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胸腔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胸腔引流管。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胸腔引流管主要有套管针和蘑菇头橡皮管引流管。套管针引流管主要由套管和穿刺针组成,使用时穿刺针插入套管中,在皮肤上划开一小切口,然后用套管针穿透胸壁,拨出穿刺针,将带有侧孔的硅胶引流管通过套管插入胸腔,拨出套管,用缝线将引流管固定于胸壁,本法切口较小,组织损伤少,但引流管易堵塞或从胸壁脱出造成引流失败和皮下气肿;蘑菇头橡皮管引流,此法较套管针插入的管粗,不易堵塞,且头端呈伞状,不易从胸腔脱出,但切口大,组织损伤多,操作时间长,易导致胸腔感染。而且上述引流术难以掌握穿刺引流深度,导致并发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较易掌握穿刺引流深度及并发症少的胸腔引流管,以克服现有技术不足。
本实用新型胸腔引流管,包括外套管,外套管尾端设有胸壁固定板,外套管头端为斜锥面,外套管内装内套管,内套管外径与外套管的内径大小相应,外套管头部设有气囊,气囊连通充气管,充气管的另一端连通充气囊,内外套管均设有刻度。
所说内套管尾端设有环形帽,在帽檐周边上开一豁口。
所说胸壁固定板为椭圆形,在其上面对称设有两个半圆形穿线孔,外套管插入胸腔后,用纱布条穿过穿线孔即可固定于胸壁,胸壁固定板中心有一圆形孔,与外套管连通,内套管通过此圆形孔插入外套管中,在圆形孔的周边上设有一固定夹,固定夹的大小与内套管尾端环形帽上的豁口相应。
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使用方便,外套管头端为斜面有利于穿刺,组织损伤少、切口小,根据内外套管上的刻度可以掌握引流深度,避免损伤脏器,外套管上的气囊和胸壁固定板在胸腔内外使套管不易脱出易于固定,在引流过程中,勿须重新插管即可更换内套管,避免引流管堵塞,减少并发症。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图中1为本实用新型外套管,外套管1头端为斜锥面,外套管1内装内套管2,外套管1头部套装气囊3,气囊3连通充气管4,充气管4的另一端连通充气囊5,内外套管2、1上均设有刻度,内套管2尾端设有环形帽9,在环形帽9周边上开一豁口10,外套管1尾端设有胸壁固定板6,胸壁固定板6为椭圆形,在其上面对称设有两个半圆形穿线孔7,胸壁固定板6中心有一圆形孔,与外套管1连通,内套管2通过此圆形孔插入外套管1中,在圆形孔的周边上设一固定夹8,固定夹8与内套管2尾端上的环形帽檐上的豁口相应。
施行胸腔引流时,先在皮肤上划开一小切口,将外套管1用穿刺针带入胸腔,拨出穿刺针后,将内套管2通过外套管1送入胸腔,并转动内套管2尾端上的环形帽9,通过胸壁固定板6上的固定夹8使内外套管2、1固定,为防止套管脱出胸腔,将外套管1上的气囊3充气,在胸腔内膨胀挡住切口,在胸壁固定板6上的穿线孔7内穿入纱布固定胸壁。引流过程中可随时更换内套管2,以避免发生堵塞,勿需重新插管,仅将内套管2从外套管1中拨出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胸腔引流管,包括外套管,其特征是外套管尾端设有胸壁固定板,外套管头端为斜锥面,外套管内装内套管,内套管外径与外套管的内径大小相应,外套管头部设有气囊,气囊连通充气管,充气管的另一端连通充气囊,内外套管均设有刻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说内套管尾端设有环形帽,在帽檐周边上开一豁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说胸壁固定板为椭圆形,在其上面对称设有两个半圆形穿线孔,外套管插入胸腔后,用纱布条穿过穿线孔即可固定于胸壁,胸壁固定板中心有一圆形孔,与外套管连通,内套管通过此圆形孔插入外套管中,在圆形孔的周边上设有一固定夹,固定夹的大小与内套管尾端环形帽上的豁口相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胸腔引流管,包括外套管,外套管尾端设有胸壁固定板,外套管头端为斜锥面,外套管内装内套管,内套管外径与外套管的内径大小相应,外套管头部设有气囊,气囊连通充气管,充气管的另一端连通充气囊,内外套管均设有刻度。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使用方便,外套管头端为斜面有利于穿刺,组织损伤少、切口小,根据内外套管上的刻度可以掌握引流深度,避免损伤脏器,外套管上的气囊和胸壁固定板在胸腔内外使套管不易脱出易于固定,在引流过程中,勿需重新插管即可更换内套管,避免引流管堵塞,减少并发症。
文档编号A61M1/00GK2759484SQ20042012258
公开日2006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3日
发明者明宪美, 张继云, 刘全峰 申请人:明宪美, 张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