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浓缩六味地黄丸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177556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浓缩六味地黄丸的制备方法
一种浓縮六味地黄丸的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浓縮六味地黄丸的制备方法。背景技术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具有滋阴补肾功能,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 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治疗的传统中成药。现有技术制备六味地 黄丸的工艺是取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和泽泻六味 药材,将牡乃皮提取乃皮酚;药渣与山茱萸(部分)、熟地黄、茯芬和泽泻 加水煎煮二次,再将滤液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35 1.40的稠膏;然后将山药 与剩余山茱萸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再将以上稠膏、细粉、丹皮酚、辅 料混匀,经制丸,干燥,打光,制得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g的浓縮丸。该药 由于原丸剂粒径小,服用数量较多,使得患者服药既麻烦又容易出现误差, 以致影响疗效。本发明将8丸改成3丸,丸径增大,丸重增加,崩解成为产品 合格的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大丸粒的浓縮六味地黄丸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控制 干丸重、丸径、浓縮液相对密度,制软材时加入乙醇或崩解剂,并改进干燥工艺, 从而解决了崩解难题。为实现以上发明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浓縮六味地黄丸的制备方法,包括 取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和泽泻六味药材,将牡丹皮提取 丹皮酚;药渣与山茱萸(部分)、熟地黄、茯苓和泽泻加水煎煮二次,后将滤液 浓縮至稠膏;将山药与剩余山茱萸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再将以上稠膏、细 粉、乃皮酚、辅料混匀,制成软材,经制丸,干燥,打光,其特征在于所述滤 液浓稠膏的相对密度在1.38-1.40/75。C,干丸重0.425g 0.445g /丸,干丸径 8. 5 9. 2mm/丸。所述制软材过程中加入占软材重量1 —2%、浓度为85-95%的乙醇或占软材重 量3-10%的下述崩解剂辅料之一羟甲基淀粉钠CMS-Na、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L-HPC、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所述千燥可以采用烘箱和振动干燥,先将烘架入热风循环烘箱内,在 55 75'C温度下干燥16-20小时;然后再真空振动干燥两次,第一次振动干 燥的蒸汽压为0.3-0.5Mpa,温度为90-95'C;第二次振动干燥的蒸汽压为 0.28-0.33Mpa,温度为80-85。C。所述干燥也可以采用微波干燥和烘箱干燥,首先将制好的药丸,入微波 干燥器内干燥,频率为9.2 10.5Hz,功率为7.5 8.5Kw,传送速度为0.7 米/分,传送带的长度为12米;然后再送入热风循环烘箱内,在65 75i:温 度下干燥16-24小时。本发明4现有技术相比①通过控制浓縮液相对密度在1. 38 1. 40/75'C之 间,"I以克服因相对密度低,浸膏量过多,造成的软材湿度过大、太软,成型后 药不成圆球型;由于软材太软,切刀切不断软材造成药丸重差偏小的缺点;也可 以避免因相对密度高造成外表裂纹深,或不成圆球型,外观不合格的问题。② 制成软材时加入乙醇,可以使软材的粘性变小,乙醇挥发后,毛细管通透 性增加,利于水分进出。当药丸在干燥时,易于水分渗出,容易干燥;同时测定 崩解时,易于水分渗透,容易崩解。加入羟甲基淀粉钠CMS-Na,遇水后,体积可膨胀200 300倍,由于自身体积 显著增大,使药丸的粘结力瓦解而崩散。③ 本发明的^燥工艺适于大丸剂型的干燥要求,解决了现有技术制大丸剂型 干燥时间延长和因提高干燥温度又产生溶散时间不合格的问题。其中采用热风循环烘箱干燥和振动干燥(带真空),可以保证药丸及时干燥,縮 短溶散时限。本发明药丸制出来后,由于体积相对较大,重量较重,如果单独用 热风循环烘箱干燥,温度不能太高,干燥时间长,并且因热风循环烘箱为常压静
态干-燥,药丸经干燥后溶散时间长;如果直接用振动干燥,药丸因本身含浸膏多, 重量大,药丸会因受热变软,振动后容易变形,造成药丸畸型。因此,本发明用 热风循环烘箱干燥,使药丸失水一部分,表面强度增大,再用振动干燥二次,由 于振动干燥为真空干燥,温度相对较低,干燥又快,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溶 散时限缩短。 ' '釆用微波干燥和热风循环烘箱干燥,通过控制微波的参数,有效保证了药丸 的含水量要求,同时保证药丸及时干燥,降低溶散时限。微波干燥的原理为药丸 内部的水分f,在微波高频电场的作用下作剧烈运动产生热能,从而达到千燥的 卜.l的,lnj吋因水分子在高频电场下巨烈运动,改变了内部结构,产生大量毛细管 通道,药丸较热风循环烘箱疏松。干燥效果与药丸内部的水分、药丸干燥的厚度、 开启微波管的数量、传送速度及传送带的长度有关。经微波干燥一次后,由于水 分减少,药丸水分约10%,如果继续用微波干燥,药丸内的水分子减少,干燥效 果不好。因此本发明利用微波一次干燥后药丸本身有一定的温度时,及时入热风 循环烘箱内,这样干燥后的效果更好。总之本发明经过对现有技术的研究改进制成每3丸相当于原生药3克的规格, 不仅药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均满足标准规定的要求,而且患者服用量减少,服用 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浓缩六味地黄丸的制备方法,按规范进行原药材的前处理,配料,制 粉和提取等。对提取的滤液浓縮至相对密度在1.38-1.40/75°C,经加入乙醇或崩 解剂,选择适当的干燥工艺,最终得到水分为5 8%,溶散时限55 120分钟,干 丸重0.425g 0.445g /丸,干丸径8. 5 9. 2mm/丸的药丸。根据《中国药典》中的六味地黄丸质量标准,虽然方中药材打粉入药量 恒定,但在提取过程中,药材每批间的差异会导致每批稠膏量的差异,进而 导致成品批间丸重有一定差异,故本专利将丸重及丸径控制在以上范围内。在制丸工艺中,制软材时加入了乙醇,以易于干燥,降低溶散时限。其中乙 醇占软材:虚量1 一2V浓度为85-95%; 本发明工艺中制软材还可以加入占软材重量3-1096的羟甲基淀粉钠CMS-Na,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或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中的一种作为崩解剂。在制备软材时,将细粉、浸膏、丹皮酚混合量,加入浓度为93 95%的乙醇, 加入量为细粉、浸膏、丹皮酚总量的1.2 1.5%,这样可以使软材的粘性变小, 乙醇挥发后,毛细管通透性增加,利于水分进出。当药丸在干燥时,易于水分渗 出,容易干燥;同时测定崩解时,易于水分渗透,容易崩解。在制备软材时,可加入羟甲基淀粉钠CMS-Na,用量为3-7%。遇水后,体积可 膨胀200 300倍,由于自身体积显著增大,使药丸的粘结力瓦解而崩散。CMS-Na 用量为3% 7%时可明显加快崩解。1% 2%时对片剂崩解的影响不明显;8% 10%反而延迟了崩解。在制备软材时,也可加入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该崩解剂辅料膨胀好, 用量为3-10%,如果用量增到20%以上,其崩解时限会延长。在制备软材时,也可加入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其用量为3-10%,浓縮 为2%。用量为5%以下的溶散时限为80分钟,用量为10%溶散时限为40分钟,用量 为20%以上的溶散时限为35分钟,故采用用量为3-10%。所述干燥为烘箱和振动干燥,首先将药丸在烘架上摊晾4小时,摊晾药 丸厚度3.5-4.0cm,然后烘架入热风循环烘箱内,在55 75'C温度下干燥16 20小时然后再振动干燥两次,第一次振动干燥的蒸汽压为0.3Mpa,温度 为95°C;第二次振动干燥的蒸汽压为0.28Mpa,温度为85'C。得到水分为5 8%,溶散时限90 120分钟的药丸。所述干燥为微波和烘箱干燥,微波干燥是将制好的药丸,入隧道式微波干燥 器内干燥,药丸摊放厚度为0.7 1.0cm,预热温度为50 55。C,干燥温度为70 8CTC,传送速度为0.7米/分,微波管开启数为9 11根,频率为9.2 10.5Hz,功 率为7.5 8.5Kw,传送带的长度为12米;得到水分为10%,溶散时限为47分钟的 药丸。然后再送入热风循环烘箱内,在65 75t:温度下干燥16 24小时,得到水 分为6.5 7. 5%,溶散时限为68 80分钟的药丸。通过以下实施例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述该实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对 本发明没有限制。 实施例l处方熟地黄320g、山茱萸(制)160g、牡丹120g、山药160g、茯苓120g、泽泻120g。制备工艺为按处方量取方中熟地黄、山茱萸、牡丹、山药、茯芬、泽泻等 九味药材,将牡乃皮提取丹皮酚;药渣与山茱萸27g、熟地黄、茯苓和泽泻加水 煎煮二次,每次两小时,滤液浓縮至密度为1.32 — 1.40的稠膏,将山药与剩余山 茱萸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再将以上稠膏、细粉、丹皮酚、辅料混匀,加入 的93%乙醇制成软材,加入乙醇的量为细粉、浸膏、丹皮酚总量的1.2%,制湿丸, 平均丸重为0.477g/丸,采用烘箱和振动干燥干燥,打光,得平均丸径8. 5mm/丸, 平均丸重为0.425g/丸的产品1000丸。本实施例中,干燥前首先将药丸在烘架上 摊晾4小时,摊晾药丸厚度3.5-4.0cm,然后烘架入热风循环烘箱内,在55 75 'C温度K r燥16 18小时;然后再振动干燥两次,第一次振动干燥的蒸汽压为 0. 3Mpa,温度为95。C;第二次振动干燥的蒸汽压为O. 28Mpa,温度为85'C。实施例2处方熟地黄320g、山茱萸(制)160g、牡丹120g、山药160g、茯苓120g、泽泻120g。制备工艺为按处方量取方中熟地黄、山茱萸、牡丹、山药、茯苓、泽泻等 九味药材,将牡丹皮提取丹皮酚;药渣与山茱萸27g、熟地黄、茯零和泽泻加水 煎煮二次,每次两小时,滤液浓縮至密度为1.32 — 1.40的稠膏,将山药与剩余山 茱萸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再将以上稠膏、细粉、丹皮酚、辅料混匀,加入 的95%乙醇制成软材,加入乙醇的量为细粉、浸膏、丹皮酚总量的1.5%,制湿丸, 平均丸重为0.483g/丸,采用微波和烘箱干燥,打光,得平均丸径9. 2mra/丸,平均 丸重为0.445g/丸的产品1000丸。本实施例中,微波干燥药丸摊放厚度为0.7 l.Ocm,预热温度为50 55。C,干燥温度为70 80'C ,传送速度为O. 7米/分;送 入热风循环烘箱内,在65 75'C温度下干燥16 24小时。实施例3
处方熟地黄320g、山茱萸(制)160g、牡丹120g、山药160g、茯苓120g、 泽泻120g。按处方量取方中熟地黄、山茱萸、牡丹、山药、茯苓、泽泻等九味药材,将 牡乃皮提取丹皮酚;药渣与山茱萸27g、熟地黄、茯苓和泽泻加水煎煮二次,每 次两小时,滤液浓縮至密度为1.32—1.40的稠膏,将山药与剩余山茱萸粉碎成细 粉,过筛,混匀;再将以上稠膏、细粉、丹皮酚、辅料混匀,加入的3%的羟甲 基淀粉钠制成软材,制湿丸平均丸重为0.480g/粒,采用微波和烘箱干燥,打光, 得平均丸径8.8mm/粒,平均丸重为0.438g/粒的产品1000丸。本实施例中,微波干 燥药丸摊放厚度为O. 7 1.0cm,预热温度为50 55",干燥温度为70 80'C;送 入热风循环烘箱内,在65 75'C温度下干燥16 24小时。实施例4处方熟地黄320g、山茱萸(制)160g、 牡丹120g、山药160g、茯苓120g、泽泻120g。按处方量取方中熟地黄、山茱萸、牡丹、山药、茯苓、泽泻等九味药材,将 牡丹皮提取丹皮酚;药渣与山茱萸27g、熟地黄、茯零和泽泻加水煎煮二次,每 次两小时,滤液浓缩至密度为1.32 — 1.40的稠膏,将山药与剩余山茱萸粉碎成细 粉,过筛,混匀;再将以上稠膏、细粉、丹皮酚、辅料混匀,加入一定量的7% 的羟甲基淀粉钠CMC-Na制成软材,制湿丸,平均丸重为0.479g/丸,采用微波和 烘箱干燥,打光,得平均丸径8.9mm/丸,平均丸重为0.435g/丸的产品1000丸。本 实施例中,微波干燥药丸摊放厚度为0.7 1.0cm,预热温度为50 55。C,干燥温 度为70 8(TC,传送速度为0.7米/分;送入热风循环烘箱内,在65 75'C温度下 干燥16 24小时。实施例5处方熟地黄320g、山茱萸(制)160g、 牡丹120g、山药160g、茯茶120g、 泽泻120g。按处方量取方中熟地黄、山茱萸、牡丹、山药、茯苓、泽泻等九味药材,将 牡乃皮提取丹皮酚;药渣与山茱萸27g、熟地黄、茯苳和泽泻加水煎煮二次,每
次两小时,滤液浓縮至密度为1.32—1.40的稠膏,将山药与剩余山茱萸粉碎成细 粉,过筛,混匀;再将以上稠膏、细粉、丹皮酚、辅料混匀,10%的低取代轻丙 基纤维素L一HPC制成软材,制湿丸,平均丸重为0.479g/丸,采用微波和烘箱干 燥,打光,得平均丸径8.7mm/丸,平均丸重为0.440g/丸的产品1000丸。本实施例 中,微波干燥药丸摊放厚度为O. 7 1. Ocm,预热温度为50 55。C ,干燥温度为70 80°C,传送速度为0.7米/分;送入热风循环烘箱内,在65 75。C温度下千燥16 24小时。实施例6处方熟地黄2560g、山茱萸(制)1280g、牡丹960g、山药1280g、茯苳960g、 泽泻960g。按处方量取方中熟地黄、山茱萸、牡丹、山药、茯苓、泽泻等九味药材,将 牡乃皮提取丹皮酚;药渣与山茱萸27g、熟地黄、茯苓和泽泻加水煎煮二次,每 次两小时,滤液浓縮至密度为1.32—1.40的稠膏,将山药与剩余山茱萸粉碎成细 粉,过筛,混匀;再将以上稠膏、细粉、丹皮酚、辅料混匀,10%的交联聚乙烯 吡咯烷酮PVPP制成软材,制湿丸,平均丸重为0.481g/丸,采用微波和烘箱干燥, 打光,得平均丸径8.9mm/丸,平均丸重为O. 443g/丸的产品1000丸。本实施例中, 微波千燥药丸摊放厚度为O. 7 1.0cm,预热温度为50 55'C,干燥温度为70 80 'C,传送速度为0.7米/分;送入热风循环烘箱内,在65 75。C温度下干燥16 24 小时。
权利要求
1、一种浓缩六味地黄丸的制备方法,包括取熟地黄、制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和泽泻六味药材,将牡丹皮提取丹皮酚;药渣与山茱萸、熟地黄、茯苓和泽泻加水煎煮二次,后将滤液浓缩至稠膏;将山药与剩余山茱萸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再将以上稠膏、细粉、丹皮酚混匀,制成软材,制丸,干燥,打光,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液稠膏的相对密度在1.38-1.40/75℃,干丸重0.425g~0.445g/丸,干丸径8.59.2mm/丸。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浓縮六味地黄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软材时 加入占软材重量1_2%、浓度为85-%%的乙醇或占软材重量3-10%的下述崩解剂 辅料之一羟甲基淀粉钠CMS-Na、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交联聚乙烯吡咯 烷酮PVPP。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浓縮六味地黄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干燥为烘箱和振动干燥,先将烘架入热风循环烘箱内,在55 75'C温度下干燥 16-20小时;然后再真空振动干燥两次,第一次振动干燥的蒸汽压为O. 3-0. 5Mpa, 温度为90-95°C;第二次振动干燥的蒸汽压为0.28-0.33Mpa,温度为80-85°C。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浓縮六味地黄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次振动干燥的蒸汽压为0.3Mpa,温度为95'C;第二次振动干燥的蒸汽压为 0. 28Mpa,温度为85。C。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浓縮六味地黄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干燥为微波干燥和烘箱干燥,首先将制好的药丸,入微波干燥器内干燥,频率为 9.2 10.5Hz,功率为7.5 8.5Kw,传送速度为O. 7米/分,传送带的长度为12米; 然后再送入热风循环烘箱内,在65 75'C温度下干燥16-24小时。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浓縮六味地黄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 干燥中药丸摊放厚度为0.7-l.Ocm,预热温度为50 55'C,干燥温度为70 80'C, 微波管丌启数为9 11根。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浓缩六味地黄丸的制备方法,包括取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和泽泻六味药材,将牡丹皮提取丹皮酚;药渣与山茱萸、熟地黄、茯苓和泽泻加水煎煮二次,后将滤液浓缩至稠膏;将山药与剩余山茱萸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再将以上稠膏、细粉、丹皮酚混匀,经制丸,干燥,打光,其特征在于滤液浓稠膏的相对密度在1.38-1.40/75℃,控制干丸重0.425g~0.445g/丸,干丸径8.5~9.2mm/丸,并在制软材时加入乙醇或崩解剂以及改进干燥工艺。本发明经过对现有技术的研究改进制成每3丸相当于原生药3克的规格,不仅药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均满足标准规定的要求,而且患者服用量减少,服用方便。
文档编号A61K47/38GK101129642SQ20071009243
公开日2008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16日
发明者卿玉玲, 吕勇均, 唐利国, 程地英, 胡红英, 顾维菊 申请人:太极集团重庆中药二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