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内镜下粘膜回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8067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式内镜下粘膜回收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地说是一种内镜下切除的粘膜或息肉用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西方化,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明显上升。许多研究表明,利用大肠镜检查发现早期大肠癌(earlycolorectal cancer)或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从而早期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有效举槽之一。通过肠镜下粘膜染色、放大、超声等手段发现早期病变,而浅表型病变可通过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resection,EMR)切除并达到治愈效果。目前,内镜下粘膜切除述已经成为治疗粘膜层及粘膜下浅层病变的理想方法。
内镜下切除之粘膜或息肉等标本必须回收,以进行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目前,粘膜回收的方法主要采用三抓钳或活检钳随内镜起出,若患者为多发性病变,则需反复进镜,因此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对于小于0.4cm的粘膜或息肉虽然可以从活检孔道吸出来,但微小粘膜病变切下后容易被胃肠黏液及内容物掩盖,难以寻找,可导致标本无法回收。实践证明,对于小于0.6cm的切除粘膜,可采用负压吸引直接将其经活检钳道吸引出来,但是,吸引器吸引出的粘膜必须有合适的装置回收。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研制出了本专利申请提供的内镜下粘膜回收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的现有技术状况,提供一种旋转式内镜下粘膜回收器,用于回收吸引出的粘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旋转式内镜下粘膜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形的座体及与其筒腔密封配合的柱状塞体,座体上端开放,下端封有底盖,座体上开有通孔,分别为底盖上的入口孔及周壁的出口孔,与座体相配合的塞体的底面与周壁间开有连通入口孔与出口孔的连通孔,该连通孔有多组,分别于塞体旋至不同位置时,与座体上的孔连通,至少有一组连通孔其位于塞体周壁的一端装有回收用过滤网。
连通孔其一端部位于塞体的底面,另一端部位于塞体的周壁上,并通过塞体内部导通。
座体底盖上的入口孔为偏心孔,周壁上出口孔的位于该偏心孔较近一侧的周壁上,两孔的中心轴线在同一平面内,并分别平行或垂直于座体的中心轴线。
塞体底面与周壁间所开的连通孔为二组、四组或六组,各组连通孔沿着塞体的中心轴线对称排列。
六组连通孔中,有两组孔为不设过滤网的“0”位。
塞体的顶端设有旋转把手。
座体的外周壁对应配合后的塞体周壁上的孔口位置,开有相应的肓孔。
塞体的连通孔的上方开有一周凹槽,对应凹槽内设置有密封圈。
座体上装有用于塞体上的连通孔与座体上的入口孔及出口孔连通时定位的定位单元,其固定端连接在座体上,活动端与配合后的塞体上的相应位置的凹槽相抵定位。
定位单元位于座体出口孔的正上方,凹槽开于连通孔位于塞体周壁上的孔口的正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透明材料制成,便于观察粘膜的吸收情况。设计为多孔可旋转式结构,可连续回收多块粘膜,并设置有“0”位,不用时旋至“0”位,不影响吸引器的正常使用。由于人体组织有弹性,直径为1cm左右的薄层粘膜也可吸引回收。本实用新型整体采用活塞式结构,开取、操作和清洗均十分方便,经久耐用。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以透明有机玻璃为主要材料的内膜回收器,体积小,重量轻,直径约为5.5cm,重量约为160g左右,价廉物美,经初步试用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式内镜下粘膜回收器,为了方便观察回收情况,一般主要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如透明有机玻璃、塑料等,整体结构为活塞式结构。它包括圆筒形的座体1及与座体筒腔密封配合的柱状塞体2,座体1上端开放,下端封有底盖,座体1上开有通孔,分别为底盖上的入口孔3,周壁的出口孔下,与座体1相配合的塞体2的底面与周壁间开有连通入口孔3与出口孔4的连通孔5,该连通孔5有多组,分别于塞体2旋至不同位置时与座体1上的孔连通,至少有一组连通孔5其位于周壁的一端装有过滤网。当连通孔5为两组时,可设为一个装过滤网,一个不装过滤网。过滤网一般可采用铜滤网等,用于过滤回收吸引出的粘膜。装过滤网的孔端可将孔径适当扩大,以便于滤网的拆装。
连通孔5其一端部位于塞体2的底面,另一端部位于塞体2的周壁上,并于塞体2内部导通。即该孔在塞体2底面的一端的孔口与配合后的座体的入口孔3相对应,在周壁上的一端的孔口与座体1上的出口孔4相对应,该连通孔5保证了使用时吸引出的物质从座体1的入口孔3经塞体2的连通孔5与座体1上的出口孔4引出。座体1上的入口孔与出口孔外端分别连有接头,通过接头将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装置连接在吸引器中。
座体1底盖上的入口孔3为偏心孔,周壁上出口孔4的位于该偏心孔较近一侧的周壁上,座体1上两孔的中心轴线最好在同一平面内,并且两孔的中心轴线分别平行或垂直于座体的中心轴线。
塞体2底面与周壁间所开的多组连通孔5沿着塞体1的中心轴线对称排列。连通孔5为二组、四组或六组,当连通孔5为二组或四组时,一般设一个不设滤网的“0”位。当连通孔5为六组时,可设两组为不设过滤网的“0”位,一般“0”位可对称设置,不回收时,不用从吸引器上取下,将塞体2上的“0”位的连通孔5与座体1的入口孔3和出口孔4对准即起到导通的作用。连通孔5除了不设过滤网的“0”位以外,其它各组连通孔5依次编号,以起到区别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该结构保证了粘膜回收器可以使用不同组的连通孔5,用于分别回收多块粘膜或息肉。使用时只需旋转塞体2,其上的连通孔4的孔口分别与座体1上的入口孔3及出口孔4对应,即可分别吸引。
另外座体1上的入口孔3也可位于底盖的中心位置,为一中心通孔,相对应的连通孔5也是由塞体2的底面中心开孔,塞体1周壁上的孔口沿塞体1的中心轴线对称排列。这样就形成了连通孔5轴向共用一中心孔,径向孔平均分布。
如图2所示,塞体2的顶端设有旋转把手6,旋转把手6上对称开有若干个凹槽12,以便于旋转塞体2时实现防滑的目的。
如图1所示,座体1的外周壁对应配合后的塞体2的周壁上的孔口位置,开有相应的不导通的肓孔7。以便于吸收粘膜时便于观察吸收的情况,以及对吸引出的各组粘膜进行对比。
塞体2的连通孔5的上方开有一周凹槽,对应凹槽内设置有橡胶密封圈8。用于增加配合后的座体1与塞体2间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座体1上装有用于塞体2上的连通孔5与座体的入口孔3及出口孔4连通时定位的定位单元,其固定端连接在座体1上,活动端与配合后的塞体2上的相应位置的凹槽相抵定位。凹槽也可对应塞体上的各组连通孔依次编号。
定位单元位于座体1出口孔4的正上方,凹槽开于连通孔5位于塞体2周壁上的孔口的正上方。定位单元包括螺钉11、压簧9及滚珠10,螺钉11对应旋入座体1上的一个通孔内,压簧9套于螺钉11上并由其固定,压簧9末端与滚珠10固定连接。当每一组连通孔5与座体1上的入口孔3及出口孔4配合时,定位单元即通过滚珠10与凹槽进行准确定位。
权利要求1.一种旋转式内镜下粘膜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形的座体及与其筒腔密封配合的柱状塞体,座体上端开放,下端封有底盖,座体上开有通孔,分别为底盖上的入口孔及周壁的出口孔,与座体相配合的塞体的底面与周壁间开有连通入口孔与出口孔的连通孔,该连通孔有多组,分别于塞体旋至不同位置时与座体上的孔连通,至少有一组连通孔其位于塞体周壁的一端装有回收用过滤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其一端部位于塞体的底面,另一端部位于塞体的周壁上,并通过塞体内部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座体底盖上的入口孔为偏心孔,周壁上出口孔的位于该偏心孔较近一侧的周壁上,两孔的中心轴线在同一平面内,并分别平行或垂直于座体的中心轴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塞体底面与周壁间所开的连通孔为二组、四组或六组,各组连通孔沿着塞体的中心轴线对称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六组连通孔中,有两组孔为不设过滤网的“0”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塞体的顶端设有旋转把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座体的外周壁对应配合后的塞体周壁上的孔口位置,开有相应的肓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塞体的连通孔的上方开有一周凹槽,对应凹槽内设置有密封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座体上装有用于塞体上的连通孔与座体上的入口孔及出口孔连通时定位的定位单元,其固定端连接在座体上,活动端与配合后的塞体上的相应位置的凹槽相抵定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回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单元位于座体出口孔的正上方,凹槽开于连通孔位于塞体周壁上的孔口的正上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旋转式内镜下粘膜回收器,用于回收吸引出的粘膜。该粘膜回收器,包括圆筒形的座体及与其筒腔密封配合的柱状塞体,座体上端开放,下端封有底盖,座体上开有通孔,分别为底盖上的入口孔及周壁的出口孔,与座体相配合的塞体的底面与周壁间开有连通入口孔与出口孔的连通孔,该连通孔有多组,分别于塞体旋至不同位置时,与座体上的孔连通,至少有一组连通孔其位于塞体周壁的一端装有回收用过滤网。
文档编号A61B17/00GK2740139SQ20042007999
公开日2005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9日
发明者朱人敏, 汪芳裕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