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痹通络外敷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2275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除痹通络外敷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痹证的药物及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以中药为原料制备的外敷贴剂,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痹证,主要是人体受风、寒、湿三邪的侵袭,使气血运行不畅,腠理空疏,卫阳不固,以致气血不和,闭塞不通而成;或内有蕴热,外受风湿热邪,客于经络,以致气血凝滞而成;或寒湿之邪深袭入骨,痹阻经络,流注关节,血气不行,关节闭涩,筋骨失养,渐致筋挛骨松,关节变形,不得屈伸,甚至卷肉缩筋,已在筋骨者,可致邪入肝肾,筋挛骨痛,关节挛缩,不能行走;或兼因外感风邪,侵袭经络,反复发作,遂使瘀血凝滞,络道阻塞,最后致关节畸形僵硬,活动受限。痹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软组织损伤,包括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腰肌劳损、肌肉扭伤、腰椎管狭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痛风以及风湿引起全身各部肌肉疼痛,大多表现为关节、肌肉、筋骨等部位疼痛、肿胀、晨僵、麻木、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强直不伸,肌肉萎缩。活动不便,严重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
现代医学中的疼痛是软组织损伤最主要临床表现,是很多人都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是由疼痛感受器、传导神经和疼痛中枢共同参与完成的一种生理防御机制。从临床来看疼痛有以下特点①疼痛是由于机体内外较强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临床症状;②疼痛是机体的主观感觉和体征,包含有生理和精神情绪经验等心理各方面的因素;③疼痛的生理反应包括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疼痛反应可以是局部的或全身性反应,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机体的不同生理和心理活动状态下,其感受和反应不同;④疼痛的生理学意义在于机体对一定程度的疼痛通过痛感觉和痛反应,使机体迅速做出适应性防御反应,具有保护作用。但过强的疼痛可以给机体造成一定损害,同时不能单纯依靠疼痛出现与否来判断机体有无伤害和疾病;⑤由于每个机体对疼痛的感受和反应个体差异很大,因此增加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
现代医学对痹证治疗无特异性,迄今国内外在治疗痹证时,主要应用止痛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治疗,如麻醉性镇痛剂中的抗炎剂等,如消炎痛、保泰松、阿斯匹林及其复方制剂等,虽能达到控制症状的效果,但由于毒副作用大,治疗周期长,令患者畏惧难于接受。长期使用吗啡等鸦片类药物止痛会使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疗效也大打折扣。2005年4月7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所有消炎止痛药的最新用药指导,就如何使用消炎止痛药发表了声明。声明指出所有的非甾体消炎药均有潜在的心血管和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风险。此次列出21种消炎止痛药,其中包括人们最常使用的芬必得、扶他林、消炎痛、西乐葆等。FDA已要求这些药品生产厂家在其说明书中加入黑框警示。心血管风险是包括COX-2抑制剂在内所有消炎止痛药的问题。内科疗法失败后,手术作为最后一种解决疾病的方法,在病员多处于严重营养不良和虚弱状况下,手术效果亦不理想,且费用高,痛苦大,适用范围窄,术后可能遗留后遗症。中医治疗痹证的药物虽然很多,仅在中国申请的发明专利就达120余件,如申请号为,93100570.1,名称为治疗全身痹证的速效止痛酊;申请号为99117404.6,名称为一种治疗痹证的外用药;申请号为02153423.3,名称为一种治疗痹证的中药制剂;申请号为02822262.8,名称为用于治疗皮下痹证的化合物,但或是没有令人信服的临床资料和典型病例,疗效令人置疑,或是缺乏药效学实验资料和安全性研究,毒副反应不得而知。传统治疗方法也不外乎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强行止痛,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等法则,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不需手术,具有安全、速效、不留痕、不复发、无后遗症、经济实惠等优点,适用于各型痹证的治疗,而且治愈率高的中药制剂。
本发明通过皮肤给药,具有较强的抗炎、消肿、镇痛、祛湿作用,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腰肌劳损引起的各种疼痛,比口服(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注射法、穴位封闭法(局部红肿和疼痛)和黑膏药(疗效低而显效慢,且污染衣物)有更恒定的血药浓度,疗效高而副反应少,药效维持时间长而较洁净,是一种较理想的给药途径。
本制剂是基于祖国医学对痹证发病机理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痹证主要是营卫不足,气血阴阳失调,或肝肾亏损,正虚而邪凑,复感外邪,或兼淤血而生。发掘中医丰富临床经验,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进行大量试验得出的,各组分用量在下述重量份范围都具有较好疗效。
生川乌10-30份、生草乌10-30份、生半夏10-30份、生大黄10-30份、木瓜10-30份、羌活10-30份、独活10-30份、樟脑10-20份、赤芍5-15份、红花5-15份、生南星10-30份、洋金花10-30份、马钱子10-30份、白芥子5-15份、牛膝10-30份、狗脊10-30份、细辛5-15份、麝香0.5-1.5份、冰片5-15份。
优选为生川乌20份、生草乌20份、生半夏20份、生大黄20份、木瓜20份、羌活20份、独活20份、樟脑15份、赤芍10份、红花10份、生南星20份、洋金花20份、马钱子20份、白芥子10份、牛膝20份、狗脊20份、细辛10份、麝香1份、冰片10份。
其中川乌,草乌祛风除湿,散寒镇痛,二乌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明显的消炎,局麻及止痛的作用。生大黄消除肿胀;半夏、南星、红花等活血化瘀;木瓜、羌活、独活去风湿,利关节,缓筋解挛。樟脑消肿止痛。狗脊、牛膝补肝肾健筋骨。细辛、洋金花、马钱子有强烈的镇痛作用。麝香有开窍之效。冰片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开窍醒神,清热止痛。樟脑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开窍辟秽,镇痛驱风。樟脑外用可以消炎,止痛,止痒,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浮肿等。白酒有引经作用。诸药合用加以酒制,实为外用膏敷之效方。
合用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温经寒散,开窍醒神,舒筋理气,消炎化瘀,祛湿通络,消肿镇痛,散瘀去湿,平肝熄风,活络祛风,通脉祛瘀,续筋驱风,安神行气,松肌弛筋,强筋壮骨,化腐生新,破血行瘀,伸筋活瘀,通经舒络,清热辟秽,温通腠理,扶正祛邪的作用。攻补同步,量宏力大。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发明有阻断M型胆碱受体的节后抗胆碱,解除肌痉挛,对过度肌活动或肌痉挛具有松弛作用,防止炎性侵润,抗感染及改善未梢血液循环和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能选择性地刺激人体皮肤或黏膜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冷觉反射和冷感,引起皮肤黏膜血管收缩,对深部组织的血管也可引起收缩而产生治疗作用。从而可以消炎,消肿,止痛,镇痛,驱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浮肿等,并可抑制关节肿胀形成和消除关节肿胀,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痹证的目的。
本发明药物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药物各组分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利用各味药的综合作用,可对各型痹证实施有效的治疗,疗程短,治愈率高。
2.无痛无创,使用方便、舒适、安全。
3.各味药来源易得,易于推广。
4.生产工艺简单,造价低廉。
5.产品运输携带方便,易于存放,储藏。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外敷贴剂的制作方法将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大黄、木瓜、羌活、独活、赤芍、生南星、洋金花、马钱子、白芥子、牛膝、狗脊碾成粉末,和红花、樟脑、细辛、麝香、冰片一起装在纱布袋中渗透白酒。该组合药物也可以制成酊剂、霜剂、喷剂、乳剂。
用法用量大部位用大袋60g,小部位用40g。外用,一次1包,24~48小时更换一次,将患处皮肤洗净擦干后,将药包敷上,浴后敷更佳。
禁忌当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敷用。孕妇忌用。
注意事项偶见敷药处皮肤出现皮疹,可对症处理。
贮藏密闭,置阴凉处。
本发明是通过局部皮肤敷药,以皮肤作为给药通道,人的皮肤表面积广同时也是药物最易到达的一种组织,成人皮肤的表面积约为20.000cm2,在循环的血液中有1/3通达皮肤。过去认为皮肤用的药物是进入血液循环前,在局部皮肤起药理效应的,现在已知皮肤用药可作为许多全身性作用药物的给药途径。
本发明通过不同的皮肤组织层,特别是可透过皮肤的物质层可为真皮乳头层的毛细血管所吸收,在通过皮肤的过程中,它的有效成分的分子遇到不同皮肤层的扩散阻力,在交织层吸收的成分往往可保留数天,直至被角质细胞按其代谢过程脱落。
以下结合发明人给出的具体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按照下述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生川乌10份、生草乌10份、生半夏10份、生大黄10份、木瓜10份、羌活10份、独活10份、樟脑10份、赤芍5份、红花5份、生南星10份、洋金花10份、马钱子10份、白芥子5份、牛膝10份、狗脊10份、细辛5份、麝香0.5份、冰片5份。
制作方法将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大黄、木瓜、羌活、独活、赤芍、生南星、洋金花、马钱子、白芥子、牛膝、狗脊碾成粉末,和红花、樟脑、细辛、麝香、冰片一起药装在纱布袋中渗透白酒。
用法用量大部位用大袋60g,小部位用40g。外用,一次1包,24~48小时更换一次,将患处皮肤洗净擦干后,将药包敷上,浴后敷更佳。
禁忌当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敷用。孕妇忌用。
注意事项偶见贴药处皮肤出现皮疹,可对症处理。
贮藏密闭,置阴凉处。
实施例2按照下述重量份称取各组分原料生川乌30份、生草乌30份、生半夏30份、生大黄30份、木瓜30份、羌活30份、独活30份、樟脑20份、赤芍15份、红花15份、生南星30份、洋金花30份、马钱子30份、白芥子15份、牛膝30份、狗脊30份、细辛15份、麝香1.5份、冰片15份。
制作方法、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贮藏、有效期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按照下述重量份称取各组分原料生川乌20份、生草乌20份、生半夏20份、生大黄20份、木瓜20份、羌活20份、独活20份、樟脑15份、赤芍10份、红花10份、生南星20份、洋金花20份、马钱子20份、白芥子10份、牛膝20份、狗脊20份、细辛10份、麝香1份、冰片10份。
制作方法、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贮藏、有效期同实施例1。
为了验证本发明药物的积极效果,发明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现选择部分临床试验报告如下。
试验1除痹通络外敷贴对94例冻结肩疗效观察我们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门诊,采用除痹通络外敷贴,对94例冻结肩手法撕裂后,进行止痛疗效观察,小结如下一般情况性别与年龄具体见表1表1 94例冻结肩性别、年龄

肩周围炎早期得不到及时治疗,加之活动又不得当,迁延日久,形成关节腔周围广泛粘连,功能极度受限,疼痛。对已形成冻结的患者,我们采用手法撕裂解冻,但解冻后,除给止痛药物治疗外,尚无理想的外用止痛膏,除痹通络外敷贴,我们取其祛风除湿,抗炎止痛、活血、消肿的特点,用于冻结肩解冻后的止痛,以观察其对剧痛的止痛效果。
冻结肩由于关节腔周围广泛粘连,撕裂解冻又是在无麻醉下进行,患者疼痛剧烈,有的痛哭流涕,有的患肢震颤,按照疼痛分级,解冻后的疼痛属四级,对于这种疼痛,我们在撕裂解冻后即将除痹通络外敷贴贴敷患处,患者贴后,有一种凉感,随后逐渐使疼痛缓解而消失。其疗效见表2。
表2冻结肩解冻后采用除痹通络外敷贴止痛疗效观察

试验2除痹通络外敷贴402例止痛疗效观察除痹通络外敷贴是以中药为主药,具有祛风除湿,抗炎止痛,活血,消肿等功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网球肘,腰肌劳损,颈椎病,扭伤、坐骨神经痛以及风湿引起全身各部肌肉疼痛等症取得了一定疗效,并以兰州卫生材料厂生产的祖司麻关节止痛膏作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汇总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1,性别、年龄本组402例,其中男性173例,占43.03%,女性229例,占56.96%,男女之比为1∶1.32,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17岁,年龄分组以41-50岁,为最高137例,占4.08%,41-60岁250例,占62.13%,各年龄组构成见表1
表1 年龄组构成

1.2,分组分为除痹通络外敷贴组(治疗组)和祖司麻关节止痛膏组(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42例,男142例,女200例,病人年龄范围在41~60岁年龄之间278例,占69.15%,21~40岁年龄之间93例,占23.13%,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在41~60岁年龄之间44例,占73.33%,21~40岁15例占25%。
1.3,职业本402例患者中,工人141例,占35.0%;其他职业56例,占13.93%。其中以干部为多。
2,病例选择本组是以止痛为主要目的的临床观察,重点为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其次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和顽固疼痛的其它患者作了疗效观察,选择病例的条件2.1,诊断明确,包括痛史、症状、体征。
2.2,具有明显痛苦的疼痛感觉,功能受限,不使用药物不能缓解的患者。
3,治疗和观察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3.1,除痹通络外敷贴用药方法外用,一次1包,24~48小时更换一次。
3.2,疗效判定标准本组402例疼痛分级,依据患者主观感觉和关节功能障碍,将疼痛分级0即疼痛消除,疼痛可以忍受;I级疼痛可以耐受,无机能障碍;
II级具有部分机能障碍,疼痛难以耐受;III级具有机能障碍;IV级具有严重机能障碍。
3.3,临床验证用药前后疼痛分级变化,将止痛疗效分为三级3.3.1,显效治疗后疼痛消失或减轻相差二级以上者;3.3.2,有效疼痛减轻相差一级者;3.3.3,无效疼痛无改变者。
3.4,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判定标准3.4.1,显效关节肿胀减轻,疼痛明显好转,关节功能改善。
3.4.2,有效关节肿胀及关节功能情况均有一定改善者。
3.4.3,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4,观察结果4.1,总疗效观察结果,本组402例疼痛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效率42.29%,有效率51.74%,总有效率94.03%,见表2。
表2 402例疼痛患者总有效表

4.2,各主要疾病止痛作用疗效观察结果本组402例疼痛患者,其中主要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网球肘,扭伤,腰肌劳损,颈椎病,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等止痛疗效,其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之间经过统计学处理,各病种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3 各主要疾病止痛疗效观察结果 X2=678.98df=18P<0.5054.3,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观察结果比较,为了比较两药止痛作用,对其中60例进行了两药自身前后随机治疗的疗效、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副作用进行对比观察。
4.3.1,两组药物的自身前后随机治疗的疗效本组随机对60例疼痛患者进行治疗与对照组自身治疗观察结果,见表4。
表4 60例疼痛患者两组药物的自身前后随机治疗疗效观察结果 X2=25.63df=2P<0.005
由表4两组之间显效、有效、无效比通过统计学处理(P<0.005)两组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4.3.2,两组药起效和维持时间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药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比较

两组药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痹通络外敷贴60例平均维持时间是29.35小时,而祖司麻关节止痛膏60例平均维持时间是21.75小时,相比有明显延长。
两组药副作用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痹通络外敷贴副作用较小。
结果除痹通络外敷贴配方组成与药理作用方面都优于兰州卫生材料厂生产祖司麻关节止痛膏。制作工艺合理。本品在药理作用方面有相互协同作用,增强了镇痛和消炎作用,因此在临床疗效方面较高,作用较快,维持治疗作用较长,副作用较低。为一较优质的产品,受到了广大疼痛患者的欢迎。
七、讨论疼痛是人体的防御性功能,也是正常状态被破坏的指标,但是对于已明确诊断的患者来说,截至目前治疗疗效尚不能满意。国内外对镇痛剂曾经进行了较广泛研究,药物镇痛多采用麻醉性镇痛剂,抗炎剂,退烧剂等,如消炎痛,保泰松,阿斯匹林及其复方制剂等。止痛膏有伤湿止痛膏,痛可适,麝香风湿膏等。但效果均不够满意,祖司麻关节止痛膏常引起皮肤刺激性反应较多且严重。
关于疼痛的镇痛指标,尚存在有缺陷,从产生疼痛的理论来看,由于痛觉是在病灶的刺激下在意识领域内的主观感觉,程度和性质只能借助于患者的主观感觉及和疼痛反应,难以确切的测定,又难于确切的描述,缺乏一种客观指标以观察感觉和疼痛反应的性质和程度变化,我们按照疼痛患者机能障碍程度进行疼痛分级,可将主观感受与客观观察结合起来,并以其患者机能障碍恢复程度确定疗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痹证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该配方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生川乌10-30份、生草乌10-30份、生半夏10-30份、生大黄10-30份、木瓜10-30份、羌活10-30份、独活10-30份、樟脑10-20份、赤芍5-15份、红花5-15份、生南星10-30份、洋金花10-30份、马钱子10-30份、白芥子5-15份、牛膝10-30份、狗脊10-30份、细辛5-15份、麝香0.5-1.5份、冰片5-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痹证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药的优选用量为生川乌20份、生草乌20份、生半夏20份、生大黄20份、木瓜20份、羌活20份、独活20份、樟脑15份、赤芍10份、红花10份、生南星20份、洋金花20份、马钱子20份、白芥子10份、牛膝20份、狗脊20份、细辛10份、麝香1份、冰片10份。
3.一种治疗痹证制剂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大黄、木瓜、羌活、独活、赤芍、生南星、洋金花、马钱子、白芥子、牛膝、狗脊碾成粉末,和红花、樟脑、细辛、麝香、冰片一起装在纱布袋中渗透白酒。
4.一种治疗痹证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该组合药物可以制成酊剂、霜剂、乳剂、喷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痹证的药物及制备方法,本制剂是根据中医临床经验,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精选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大黄、木瓜、羌活、独活、赤芍、生南星、洋金花、马钱子、白芥子、牛膝、狗脊碾成粉末,和红花、樟脑、细辛、麝香、冰片一起装在纱布袋中渗透白酒。全方具有祛风除湿、治血舒筋,通络止痛。温经寒散,祛湿通络,消肿镇痛,松肌弛筋,强筋壮骨,破血行淤,通经舒络,温通腠理,扶正祛邪的作用。经大量试验对临床常见的风湿性关节痛,腰腿痛,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具有疗效高,起效快、维持时间长、副作用小,毒性低的优点,无痛无创,使用方便,过敏反应少,造价低廉,易于推广。
文档编号A61K9/00GK1843441SQ20061000799
公开日2006年10月11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日
发明者韦玉楼, 李博 申请人:韦玉楼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