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烧烫创疡油及其配制方法和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6591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烧烫创疡油及其配制方法和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烧烫创疡油及其配制方法和用途,适用于治疗烧伤、烫伤等,属于外用抗感染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烧伤、烫伤等机体损伤除采用外涂抗感染药外,一般还需要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即口服、肌注或静滴抗菌消炎药)来控制,现有烧烫伤外用抗感染药存在一个弊端,那就是只强调杀菌消炎,无法对创面修复提供必要的营养,所以在遇到中重度烧烫伤患者时,虽然使用大量好的抗生素,但创面感染也难免发生。创面感染会导致疤痕或挛缩性瘢痕,瘢痕挛缩又会引起致畸致残,这往往需要植皮手术,患者痛苦大,医疗费高,其实即使植皮也免不了疤痕形成。与此同时,机体在受到严重烧创伤时会产生单器官或多器官衰竭,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此时创面感染,极易引起烧创伤败血症危及患者生命,大剂量抗生素应用,不但达不到控制创面感染目的,药物产生毒副作用又进一步加重机体器官的损害,加重病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直接作用于创面的外用烧烫创疡油,在无需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的情况下,就可以控制中重症烧烫伤创面感染,同时它还能对创面修复提供必要的营养,本发明同时提供烧烫创疡油的配制方法和用途。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烧烫创疡油由当归、大黄、地榆、黄连、苦参、没药、冰片、乳香、植物油、石灰水按一定的重量配比组成,各组分重量配比为当归10~24、大黄5~15、地榆5~15、黄连1~4、苦参5~15、没药3~7、冰片0.5~3、乳香3~7、植物油100~500、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130~530,将以上所述药物组分按一定的工艺条件制成混和药液,即为本发明烧烫创疡油。
配制本发明烧烫创疡油的方法,其特征是1)将当归、大黄、地榆、黄连、苦参、没药、冰片、乳香研磨成粉末;2)将植物油、石灰水按植物油100~500、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130~530的配比混和制得乳化液;3)按当归10~24、大黄5~15、地榆5~15、黄连1~4、苦参5~15、没药3~7、冰片0.5~3、乳香3~7的配比与乳化液混和搅匀即制得本发明烧烫创疡油。
其中,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可以这样制得将生石灰和水按生石灰1、水2~6的重量比例混合后浸泡24-48小时后取其溶液即得,生石灰与水配比的最佳重量比例为1∶4。
本发明烧烫创疡油的用途,其特点是适用于皮肤粘膜破溃感染性、化脓性疾患,特别是烧伤、烫伤、电击伤、化学灼伤、感染创面、脉管炎、褥疮、口舌溃疡、中耳炎、外耳道炎、带状疱疹、脓疱疮;并可用来制作处理伤口的油纱布。
本发明烧烫创疡油的主要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袪腐化脓、生肌收口、营养创面的功效。其各组分药理作用如下当归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和水溶性两部分,含有挥发油(其中主要是藁本内酯,占47%,次为丁烯基酜内酯,占11.3%)、水溶性生物碱、蔗糖、有机酸(阿魏酸等)、维生素B12、聚乙炔类化合物等。药理试验证明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功效,同时具有镇痛作用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外科临床应用,具有散淤消肿、养血生肌功效。
大黄含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等蒽醌类约30%,鞣质约5%。大黄蒽醌衍生物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较强。体外试验最敏感的细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对多数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大黄中的鞣质在动物试验中能使凝血时间缩短25%-30%,故起止血凝血功能。大黄除内服外,又可外敷治热毒痛肿、水火烫伤,也是取它泻火解毒的药效。
地榆含地榆甙、地榆皂甙、鞣质和没食子酸等。地榆煎剂对人型结核杆菌有完全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志贺氏杆菌、福氏杆菌有强大的抗菌效能。地榆能抑制纤维蛋白溶酶(纤溶酶)的活性,起止血袪淤、泻火敛疮功效。临床广泛用于烫伤、皮肤溃烂等症。
黄连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小檗碱,其次为甲基黄连碱、雅托碱等。试验表明含量为5-8%的小檗碱具有广谱的体外抗菌效果,其低浓度可以抑菌,高浓度可以杀菌。
乳香主要成份含树脂60~70%,树胶27~35%,挥发油3~8%。树脂、树胶对粘膜、皮肤等组织溃疡有显著收敛作用,临床表现有消炎镇痛、抑菌防腐、消肿生肌等功效。多用于膏药、丹剂中,治疗疮疡溃烂或跌打肿痛。
没药成份功能与乳香相似,常与乳香一起使用。
冰片主要成份为右旋龙脑。试验表明,0.1-0.5%冰片在炎症早期,抑制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白细胞的游走,减轻水肿;炎症后期,抑制肉芽组织的增生,抑制瘢痕产生。
石灰水主要成份氧化钙。主要功效为解毒止血,袪腐。
食用植物油主要成份为脂肪酸和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使用食用植物油做赋形剂,无毒、无副作用。由于食用植物油含人体必须的的脂肪酸和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其有效成分亚油酸油脂加速了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起到营养肌肤、生肌长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大大缩短了创面愈合的时间。
该药经长期临床试验证明,为一组新的中药组合物,配方优良、疗效确切,其清热解毒、止痛、生肌、消肿及预防烫伤后瘢痕的粘连、疙瘩形成比单剂用药强许多倍,适用于各种烧烫、灼伤、创伤、溃疡创面的治疗。
采用本发明烧烫创疡油,具有以下优点1、因为该药属营养型,长期应用无毒副作用,不产生耐药性,不但不损伤机体,而且通过创面、皮肤提供营养,起到扶正强身作用。本发明烧烫创疡油中含有的植物油本身具有丰富的营养,如果采用可食用植物油则营养效果更佳,以其作为本发明烧烫创疡油的基质能够为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本发明烧烫创疡油的组分中,除生石灰外,其它组分均是可食用的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经测量,本发明烧烫创疡油的PH值和家用饮用水、植物油的PH值相当,不会破坏人体酸碱平衡。
2、能够消炎、祛腐、排脓生肌,抗感染力度强。本发明烧烫创疡油中所含的组分石灰水具有解毒祛腐功效;乳香、没药具有去腐、生肌收口功效;冰片具有消肿止痛功效;地榆具有凉血、收敛功效;当归具有活血补血功效;大黄、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抗菌消炎功效;苦参具有清热、抑制多种皮肤真菌功效。这些组分混和在一起能够产生非常强的抗菌、消炎、凉血作用。烧创伤创面用该药不会发生感染,已经感染化脓的创面用该药可以消炎、祛腐、排脓生肌,直到创面愈合,一般无需用其它抗菌消炎药,无需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这对于因创面感染引起的疤痕或瘢痕挛缩致畸致残起到积极预防作用,大大避免或减少烧伤败血症的发生和手术植皮的痛苦。
3、使用方便,使用时只需涂覆于创面,日涂数次直到痊愈,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具体实施例本发明烧烫创疡油各组分重量配比为当归10~24、大黄5~15、地榆5~15、黄连1~4、苦参5~15、没药3~7、冰片0.5~3、乳香3~7、植物油100~500、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130~530。
本发明烧烫创疡油各组分优选重量配比为当归14~20、大黄8~12、地榆8~12、黄连1~3、苦参8~12、没药4~6、冰片0.5~2、乳香4~6、植物油200~400、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230~430。
本发明烧烫创疡油各组分最佳重量配比为当归17、大黄10、地榆10、黄连2、苦参10、没药5、冰片1、乳香5、植物油300、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330。
实施例1当归10、大黄5、地榆5、黄连1、苦参5、没药3、冰片0.5、乳香3、植物油100、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130。
实施例2当归14、大黄8、地榆8、黄连1、苦参8、没药4、冰片0.5、乳香4、植物油200、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230。
实施例3当归17、大黄10、地榆10、黄连2、苦参10、没药5、冰片1、乳香5、植物油300、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330。
实施例4当归18、大黄9、地榆9、黄连2、苦参11、没药6、冰片1、乳香6、植物油300、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330。
实施例5当归20、大黄12、地榆12、黄连3、苦参12、没药6、冰片2、乳香6、植物油400、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430。
实施例6当归24、大黄15、地榆15、黄连4、苦参15、没药7、冰片3、乳香7、植物油500、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530。
上述各实施例在配制本发明烧烫创疡油时均按以下方法进行1)将当归、大黄、地榆、黄连、苦参、没药、冰片、乳香研磨成粉末;2)将植物油、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按各实施例中的配比混和制得乳化液;3)按各实施例中的配比将当归、大黄、地榆、黄连、苦参、没药、冰片、乳香的粉末与乳化液混和搅匀即制得本发明烧烫创疡油。
上述各实施例中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可以这样制得但不局限于这种方法将生石灰和水按生石灰1、水2~6的重量比例混合后浸泡24-48小时后取其溶液即得,生石灰与水配比的最佳重量比例为1∶4。
深II°以上的烧烫伤和顽固性溃疡创面的修复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单靠杀菌消炎是达不到目的的。究其主要原因除杀菌消炎外还必须考虑到创面坏死组织的液化清除,微循环功能的改善,特别是营养的供给,而本方组合正是满足了这些需要,特别是采用植物油作基质,极大地满足创面修复时所必需的营养供给,采用可食用植物油作基质效果更佳。烧烫创疡油混匀后涂覆于创面,形成一层油糊状态药膜暂时代替已损伤的肌肤,使肌肤内外环境相对恒定,祛腐生肌药不断将坏死组织液化排出;凉血、活血化瘀药不断地改善创面的微循环;植物油不断地供给创面修复所必需的营养;具有极强杀菌消炎的中草药粉末直接作用于创面,对细菌起到包杀作用,所以创面不感染,即使已经感染的创面外涂烧烫创疡油三至五天,感染迅速得以控制。通常在创面不感染或感染被迅速控制的情况下,创面愈合后不会留下疤痕或挛缩性瘢痕,无瘢痕挛缩就不会致畸致残,这样就可以避免或减少植皮手术。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创面不感染,就会有效地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该药对烧伤、烫伤、电击伤、化学灼伤、创伤创面、感染创面、脉管炎、褥疮、口舌溃疡、中耳炎、外耳道炎、带状疱疹、脓疱疮及一切皮肤粘膜破溃感染性、化脓性疾患,疗效显著。
由于烧烫创疡油贮存时分为二层,上层为油液层,下层为中草药粉末与乳化油混合后沉淀物层。因而在空腔器官感染时采用上层油液行滴入法,如治疗中耳炎等疾病。
传统雷佛奴尔纱条(俗称黄纱布)处理伤口时不但易干、粘伤口,控制炎症效果也不好,换药时患者疼痛明显,且易造成创面出血,肉芽组成增生,形成瘢痕。烧烫创疡油是油性,故制成油纱布可以解决此弊端,可以代替黄纱布换药。
部分临床病例如下
1、患者陈某某,男,23岁,邵武市某中心校教师,1999年12月18日在舅舅家午休时因火灾烟熏昏倒,但人们把他从火场抬出时,整个面部全部起泡水肿,手背皮肤当场脱落。“120”急救车赶送市立医院,经检查,口腔、喉咙、上呼吸道都已灼伤,不能讲话,不能发音,更不能进食,正在市立医院指导医务的福州烧伤专家看到手背皮肤脱落严重断定非植皮不可,市立医院也建议到福州治疗。24小时后,在市立医院大力协助保证患者生命体症的情况下,让患者口含本发明烧烫创疡油,鼻腔、创面外涂本发明烧烫创疡油,食道、呼吸道灼伤症状很快解除。第二天,患者就能发音讲话,并可口服流汁。
2、患者林某某,男,18岁,邵武某宾馆工作,1999年7月9日晚7时,因穿拖鞋滑跌倒打翻一盘刚出锅的炼油,面部、劲部、前胸、后背、双上肢烫伤面积达50%,深II和III烧伤面积达40%。患者采用本发明烧烫创疡油外涂在家治疗,虽然时值炎热夏季,但创面不感染。患者没有服用一粒药片、没打一针、没输液,二个月后创面无疤痕挛缩痊愈,总用治疗费用2000余元。
3、杨某某,男,31岁,福州市某工程公司施工处职工,2000年1月30日化学制剂致左小腿及脚踝部严重灼伤,在福州某医院治疗两个月,创面感染,左踝部创面溃烂凹陷,已耗资4000余元,久治不愈。3月10日开始外涂本发明烧烫创疡油,留观5天,创面渐趣好转,3月15日带药回家,三个月后创面无瘢痕挛缩痊愈。
在多年的诊治中,先后有200多例烧伤、烫伤、化学灼伤、机械伤、创面感染的患者经诊治外涂本发明烧烫创疡油后痊愈。
权利要求
1.一种烧烫创疡油,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当归、大黄、地榆、黄连、苦参、没药、冰片、乳香、植物油、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按一定的重量配比组成,各组分重量配比为当归10~24、大黄5~15、地榆5~15、黄连1~4、苦参5~15、没药3~7、冰片0.5~3、乳香3~7、植物油100~500、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130~530,将以上所述药物组分按一定的工艺条件制成混和药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烫创疡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组分优选重量配比为当归14~20、大黄8~12、地榆8~12、黄连1~3、苦参8~12、没药4~6、冰片0.5~2、乳香4~6、植物油200~400、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230~4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烫创疡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组分最佳重量配比为当归17、大黄10、地榆10、黄连2、苦参10、没药5、冰片1、乳香5、植物油300、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330。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烧烫创疡油的配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配制方法如下1)将当归、大黄、地榆、黄连、苦参、没药、冰片、乳香研磨成粉末;2)将植物油、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按给定的配比混和制得乳化液;3)按给定的配比将当归、大黄、地榆、黄连、苦参、没药、冰片、乳香的粉末与乳化液混和搅匀即制得本发明烧烫创疡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烧烫创疡油的配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是这样制得的将生石灰和水按生石灰1、水2~6的重量比例混合后浸泡24-48小时后取其溶液即得。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烧烫创疡油的配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浓度为10%~40%的石灰水是这样制得的将生石灰和水按生石灰1、水4的重量比例混合后浸泡24-48小时后取其溶液即得。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烧烫创疡油的用途,其特征在于适用于皮肤粘膜破溃感染性、化脓性疾患。
8.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烧烫创疡油的用途,其特征在于适用于烧伤、烫伤、电击伤、化学灼伤、感染创面。
9.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烧烫创疡油的用途,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制作处理伤口的油纱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烧烫创疡油的用途,其特征在于适用于空腔器官感染的滴入法治疗用药。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接作用于创面的外用烧烫创疡油及其配制方法和用途,它由当归、大黄、地榆、黄连、苦参、没药、冰片、乳香、植物油、石灰水按一定的重量配比组成,适用于皮肤粘膜破溃感染性、化脓性疾患,无需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就可以控制中重症烧烫伤创面感染,还能对创面修复提供必要的营养,有效预防了因创面感染引起的疤痕或瘢痕挛缩,大大避免或减少烧伤败血症的发生和手术植皮的痛苦。
文档编号A61P17/02GK1891270SQ200610091499
公开日2007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11日
发明者范传运 申请人:范传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