧。
例如,上述防漏壁为在上述防漏壁的顶部折曲上述无纺布将其对折的构造,在对折的无纺布之间形成波的内部空隙。
通过设置该空隙,可降低防漏壁的透液能力,提高防漏效果。另外,接触肌肤时的感觉变得柔和,穿着感良好。
在上述对折的无纺布之间设置朝纵向发挥收缩力的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最好固定于对折的各无纺布的波的底部。
在该构造中,即使弹性构件的弹性收缩力过大,也可容易地在防漏壁施加纵向的收缩力。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一例的透视图。
图2为图1的II-II线断面图。
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的IV-IV线放大断面图。
图5为图1的V-V线断面图。
图6为示出第2实施形式的与图3相当的放大断面图。
图7为示出形成防漏壁的片的成形方法一例的断面图。
图8(A)为图3的VIII-VIII线断面透视图,图8(B)为上述(A)中沿朝向CD的剖切线剖开的断面图。
图1为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一例的卫生巾的透视图,图2为图1的II-II线断面图,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的IV-IV线断面图,图5为图1的V-V线断面图。
图中示出的吸收性物品1的X方向为宽度方向,Y方向为纵向。纵向的中间区域为中央部2,夹住中央部2的区域为前方部3和后方部4。在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设有沿纵向(Y)向延伸的防漏壁5、5。该防漏壁5、5可发挥纵向的弹性收缩力,由该弹性收缩力可使吸收性物品1朝纵向(Y向)弯曲,另外,在上述中央部2,两侧的防漏壁5、5从表面2a立起成立体形状。
如图5所示,吸收性物品1在不透液性的背面片11上重叠吸收性芯部12,在其上重叠透液性的表面片13。上述吸收性芯部12设置在吸收性物品1的中央部2及上述前方部3和后方部4的一部分。上述背面片11和表面片13在上述吸收性芯部12外侧的外周区域由热融性粘合剂粘合,或由热压轧纹融着接合。
上述吸收性芯部12由粉状纸浆与SAP混合而成,并进一步由透液性的纸包起,或为通过粘接剂处理而片状化的气流成网(エアレイド)纸浆,或为以亲水性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上述背面片11具有非透液性,为透湿性的树脂薄膜或无纺布或树脂薄膜与无纺布的接合物。上述表面片13具有透液性,由亲水性纤维形成的无纺布、开口无纺布、开口塑料薄膜、或开口塑料薄膜与无纺布的层压片等形成。
上述防漏壁5由透气性无纺布、点粘型无纺布、纺粘型无纺布、射流喷网(スパンレ一ス)无纺布、融喷(メルトブロン)无纺布、气流成网无纺布等无纺布或乙烯、聚丙聚等塑料片与无纺布的层压片等形成。最好都具有疏水性或防水性。构成上述无纺布的纤维由进行了防水处理的聚乙烯(PE)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或PE/PP或PE/PET等复合纤维即芯鞘型纤维或并列型纤维等形成。
形成防漏壁5的片的在图1中示出为褶状的部分由热压形成为波形。图7为上述热压工序的说明图,图8(A)为示出热压片的图3的VIII-VIII线断面图,图8(B)为上述图8(A)中在波形顶部的部分沿朝向CD的剖切线剖开的断面图。
如图7所示,用于形成防漏壁5的片20夹在辊间进行热压,该辊在表面形成线状压模21、22。例如,上述片20为由纤度1.1-4.4dtex的PE/PP芯鞘纤维形成的纺粘型无纺布,目付为15-40g/m3。该片20由图7所示线状压模21、22进行热压,此时压模的温度最好为80-120℃。或者也可按上述温度预热片20后由上述线状压模21、22热压。另外,压模21、22的加压力最好在10-30N(牛顿)的范围。
当由上述线状压模21、22对片20加压时,上述片20在顶部20a和底部20b的纤维受到的压缩较强,中间部20c的纤维受到的压缩较轻。通过上述线状压模21、22的片20的顶部20a、底部20b、及中间部20c如图8(A)所示那样形成朝MD反复连续的波形。另外,顶部20a和底部20b的密度比中间部20c的密度高。上述顶部20a和底部20b的密度最好在0.1g/cm3以上。另外,最好上限为1.0g/cm3以上。
片20由于如图8(A)所示那样为波形,所以,朝波的排列方向(MD)具有伸缩性,另外,在顶部20a和底部20b的延伸方向(CD)富有自立性,压曲强度变高。
形成波形的片20的顶部20a的中点与邻接的顶部20a的中点之间的距离W为0.5-3.0mm,在顶部20a和底部20b,比中间部20c密度高的区域的宽度尺寸t最好为0.1-1.0mm。另外,顶部20a的片表面与底部20b的片背面间的高度尺寸H最好为0.1-0.2mm。
另外,沿波的排列方向(MD)方向拉伸形成为波状的片20时的延伸率为1.2-2.0倍。另外,MD的破断强度最好在每英寸宽度为18-45N。
在上述防漏壁5中,形成为上述波形的片20在自由端6(参照图3)朝CD对折起来使用。在对折的片之间夹住弹性构件7a、7b、7c、7d。各弹性构件7a、7b、7c、7d由热融型粘合剂等粘接在相向对折的2块片20之间。
上述弹性构件7a、7b、7c、7d可使用聚氨酯弹性丝、以SEBS为主体的成形薄膜、线状的发泡体或天然橡胶。或者,也可为切成带状的弹性纺粘型无纺布或弹性融喷型无纺布等。
例如,朝波的排列方向(MD)将形成为上述波状的片20延伸2倍,将各弹性构件7a、7b、7c、7d延伸1.3倍,在该状态下,由对折的上述片20分别夹住弹性构件7a、7b、7c、7d,粘接片20和弹性构件7a、7b、7c、7d。如使1根弹性构件延伸1.3倍时的弹性收缩力为98mN,则4根弹性构件全部为392mN。这样使多根弹性构件7a、7b、7c、7d与片20接合,当使弹性构件伸长1.3倍时,施加于上述弹性构件和片的弹性收缩力为196-1470mN较好,为294-784mN则更好。
如图3所示,在吸收性物品1的中央部的上述防漏壁5的构造中,如上述那样在自由端6使波形的片20对折,对折的片20一方的端部20A在从上述吸收性芯部12离开的位置由热融型粘合剂等粘合固定于表面片13上。另外,对折的片20另一方的端部20B在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X方向)两侧的翼部直接或通过加强片等由粘合剂粘合固定于背面片11上。也可使上述片20的一方的端部20A在吸收性芯部12上接合于表面片13上,使防漏壁5从上述吸收性芯部12上立起。
在图3中,防漏壁5具有从表面2a立起的侧壁部15和从该侧壁部15的上端朝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外侧与表面2a大体平行的肌肤接触部16。构成防漏壁5的上述片20的顶部20a和底部20b延伸的方向(CD)在上述侧壁部15朝向立起方向,在上述肌肤接触部16朝向宽度方向。
因此,在上述侧壁部15中,相对来自表面2a上方的负荷的压曲强度变高,防漏壁5不易简单地被压扁,易于维持立体形状。另外,由于片20的波排列方向(MD)朝向防漏壁5的纵向(Y方向),所以防漏壁5朝上述纵向(Y方向)的变形易于进行。
另外,由于肌肤接触部16与表面2a大体平行,所以易于与穿着者的肌肤紧密接触,防漏壁5不易从肌肤离开。另外,在肌肤接触部16,由于片20的波排列方向(MD)朝着纵向(Y方向),所以,上述肌肤接触部16易于跟随吸收性物品1朝Y方向的弯曲而进行弯曲,另外,肌肤接触部16易于跟随穿着者的体型变形。
另外,在防漏壁5的上述侧壁部15的高度方向的中间设置折入导向部17。该折入导向部17沿吸收性物品1的上述纵向(Y方向)延伸。
上述弹性构件7a设置于上述折入导向部17,上述弹性构件7b位于侧壁部15与肌肤接触部16的边界的折曲部,上述弹性构件7d位于上述自由端6的片20的对折部。
如图8(B)所示,在上述折入导向部17,在(i)示出的范围没有在片20形成波形。在该(i)的区域中,在夹住上述弹性构件7a的状态下对两侧的片20加压,波形被压扁。另外,在(i)的区域,通过对片20加压,该部分的片20的纤维密度比形成波形的其它区域(ii)的纤维密度高。在折入导向部17,(i)的范围中的片20的密度变高,肌肤的压力作用于肌肤接触部16时,上述折入导向部17易于朝外侧折曲。
同样,如图3所示,在设置上述弹性构件7b的部分和设置自由端6的弹性构件7d的部分(肌肤接触部16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缘部),夹住弹性构件7b和7d对片20和片20加压,波形被压扁,在设置上述弹性构件7b或7d的部分,片20的密度比成形波形的部分的密度大。
因此,肌肤接触部16变得易于从侧壁部15折曲,肌肤接触部16易成为与穿用者的肌肤相向的方向。另外,在自由端6,片20易于夹住弹性构件7d维持对折形状。
另外,另一根弹性构件7c位于肌肤接触部16宽度方向的大体中央部。在设置该弹性构件7c的部分,片20依然为波形,仅在片20的多个波形的各底部20b的背面接合上述弹性构件7c。因此,易于由上述弹性构件7c的弹性收缩力使肌肤接触部16的片20朝波的排列方向(MD)收缩。
例如也可在设置有弹性构件7d或其它弹性构件的区域,于片20形成波形,仅在片20的波形底部20b的背面粘接弹性构件7d等。
在设置图8(B)所示弹性构件7a的(i)的区域和设置上述弹性构件7b或7d的区域,即使片20的密度比其它部分的密度低,在折入导向部17的部分侧壁部15也易于弯曲,另外,在设置弹性构件7b的部分,肌肤接触部16和侧壁部15易于弯曲。另外,在设置弹性构件7d的部分,片20易于对折。
在上述防漏壁5,对折的片20与片20之间形成由波形构成的空隙。通过设置该空隙,可使体液不易通过防漏壁5,提高防漏效果。另外,穿着者的肌肤接触感柔和,穿着感觉良好。
图4示出吸收物品1的前方部3和后方部4的上述防漏壁5的折叠状态。在上述前方部3和后方部4,防漏壁5在折叠的状态下粘接或融接在表面(表面片13上)。在该部分,侧壁部15在上述折入导向部17的部分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的状态下对折,并在其上重叠肌肤接触部16,结果,防漏壁5成为三折状态地固定于表面2a侧。
在前方部3和后方部4,如防漏壁5的纵向两端部折叠接合成图4所示状态,则自由状态下的吸收性物品1如图1所示那样由上述弹性构件7a、7b、7c、7d的弹性收缩力的作用成为朝纵向弯曲的状态,结果,在中央部2,折入导向部17朝着宽度方向的外侧,防漏壁5立起成∑形状。
这样,在防漏壁5的侧壁部15的高度方向的中间,由于设置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的折入导向部17,所以,当肌肤接触部16接触穿用者的肌肤,在肌肤接触部16作用朝表面2a方向的的压力时,侧壁部15以折入导向部17为边界折叠。因此,侧壁部15的上端部分和肌肤接触部16不会大幅度地倒向吸收性物品1的表面2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不会轻易使表面2A的液体吸收区域的面积减小。因此,不会降低吸收性物品的液体吸收能力。
这样,当负荷作用于肌肤接触部16时,为了使上述侧壁部15以折入导向部17为边界确实地折叠,使侧壁部15朝高度方向成为垂直平面地立起时的高度尺寸为5-30mm时较好,为10-20mm时更好。比上述尺寸短时,侧壁部15成为对折形状,当超过上述尺寸时,防漏壁5变得过高,防漏壁难以维持立体形状。
另外,肌肤接触部16的宽度尺寸为5-25mm较好,为10-15mm时则更好。如比上述尺寸短,则肌肤接触部16与肌肤的紧密接触性差,如比上述尺寸长,则有可能在穿着者的肌肤接触上述肌肤接触部16时产生不舒适感。
另外,为了易于使防漏壁5形成为图3所示立体形状和图4所示折叠形状,最好仅对于防漏壁5的自由端6和折入导向部17的部分,不在形成防漏壁5的片20形成上述波形,或者,如上述那样在折入导向部17的片20与其它部分之间设置密度差。
另外,在立起形成图3那样的立体形状的防漏壁5中,折入导向部17下侧的区域15a朝宽度方向的外侧从表面2a离开地倾斜。由于上述防漏壁5用形成为波形的片20形成,所以,即使在防漏壁5附着体液也可减小其附着面积,使得不易在防漏壁5附着污垢。而且,在如上述那样于倾斜的区域15a附着体液的场合,该体液不易渗透到密度高的顶部20a和底部20b,易于经顶部20a和底部20b倾斜地流到表面片13侧。因此,体液不易附着到防漏壁5,并可防止横向泄漏。
图6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式,与图3一样,示出吸收性物品1的中央部2的防漏壁25的立起形状。
该防漏壁25也与上述实施例一样将形成波形的片20对折,在共间设置4根弹性构件26a、26b、26c、26d,各弹性构件接合在对折的各片20的底部20b。
防漏壁25的侧壁部27从设置有吸收性芯部12的区域的侧方倾斜地立起,从其顶部,肌肤接触部28朝宽度方向两侧沿从表面2a立起的方向倾斜。因此,到达肌肤接触面28的体液沿波形的片20的表面流落到表面2a侧,到达吸收性芯部12侧,由吸收性芯部12吸收。
在图6的实施形式中,设置了弹性构件26a和弹性构件26d的部分的片20被压扁,该部分的片20的密度比其它部分的密度高,或上述部分的片20的密度比其它部分低。
因此,侧壁部27和肌肤接触部28易于以设置有上述弹性构件26a的部分为边界弯曲,另外,在设置了弹性构件26d的自由端,片20易于维持对折形状。
另外,在其它弹性构件26b和26c的部分,片20为波形,上述弹性构件26b和26c仅粘接于形成波形的片的波底部20b的背面。因此,易于由上述弹性构件26b和26c使肌肤接触部28的片朝纵向收缩。
如上述那样,通过用形成波形的片20形成防漏壁5或25,体液易于沿防漏壁的波形顶部20a和20b流到吸收芯部侧,而且,形成防漏壁5或25的片20形成为波形,在中间部20c密度变低,所以,也可由该部分吸收体液,而且在对折的片20与20之间也形成波形构成的间隙,所以,体液易于由防漏壁遮挡,体液不易从防漏壁漏到外面。
上述各防漏壁5、25的侧壁15、27从表面2a立起的方向与波的顶部和底部延伸的方向(CD)一致,所以,防漏壁易于维持立体形状。另外,由于肌肤接触部16、28的表面为波形,所以与肌肤的接触柔和,穿着感觉良好。
如上述那样,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防漏壁不易倒向表面侧,在穿着时可防止液体吸收能力的下降。另外,防漏壁不易由体液弄脏,而且附着于防漏壁的体液易于引导至表面。
另外,通过由波形的片形成防漏壁,使波的顶部和底部的延伸方向(CD)在侧壁部朝向从表面立起的方向,在肌肤接触部朝向肌肤宽度方向,从而使防漏壁易于保持立体形状,而且与肌肤的接触也柔和。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设于表面的透液性表面片、背面片、夹在上述两片间的吸收层、及在上述表面的宽度方向两侧而且沿纵向延伸的防漏壁;其特征在于上述防漏壁由无纺布形成,该无纺布在由沿纵向延伸的剖断线剖开时的断面为波状,上述无纺布的上述波的顶部和底部的密度形成得比上述顶部与底部的中间部分的密度高,上述防漏壁具有倾斜部分,该倾斜部分朝宽度方向的外侧从表面离开地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波的顶部和底部的密度为0.1g/cm3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防漏壁为在上述防漏壁的顶部折曲上述无纺布将其对折的构造,在对折的无纺布之间形成波的内部空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对折的无纺布之间设置朝纵向发挥收缩力的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固定于对折的各无纺布的波的底部。
全文摘要
设于吸收性物品宽度方向两侧的防漏壁5具有从表面2a立起的侧壁部15和与肌肤接触的肌肤接触部16。在侧壁部15设置折入导向部17。因此,当肌肤接触部16受压时,折入导向部17朝向外侧,折叠侧壁部15。因此,肌肤接触部16不会过多地倒向吸收性芯部12侧而导致受液面积下降。
文档编号A61F13/494GK1550227SQ20041005978
公开日2004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00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1999年11月19日
发明者水谷聪, 田村龙也, 野田祐树, 也, 树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