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240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吸收经血的生理用卫生巾和吸收白带的女内裤衬里或尿液吸收垫片等使用而穿着在胯间部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穿着在女性胯间部的吸收性物品作为吸收经血的生理用卫生巾、吸收白带的女内裤衬里或尿液吸收垫片等被使用。
当这种吸收性物品被穿着在女性的胯间部时,作用有从左右大腿部向横向压缩吸收性物品的力。由于该力的作用,吸收性物品容易从纵向中心线弯折、或者中央部朝向身体变形为凸状、或中央部离开身体地变形为凹状。进而,由于吸收性物品由大腿部从左右夹住,吸收体的宽度尺寸缩小,该压缩力有时也遍及到吸收体的前方及后方,使吸收体整体的宽度变窄。当吸收性物品这样变形时,在吸收体和身体的排泄部之间容易形成间隙,经血或尿液等就有向吸收性物品的横向或后方漏出的危险。
在把吸收性物品穿着在内裤上的状态下,在使用规定时间后与内裤一起脱下时,也变形为凸状或凹状,或者宽度尺寸变窄,吸收体不能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容易导致使用者产生“经血或尿液等会不会从吸收性物品漏出?”这样的不安心理。
例如,公知有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那样,形成有将吸收体压缩成凹状的压缩线,用该压缩线围成中央的吸收区域。该吸收性物品是期待在穿着在胯间部时,来自大腿部的压力集中作用在压缩线上,由压缩线围成的中央的吸收区域向着身体变形为凸状而变得容易与身体接触;在压缩力解除时,压缩线发挥弹性恢复功能,吸收区域恢复到展开的状态。但是,由于当吸收排泄液时压缩线的压缩力变弱、弹性功能容易下降,所以,在解除来自大腿部的压缩力后,中央区域不能恢复到展开状态,宽度尺寸容易维持变窄了的状态。结果,在使用中不能用吸收性物品大范围地覆盖身体,容易发生经血等的漏泄,而在使用后宽度尺寸变窄,容易给使用者造成担心经血等发生漏泄的不安。
以下的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生理用卫生巾在前端部和后端部设有沿横向延伸的稳定化部件。该稳定化部件可以向横向发挥弹力,在生理用卫生巾从左右受到压缩力时,位于前端部和后端部的稳定化部件可以对压缩力发挥抵抗力。
然而,所述生理用卫生巾虽然可以在前端部和后端部对来自横向的压缩力发挥抵抗力,但生理用卫生巾前后的中间部分却不能对来自横向的压缩力发挥抵抗力,在穿着生理用卫生巾时,不能避免在所述中间部分吸收体向横向大幅收缩。
日本特开平11-3305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455232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现有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在穿着于跨间部受大腿部夹持而受到来自横向的压缩力时,也使该压缩力尽可能不给位于中央的主吸收区域带来影响,容易维持主吸收区域与身体的排泄部的紧贴,而在来自大腿部的压力得到缓和时,容易恢复到原来的宽度尺寸。
本发明是包括吸收体、覆盖吸收体肌肤侧表面的透液性的表面片和覆盖吸收体穿衣侧表面的背面片,穿着在胯间部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具有位于纵向中心线上的主吸收区域,位于所述主吸收区域左右两侧的缓冲区域和位于所述缓冲区域左右两外侧并沿纵向延伸的侧部加强区域,向横向的弯曲刚性是侧部加强区域大于缓冲区域,且主吸收区域大于缓冲区域。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在穿着在胯间部的状态下,当受到来自大腿部的横向的压缩力时,位于左右两侧的侧部加强区域就会发挥弹性力而容易产生朝向纵向中心线弯曲的变形。由于该侧部加强区域的变形,位于其内侧的软质的缓冲区域发生压缩变形,但由于主吸收区域比缓冲区域的刚性高,缓冲区域即使发生压缩,该压缩力也很难传递到主吸收区域。因此,可以抑制主吸收区域的极端的压缩变形,主吸收区域在确保了比较宽的面积的状态下容易紧贴于身体的排泄部。
本发明最好具有位于主吸收区域前后的缓冲区域,和位于该缓冲区域前后的外侧、连接左右侧部加强区域的前方加强区域及后方加强区域,横向的弯曲刚性是前方加强区域大于缓冲区域,后方加强区域大于缓冲区域。
当设置有前方加强区域及后方加强区域时,位于左右两侧的侧部加强区域在前后由前方加强区域及后方加强区域支承,在受到来自大腿部的压缩力时,侧部加强区域的纵向的中间部分变得容易朝向纵向中心线弯曲变形成凸状。结果,主吸收区域的两侧的缓冲区域压缩变形,而很难产生使吸收体整体的宽度尺寸缩小那样的变形。进而,在来自大腿部的压缩力缓和时,吸收性物品容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本发明在所述吸收体上形成有所述主吸收区域、缓冲区域和侧部加强区域。另外,在所述吸收体上设有所述主吸收区域、缓冲区域、侧部加强区域、前方加强区域及后方加强区域。
本发明例如在所述侧部加强区域中使形成所述吸收体的吸收片弯折。
或者,本发明的吸收体由吸收片和吸收芯重叠而构成,所述吸收片的两侧部被弯折而形成侧部加强区域,具有所述吸收芯的部分构成所述主吸收区域。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在侧部加强区域中,用粘接剂固定被弯折了的吸收片彼此。
本发明可以构成为,吸收体的单位面积重量是侧部加强区域比缓冲区域大,且主吸收区域比缓冲区域大。此时,若向厚度方向压缩吸收体,就容易加大主吸收区域、缓冲区域和侧部加强区域之间的弯曲刚性的差。
另外,本发明最好在主吸收区域中,在所述吸收体之上重叠上部吸收芯。
在主吸收区域中,若在吸收体上重叠有上部吸收芯,就可以使主吸收区域的肌肤侧表面形成为凸状,主吸收区域变得容易紧贴身体的排泄部。而且,主吸收区域变得不易变形。
例如,本发明在前方加强区域及后方加强区域中,用粘接剂固定多个吸收片。
在本发明中,最好在所述侧部加强区域中,吸收体通过包含热塑性树脂的加强片加强。
若设置所述加强片,则可以防止在侧部加强区域吸收了液体的状态下侧部加强区域的弯曲刚性极端地下降。
另外,本发明可以在主吸收区域的后方,在左右两侧的侧部加强区域之间设置中间加强区域,在侧部加强区域和中间加强区域之间设置缓冲区域。
若在吸收物品的后方部分设置中间加强区域,则即使作用在纵向中央部分的压缩力传递到后方部分,后方部分也难以在宽度方向上被压缩。另外,通过顺次配置侧部加强区域、缓冲区域和中间加强区域,吸收物品的后方部分容易沿臀部膨起的形状发生变形。
而且,本发明的所述侧部加强区域在后方部分具有非连续部,横向的弯曲刚性可设置成侧部加强区域大于非连续部。
若设置所述非连续部,在吸收物品的前方部因来自大腿部的压缩力而产生压缩变形时,就可以抑制其变形力传递到后方部分,吸收物品的后方部分在展开的状态下容易维持紧贴身体的状态。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通过粘接剂固定所述吸收体和所述背面片,所述粘接剂每单位面积的涂敷量是侧部加强区域比缓冲区域多,且主吸收区域比缓冲区域多。
在所述构成中,由于在侧部加强区域和主吸收区域中,由纤维构成的吸收体和背面片的紧贴度提高,容易将两区域的弯曲刚性设定得比缓冲区域高。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在穿着于胯间部、受到来自大腿部的压缩力时,主吸收区域难以发生使宽度尺寸缩小那样的变形,主吸收区域容易紧贴身体的排泄部。另外,若来自大腿部的压缩力缓和,吸收性物品容易返回到原来的宽度尺寸。


图1是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物品的生理用卫生巾的平面图;图2是用线II-II截断图1所示的生理用卫生巾的剖面立体图;图3是用于生理用卫生巾的吸收体的平面图;图4是用IV-IV线截断图3所示的吸收体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所述生理用卫生巾的吸收体和背面片的粘接结构的平面图;图6是表示吸收体和背面片的粘接结构的剖面图;图7(A)、(B)是表示生理用卫生巾的变形特性的说明图;图8(A)、(B)、(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理用卫生巾所使用的吸收体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面图;图9(A)、(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制造工序的剖面图;图10(A)、(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变型例的制造工序的剖面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平面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变型例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是作为生理用卫生巾、女内裤衬里、尿液吸收垫片等穿着在女性胯间部的物品,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主要以用于吸收经血的生理用卫生巾为例进行说明。
图1是从肌肤侧表面观看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平面图,图2是用II-II线截断图1所示的生理用卫生巾1且局部地除去了表面片和侧部片的剖面立体图,图3是表示设在生理用卫生巾1中的吸收体的平面图,图4用于说明吸收体的结构、是图3的IV-IV线的剖面图、图5是说明粘接生理用卫生巾1的吸收体和背面片的粘接剂层的涂敷量的背面片的平面图,图6相当于图5的VI-VI线剖面、是表示吸收体和背面片的粘接状态的剖面图。
下面,把构成生理用卫生巾1的各要素的两个表面中向着身体的表面称为“肌肤侧表面”,把相反侧的表面称为“穿衣侧表面”。而把生理用卫生巾的长度方向称为“纵向”,把与所述纵向正交的方向称为“横向”。各要素的尺寸只要不作特别明示,就把纵向测定的尺寸称为“长度尺寸”,把在所述横向测定的尺寸称为“宽度尺寸”。
如图1所示,生理用卫生巾1具有曲线形状的前缘部2和相同的曲线形状的后缘部3。生理用卫生巾1是在纵向中心线Oy上的长度尺寸为150~450mm左右的纵长形状。生理用卫生巾1的两侧部形状是在前方具有向左右两侧突出的前方翼部4、4,在比所述前方翼部4、4还靠后方具有向左右两侧突出的折返翼部5、5,在比所述折返翼部5、5更靠后方具有向左右两侧突出的后方翼部6、6。
生理用卫生巾1具有吸收体20。如图1和图3所示,吸收体20具有向前方突出的曲线形的前端部20a、向后方突出的曲线形的后端部20b和与纵向中心线Oy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的右侧端部20c及左侧端部20d。吸收体20的前端部20a位于比生理用卫生巾1的前缘部2更靠内侧,吸收体20的后端部20b位于比生理用卫生巾3的后缘部3更靠内侧。
如图2所示,在吸收体20的肌肤侧表面设有上部吸收芯30,在吸收体20和上部吸收芯30的肌肤侧表面上,重叠有透液性的表面片11。在吸收体20的两侧部的肌肤侧表面上重叠有侧部片12、12。侧部片12是透液性的,但由液体透过率比表面片11低的材料形成。在吸收体20的穿衣侧表面上重叠有透液性的背面片13。
在吸收体20的前端部20a和生理用卫生巾1的前缘部2之间,用热熔型粘接剂粘接表面片11和背面片13;在吸收体20的后端部20b和生理用卫生巾1的后缘部3之间,用热熔型粘接剂粘接表面片11和背面片13,进而,分别从前缘部2和后缘部3起朝向内侧按规定的宽度尺寸范围将表面片11和背面片13热封。在吸收体20的右侧端部20c的外侧和左侧端部20d的外侧,用热熔型粘接剂粘接侧部片12和背面片13,形成所述前方翼部4、4,折返翼部5、5和后方翼部6、6。而在所述前方翼部4、4,折返翼部5、5和后方翼部6、6的缘部,热封侧部片12和背面片13。
如图2所示,在吸收体20的肌肤侧表面的两个侧部上重叠表面片11,进而,在该肌肤侧表面上重叠侧部片12。侧部片12、12的对置缘部12a、12a与纵向中心线Oy平行,在左右位于距纵向中心线Oy距离相等的位置。在用对置缘部12a和对置缘部12a夹住的区域,表面片11和吸收体20肌肤侧被压缩,形成压缩部14。压缩部14在加热的条件下对表面片11和吸收体20部分地加压,通过物理或融熔方式来固定表面片11和吸收体20。压缩部14以包围上部吸收芯30的方式间断地形成,在由压缩部14包围的区域,表面片11与上部吸收芯30一起向肌肤侧突出。
如图2所示,在背面片13的穿衣侧表面,在纵向中心线Oy的左右两侧设有沿纵向呈带状延伸的感压粘接剂层15、15。该感压粘接剂层15、15作为把生理用卫生巾1的穿衣侧表面固定在内裤的裆部的内面上的固定部件。另外,在返翼部5、5,也在背面片13的穿衣侧表面上设有翼部感压粘接剂层16、16。在使用生理用卫生巾1之前的捆包状态,所述感压粘接剂层15、15和翼部感压粘接剂层16、16用分型片覆盖而得到保护。
如图4所示,吸收体20具有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以及夹在下部吸收片21与上部吸收片22之间的下部吸收芯23。
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由亲水性材料形成,具有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功能,或者是在纤维间具有空隙以便可以发挥使液体透过或扩散的功能。例如,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由包含纸浆纤维、热塑性的合成树脂纤维、高吸收性树脂(SAP)及丙烯酸类等的粘合剂的气流成网型无纺布形成。气流成网型无纺布用气流成网法层叠纸浆纤维和合成树脂纤维而形成纤维网,在所述纤维网中包含高吸收性树脂和粘合剂,在加压辊间加压,用所述粘合剂使纤维间粘接。或者,也可以不包含粘合剂,在加热的辊间加压,使热塑性的合成树脂纤维的表面熔融而使纤维之间熔接结合。热塑性的合成树脂纤维是聚乙烯(PE)树脂纤维、聚丙烯(PP)树脂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纤维、或者芯部是PP树脂或PET树脂而鞘部是PE树脂的芯鞘型复合合成纤维等。
在该实施方式中,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使用这样的气流成网型无纺布,即,相对于纤维的质量含有30~90重量%的纸浆纤维、10~70重量%的合成树脂纤维,进而,含有所述的高吸收性树脂和丙烯酸类粘合剂,单位面积重量为100~500g/m2、密度为0.03~0.2g/cm3。
作为构成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的其它材料,可以使用由人造丝纤维等再生纤维素纤维、醋酸纤维等半合成纤维素纤维、热塑性合成树脂纤维、涂敷有亲水油剂的热塑性合成树脂纤维等形成的无纺布,也可以使用用热粘合法形成的气流成网型无纺布或针刺结合型无纺布、用喷水法或针刺法等形成的射流喷网型无纺布等各种产品。另外,也可以使用单位面积重量大的亲水纸或人造丝纸、或者重叠这些纸而成的材料,或者,压缩纸浆纤维而得的片状纸浆等。
作为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若使用包含合成树脂纤维的材料,即使在吸收了液体的状态下片的刚性也不会变差,可以使侧部加强区域等的弯曲刚性维持得很高。
如图4所示,下部吸收片21的右侧缘部21a被朝向内侧弯折,形成宽度尺寸W1的折返部,同时,左侧缘部21b向内侧弯折,形成宽度尺寸W1的折返部。在各个折返部中,相对的下部吸收片21之间用粘接剂24粘接固定。上部吸收片22也一样,右侧缘部22a向内侧折叠,形成宽度尺寸W1的折返部,左侧缘部22b向内侧折叠,形成宽度尺寸W1的折返部。在各个折返部中,相对的上部吸收片22之间用粘接剂25粘接。进而,下部吸收片21的折返部和上部吸收片22的折返部在宽度尺寸W1的范围内用粘接剂26粘接固定。
粘接剂24、25和26是热熔型感压粘接剂层。如由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的嵌段共聚物(SI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的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的嵌段共聚物(SEBS)、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的嵌段共聚物(SEPS)等以及可塑剂、粘结付与剂形成。由于感压粘接剂可以用每单位面积较多的涂敷量涂敷,故可以提高用粘接剂24、25、26粘接的部分的刚性。
如图3所示,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的折返部在纵向以均匀的宽度尺寸W1向纵向的整个长度延伸,吸收体20的形成有右侧折返部的部分成为右侧部加强区域41,形成有左侧折返部的部分成为左侧部加强区域42。所述宽度尺寸W1为3~15mm左右。
在吸收体20的前部形成有前方加强区域43。前方加强区域43在吸收体20的前端部20a和边界部43a之间形成。在吸收体的后部形成有后方加强区域44。后方加强区域44在吸收体20的后端部20b和边界部44a之间形成。
前方加强区域43和后方加强区域44也可以通过使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的至少一方的纤维的单位面积重量部分地加大而形成,但在该实施方式中,前方加强区域43和后方加强区域44通过用与所述粘接剂24、25、26相同的热熔型感压粘接剂把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互相粘接固定而形成。
在前方加强区域43和后方加强区域44中,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由在20~60g/m2的范围内大量涂敷的感压粘接剂全面地粘接固定。前方加强区域43的边界部43a和吸收体20的前端部20a的纵向的距离最好为10~50mm的范围,后方加强区域44的边界部44a和吸收体20的后端部20b的纵向的距离最好也为10~50mm的范围。
图3中用虚线表示下部吸收芯23的右缘部23a和左缘部23b。下部吸收芯23的宽度尺寸在规定的长度范围内相同,在其前方,右缘部23a和左缘部23b逐渐接近;在后方,右缘部23a和左缘部23b也逐渐接近。
下部吸收芯23的纸浆纤维的层叠体用亲水性的薄纸包住,或纸浆纤维和高吸收性树脂的层叠体用亲水性的薄纸包住。在下部吸收芯23夹在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之间的状态下,下部吸收片21、下部吸收芯23和上部吸收片22一起在加热的条件下被加压而压缩。通过该压缩工序,如图3所示形成多个压花部27。各个压花部27呈小圆形或正方形等,沿纵向和横向空开如5~15mm的间隔地排列着。另外,也可以在所述压花部27之外或代替形成压花部27,用热熔型粘接剂粘接下部吸收片21和下部吸收芯23,用在不妨碍液体透过的范围内涂敷的热熔型粘接剂粘接下部吸收芯23和上部吸收片22。
下部吸收芯23优选单位面积重量为100~300g/m2左右,通过所述压花加工密度在0.05~0.2g/cm3的范围、厚度在0.5~5mm的范围而形成。吸收体20的层叠了下部吸收片21、下部吸收芯23和上部吸收片22的区域(由所述右缘部23a和左缘部23b围成的区域)是主吸收区域45。所述上部吸收芯30的平面形状与下部吸收芯23相同且为同一尺寸,在主吸收区域45中,上部吸收芯30在下部吸收芯23的正上方重叠。
吸收体20中的主吸收区域45的宽度尺寸为20~50mm,长度尺寸为80~160mm左右。生理用卫生巾1的主吸收区域45对着作为女性排泄部的阴道口,而在纵向的长度尺寸大的部分,主吸收区域45对着从阴道口到肛门附近、进而到其后方的臀裂部。
如图1和图3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主吸收区域45以生理用卫生巾1的横向基准线X为中心,在前后相同距离的范围内形成。横向基准线X是把折返翼部5分成前后两部分的假想线。在穿着生理用卫生巾1时,以折返翼部5的形状和压缩部14的图案为基准,使所述横向基准线X与纵向中心线Oy的交点附近以与阴道口的中心一致的方式被穿着。
如图3所示,主吸收区域45和右侧部加强区域41之间是右侧缓冲区域46,主吸收区域45和左侧部加强区域42之间是左侧缓冲区域47。主吸收区域45和边界部43a之间是前侧缓冲区域48,主吸收区域45和边界部44a之间是后侧缓冲区域49。如图3所示,在右侧缓冲区域46、左侧缓冲区域47、前侧缓冲区域48和后侧缓冲区域49中,在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局部的低密度部50。该低密度部50通过将下部吸收片21或上部吸收片22夹在表面上有凹凸的齿轮状的辊之间,对片施加朝向纵向及横向的局部的张力而形成。或者,也可以代替低密度部50,在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的至少一方形成切入线。低密度部50或切入线按短直线形或十字线形等图案形成,最好如图3所示,向着纵向空开间隔地配置。
下面,有时将右侧部加强区域41和左侧部加强区域42统称为“侧部加强区域”;把前方加强区域43和后方加强区域44统称为“前后加强区域”;把右侧缓冲区域46、左侧缓冲区域47、前侧缓冲区域48及后侧缓冲区域49统称为“缓冲区域”。
吸收体20向横向的弯曲刚性在缓冲区域最低,在右侧缓冲区域46、左侧缓冲区域47、前侧缓冲区域48及后侧缓冲区域49中,所述弯曲刚性大致相等。所述弯曲刚性,侧部加强区域大于缓冲区域,前后加强区域大于缓冲区域,且主吸收区域大于缓冲区域。弯曲刚性,最好是在侧部加强区域>前后加强区域>主吸收区域>缓冲区域,或者侧部加强区域>主吸收区域>前后加强区域>缓冲区域。
所述弯曲刚性定义如下。制成结构与侧部加强区域、前后加强区域、主吸收区域及缓冲区域相同且横向的宽度尺寸和纵向的长度尺寸分别相同的试样。悬臂支承这些试样而使自由端向横向弯曲变形所需的力的大小与所述弯曲刚性的大小对应。具体而言,是这样的值,即,将所述试样制作成宽度尺寸为25mm、长度尺寸为38mm,使用株式会社安田精机制作所制的“格利刚软度试验机”,在距试样的长度方向端部6.3mm的位置把试样固定在试验机上,在离试样的固定部25mm的位置使带有锤的振动子通过,用所述试验机测定出振动子弹动试样所需要的力的值。
侧部加强区域的横向的弯曲刚性最好大于等于3.92mN(400mg),前后加强区域的横向的弯曲刚性最好也大于等于3.92mN(400mg)。在这些加强区域中的弯曲刚性的上限最好为7.84mN(800mg)左右。缓冲区域的弯曲刚性优选不足3.92mN(400mg),更优选是不足2.94mN(300mg)。缓冲区域的弯曲刚性的下限为0.98mN(100mg)左右。另外,主吸收区域45和缓冲区域的弯曲刚性的差最好大于等于1.47mN(150mg)。
若侧部加强区域的弯曲刚性大于等于3.92mN(400mg),则在穿着于胯间部的状态下,吸收体20受到来自大腿部的横向的压缩力时,右侧部加强区域41和左侧部加强区域42容易向纵向中心线Oy弯曲变形,而当除去来自大腿部的压力后,吸收体20容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若主吸收区域45和缓冲区域的弯曲刚性的差大于等于1.47mN(150mg),则当由大腿部使右侧部加强区域41和左侧部加强区域42向纵向中心线Oy弯曲变形后,右侧缓冲区域46和左侧缓冲区域47压缩,作用在主吸收区域45上的压力得到缓和,主吸收区域45变得难以变形。
图2所示的上部吸收芯30位于所述下部吸收芯23的正上方,与所述缓冲区域不重叠地配置。上部吸收芯30也可以通过以不妨碍液体透过的涂敷量涂敷的热熔型粘接剂粘接固定在上部吸收片22的上面,还可以通过用所述的压缩部14包围来进行定位以使其不活动。
上部吸收芯30具有可以吸收并保持液体的纸浆层31。纸浆层31由纸浆纤维和高吸收性树脂构成,单位面积重量为200~400g/m2左右。纸浆层31用覆盖层32包住。覆盖层32也能透过液体,例如为芯部是用PET树脂、鞘部由PE树脂的芯鞘型复合合成纤维形成的、单位面积重量为20~50g/m2左右,密度为0.01~0.05g/cm3左右的气流成网型无纺布。或者,覆盖层32也可以是亲水性的薄纸。
上部吸收芯30的下面(与上部吸收片22相对的面)及左右两侧面用透液控制片33覆盖。透液控制片33可以不使纸浆层31所吸收的液体过剩地转移到吸收体20中、将液体保持在纸浆层31内,而在纸浆层31内的液体量超过纸浆层31的液体吸收容量时,进行控制以使其液体供给到吸收体20。另外,发挥抑制保持在纸浆层31中的液体向上部吸收芯30的两外侧流出的功能。纸浆层31的肌肤侧表面不用透液控制片33覆盖。
透液控制片33是由形成有多个透液孔的树脂膜、或多张透液性的无纺布重叠构成的材料,或者树脂膜和无纺布的层叠材料等形成。
表面片11只要是亲水性且透液性的材料即可。例如表面片11由气穿型无纺布、纺粘型无纺布、射流喷网型无纺布、或者形成有多个透液孔的无纺布、形成有多个透液孔的树脂膜、或形成有多个透液孔的树脂膜与透液性的无纺布的层叠材料等形成。侧部片12由形成有多个透液孔的树脂膜、具有透液孔的纺粘型无纺布等形成。
背面片13是液体遮断性的,由用PE树脂或PP树脂形成的树脂膜形成。或者,也可以是包含微细填充物、在填充物的周围形成透气性且不透液性的小孔的透气性树脂膜。
图5是只表示背面片13的平面图,图6是表示吸收体20与背面片13的粘接状态的、与图5的VI-VI线剖面相当的剖面图。
如图6所示,背面片13和吸收体20的下部吸收片21用热熔型的感压粘接剂55粘接固定。在实际的粘接固定中,在下部吸收片21的穿衣侧表面按图5所示的图案涂敷粘接剂55,粘接固定下部吸收片21和背面片13。
粘接剂55的涂敷图案具有密涂敷区域56和疏涂敷区域57。粘接剂55的涂敷密度,在密涂敷区域56比疏涂敷区域57高。例如,在密涂敷区域56中,粘接剂55以30~50g/m2的涂敷量涂敷成面状。在疏涂敷区域57中,粘接剂55以螺旋状按5~15g/m2的涂敷量涂敷。另外,在疏涂敷区域57中,粘接剂55按梳齿状、波纹状或点状的图案涂敷。
疏涂敷区域57主要从右侧缓冲区域46向后侧缓冲区域49的下面形成,或从左侧缓冲区域47向后侧缓冲区域49的下面形成。在所述缓冲区域,在下部吸收片21和背面片13的粘接边界处,构成下部吸收片21的纤维容易移动。反之,在右侧部加强区域41、左侧部加强区域42、前方加强区域43、后方加强区域44及主吸收区域45中,由于下部吸收片21和背面片13全面地粘接在一起,故纤维很难移动。使用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将缓冲区域的弯曲刚性设定得较低,将主吸收区域45和各个加强区域的弯曲刚性设定得较高。
该生理用卫生巾1通过设在背面片13的穿衣侧表面上的感压粘接剂层15而粘接固定在内裤的裆部的内面上,折返翼部5、5夹着内裤的裆部的两侧缘部而被折返,折返翼部5、5用翼部感压粘接剂层16粘接固定在内裤的外面。
该生理用卫生巾1固定在内裤的裆部上时的宽度尺寸与吸收体20的宽度尺寸大致一致,其宽度尺寸为50~100mm左右。另一方面,女性胯间部的宽度,即两侧的大腿部的距离的最小值为20~40mm左右。因而,当把生理用卫生巾1穿着在胯间部的状态下活动身体时,会对生理用卫生巾1作用从左右两侧朝向纵向中心线Oy的压缩力。图7(A)表示作用所述压缩力之前的吸收体20,图7(B)示意地表示出作用了所述压缩力时的吸收体20。
如图7(B)所示,来自大腿部的压缩力作用于右侧部加强区域41和左侧部加强区域42上。右侧部加强区域41和左侧部加强区域42向横向的弯曲刚性高,而且右侧部加强区域41和左侧部加强区域42在前方用前方加强区域43连接,在后方也用后方加强区域44连接。由于前方加强区域43和后方加强区域44弯曲刚性高,故右侧部加强区域41和左侧部加强区域42的整体很难互相接近地变形,右侧部加强区域41和左侧部加强区域42容易向纵向中心线Oy弯曲成凸状。
吸收体20在设有下部吸收芯23的主吸收区域45中比右侧缓冲区域46和左侧缓冲区域47的弯曲刚性更高,进而,在吸收体20的主吸收区域45的上面重叠上部吸收芯30,刚性进一步变高。因此,当右侧部加强区域41和左侧部加强区域42弯曲时,右侧缓冲区域46和左侧缓冲区域47容易压缩变形,作用在主吸收区域45上的压缩力得到缓和,主吸收区域45不会被压缩,而且即使被压缩,其宽度尺寸的减少也非常小。这样,主吸收区域45变得容易经常以大面积紧贴于阴道口。
来自大腿部的压缩力一旦解除,吸收体20就容易借助右侧部加强区域41和左侧部加强区域42的弹性恢复力返回到图7(A)所示的原来的形状或尺寸。特别是,由于具有前方加强区域43和后方加强区域44,在解除了压缩力时,吸收体20的整体不会维持宽度变窄的变形状态,整体的宽度尺寸容易恢复到展开状态。例如在使用生理用卫生巾1的过程中拉下内裤时,由于吸收体20容易恢复到图7(A)所示的状态,所以,穿用者在看到生理用卫生巾1展开着的状态时,可以获得经血不会发生向横向等漏泄的安全感。
下面,对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理用卫生巾1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以与生理用卫生巾1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8(A)、(B)、(C)是表示吸收体的侧部、即右侧部加强区域41的结构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局部剖面图。
在图8(A)所示的吸收体120A中,在下部吸收片21的折返部和上部吸收片22的折返部之间夹着加强片121,两折返部和加强片121用热熔型感压粘接剂层粘接。加强片121是在至少一部分包含合成树脂的透液性片。若用包含合成树脂的透液性片形成加强片121,则即使在右侧部加强区域41上吸收有经血等而呈湿润状态时,右侧部加强区域41的弯曲刚性也很难下降。加强片121也设在左侧部加强区域42中。另外,在前方加强区域43和后方加强区域44中,在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之间也可以夹入加强片121。
加强片121是由PE、PP、PET树脂形成的纤维、或由所述树脂中的两种形成的复合合成纤维等构成的无纺布、或者是形成多个透液孔的无纺布。或者,是在单位面积重量为20~35g/m2左右、厚度为0.5~1.5mm左右的树脂膜上形成多个透液孔而得到的材料。
在图8(B)所示的吸收体120B中,所述加强片121分别重叠地粘接在下部吸收片21的折返部的下面和上部吸收片22的折返部的上面。在图8(C)所示的吸收体120C中,加强片121以覆盖下部吸收片21的下面和吸收体20的侧缘及上部吸收片22的上面的方式粘接着。如图8(C)所示,当吸收体20的侧缘由加强片121覆盖时,通过稍微降低该加强片121的透液性能,从而变得容易防止被吸收体20吸收的经血向侧方漏出。
图9(A)、(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吸收体220A的制造工序的剖面图。
如图9(A)所示,形成吸收体220A的下部吸收芯223是纸浆纤维和高吸收性树脂的混合层,或是纸浆纤维、人造丝纤维及高吸收性树脂的混合层,或者是纸浆纤维、合成树脂纤维及高吸收性树脂的混合层。在下部吸收芯223中,在对应于主吸收区域的部分223a和对应于右侧部加强区域的部分223b及对应于左侧部加强区域的部分223c单位面积重量较大;而在对应于缓冲区域的部分223d、223e单位面积重量较小。另外,下部吸收芯223由具有亲水性及透液性的覆盖片221包住。覆盖片221由气穿型无纺布那样的包含合成树脂纤维的无纺布构成。当使用包含合成树脂纤维的覆盖片221时,在吸收体220A湿润时,可以提高整体的弯曲刚性。但覆盖片221也可以由其他无纺布或亲水性的薄纸构成。
向厚度方向压缩图9(A)所示的下部吸收芯223和覆盖片221,进而在构成主吸收区域45的部分中,在压花部227加压压缩覆盖片221和下部吸收芯223,形成图9(B)所示的吸收体220A。图9(B)所示的吸收体220A可以将右侧部加强区域41和左侧部加强区域42的弯曲刚性设定得比右侧缓冲区域46和左侧缓冲区域47的弯曲刚性高,也能够将主吸收区域45的弯曲刚性设定得比缓冲区域46、47的弯曲刚性高。
图10(B)是表示吸收体220B的剖面图。图10(A)所示的下部吸收芯223与图9(A)所示的相同,在下部吸收芯223的下面和上面分别重叠有覆盖片221、221。然后,通过向厚度方向压缩,形成所述吸收体220B。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生理用卫生巾所使用的吸收体320A的平面图。
该吸收体320A与图3和图4所示的吸收体20同样地由下部吸收片21、上部吸收片22和下部吸收芯23构成。另外,下部吸收片21的两侧部折返,且上部吸收片22的两侧部折返,相互粘接,形成右侧部加强区域41和左侧部加强区域42。在主吸收区域45中设有下部吸收芯23,在前方加强区域43和后方加强区域44中,用感压粘接剂粘接固定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
在该吸收体320A中,在比主吸收区域45更靠后方设有中间加强区域343、344。中间加强区域343从右侧部加强区域41向内侧延伸,与主吸收区域45空开距离,与后方加强区域44连接。另一个中间加强区域344从左侧部加强区域42向内侧延伸,与主吸收区域45空开距离,与后方加强区域44连接。并且,由两中间加强区域343、344和主吸收区域45及后方加强区域44围成的部分是后侧缓冲区域349。另外,由右侧部加强区域41和中间加强区域343及后方加强区域44围成的部分是后方缓冲区域346,由左侧部加强区域42和中间加强区域344及后方加强区域44围成的部分是后方缓冲区域347。
所述中间加强区域343和中间加强区域344通过经由感压粘接剂粘接固定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而形成。或者,通过经由图8(A)、(B)、(C)所示的加强片121进行粘接而形成。或者,也能够通过使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的至少一方的单位面积重量增加来形成。
通过设置所述中间加强区域343和344,可以提高在吸收体320A后方区域的横向的弯曲刚性。这样,即使在穿着了生理用卫生巾的状态下以落座姿势盘腿而在吸收体320A作用了扭转力时,吸收体320A也容易从扭转状态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另外,在吸收体320A的后方部分,在横向交替配置右侧部加强区域41、后方缓冲区域346、中间加强区域343、后侧缓冲区域349、中间加强区域344、后方缓冲区域347、左侧部加强区域42,即,刚性高的部分和刚性低的部分交替配置,所以,吸收体320A的后方部分容易追随臀部表面的圆度而变形。
而且,由于中间加强区域343和中间加强区域344从纵向中心线Oy向左右隔开距离地配置着,软质的后侧缓冲区域349位于纵向中心线Oy上,所以,后侧缓冲区域349容易变形以便进入肛门凹部或臀裂部内。
图12所示的吸收体320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收体320A的变型例。
图12所示的吸收体320B,在右侧部的前方形成右侧部加强区域341a,在后方形成右侧部加强区域341b,在其中间形成非连续部348。在吸收体320B的左侧部,于前方形成左侧部加强区域342a,在后方形成左侧部加强区域342b,在其中间形成非连续部348。非连续部348的弯曲刚性比各个侧部加强区域低。并且,中间加强区域343形成为连接位于前方的右侧部加强区域341a和后方加强区域44,中间加强区域344形成为连接位于前方的左侧部加强区域342a和后方加强区域44。
所述吸收体320B在右侧部加强区域和左侧部加强区域形成非连续部348,该非连续部348设在比横向基准线X更靠后方。因此,由来自大腿部作用到前方部分的压缩力产生的变形被非连续部348遮断,变得难以传递到后方,可以抑制吸收体320B的后方部分的压缩变形。因此,吸收体320B的后方部分变得容易以展开的状态紧贴在身体上。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吸收体上形成侧部加强区域、主吸收区域和缓冲区域,但形成侧部加强区域、主吸收区域和缓冲区域的部位也可以不是吸收体。例如,可以代替下部吸收片21和上部吸收片22,使用保持液体功能低但可使液体扩散或透过的、低密度的无纺布等。
另外,也可以在生理用卫生巾的背面片13和表面片11之间,在主吸收区域45中设置液体吸收层,在从该液体吸收层向左右离开的位置上设置沿纵向延伸的侧部加强部件而形成侧部加强区域,在向液体吸收层前方离开的位置设置连结各侧部加强部件彼此的前方加强部件而形成前方加强区域,在向液体吸收层后方离开的位置设置连结各侧部加强部件彼此的后方加强部件而形成后方加强区域。这样,可以把主吸收区域和各加强区域作为不同的部分构成。此时,缓冲区域由背面片和表面片形成。或者,也可以在背面片和表面片之间经由软质的无纺布等形成缓冲区域。
所述加强部件由气流成网型无纺布、厚无纺布、发泡树脂材料等形成。
实施例由吸收体形成主吸收区域、侧部加强区域、前方加强区域和后方加强区域及缓冲区域。
在吸收体上,使用图3和图4所示的下部吸收片和上部吸收片。下部吸收片和上部吸收片,由包含65重量%的纸浆纤维、30重量%的合成树脂纤维、5重量%的丙烯酸类的粘合剂、且单位面积重量为80g/m2、密度为0.08g/cm3的气流成网型无纺布形成。分别把上部吸收片和下部吸收片的两侧部折叠成宽度尺寸W1为5mm,再把折叠后的片内面彼此用丙烯酸类的热熔型感压粘接剂粘接。粘接剂的涂敷量为30g/m2。另外,与图4的实施方式相同,使用所述感压粘接剂(涂敷量为30g/m2)粘接下部吸收片的折返部和上部吸收片的折返部而形成侧部加强区域。
在从下部吸收片和上部吸收片的前端向内侧10mm的范围及从后端向内侧10mm的范围内,使用所述感压粘接剂(涂敷量为30g/m2)粘接上部吸收片和下部吸收片,形成前方加强区域和后方加强区域。
在下部吸收片和上部吸收片间夹着吸收芯地形成主吸收区域。吸收芯采用的是将包含90重量%的纸浆纤维和10重量%的高吸收性树脂且单位面积重量为200g/m2的材料在95℃下以3920kPa(40kgf/cm2)加压1秒钟而得到的部件。
在主吸收区域和左右两侧的侧部加强区域之间形成由所述下部吸收片和上部吸收片构成的缓冲区域,在主吸收区域和前方加强区域之间及主吸收区域和后方加强区域之间也形成由所述下部吸收片和上部吸收片构成的缓冲区域。在各个缓冲区域,使用齿轮形状的辊分别对下部吸收片和上部吸收片进行局部的拉伸,形成多个低密度部。低密度部的宽度为1mm,长度为3mm,在纵向隔开2mm的间隔,排列成孔状接线状,该孔状接线横向空开3mm的间隔地形成。
把上述下部吸收片和上部吸收片及所述吸收芯夹在背面片和表面片之间,把所述各材料与背面片及所述各材料与表面片用按3g/m2涂敷的热熔型粘接剂进行固定。背面片由单位面积重量为23.5g/m2的聚乙烯树脂膜形成,表面片由单位面积重量为25g/m2、开口率为27%的形成有多个透液孔的聚乙烯树脂膜形成。该聚乙烯树脂膜使用包含1重量%的亲水性油剂的材料。
形成上述侧部加强区域和前方加强区域及后方加强区域还有上述缓冲区域的吸收体的外形与主吸收区域的外形同图1和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大体相同,吸收体整体的从前端到后端的长度尺寸为230mm,宽度尺寸为75mm。主吸收区域的长度尺寸设成80mm、宽度尺寸设成35mm。生理用卫生巾的整体尺寸中,长度尺寸为260mm,折返翼部的宽度尺寸为150mm。
向横向弯曲的格利刚性值,侧部加强区域为4.9mN(500mgf),前方加强区域及后方加强区域为3.14mN(320mgf),缓冲区域为1.54mN(162mgf)。该弯曲刚性值,是把与各区域构造相同的试样作成宽度尺寸25mm、长度尺寸38mm,用上述的格利刚软度试验机(株式会社安田精机制作所制)测定出的值。
比较例1使用具有由纸浆纤维的层叠体形成整体均匀厚度的吸收体的现有生理用卫生巾。把吸收体的两侧部按宽度尺寸25mm、长度尺寸38mm截断而测出的横向弯曲刚性(格利刚性值)为5.15mN(526mgf)。
比较例2使用具有由纸浆纤维和丙烯酸类粘合剂形成的气流成网型无纺布以整体均匀厚度形成的吸收体的现有生理用卫生巾。把吸收体的两侧部按宽度尺寸25mm、长度尺寸38mm截断测出的横向弯曲刚性(格利刚性值)为1.95mN(199mgf)。
比较例3试制未设置侧部加强区域而设有前方加强区域和后方加强区域的生理用卫生巾。把除去了实施例1的两侧部加强区域的试样作为比较例3。
试验方法把实施例和比较例穿着在生理用短裤的裆部的内面上,使生理用短裤穿着在丙烯酸树脂制的下半身可动玩偶模型上,使其与两大腿部以与20m/分钟的速度步行相同的方式进行动作。动作一分钟后,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把人工经血按7毫升/分钟的流量供给5毫升,再使玩偶模型动作30分钟。
实验结果实施例几乎没有产生扭转或折皱,试验后几乎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比较例1由于使用了厚的吸收体,所以扭转和折皱少,但却变形成纵向中心线向表面片方向凸出,试验后不能恢复到吸收体原来的形状。比较例2和比较例3,试验后在吸收体上产生扭转和折皱,另外,吸收体的纵向中央部分的宽度尺寸变窄而不能恢复原状。
另外,人工经血由320g甘油(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32g羧甲基纤维素的钠盐(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16g氯化钠(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16g碳酸氢钠(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312g食用色素制剂(光洋生产株式会社制)的红色102号、8g红色2号、8g黄色5号和4升离子交换水构成,粘度为22~26mPa·s。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体、覆盖吸收体的肌肤侧表面的透液性的表面片和覆盖吸收体的穿衣侧表面的背面片,被穿着在胯间部,其特征在于,具有位于纵向中心线上的主吸收区域、位于所述主吸收区域的左右两侧的缓冲区域和位于所述缓冲区域的左右两外侧且沿纵向延伸的侧部加强区域,向横向的弯曲刚性是侧部加强区域大于缓冲区域,且主吸收区域大于缓冲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具有位于主吸收区域前后的缓冲区域和位于该缓冲区域前后的外侧且连接左右的侧部加强区域的前方加强区域及后方加强区域,横向的弯曲刚性是前方加强区域大于缓冲区域且后方加强区域大于缓冲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收体上形成所述主吸收区域、缓冲区域和侧部加强区域。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收体上设有所述主吸收区域、缓冲区域、侧部加强区域、前方加强区域及后方加强区域。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部加强区域中,形成所述吸收体的吸收片被弯折。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吸收体由吸收片和吸收芯重叠而构成,所述吸收片的两侧部被弯折而形成侧部加强区域,具有所述吸收芯的部分成为所述主吸收区域。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侧部加强区域中,用粘接剂固定被弯折了的吸收片彼此。
8.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吸收体的单位面积重量是侧部加强区域比缓冲区域大,且主吸收区域比缓冲区域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吸收体向厚度方向被压缩。
10.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主吸收区域中,在所述吸收体之上重叠有上部吸收芯。
11.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前方加强区域及后方加强区域中,经由粘接剂固定有多个吸收片。
12.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部加强区域中,吸收体用包含热塑性树脂的加强片加强。
13.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主吸收区域的后方,在左右两侧的侧部加强区域之间设置有中间加强区域,在侧部加强区域和中间加强区域之间设置有缓冲区域。
14.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加强区域在后方部分具有非连续部,横向的弯曲刚性是侧部加强区域大于非连续部。
1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经由粘接剂固定所述吸收体和所述背面片,所述粘接剂的每单位面积的涂敷量在侧部加强区域比在缓冲区域多,且在主吸收区域比在缓冲区域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受到来自横向的压缩力时主吸收区域能够不会产生扭转和褶皱地与身体的排泄部对置、在所述压缩力缓和时容易恢复成原来的形状的吸收性物品。设置在吸收性物品上的吸收体(20)具有主吸收区域(45)、加强区域(41、42、43、44)和缓冲区域(46、47、48、49)。弯曲刚性是加强区域大于缓冲区域,且主吸收区域大于缓冲区域。当受到来自大腿部的横向的压缩力时,位于左右的加强区域(41、42)弯曲变形,左右的缓冲区域(46、47)压缩。这样,主吸收区域(45)难以变形,能够以主吸收区域(45)难以变形的状态紧贴于身体的排泄部。
文档编号A61F13/15GK1879583SQ20061009282
公开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17日
发明者酒井茜, 吉政渡, 西谷和也, 水谷聪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