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蛛网膜下腔穿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3750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蛛网膜下腔穿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穿刺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蛛网膜下腔穿刺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穿刺针较粗,硬膜外穿刺时会造成创伤,患者很容易产生头痛。后来,人们在对传统的穿刺针进行了改进,发明了硬膜外-腰麻联合麻醉穿刺针。这种联合麻醉穿刺针的使用方式是先用引导穿刺针进行硬膜外穿刺,再用腰穿针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硬膜外-腰麻联合麻醉穿刺针要比传统的穿刺针细一些,用它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后,硬膜只留下一个小的穿刺孔,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头痛的发生率。但如果引导穿刺针未能真正到达硬膜外腔,仅插至肌肉或韧带组织,由于腰穿针太细,往往抗弯折能力不够,无法穿过肌肉和韧带组织到达蛛网膜下腔。做硬膜外-腰麻联合麻醉对麻醉师的操作水平要求比较高,用引导穿刺针穿刺必须到达硬膜外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行蛛网膜下腔穿刺顺利进行。中国专利CN92238260中公开了一种用于硬膜外-腰麻联合穿刺针,而中国专利CN01248803中则公开了一种依附式硬膜外-腰麻联合穿刺针。用这两种穿刺针穿刺头痛的发生率都比较低,但是,如果用它们来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则都必须让引导穿刺针成功刺入硬膜外腔,这项操作的难度比较大。
因此,使用硬膜外-腰麻联合穿刺针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必须以成功完成硬膜外穿刺为前提。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某些患者并不需要进行硬膜外麻醉,只需进行腰麻。对这类患者来说,如果可以发明一种能直接穿过肌肉和韧带组织到达蛛网膜下腔的穿刺针的话,就不必再要求保证硬膜外穿刺必须成功,从而大大降低手术的难度。但是,目前的细腰穿针无法直接穿过肌肉和韧带组织刺入蛛网膜下腔。
所以,有必要研制出一种无须要求保证硬膜外穿刺成功,可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的穿刺针,降低蛛网膜下腔穿刺的难度,使其它医生也能够独立地完成细针腰穿的操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蛛网膜下腔穿刺装置,利用该装置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无须要求保证硬膜外穿刺成功,降低了细腰穿刺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蛛网膜下腔穿刺装置包括引导穿刺针和腰穿针,引导穿刺针包括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和手握件,该手握件与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的近端相连;腰穿针包括中空腰穿针针芯和手握件,该手握件与中空腰穿针针芯的近端相连;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的针尖为斜面开口状;中空腰穿针针芯的针尖为修圆状并且是封闭的,在针尖上设有侧开口;而且,中空腰穿针针芯与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形成紧密配合,并能沿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的轴线方向自由地滑动;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的长度为2-4cm,外直径为0.7-0.9mm,内直径≥0.55mm;中空腰穿针针芯的长度为5-12cm,外直径为0.45-0.6mm,但其外直径小于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的内直径,以便使腰穿针在中空引导穿刺针的配合下大大地提高其抗弯折能力,从而能够穿透肌肉和韧带组织到达蛛网膜下腔。
本实用新型中所定义的“近端”和“远端”是以使用者使用该装置时,使用者相对于穿刺装置的所在位置为基准来确定的。我们将该装置的每个部件距离使用者较近的一端定义为该部件的“近端”,其远离使用者的一端定义为该部件的“远端”。例如,对于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来说,针芯的根部,与手握件相接的部分是针芯的“近端”,而针尖则是针芯的“远端”。
为了减少穿刺产生的创面,同时使腰穿针能直接穿过肌肉和韧带组织,本实用新型对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的规格进行了严格地限定。本实用新型采用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的外直径为0.7-0.9mm,内直径≥0.55mm;中空腰穿针针芯的外直径为0.45-0.6mm,但其外直径小于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的内直径。优选地,采用中空外直径为0.8mm、内直径≥0.55mm的引导穿刺针针芯与外直径为0.5mm的中空腰穿针针芯相配合使用。
此外,为保证腰穿针从引导穿刺针针芯内穿出来,穿入肌肉和韧带组织到达蛛网膜下腔,中空腰穿针针芯的长度应大于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的长度。优选地,采用2-5cm的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与5-13cm的中空腰穿针针芯相配合,更优选地,采用3-4cm的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与8-11cm的中空腰穿针针芯相配合。
为了使腰穿针的针尖准确、迅速地瞄准中空引导穿刺针的针芯,优选在引导穿刺针的手握件内部设置瞄准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可以采用现有的漏斗状瞄准器。漏斗状瞄准器一端的窄开口设在手握件的远端,与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的近端相连通,并且其开口大小与针芯的内径大小相配合,另一端的宽开口设在手握件的近端。使用瞄准器的好处在于,使用者能够轻松地将针尖置于瞄准器的宽开口处,将腰穿针针芯沿着瞄准器内部逐渐缩小的通道,顺利地穿入与瞄准器相接的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内。本实用新型引导穿刺针上的瞄准器和手握件既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可分离式结构,在使用时将瞄准器与手握件组合。
由于中空腰穿针针芯上设有侧开口,为防止体内物质堵塞中空腰穿针针芯,本实用新型优选地,采用管心针将中空腰穿针针芯的侧开口堵住。本实用新型的管心针包括管心针针芯和手握件,手握件与管心针针芯的近端相连;管心针的针芯与中空腰穿针针芯形成紧密配合,并能沿中空腰穿针针芯的轴线方向自由地滑动,其长度应保证足以堵住中空腰穿针针芯的侧开口。为了使管心针的针尖快速、准确地瞄准中空腰穿刺针的针芯,优选在中空腰穿刺针的手握件内部设置瞄准器。该瞄准器的结构与上述引导穿刺针的手握件内部的瞄准器相同,并且它和手握件既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可分离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引导穿刺针和腰穿针上都设有手握件,优选地,将手握件的表面设计成两侧的凹陷的形状,形成握部,使手握件使用起来更方便。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还可以包括针筒、活塞等注射用部件。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将针筒、活塞和已插入蛛网膜下腔的中空腰穿针针芯组合成注射器,用组合成的注射器向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剂等药物,或者抽取脑脊液。优选地,在针筒上刻上刻度,以方便计量药量。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蛛网膜下腔穿刺装置进行穿刺,无需将引导穿刺针插入硬膜外腔,仅需用引导穿刺针插至皮下,腰穿针即可在引导穿刺针的配合下,穿过肌肉和韧带组织,到达蛛网膜下腔。该装置简化了蛛网膜下腔穿刺的操作,降低了操作的难度,更适宜在手术中推广应用。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任何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的改进或改变,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是现有的蛛网膜下腔穿刺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引导穿刺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腰穿针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管心针示意图。
图5是可分离式瞄准器组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腰穿针与管心针的组合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引导穿刺针与腰穿针的组合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蛛网膜下腔穿刺装置的组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中空引导穿刺针的一种实施方式。引导穿刺针10由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11、手握件13以及瞄准器14组成。其中,手握件13与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11的近端相连,其表面设有下凹的握部18。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11的针尖12为斜面开口状的。瞄准器14设在引导穿刺针10的手握件13内部,为漏斗状结构,其一端的窄开口15设在手握件13的远端,与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11相连通,并且其开口大小与针芯11的内径大小相配合,另一端的宽开口16设在手握件13的近端。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11的长度为4cm,其外直径为0.8mm,内直径为0.55mm。
图3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中空腰穿针的一种实施方式。腰穿针20包括中空腰穿针针芯21、手握件23以及瞄准器24组成。其中,手握件23与中空腰穿针针芯21的近端相连,其表面设有下凹的握部28。中空腰穿针针芯21的针尖22为修圆状并且是封闭的,并在针尖22上设有侧开口27。瞄准器24设在引导穿刺针20的手握件23内部,为漏斗状结构,其一端的窄开口25设在手握件23的远端,与中空腰穿针针芯21相连通,并且其开口大小与针芯21的内径大小相配合,另一端的宽开口26设在手握件23的近端。中空腰穿针针芯21的长度为10cm,其外直径为0.50mm。
图4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管心针的一种实施方式。管心针30包括管心针针芯31和手握件33,手握件33与管心针针芯31的近端相连。管心针的针芯31与中空腰穿针针芯21形成紧密配合,并能沿中空腰穿针针芯21的轴线方向自由地滑动,其长度恰好堵住中空腰穿针针芯21的侧开口27。
图5是一种分离式瞄准器组件34,其为漏斗状结构,一端为窄开口35,另一端为宽开口36。使用时,将瞄准器组件34插入手握件13或23内。窄开口35与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11或中空腰穿针针芯21相连通,其大小与针芯11或21的内径大小相配合,并被装入手握件13的或23的远端;宽开口36则被装入手握件13的或23的近端。
图6-8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穿刺装置的各部件的组合关系。从图6、图7中可以看到,腰穿针与管心针之间,以及引导穿刺针与腰穿针之间都是相互紧密配合的。从图8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的穿刺装置与图1的现有蛛网膜下腔穿刺装置相比,引导穿刺针与腰穿针之间更加紧密配合,因而引导穿刺针对腰穿针起到了支持作用,使中空腰穿针针芯的抗弯折能力明显优于现有的蛛网膜下腔穿刺装置。
在使用本发明的蛛网膜下腔穿刺装置时,先将引导穿刺针10穿过皮肤,到达皮下组织。然后,将腰穿针20的针尖22顺着瞄准器14的宽开口16送入与瞄准器14的窄开口15相连通的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11内。最后,腰穿针20在已插入皮下组织的引导穿刺针10的配合下,穿过肌肉和韧带组织,到达蛛网膜下腔。
在成功完成蛛网膜下腔穿刺后,可以将管心针30的针芯31顺着瞄准器24的宽开口26送入与瞄准器24的窄开口25相连通的中空腰穿针针芯21内,堵住腰穿针20针尖22上侧开口27,避免蛛网膜下腔内容物从针尖22进入中空腰穿针针芯21,堵塞中空腰穿针针芯21。也可以立即将针筒、活塞和已插入蛛网膜下腔的中空腰穿针针芯21组合成注射器,向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剂。还可以用该注射器抽取脑脊液。
权利要求1.一种蛛网膜下腔穿刺装置,该装置包括引导穿刺针(10)和腰穿针(20),所述的引导穿刺针(10)包括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11)和手握件(13),手握件(13)与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11)的近端相连;腰穿针(20)包括中空腰穿针针芯(21)和手握件(23),手握件(23)与中空腰穿针针芯(21)的近端相连;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11)的针尖(12)为斜面开口状的;中空腰穿针针芯(21)的针尖(22)为修圆状并且是封闭的,在针尖(22)上设有侧开口(2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空腰穿针针芯(21)与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11)形成紧密配合,并且中空腰穿针针芯(21)能沿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11)的轴线方向自由地滑动;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11)的长度为2-4cm,外直径为0.7-0.9mm,内直径≥0.55mm;中空腰穿针针芯(21)的长度为5-12cm,外直径为0.45-0.6mm,但其外直径小于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11)的内直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11)的外直径为0.8mm;中空腰穿针针芯(21)的外直径为0.5m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导穿刺针针芯(11)的长度为3-4cm,所述的中空腰穿针针芯(21)的长度为8-11c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管心针(30),所述的管心针(30)包括管心针针芯(31)和手握件(33),手握件(33)与管心针针芯(31)的近端相连;所述的管心针针芯(31),与中空腰穿针针芯(21)形成紧密配合,并能沿中空腰穿针针芯(21)的轴线方向自由地滑动,其长度足以堵住中空腰穿针针芯(21)的侧开口(27)。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导穿刺针(10)的手握件(13)内部设有瞄准器(14),该瞄准器(14)为漏斗状结构,瞄准器(14)一端的窄开口(15)设在手握件(13)的远端,与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11)的近端相连通,并且窄开口(15)的大小与针芯(11)的内径大小相配合,另一端的宽开口(16)设在手握件(13)的近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腰穿针(20)的手握件(23)内部设有瞄准器(24),该瞄准器(24)为漏斗状结构,瞄准器(24)一端的窄开口(25)设在手握件(23)的远端,与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21)的近端相连通,并且窄开口(25)大小与针芯(21)的内径大小相配合,另一端的宽开口(26)设在手握件(23)的近端。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瞄准器(14)和所述的手握件(13)为一体式结构或者可分离式结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瞄准器(24)和所述的手握件(23)为一体式结构或者可分离式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握件(13)、(23)的表面设有下凹的握部(18)、(28)。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针筒以及活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包括引导穿刺针和腰穿针的蛛网膜下腔穿刺装置,其中,中空的腰穿针针芯与中空的引导穿刺针针芯形成紧密配合,并且中空腰穿针针芯能沿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的轴线方向自由地滑动;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的长度为2-4cm,外直径为0.7-0.9mm,内直径≥0.55mm;中空腰穿针针芯的长度为5-12cm,外直径为0.45-0.6mm,但其外直径小于中空引导穿刺针针芯的内直径。这样,在蛛网膜下腔穿刺时,仅需用引导穿刺针插至皮下,腰穿针即可在引导穿刺针的配合下,穿过肌肉和韧带组织,到达蛛网膜下腔,降低了操作的难度,更适宜在手术中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A61B17/34GK2754569SQ200420013888
公开日2006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9日
发明者季文进 申请人:季文进, 梁杰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