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坚强固定的微动交锁髓内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253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早期坚强固定的微动交锁髓内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接骨的器具,具体涉及一种髓内接骨装置,特别是涉及微动交锁髓内钉。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交锁髓内钉,由于其增加了近端及远端的交锁镙钉,使内固定物具有较长的作用长度,固定可靠,具有良好的抗旋转和纵向稳定,防止骨折短缩,恢复肢体长度的优势。但它应用于骨折治疗时易产生固定骨的应力遮挡,从而形成骨质疏松,骨痂生成缓慢、生成量少,骨折愈合速度慢,去除固定物后易产生再骨折等弊端。针对交锁髓内钉的这个问题,王家骐等采用动力固定的方法进行再次手术,对应用交锁髓内钉固定后出现骨不连后去除一端的交锁钉,给骨折端以应力刺激,发现可有效地治愈骨不连,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参见《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3)164-166.“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骨折并发症分析及对策”一文的报道,作者王家骐等.)。此现象符合骨折后骨的生长理论,在骨折早期需要坚强固定以利骨断端血运重建和骨愈合,中后期肢体负重后则需要适当的弹性固定以利应力作用骨折断端,促进骨的改建,促进骨的愈合(参见徐莘香等在《中华骨科杂志》,1996,16(4)204-207“当前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文中的分析)。但此方法需要二次手术取出交锁钉,给患者增加痛苦及经济负担。
目前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多种髓内钉的研究开发,相继出现了分叉髓内钉、叶状髓内钉等,这些髓内钉也都是在对骨折进行坚强固定的基础上提出的,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髓内钉应力遮挡和应力集中等缺陷。
2000年10月18日国知局公开了一种“自控微动带锁髓内钉”(公开号为CN1270008)发明专利,该专利所披露的技术方案将髓内钉分成对插的近端钉体和远端钉体两节,并用由连接销和导向槽构成的微动锁定机构连接,使髓内钉的长度可在导向槽所限制的范围内变化,达到刺激骨折部位,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但该技术方案明显存在以下不足1、“在整个骨折愈合过程中始终存在生理应力刺激”,故在骨折早期对骨痂生成不利,甚至会造成骨吸收;2、所产生的应力刺激强度是恒定不变的(导向槽的长度不变),无法满足骨折逐渐愈合需要应力刺激逐渐加强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微动交锁髓内钉的早期坚强固定,以利于骨折早期骨痂的生成。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早期坚强固定的微动交锁髓内钉,包括轴向对插的动钉体和静钉体以及连接其二者的导向伸缩机构组成的微动交锁髓内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伸缩机构中的轴向伸缩间隙H内设有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在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降解后产生动钉体与静钉体轴向伸缩间隙H。
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具体构成为动钉体与静钉体对接端设有轴向对插结构,动钉体与静钉体的对插配合段设有一横穿二者的柱销,动钉体上或静钉体上与柱销配合的孔为导向腰形长孔;所述的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设在该导向腰形长孔内,在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降解后产生动钉体与静钉体轴向伸缩间隙H。
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具体构成为动钉体与静钉体之间设有一连接套,该连接套的一端与动钉体或静钉体螺接,另一端由一螺钉连接在静钉体或动钉体头部的缩径上,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设在伸进连接套内的静钉体或动钉体与螺钉尾端之间,在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降解后产生动钉体与静钉体轴向伸缩间隙H。
上述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可以是公知的羟基磷灰石、聚乳酸或瑞邦骨泰等,最好是对所述的生物活性材料改性,使其在人体内6~8周后开始慢慢降解,逐渐被人体吸收。在所述的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的降解过程中,所述的动钉体与静钉体的轴向伸缩量逐渐扩大,直至所述的轴向伸缩间隙H为0.5~3毫米的极限,从而使骨折部位的应力刺激逐渐加强,较好地适应骨折后的生长规律。所述的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的选择要求除了要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能和体内降解性能外,特别要注意其开始降解的时间及其力学性能,以满足骨折初期的坚强固定。
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在导向伸缩机构内所形成的轴向伸缩间隙H内设有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当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在人体内逐渐降解过程中,动钉体与静钉体之间形成逐渐增大的轴向间隙,从而能在骨折愈合早期提供坚强固定,在骨折愈合中晚期提供应力刺激,且所提供的应力刺激随着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逐渐降解是逐渐加强的,因此不仅有利于骨折早期骨痂的生成,也有利于在骨折的中后期促进骨的改建和愈合,进一步提高骨折愈合效果。尤其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还可免除骨折者在治疗过程中改善愈合效果的二次手术之苦。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还可对降解生物活性材料进行改性,控制其开始降解的时间点和降解的速率以顺应骨折的生长规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早期坚强固定的微动交锁髓内钉将导向伸缩机构设在靠远端交锁钉孔6处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一种变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A向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早期坚强固定的微动交锁髓内钉将导向伸缩机构设在靠近端交锁钉孔10处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便公众更好地掌握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手段,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优点和效果,但本实用新型不受所述实施例所限。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早期坚强固定的微动交锁髓内钉将导向伸缩机构设在靠远端交锁钉孔6处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静钉体1的远端头设有一盲孔7,动钉体2的近端头设有一缩径8,该缩径8插入盲孔7中由横穿的柱销3连接;静钉体1上与柱销3相配合的孔为导向腰形长孔9(见图2),孔内填注有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5(瑞邦骨泰)。在骨折的早期,静钉体1与动钉体2由柱销连间固定成一整体,使骨折处得到坚强固定。一旦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5开始降解,柱销3便可在导向腰形长孔9内轴向移动,即产生动钉体2与静钉体1轴向伸缩间隙H,且该间隙H随着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5的降解逐渐增大。此时,在骨折者肢体动力的作用下,动钉体2向静钉体1移动使整个交锁髓内钉缩短,而在骨折者肢体重力的作用下动钉体2又可返回。如此不断地反复运动,给骨折处提供应力刺激,促进骨的改建和愈合。
在图1所示结构中,如果把动钉体2与静钉体1之间的对插结构倒过来设置,即把盲孔7设在动钉体2的近端,缩径8设在静钉体1远端,可达到同样的技术效果。同样,如果把图1所示的导向伸缩机构设在靠近端交锁钉孔10处,亦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这些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略加改变即可实现的。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一种变形结构示意图,很显然把缩径8上与柱销3相配合的孔设计成导向腰形长孔9’(见图4),并在该导向腰形长孔9’内填注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5(羟基磷灰石),其它结构与图1相同,同样可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任务。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早期坚强固定的微动交锁髓内钉将导向伸缩机构设在靠近端交锁钉孔10处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动钉体2与静钉体1之间设有一连接套11,该连接套11的一端与静钉体1螺接,另一端由一螺钉4连接在动钉体2头部的缩径8上,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5(聚乳酸)设在伸进连接套11内的静钉体1与螺钉4尾端之间。本例的在骨折早期的坚强固定以及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5降解过程中的轴向伸缩原理,公众结合图5简单分析便知。
在图5所示的结构中,如果把所述的导向伸缩机构反转180度设置,即将连接套11反转180度,连接套11的一端与动钉体2的近端螺接,另一端由一螺钉4连接在静钉体1头部,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5(聚乳酸)设在伸进连接套11内的动钉体2与螺钉4尾端之间,亦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公众可仿照图5所示结构设计。所述的导向伸缩机构也可设在靠远端交锁钉孔6处,本实施例仅为一种较佳的结构设计,因为交锁髓内钉近端的直径较大,便于设计接套11。
权利要求1.一种早期坚强固定的微动交锁髓内钉,包括轴向对插的动钉体(2)和静钉体(1)以及连接其二者的导向伸缩机构组成的微动交锁髓内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伸缩机构中的轴向伸缩间隙H内设有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5),在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5)降解后产生动钉体(2)与静钉体(1)轴向伸缩间隙H。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早期坚强固定的微动交锁髓内钉,其特征在于动钉体(2)与静钉体(1)对接端设有轴向对插结构(7、8),动钉体(2)与静钉体(1)的对插配合段设有一横穿二者的柱销(3),动钉体(2)上或静钉体(1)上与柱销(3)配合的孔为导向腰形长孔(9、9’);所述的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5)设在该导向腰形长孔(9、9’)内,在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5)降解后产生动钉体(2)与静钉体(1)轴向伸缩间隙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早期坚强固定的微动交锁髓内钉,其特征在于动钉体(2)与静钉体(1)之间设有一连接套(11),该连接套(11)的一端与动钉体(2)或静钉体(1)螺接,另一端由一螺钉(12)连接在静钉体(1)或动钉体(2)头部的缩径(8)上,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5)设在伸进连接套(11)内的静钉体(1)或动钉体(2)与螺钉(4)尾端之间,在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5)降解后产生动钉体(2)与静钉体(1)轴向伸缩间隙H。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早期坚强固定的微动交锁髓内钉,该微动交锁髓内钉包括轴向对插的动钉体(2)和静钉体(1)以及连接其二者的导向伸缩机构组成的微动交锁髓内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伸缩机构中的轴向伸缩间隙H内设有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5),在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5)降解后产生动钉体(2)与静钉体(1)轴向伸缩间隙H。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早期坚强固定的弹性交锁髓内钉既能在骨折愈合早期提供坚强固定,又可在骨折愈合中晚期提供应力刺激,且所提供的应力刺激是逐渐加强的,因此不仅有利于骨折早期骨痂的生成,也有利于在骨折的中后期促进骨的改建和愈合,进一步提高骨折愈合效果。
文档编号A61B17/72GK2873121SQ20062005548
公开日2007年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1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日
发明者李鉴轶, 赵卫东 申请人:南方医科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