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面负压封闭治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2835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创面负压封闭治疗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系统,尤其是一种创面负压封闭治疗系统。
技术背景目前使用的负压引流技术主要有中心负压吸引、电动吸引器吸引和负压 瓶吸引。中心负压吸引装置的引流管与负压接头间不设置中间容器,不利于 观察引出物的量和性状, 一旦在被引流区内发生活动性出血而未及时发现, 则会造成严重后果。采用电动吸引器作负压引流时,为了避免电动吸引器长 时间持续运行损坏,通常是运行一段时间后停机几分钟后再启动,或者是采 用两台电动吸引器交替使用的方式,而且电动吸引器运行时噪音大。负压瓶 吸引则具有如下缺点随着引流的进行,负压瓶内的负压不断衰减,无法完 全满足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负压的要求,达不到预期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易控制负压、方便医务人 员操作、交叉感染率低的创面负压封闭治疗系统。本实用新型包括真空泵、控制器、压力传感器、储液瓶、吸附导管和医 用封闭胶带,所述真空泵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与压力传感器电连接;储 液瓶的瓶口密封连接有瓶盖,瓶盖上穿透式插置有负压气路接头,所述负压 气路接头的一端置于储液瓶内,另一端与一连接管的一端相连,连接管的另 一端与真空泵的进气口相连;瓶盖上还穿透式插置有信号连接线,储液瓶内 的信号连接线一端部连接有压力传感探头,储液瓶外的信号连接线的另一端 部与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所述吸附导管的一端穿透式插置在瓶盖上,其另一 端固定在医用封闭胶带的一侧面,在医用封闭胶带内端的吸附导管端部设置
与吸附导管连通的通孔。本实用新型易控制负压、方便医务人员操作、交叉感染率低。将带有吸 附导管的医用封闭胶带覆盖在创伤面,打开真空泵,就可进行深度清创,吸 附导管吸引出来的引出物通过储液瓶收集。由压力传感探头测量的储液瓶内 的压力转换成电信号传递给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又将该电信号传递给控 制器,控制器根据上述压力电信号控制是否启动或关闭真空泵。当储液瓶内 的压力大于某一设定值时,控制器指令真空泵启动;储液瓶内的压力小于某 一设定值时,控制器指令真空泵关闭。为了防止吸附导管对创面的负作用,防止受堵,本实用新型还在医用封 闭胶带的一侧面还设置隔离吸附层,所述吸附导管的一端位于医用封闭胶带 和隔离吸附层之间。所述隔离吸附层可以为医用纱布,也可以为海绵,或者先用医用纱面覆 盖在创伤面,再覆盖海绵,最后覆盖医用封闭胶带,并将吸附导管朝向海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真空泵的进气口和排气口分别覆盖有单 向阀,单向阀为伞状,伞状单向阀的边缘分别位于进气口和排气口外边缘的 外侧,伞状单向阀的伞柄分别与进气口和排气口的中心固接。伞状结构的单向阀减小了接触面,提高了真空泵的密封性能,加快了运 动速度,增加了进气道和排气道的流量,提高了机器的使用效率,增强了使 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而且这种结构的真空泵稳定性强、密封性好、使用效率 高,能够承受长时间持续运行,正常工作时的噪音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微型真空泵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创面负压封闭治疗系统包括微型真空泵1、控制器2、压力传感器3、储液瓶4、吸附导管5和医用封闭胶带6。所述微型真空泵1与控制器2电连接,控制器2与压力传感器3电连接。 储液瓶4的瓶口密封连接一个瓶盖4-l,在瓶盖4-l上开设三个孔。其中 一个孔紧密地穿置一只负压气路接头7,所述负压气路接头7与连接管8的 一端相连,连接管8的另一端与微型真空泵1的进气口相连;另一个孔紧密 地穿置信号连接线9,在储液瓶4内的信号连接线9的端部可连接一个压力 传感探头,在储液瓶4外的信号连接线9的另一端与压力传感器3电连接; 在第三个孔内紧密地穿置吸附导管5。上述吸附导管5的另一端固定在医用 封闭胶带6的下侧面,在医用封闭胶带6内端的吸附导管5端部设置与吸附 导管5连通的通孔。医用封闭胶带6可以用透明材料制成。在吸附导管5的 下侧依次布置有医用海绵层IO和医用纱布层11。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微型真空泵l稳定性强、密封性好、使用效率高,如 图2所示,微型真空泵1的进气口 1-1和排气口 1-2分别覆盖有单向阀1-3 和1-4,单向阀1-3和1-4为伞状,它们分别位于进气口 1-1和排气口 1-2外 边缘的外侧,伞状单向阀1-3和1-4的伞柄分别与进气口 1-1和排气口 1-2的 中心固接。
权利要求1、创面负压封闭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泵、控制器、压力传感器、储液瓶、吸附导管和医用封闭胶带,所述真空泵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与压力传感器电连接;储液瓶的瓶口密封连接有瓶盖,瓶盖上穿透式插置有负压气路接头,所述负压气路接头的一端置于储液瓶内,另一端与一连接管的一端相连,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真空泵的进气口相连;瓶盖上还穿透式插置有信号连接线,储液瓶内的信号连接线一端部连接有压力传感探头,储液瓶外的信号连接线的另一端部与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所述吸附导管的一端穿透式插置在瓶盖上,其另一端固定在医用封闭胶带的一侧面,在医用封闭胶带内端的吸附导管端部设置与吸附导管连通的通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创面负压封闭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医用 封闭胶带的一侧面还设置隔离吸附层,所述吸附导管的一端位于医用封闭胶 带和隔离吸附层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创面负压封闭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 离吸附层为医用纱布。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创面负压封闭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吸附层为海绵。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创面负压封闭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真空泵的进气口和排气口分别覆盖有单向阀,单向阀为伞状,伞状单向阀的边缘分 别位于进气口和排气口外边缘的外侧,伞状单向阀的伞柄分别与进气口和排 气口的中心固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创面负压封闭治疗系统,该治疗系统中的真空泵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与压力传感器电连接;储液瓶的瓶口密封连接有瓶盖,瓶盖上穿透式插置有负压气路接头,所述负压气路接头的一端置于储液瓶内,另一端与一连接管的一端相连,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真空泵的进气口相连;瓶盖上还穿透式插置有信号连接线,储液瓶内的信号连接线一端部连接有压力传感探头,储液瓶外的信号连接线的另一端部与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所述吸附导管的一端穿透式插置在瓶盖上,其另一端固定在医用封闭胶带的一侧面,在医用封闭胶带内端的吸附导管端部设置与吸附导管连通的通孔。本实用新型易控制负压、方便医务人员操作、交叉感染率低。
文档编号A61H7/00GK201001860SQ200620170840
公开日2008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8日
发明者凌建民, 周传亮, 王书莉, 序 程, 窦修平, 胡秋云 申请人:窦修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