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热型腹泻的外贴膏及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070938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小儿热型腹泻的外贴膏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腹泻的外贴膏,特别涉及一种治疗小儿热型腹泻的外贴膏,还涉及上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加上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能自节,一旦调护失宜,乳食不当,则易被病邪所伤,所以病理上容易发病。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胃小且脆,容物不多”的特点决定了小儿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容易发生紊乱而患腹泻。又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一旦患病,病邪易从阳化热,易显热证,故临床小儿热病(证)最多。
小儿热型腹泻病因病机小儿感受外邪或内伤乳食,皆能损伤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发生腹泻。
食物糟粕的正常排泄及肛门的启闭有度,不仅与肾气的调摄,脾气的运化与升清,胃气的腐熟与降浊,大肠的传导密切相关,而且与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肃降等均有密切关系。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通利三焦,疏利胆汁,输于肠道,既可以助脾之运化,使清阳之气升发,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输于肠道;又能助胃之受纳腐熟,促进浊阴之气下降,使食糜下达于小肠。可见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正常,则脾的运化健旺。若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必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形成泄泻。
由于脾肺为母子之脏,母病传子或子病及母,二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肺主气,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运化水液,当脾伤湿盛之时,肺亦不能独健,必失其下输之功能,通调受阻则湿必停蓄而加重腹泻。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开上焦肺气,有助于下焦水道的通利,故称为“源清则流自洁”。
因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小儿热型腹泻有以下特点1.易脾虚,易积滞小儿脾胃特点决定小儿腹泻时既易出现脾虚证,见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闷不舒,多于食后作泻,反复发作,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等;又易出现积滞证,见大便稀溏,夹有乳片或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次数增多,脘腹胀痛,痛时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馊,呕吐,食少或拒食等。脾愈虚,乳食难运化而愈积滞;反过来,积滞愈久,愈妨碍脾健运而脾愈虚,形成恶性循环。脾虚最易生湿热或易感湿热。故小儿热型腹泻时,易出现湿热证,见大便稀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或有粘液,泻下急迫如注,或2.易病湿湿为阴邪,重浊粘滞,终归脾胃。由于小儿脾胃特点决定小儿最易病“湿”。湿邪致病特点(1)湿性重浊粘腻,难以骤化,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湿阻气滞,气滞复加重湿阻;(2)湿为阴邪,阴盛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最易损伤阳气。又因脾运湿而恶湿,故湿邪伤阳,最易阻遏脾阳,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3)湿与热相合交阻,更是蕴蒸不化,胶着难解,不易速去,病程较长,难以速愈。故小儿热型腹泻时,易出现湿热证,见大便稀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或有粘液,泻下急迫如注,或泻下不爽,量多次频,气味秽臭,脘腹痞满,食少,神倦乏力,或伴泛恶,肛门红肿,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伴外感时,则有发热,烦躁哭闹,口渴引饮等证。
3.易气滞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腹泻时,由于湿热内蕴,熏灼肠道,阻滞气机,煎熬津血,使肠之脉络受损,血液粘滞不畅而形成血瘀;反过来,血瘀又可加剧气机的凝滞,形成恶性循环。可见,活血化瘀可使血活络自通,瘀自去,瘀去则气可行。
市售治疗小儿腹泻的常用药“思密达”、“复方地芬诺酯片”、“小儿泻速停”等,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使用不便,依从性差,小儿拒服和哭闹,往往因食药量不足而影响疗效;二是不能较好地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热型腹泻病因病机,比如没有较好地在疏肝理气通肺,健脾化湿,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整体调整等方面,专门针对小儿热型腹泻的特点来用药。
各类文献所载的治疗小儿腹泻的外贴膏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不能较好地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热型腹泻病因病机特点来用药;二是制备工艺简单,在质量控制,制剂稳定性方面,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化连续生产。
市售治疗小儿腹泻的外贴膏,其不足之处在于一、市售的“丁桂儿脐贴、儿泻康贴膜”等治腹泻的外贴膏,只着眼于用丁香、肉桂、荜茇、吴荣萸、胡椒等温里药,健脾温中,散寒止泻。而忽视疏肝理气通肺,,健脾化湿,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整体调整等方面的作用。不能较好地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热型腹泻病因病机特点来用药;二、迄今为止,市场上没有见到治疗小儿热型腹泻的外贴膏。而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之后,易从热化,所以临床上,小儿热型腹泻比寒型腹泻多见。而市售治疗小儿寒型腹泻的外贴膏,不适宜治疗小儿热型腹泻,尤其是不适宜治疗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因此非常需要治疗小儿热型腹泻(尤其是感染性腹泻)的外贴膏生产上市;三、临床上常见到患儿家长给患儿误用或过用“丁桂儿脐贴”等治寒型腹泻的外贴膏,导致患儿腹泻病情加重,热象明显。因此非常需要治疗小儿热型腹泻(尤其是感染性腹泻)的外贴膏生产上市,弥补这一空白缺憾。让患儿家长根据小儿寒、热型腹泻的不同临床表现,来辨证选用外贴膏,正确更好地治疗小儿腹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计量准确,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治疗小儿热型腹泻的外贴膏,还提供了一种制备所述外贴膏的可工业化的制备方法。
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热型腹泻病因病机,本发明是主要针对小儿热型腹泻的外贴膏,其原料药物所包括的组分及其重量配比是桉叶0.5-2、马蹄香2-10、马鞭草0.5-3、鬼针草0.5-3、茜草0.3-2、茯苓0.2-1.5、柴胡0.2-1.5、桔梗0.2-1.5、葛根0.1-1、黄柏0.1-0.5、白术0.01-0.5、乌梅0.01-0.1。
方中桉叶,苦,辛,凉,功用为一、能疏风解热,祛湿解毒;二、能防腐,除臭,消毒,杀虫,抗感染,使分泌物减少消失,并促进伤口愈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含鞣酸,有轻度收敛作用;(2)煎剂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并可杀灭滴虫;(3)解热、镇痛;(4)提高免疫功能;(5)其挥发油能促进药物透皮吸收;马蹄香,辛,温,既理气止痛,健胃止泻,又监制诸寒凉药伤脾胃阳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抗轮状病毒(2)促进粘膜绒毛的修复(3)促进和纠正轮状病毒引起的脂肪功能消化不良;马鞭草,性凉,味苦,功用为一、清热解毒和利水消肿;二、活血散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抗菌;(2)抗炎;(3)镇痛;(4)止血;鬼针草,苦,温,既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又监制诸药寒凉太过而凝滞气机;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抗菌;(2)抗溃疡、止血;茜草,味苦,微酸,性微寒。既活血祛瘀消肿,又凉血止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优点;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抗菌,抗病毒,抗微生物(2)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镇痛(3)拮抗肠肌收缩(4)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创伤组织修复;茯苓,甘,淡,利水渗湿,和中止泻,健脾而不伤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抗病原体微生物(2)松驰肠肌(3)利尿(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柴胡,苦,辛,微寒,为肝,胆,三焦,心包络诸经引经药,在经主气以达阳气,在脏主血以达阴气,宣畅气血,旋转枢机,畅郁阳而化滞阴乃能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和畅,还能升清阳之气和透表泄热;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解热,镇痛(2)抑制细菌、病毒(3)抗炎(4)抗过敏(5)增强肠蠕动(6)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桔梗,引药入肺经,既开宣肺气,复其通调,又升阳气而举陷;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解热,镇痛(2)抗炎;葛根,引药入胃经,甘,辛,凉,轻清升发,既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而止泻痢,又可透邪解热生津;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解痉(2)解热镇痛(3)利尿;黄柏,苦,寒,能清下焦湿热,坚肾益阴;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抑制胃肠运动(2)抗菌,抗病毒,抗毒素作用(3)解热,抗炎;白术,苦,甘,温,功用为一、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断绝湿邪变生之源,以健运中焦,翰旋中气,二、佐制诸药寒凉太过而凝滞气机;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调节消化道平滑肌运动(2)利尿(3)调节糖和蛋白质代谢(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5)改善造血功能;乌梅,酸,平。功用为一、能涩肠止泻和止血消疮毒;二、生津止渴;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收敛(2)使体液保持弱碱性,促进血液中酸性有害物质分解,改善血循环(3)消除疲劳,含有的柠檬酸可使葡萄糖效能增加,释放更多能量(4)抗细菌和真菌(5)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刺激消化液分泌(6)抗炎,抗过敏。诸药相伍,健脾调气,清热利湿,活血散瘀,使清升浊降,热除湿祛,血行瘀消,气机通畅而诸证自愈。
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基质,如凡士林,羊毛脂等,增塑剂,如丙三醇等,表面活性剂,如司盘-20等,透皮促进剂,如氮酮、丙二醇、冰片、薄荷脑等。在制备过程中还包括贴膏药载药体,如医用涂胶无纺布,防渗膜和防渗圈贴片,防粘纸等。
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蒸馏提取部分桉叶、马蹄香、马鞭草、柴胡4味各药的挥发油,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桉叶、马蹄香、马鞭草、柴胡4味各药所需重量的1/5至4/5,加水蒸馏并收集挥发油,蒸馏的目的主要是收集挥发油,所述挥发油不但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且是很好的快速透皮促进剂。蒸馏的时间最好是5-10小时;将蒸馏后剩余的药液及药渣分离后备用;(2).煎煮鬼针草、茜草、茯苓、桔梗、葛根、黄柏、白术、乌梅8味药的全量,将所述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后浓缩成清膏,具体步骤为取鬼针草,茜草、茯苓、桔梗、葛根、黄柏、白术、乌梅8味药的全量,也可加入第(1)步中的药渣,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每次煎煮的时间最好是1-1.5小时,将所述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浓缩为清膏;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最好为1.21-1.30(50-60℃);(3).取第(1)步中4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4).将第(2)步中的清膏与第(3)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具体步骤为在第(2)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3)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6%以下,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80-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5).取适量基质加热熔化,再将第(4)步中的细粉B,增塑剂,表面活性剂,透皮促进剂及第(1)步中收集的的挥发油等,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加载于贴膏载药体上即可。所述制膏过程是通常过程,最佳方法为取占细粉B重量42-90%的凡士林和8-10%的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绶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分别加入占细粉B重量1-2%的丙三醇,占细粉B重量1-2%的司盘-20,占细粉B重量1-2%的氮酮,占细粉B重量5-8%的丙二醇和收集的挥发油,待冷至35-42℃时,再加入占细粉B重量1-2%的冰片和占细粉B重量1-2%的薄荷脑(二者研磨液化后加入),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
以上所述的配方及制备方法中,所述马鞭草、鬼针草、茜草、茯苓、葛根、白术、乌梅这七味中药可以用下列中药替换,可以达到相同的疗效;0.5-3重量份的马鞭草可以用等量的金银花或败酱草替换;0.5-3重量份的鬼针草可用0.3-2重量份的黄芩、苦参、黄连、穿心莲、连翅、马齿苋或白头翁中任意一种替换;0.3-2重量份的茜草可用等量地锦草、红藤、三七或山楂中任意一种替换;0.2-1.5重量份的茯苓可用0.5-2重量份的薏苡仁或车前子替换;0.1-1重量份的葛根可用等量升麻替换;0.01-0.5重量份的白术可用等量山药、扁豆、甘草、当归或白芍中任意一种替换;0.01-0.1重量份的乌梅可用等量的铁苋莱、仙鹤草、秦皮、儿茶、石榴皮或五倍子中任意一种替换。
用以上方法制备的治疗小儿热型腹泻的外贴膏,规格为每贴药量为1.5-3克,最佳为2克。
用以上方法制备的治疗小儿热型腹泻的外贴膏,性状本品为棕褐色圆形软膏,气味芳香。
本发明配方的外贴膏,也可以按巴布剂,红外线纳米贴,橡胶贴膏,电子药贴,磁疗贴等不同外贴剂的不同制备工艺生产。
本发明的治疗小儿热型腹泻的外贴膏,其功能为清热利湿,理气调中,健脾止泻。主治小儿感受外邪或内伤乳食等引起的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泻下如水样,气味秽臭,小便短黄,肛门发红,腹痛,纳差,神疲乏力,烦躁,舌质红、苔黄腻或伴发热口渴等证(尤适用感染性腹泻)。
本发明的治疗小儿热型腹泻的外贴膏,也可以针对小儿热型腹泻时偏湿、偏热、偏滞等不同特点,增减其他相关中草药原料,包括增减药物剂量。
用法用量贴于脐部,一次一贴,每12-24小时一次,一日一次。也可以贴于中脘、天枢、足三里、章门等穴,所述穴位均为治疗腹泻的要穴,不仅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亦可使药力由表及里,在药物与经络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起到,以调整阴阳,脏腑,气血而治愈疾病。
本发明的优点1.通过药效学试验表明,本方药有解痉,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胃液分泌,解热,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2.通过动物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本方药无毒性表现。
3.通过皮肤刺激,粘膜刺激及皮肤致敏性试验表明,本方药无刺激性,无致敏性。
4.通过对800例给药临床观察,本方药平均退热时间为36.8小时,平均止泻时间为63.5小时,治疗3天内,显效率80.6%,总有效率97.7%,疗效显著,给药方法简便,使用安全可靠,解决了小儿畏针拒药的问题,而且还便于控制质量,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连续生产。
5.临床应用中发现对正在静滴或肌注治疗腹泻的患儿,辨证准确后,用本腹泻贴治疗,能有效缩短病程,减少静滴或肌注次数,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本药贴的运用,在减少使用抗生素和解决耐药菌株问题方面有一定意义。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治疗小儿热型腹泻的外贴膏及制备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本发明的外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桉叶50克,马蹄香1000克,马鞭草50克,鬼针草50克,茜草30克,茯苓20克,柴胡100克,桔梗100克,葛根59克,黄柏10克,白术1克,乌梅1克。
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桉叶、马蹄香、马鞭草、柴胡4味各药重量的4/5,加水蒸馏5小时,收集挥发油,将蒸馏后剩余的药液及药渣过滤分离后,备用;(2)取鬼针草、茜草、茯苓、桔梗、葛根、黄柏、白术、乌梅8味药的全量,加入第(1)步中的药渣,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每次煎煮的时间是1小时,将所述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浓缩为清膏;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为1.21(50-60℃);(3)取第(1)步中4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80目的细粉A;(4)在第(2)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3)步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的条件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80目的细粉B,并称重508克;(5)取214克凡士林,41克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5℃时,不断搅拌,绶慢加入细粉B,在44-55℃条件下,不断搅拌,分别加入5.1克丙三醇,5.1克司盘-20;5.1克氮酮,25.5克丙二醇和收集的挥发油,待冷至35-42℃时,再加入已研磨液化的5.1克冰片和5.1克薄荷脑,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取2克为一份,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
实施例2本发明的外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桉叶100克,马蹄香600克,马鞭草300克,鬼针草300克,茜草2000克,茯苓100克,柴胡100克,桔梗20克,葛根100克,黄柏50克,白术50克,乌梅6克。
制备方法为(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桉叶、马蹄香、马鞭草、柴胡4味各药重量的1/2量,加水蒸馏7小时,收集挥发油,将蒸馏后剩余的药液及药渣经过滤分离后,备用;(2)取鬼针草、茜草、茯苓、桔梗、葛根、黄柏、白术、乌梅8味药的全量,加入第(1)步中的药渣,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每次煎煮的时间是1.2小时,将所述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浓缩为清膏;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为1.24(50-60℃);(3)取第(1)步中4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140目的的细粉A;(4)在第(2)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3)步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条件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5%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140目的细粉B,并称重770克;(5)取539克凡士林,68.5克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4-55℃条件下,不断搅拌,分别加入11.6克丙三醇,11.6克司盘-20,11.6克氮酮,46.2克丙二醇和收集的挥发油,待冷至35-42℃时,再加入已研磨液化的11.6克冰片和11.6克薄荷脑,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取2克为一份,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
实施例3本发明的外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制备方法为桉叶200克,马蹄香200克,马鞭草150克,鬼针草190克,茜草120克,茯苓150克,柴胡20克,桔梗150克,葛根10克,黄柏25克,白术15克,乌梅10克。
(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桉叶、马蹄香、马鞭草、柴胡4味各药重量的1/5量,加水蒸馏10小时,收集挥发油,将蒸馏后剩余的药液及药渣经过滤分离后,备用;(2)同实施例1中(2)相同,只是每次煎煮的时间是1.5小时,浓缩后的清膏的相对密度为1.30(50-60℃);(3)取第(1)步中4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4)在第(2)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3)步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条件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2%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508克;(5)取457.2克凡士林,50.8克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4-55℃条件下,不断搅拌,分别加入10.1克丙三醇,10.1克司盘-20,10.1克氮酮,40克丙二醇和收集的挥发油,待冷至35-42℃时,加入已研磨液化的10.1克冰片和10.1克薄荷脑,其他步骤同实施例1中(5)相同。
实施例4将实施例1中50克马鞭草换成等量金银花,或败酱草,30克茜草替换成等量地锦草,或红藤、三七、山楂,59克葛根换成等量升麻,1克乌梅换成等量仙鹤草,其余原料与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5将实施例2中300克鬼针草换成100克黄芩,100克茯苓换成200克薏苡仁,6克乌梅换成等量秦皮,其余原料与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
实施例6将实施例3中190克鬼针草换成200克苦参,15克白术换成等量甘草,其余原料与制备方法同实施例3。
实施例7以上实施例的外贴膏,均通过药效学试验表明,本方药有解痉,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胃液分泌,解热,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通过动物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本方药无毒性表现。通过皮肤刺激,粘膜刺激及皮肤致敏性度试验表明,本方药无刺激性,无致敏性。
通过对800例给药临床观察,本方药平均退热时间为36.8小时,平均止泻时间63.5小时,治疗3天内,显效率80.6%,总有效率97.7%疗效显著,给药方法简便,使用安全可靠,解决了小儿畏针拒药的问题,而且还便于控制质量,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连续生产。
临床报道于1996年8月至2006年6月,采用本发明外贴膏治疗小儿热型腹泻800例,并设立对照组400例进行疗效观察,取效良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800例和对照组400例,一般临床资料详见下列各表
表1 两组性别、年龄分布

表2 入院时两组腹泻天数和腹泻次数情况

1.2临床表现 详见下列各表表1 入院时两组发热和脱水情况


表2 入院时两组中医辨证证型分布情况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治疗方法两组治疗时,对于有脱水者给予口服补液盐溶液或静脉补液。对于有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者,给予纠正治疗,对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偏高,体温过高,炎症及其他并发症状明显者加用抗感染等综合治疗。
2.1治疗组 用本发明外贴膏治疗,12-24小时换药一次。
2.2对照组 一律用市售思密达口服,按说明书用法用量。两组均3天一疗程。
3、疗效分析3.1疗效标准 根据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腹泻病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72小时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小时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小时内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3.2治疗效果3.2.1两组平均退热时间和平均止泻时间比较

3.2.2两组三天疗效比较

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1,表明(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平均退热时间和平均止泻时间上均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可在短期内使腹泻患儿诸症得到控制;(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三天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500例中均未发现毒副作用。
4.典型病例例1左某,男8个月,患儿腹泻伴发热,呕吐3天。在某上级医院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查出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重度脱水,伴明显酸中毒。曾先后静滴病毒唑针,穿琥宁针,能量合剂,碳酸氢钠,氯化钾等,肌注干扰素及口服黄连素,思密达等中西药,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已经得到基本纠正,但现仍为水样大便,每日10次以上。现症状发热,烦躁,水样大便,每日10次以上,小便短赤。体检腋温38.9℃,眼窝和前囟稍凹陷,肛门周围红肿,皱褶变粗,腹胀,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指纹红紫。听诊心肺无异常,肠鸣音亢进。诊断中医,湿热泄泻;西医,轮状病毒肠炎。在静脉输液补充水、电解质同时,加用本发明外贴膏外敷脐部。当夜体温降至37.6℃,病后第一次排成形大便,大便次数明显减少。第二天复查,体温37℃,已排正常大便2次,肛周红肿,腹胀,呕吐和脱水征均消失。连用2贴后,热退泻止,诸症状均消失,查粪便轮状病毒(HRV)转阴,痊愈。随访一个月无复发。
例2王某,女,4岁,患儿素体脾胃虚弱,昨日因宴席上饱食过量,当夜腹泻3次,呕吐2次,大便泻下稀烂,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痛时欲泻,泻后痛减,大便味酸臭。现症状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夜睡不安,哭闹,嗳气酸馊,拒食,,小便短黄。体检腋温38.4℃,脘腹胀痛,肛门肿胀灼热,潮红,皱褶变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听诊心肺无异常,肠鸣音亢进。诊断湿热泄泻,脾虚积滞证明显。单用本发明外贴膏外敷中脘穴,1小时后,体温37.6℃,5小时后腹泻停止,患儿于当天夜里平安入睡,第二天复查,体温36.9℃,精神,食欲均已正常,诸症痊愈。随访一周无复发。
例3姚某,男,5岁,久泻1个月,患儿曾先后静滴氨苄青霉素针,维生素K3针等,肌注丁胺卡那霉素针等,口服易蒙停,金双歧等药,治疗效果不佳。近1周又服用附子理中汤和四神丸,脐部外敷丁桂儿脐贴,腹泻症状有所加重。现症状黄褐色稀便,气味酸臭,每日5-10次左右,烦躁,口渴,夜睡不安,小便短黄。体检腋温37.9℃,肛门灼红,皱褶变粗,舌尖红,舌苔黄,脉数。听诊心肺无异常,肠鸣音亢进。诊断热型腹泻。单用本发明外贴膏外敷天枢穴(双侧),第二天复查,体温37℃,腹泻次数明显减少。连用3贴后来诊,大便每日1-2次,色质正常,诸症痊愈。随访三个月无复发。
例4孙某,女,4岁,患儿脓血便样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4天。在某上级医院经荧光抗体染色法确诊为细菌性痢疾。曾先后静滴磷霉素,654-2针等,肌注柴胡针等及口服黄连素等药,治疗效果欠佳。现症状发热,社=神疲乏力,纳差无食欲,脓血便,带有粘液,每次量少,伴明显里急后重,便次频数,每日十余次,尿短赤。体检腋温38.5℃,左下腹有明显疼痛与压痛,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白细胞总数16×109/L,中性粒细胞81%,镜检大便见到大量脓细胞,红细胞与巨噬细胞。诊断中医,湿热痢,气滞血瘀证明显;西医,细菌性痢疾。在静滴磷霉素同时,加用本发明外贴膏外敷脐部,当天夜里,体温降至37.7℃,脓血便减少,里急后重感减轻。第二天复查,体温37.3℃,里急后重感消失。又连用2贴后热退痢止,诸症状均消失,大便镜检复查阴性。随访二个月无复发。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小儿热型腹泻的外贴膏,其原料药物所包括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是桉叶0.5-2、马蹄香2-10、马鞭草0.5-3、鬼针草0.5-3、茜草0.3-2、茯苓0.2-1.5、柴胡0.2-1.5、桔梗0.2-1.5、葛根0.1-1、黄柏0.1-0.5、白术0.01-0.5、乌梅0.01-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贴膏,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贴膏是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备的(1).加水蒸馏提取所需重量的1/5至4/5的桉叶、马蹄香、马鞭草、柴胡4味各药的挥发油;(2).煎煮鬼针草、茜草、茯苓、桔梗、葛根、黄柏、白术、乌梅8味药的全量,将所述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后,浓缩成清膏;(3)取第(1)步中4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4)将第(2)步中的清高与第(3)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5)取适量基质加热熔化,再将第(4)步中的细粉B,增塑剂,表面活性剂,透皮促进剂,第(1)步中收集的挥发油,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制成膏状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贴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步中,在煎煮所述8味药时,加入第(1)步中的药渣共同煎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所述的外贴膏,其特征在于,其中0.5-3重量份的马鞭草可以用等量的金银花或败酱草替换;或者,0.5-3重量份的鬼针草可用0.3-2重量份的黄芩、苦参、黄连、穿心莲、连翅、马齿苋或白头翁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0.3-2重量份的茜草可用等量地锦草、红藤、三七或山楂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0.2-1.5重量份的茯苓可用0.5-2重量份的薏苡仁或车前子替换;或者,0.1-1重量份的葛根可用等量升麻替换;或者,0.01-0.5重量份的白术可用等量山药、扁豆、甘草、当归或白芍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0.01-0.1重量份的乌梅可用等量的铁苋莱、仙鹤草、秦皮、儿茶、石榴皮或五倍子中任意一种替换。
5.权利要求1至3任意所述的外贴膏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1).加水蒸馏提取所需重量的1/5至4/5的桉叶、马蹄香、马鞭草、柴胡4味各药的挥发油;(2).煎煮鬼针草、茜草、茯苓、桔梗、葛根、黄柏、白术、乌梅8味药的全量,将所述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后,浓缩成清膏;;(3)取第(1)步中4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4)将第(2)步中的清高与第(3)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5)取适量基质加热熔化,再将第(4)步中的细粉B,增塑剂,表面活性剂,透皮促进剂,第(1)步中收集的挥发油,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制成膏状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步中,在煎煮所述8味药时,加入第(1)步中的药渣共同煎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步中,蒸馏的时间为5-10小时;所述第(2)步中的煎煮过程是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每次煎煮的时间是1-1.5小时,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在50-60℃时为1.21-1.3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3)步中,所述细粉A为80-200目的的细粉;在所述第(4)步中,干燥温度为60℃以下,使含水量达6%以下,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80-200目的细粉B。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5)步中,所述基质是占细粉B重量42-90%的凡士林和8-10%的羊毛脂,所述增塑剂是占细粉B重量1-2%的丙三醇,所述表面活性剂是占细粉B重量1-2%的司盘-20,所述透皮促进剂是占细粉B重量1-2%的氮酮,占细粉B重量5-8%的丙二醇,占细粉B重量1-2%的冰片和占细粉B重量1-2%的薄荷脑;取所述基质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分别加入所述增塑剂,表面活性剂,透皮促进剂中的氮酮,丙二醇和收集的挥发油,待冷至35-42℃时,再加入透皮促进剂中的冰片和薄荷脑(二者研磨液化后加入),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任一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0.5-3重量份的马鞭草可以用等量的金银花或败酱草替换;或者,0.5-3重量份的鬼针草可用0.3-2重量份的黄芩、苦参、黄连、穿心莲、连翅、马齿苋或白头翁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0.3-2重量份的茜草可用等量地锦草、红藤、三七或山楂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0.2-1.5重量份的茯苓可用0.5-2重量份的薏苡仁或车前子替换;或者,0.1-1重量份的葛根可用等量升麻替换;或者,0.01-0.5重量份的白术可用等量山药、扁豆、甘草、当归或白芍中任意一种替换;或者,0.01-0.1重量份的乌梅可用等量的铁苋莱、仙鹤草、秦皮、儿茶、石榴皮或五倍子中任意一种替换。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小儿热型腹泻的外贴膏及其制备方法,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腹泻病因病机,含桉叶、马蹄香、马鞭草等12种中药,经煎煮,浓缩,粉碎,调合等步骤制成贴膏。按照本发明制备方法所制成的外贴膏具有清热利湿,理气调中,健脾止泻。主治小儿感受外邪或内伤乳食等引起的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泻下如水样,肛门红,腹痛,纳差,舌红,苔黄或伴发热口渴等证(尤适用感染性腹泻)。适用安全方便,效果显著,解决了小儿畏针拒药的问题,而且还便于控制质量,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连续生产。
文档编号A61K35/56GK1899455SQ20061009869
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14日
发明者左耀武 申请人:左耀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