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插入用晶状体的插入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447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眼内插入用晶状体的插入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眼内插入用晶状体插入眼内用的插入器具。该眼内插入用晶状体,用于因白内障摘出眼球晶状体后代替该眼球晶状体插入眼内,或者为了矫正屈光异常等的目的而插入眼内。
背景技术
白内障手术的主流方法是,利用人工的眼内插入用晶状体的可挠性,以将其折叠得很小的方式使其变形,把该晶状体从眼球上的切开创口插入眼内。该手术中通常采用插入器具,该插入器具用推出轴一边使装填在器具本体上的晶状体在该器具本体内移动,一边使其变形缩小,从插入到切开创口内的插入筒前端开口,把晶状体推出到眼内(见日本特开2001-104347号公报)。
该插入器具不仅用于白内障手术中,也用于视力矫正治疗等的眼内插入用晶状体的插入手术中。
在日本特开2001-104347号公报所公开的插入器具中,在对眼内插入用晶状体的光学部不施加应力的状态下,将该眼内插入用晶状体保持在该插入器具的晶状体保持部上,可以在把晶状体收容在插入器具内的状态长期地保管。手术时,用设在该插入器具上的晶状体移动机构,一边使晶状体一定程度地变形,一边用推出轴推出,使其移动到可能的位置(插入准备位置),然后,通过推出轴的操作使晶状体变小并插入眼内。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1-104347号公报公开的插入器具中,手术时,必须要经过二个阶段的操作,第一阶段的操作是用于使晶状体从晶状体保持部移动到插入准备位置的晶状体移动机构的操作,第二阶段的操作是用于把晶状体推出到眼内的推出轴的操作。因此,对于手术者来说,如果只进行推出轴的操作就可以从保管状态把晶状体推出到眼内,则更加简单,更加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眼内插入用晶状体的插入器具。该插入器具能从保管着晶状体的状态,用推出轴将晶状体顺畅地推出到眼内。
作为本发明一个方案的眼内插入用晶状体的插入器具,具有保持上述晶状体的晶状体保持部、和使上述晶状体从该晶状体保持部朝插入器具前端方向移动的推出轴;因该推出轴而移动的上述晶状体被插入到眼内。上述晶状体保持部,具有能与晶状体边缘部中相互相反侧的面相接的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当设上述边缘部中的、从上述晶状体中心看位于上述前端方向的位置为0°位置时,上述第1保持部能与上述边缘部中的、在周向两侧距上述0°位置大于45°小于70°的第1周向角度位置的后方区域相接,上述第2保持部能与上述边缘部中的、在周向两侧距上述0°位置大于上述第1周向角度的第2周向角度位置的后方区域相接。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方案是眼内插入用晶状体的插入系统,其包含上述插入器具和由该晶状体保持部保持着的眼内插入用晶状体。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特征,通过参照以下


的实施例,将会更加清楚。

图1A和图1B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眼内插入用晶状体的插入器具的俯视图及侧剖面图。
图2A和图2B是表示实施例1的插入器具的晶状体推出途中状态的俯视图及侧剖面图。
图3A是表示实施例1的插入器具中的晶状体支撑部件构造的俯视图。
图3B是表示实施例1的插入器具中的晶状体支撑部件构造的正剖面图。
图3C是表示实施例1的插入器具中的晶状体支撑部件构造的侧剖面图。
图4是将实施例1的晶状体支撑部件局部放大的剖面图。
图5A和图5B是表示实施例1的插入器具中的盖部件构造的仰视图及侧剖面图。
图6A和图6B是表示将盖部件组合到实施例1的晶状体支撑部件上的状态的俯视图及侧剖面图。
图7是比较例1的插入器具的俯视图。
图8是比较例2的插入器具的俯视图。
图9A和图9B是比较例3的插入器具的俯视图及侧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A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之眼内插入用晶状体的插入器具的俯视图,图1B表示侧剖面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把眼内插入用晶状体的推出方向称为前端方向或前端侧,把其相反侧称为后方或后端侧。另外,把在该前端侧与后端侧之间延伸的、通过保持在插入器具内的眼内插入用晶状体中心的轴,称为插入器具的中心轴,把沿着该中心轴的方向称为轴向。另外,把与该轴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把围绕轴的方向(沿着从轴向看的外周或内周方向)称为周向。
在图1A和图1B中,2是筒部件,5是安装在筒部件2前端的插入筒。由该筒部件2和插入筒5构成了本体。
在筒部件2的后部外周形成了朝径向外方延伸的凸缘部2e。该凸缘部2e是在将后述的推出轴6往前端方向推入时、操作者的手指所处的部分。
在插入筒5的后部上面形成了用于把晶状体支撑部件(第1保持部)4设置到插入筒5内的开口部,上述晶状体支撑部件4用于在插入筒5内支撑着眼内插入用晶状体(下面只称为晶状体)1。通过该上面开口部配置到晶状体支撑部件4(插入筒5)内的晶状体1,以其光学部(作为晶状体的、具有光学作用的部分)的边缘部分被该晶状体支撑部件4和晶状体按压部(第2保持部)上下夹住的方式保持着,
该晶状体按压部形成在堵住该上面开口部的盖部件3上。由晶状体支撑部件4和盖部件3的晶状体按压部构成晶状体保持部。该晶状体保持部的具体构造在后文中说明。
晶状体1,在其光学部实质上不受应力作用的状态下,被第1晶状体保持部和第2晶状体保持部保持着。这里所说的晶状体1的光学部实质上不受应力作用的状态,不只是指光学部完全不受应力作用的状态,也包含着受微小应力作用的状态。该微小应力作用的程度,是即使在保持状态下长期保管晶状体1,也不产生对插入眼内后的光学部的光学作用有影响的变形的程度。
插入筒5的前端部5b是插入眼球上的切开创口、将晶状体1送出到眼内的部分,其形状是越到前端、内径越小。如图2A和图2B(图2A是俯视图,图2B是侧剖面图)所示,借助推出轴6的推压,前端部5b使通过该前端部5b内部的晶状体1以折小的方式变形,从前端开口将该晶状体1送出到眼内。
在插入在筒部件2内的推出轴6中的、在比轴向中间部靠前端侧的部分,形成了推压轴部6e,该推压轴部6e具有能通过插入筒5的前端部5b内的细直径。在推压轴部6e的前端形成了叉状的晶状体夹持部6g。该晶状体夹持部6g从上下夹住保持在晶状体保持部上的晶状体1的光学部,将其切实地通过插入筒5推出到眼内。
另外,在推出轴6的中间部形成了圆筒部6f。该圆筒部6f从推出轴6的轴向看具有圆形剖面,其外径稍小于筒部件2的内径。在该圆筒部6f的外周安装着图未示的O形环,该O形环与筒部件2的内周面密接,形成了密封构造。在把晶状体1推出到眼内时,由于要把透明质酸水溶液等的粘弹性物质作为润滑剂注入到插入筒5和筒部件2内,该密封构造防止该润滑剂从筒部件2的后端开口漏出。
推出轴6的圆筒部6f后端侧的部分形成了D字形剖面,即,从该推出轴6的轴向看,上面是平面。图1中的6a表示具有该D形剖面的D字形切口轴部(Dカツト軸部)。
在推出轴6的后端形成了比D字形切口轴部6a、圆筒部6f朝径向外方伸出的凸缘部6c。该凸缘部6c,是为了将晶状体1插入眼内而将推出轴6朝前端方向推入操作时,操作者用手指推压的部分。筒部件2的、凸缘部2e后方的部分,具有在周向能开闭的分割构造。
该分割构造部具有开闭部2a和固定部2b。固定部2b是半圆筒状的部分,该半圆筒部分从筒部件2的凸缘部2e前端侧的部分朝后方延伸形成。在固定部2b的径向一端,通过铰链部2c连接着开闭部2a的径向一端。开闭部2a和铰链部2c一体地形成在固定部2b(即筒部件2)上。开闭部2a能以铰链部2c为中心相对于固定部2b开闭。
另外,在开闭部2a中的与铰链部2c相反的一侧,形成了锁定爪(图未示)。在固定部2b中的与铰链部2c相反的一侧,形成了能与该锁定爪卡合的锁定承接部(图未示)。当相对于固定部2b闭合开闭部2a、使锁定爪与锁定承接部卡合时,开闭部2a就以组合(结合)在固定部2b上的状态锁定住。
在开闭部2a后端的周向中央部形成了壁部2d。该壁部2d,是在将开闭部2a相对于固定部2b闭合状态的分割构造部中,用于形成具有D字形剖面的后端开口。该后端开口的形状,与推出轴6的D字形切口轴部6a的D形剖面一致,这样,可以阻止推出轴6相对于筒部件2的旋转。设在推出轴6前端的晶状体夹持部6g,以能准确地夹住晶状体1的光学部的上下面的方式被定向。这样,由于如上所述地阻止了推出轴6的旋转,所以,可以避免晶状体1的推出失误。
在推出轴6的圆筒部6f与D字形切口轴部6a的交界部,由于该D字形切口轴部6a与圆筒部6f的径向尺寸差而形成了台阶部6b。该台阶部6b从前端侧与开闭部2a的壁部2d相接,这样,阻止推出轴6朝后方从筒部件2中脱出。该止脱构造可以避免手术中推出轴6从筒部件2中脱出的问题。
下面,参照图3A至图6,说明晶状体保持部的构造。
图3A表示从上面(从通过晶状体中心O的晶状体光轴的方向)看的、组装在插入筒5内的晶状体支撑部件4的形状。图3B表示在图3A中的A~D位置剖切、从箭头方向(前端侧)看图3A所示晶状体支撑部件4及插入筒5的正剖面。图3C表示晶状体支撑部件4及插入筒5的侧剖面。图4表示在图3A中的E位置剖切、从箭头方向看的晶状体支撑部件4的一部分的剖面。
在下面的说明中,把晶状体1中的、被晶状体支撑部件4支撑侧的面(第1面)称为下面。把被后述盖部件3的晶状体按压部按压侧的面(第2面)称为上面。另外,把图3B中的上下方向作为晶状体支撑部件4的上下方向(垂直方向),把图3B中的左右方向作为晶状体支撑部件4的左右方向(水平方向)。
先说明被晶状体保持部保持着的晶状体1的构造。晶状体1,从上面看是圆形的,由具有作为晶状体功能的光学部1a、和从该光学部1a的前端侧及后端侧部分伸出的支撑部1b构成。
支撑部1b,是在该晶状体1被插入眼内后,在眼内弹性地支承光学部1a的线状部分。
在光学部1a的周围,形成了环状的、具有相互平行的上下面的边缘部1c。
如图3A所示,除了一部分外,晶状体支撑部件4形成为从上面看以中心轴CA为对称的形状。另外,如图3B所示,除了一部分外,晶状体支撑部件4形成为从正面看以包含中心轴CA、朝上下方向延伸的面(图未示)为对称的形状。
晶状体支撑部件4从插入筒5的上面开口部组装到插入筒5内。在该晶状体支撑部件4的上部形成了用于插入晶状体1的开口部4p。
在晶状体支撑部件4的下部左右,形成了作为前端侧保持部的支撑面4m、4n。该支撑面4m、4n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为内侧比外侧下降倾斜的斜面。如图3A所示,该支撑面4m、4n与圆弧区域(第1区域)1d的下面相接,从下面支撑该圆弧区域1d。该圆弧区域1d是从晶状体1的边缘部(下面称为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与剖面A对应的位置到与剖面B对应的位置之间的区域。
如图3A所示,设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从晶状体1的中心O到前端方向的位置为0°位置,则剖面A是通过从该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0°位置朝周向两侧后退第1周向角度60°的位置(下面称为60°位置)的剖面。另外,剖面B是通过从该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0°位置朝周向两侧后退第2周向角度90°的位置(下面称为90°位置)的剖面。即,支撑面4m、4n支撑着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从60°位置到90°位置之间的圆弧区域1d。
另外,剖面C是通过从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0°位置朝周向两侧后退周向角度120°的位置的剖面。另外,剖面D是通过从该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0°位置朝周向两侧后退周向角度150°的位置的剖面。另外,把夹着晶状体中心O的与0°位置相反侧的位置,称为180°位置。
在晶状体支撑部件4的左右,形成了作为后端侧保持部的支撑突起4b、4c。该支撑突起4b、4c支撑着圆弧区域(第2区域)1e。该圆弧区域1e是在由支撑面4m、4n支撑着的圆弧区域1d后方的、从135°位置到165°位置之间的区域。两支撑突起4b、4c之间的空间是推出轴6通过的空间。由于该空间仅仅是30°的角度范围,所以,也可以认为支撑突起4b、4c支撑着晶状体边缘部1c的以180°位置为中心的90°角度范围的圆弧区域。即,本实施例的晶状体支撑部件4,在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包含左右60°位置和180°位置的120°间隔的3个部位,支撑着晶状体1的光学部1a。
如图4的放大图所示,支撑突起4b具有水平面4b1、和形成在该水平面4b1后方的垂直面4b2。水平面4b1从上面看是圆弧形,与上述圆弧区域1e的下面相接,从下面支撑着该圆弧区域1e。垂直面4b2是与圆弧区域1e的外周端面相接或接近的圆弧形面,阻止晶状体1朝后方移动。另外,如图3B的剖面图D所示,支撑突起4c也同样地具有水平面4c1和垂直面4c2。
如图3B的剖面图A所示,在晶状体支撑部件4的前端侧左右,形成了作为第3保持部的垂直面4a、4d。该垂直面4a、4d与晶状体边缘部1c外周端面的60°位置、即第1周向角度方向的位置相接或接近。该垂直面4a、4d,用于在晶状体1的推出前状态阻止晶状体1向前端方向移动。
另外,如图3A所示,在晶状体支撑部件4的前端上部形成了臂4q。该臂4q在图3B的左右方向从右侧向左侧(从图3A的下侧到上侧)延伸。在该臂4q的左端形成了朝前端方向伸出的突起4r,该突起4r从下侧支撑晶状体1前端侧的支撑部1b。
在晶状体支撑部件4的后部形成了斜面4s。该斜面4s从下侧支撑晶状体1后端侧的支撑部1b,该斜面4s越到后端侧越往上(见图3C)。
下面,参照图5A和图5B(图5A是仰视图,图5B是侧剖面图),说明盖部件3上的晶状体按压部的构造。这里,把图5B中的上下方向作为晶状体支撑部件4中的上下方向(垂直方向),把图5A中的上下方向作为支撑部件4中的左右方向(水平方向)。
盖部件3堵住晶状体支撑部件4的上面开口部4q,由形成在插入筒5侧面的卡爪5e卡住。
盖部件3从上面看是以中心轴CA为对称的形状。从正面看,也是以包含中心轴CA的、朝上下方向延伸的面(图未示)为对称的形状。
在盖部件3的下面左右,形成了作为前端侧保持部的按压突起3a、3d。该按压突起3a、3d与圆弧区域(第3区域)1f相接或接近,该圆弧区域1f是晶状体边缘部1c上面中的、从0°位置朝周向两侧后退90°的90°位置到大致120°位置之间的区域。另外,还形成了作为后端侧保持部的按压突起3b、3c。该按压突起3b、3c与圆弧区域1g相接或接近,该圆弧区域1g是晶状体边缘部1c上面中的、从0°位置朝周向两侧后退135°的135°位置到165°位置之间的区域。按压突起3b、3c之间的空间是推出轴6通过的空间。
按压突起3b、3c从上面按压圆弧区域1e,该圆弧区域1e是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由设在晶状体支撑部件4上的支撑突起4b、4c从下面支撑的区域。另一方面,按压突起3b、3c从上面按压圆弧区域1f(与支撑面4m、4n相接的圆弧区域1d后方的区域),该圆弧区域1f是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不与设在晶状体支撑部件4上的支撑面4m、4n相接的区域。
图6A和图6B(图6A是俯视图,图6B是侧剖面图)表示将盖部件3组装在晶状体支撑部件4上的状态。如图6A和图6B所示,在上述构造的晶体保持部中,晶状体边缘部1c中,从60°位置到90°位置之间的圆弧区域1d由晶状体支撑部件4的支撑面4m、4n从下面支撑着,从90°位置到120°位置之间的圆弧区域1f由盖部件3的按压突起3a、3d从上面按压着。另外,从135°位置到165°位置之间的圆弧区域1e,由设在晶状体支撑部件4上的支撑突起4b、4c的水平面4b1、4c1和盖部件3的按压突起3b、3c以从上下方向夹住的方式保持着。根据这样的保持构造,晶状体1的光学部1a能保持水平状态,以不受到自重或外力等实质上的应力的状态被支撑着。
而且,由与晶状体1外周端面中的60°位置和从135°位置到165°位置的范围相接的垂直面4a、4d、4b2、4c2,阻止晶状体1朝前端方向及后方的错动。
另外,在盖部件3的按压突起3b、3c上的、按压晶状体边缘部1c部分的后方,形成了倾斜部3b1、3c1。该倾斜部3b1、3c1平行于晶状体支撑部件4的斜面4s地延伸,在其与该斜面4s之间夹住晶状体1后端侧的支撑部1b。另外,垂直面4a沿着晶状体1的前端侧支撑部1b的外侧面朝前端方向延伸。借助该垂直面4a与前端侧支撑部1b的相接、以及借助斜面4s和倾斜部3b1、3c1对后端侧支撑部1b的夹入,晶状体1的旋转被阻止。
在盖部件3上的晶状体1中心O前端侧的左右,形成了变形导引部3e。该变形导引部3e接近保持在晶状体保持部上的晶状体1的光学部1a的上面(晶状体面)。该变形导引部3e的下面具有前端侧比后端侧下降的斜面即下端面。该变形导引部3e具有如下的导引功能,即,当晶状体1被推出轴6从晶状体保持部朝前端方向推压时(晶状体1完全脱离晶状体保持部之前),该变形导引部3e与光学部1a的上面相接,将该光学部1a导引变形成为朝下的凸形状。这样,在晶状体1完全脱离了晶状体保持部后,可以用插入筒5的前端部5b顺畅地使该晶状体1变形缩小。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晶状体保持部和晶状体1推出时的动作关系。
本实施例中的晶状体保持部将晶状体1(光学部1a)保持为水平。此时晶状体1的状态是,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以中心轴CA(0°位置)为中心的120°度宽的区域,朝前端方向开放着。而且,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从上方被按压的圆弧区域1f相对于从下方被支撑的圆弧区域1d,朝后方错开。因此,当晶状体1被推出轴6施加了朝前端方向的力时,能不产生大的阻力地顺畅地使晶状体1从晶状体保持部朝前端方向移动。
另外,晶状体1借助设在盖部件3上的变形导引部3e,一边变形为朝下侧的凸形状,一边从晶状体保持部朝前端方向移动。这时,如前所述,由于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从上方被按压的圆弧区域1f相对于从下方被支撑的圆弧区域1d朝后方错开,所以,不妨碍圆弧区域1d随着该变形而朝上方的变位。因此,从晶状体保持部朝前端方向移动的晶状体1的变形也顺畅地进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将晶状体1保持在对光学部1a实质上不作用应力且可用推出轴6将晶状体1朝前端方向推出的位置。因此,可以实现使用方便的插入器具。该插入器具能保管晶状体1,同时,仅通过进行推出轴6的推入操作就可以将该晶状体1插入眼内。
另外,本实施例中,在晶状体支撑部件4和盖部件3上分别形成了在周向相互分开的若干个面或突起,这些面或突起能与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从0°位置到180°位置之间的区域相接。这样,可以实现保持构造,该保持构造能将光学部1a保持水平,并且能使晶状体1顺畅地推出及变形。
图7~图9表示与上述实施例的插入器具的晶状体保持部进行比较的、作为实验比较例的晶状体保持部的构造。在图7~图9中,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注以相同标记(比较例1)图7表示比较例1中的晶状体保持部的构造。在上述实施例中,用支撑面4m、4n支撑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从60°位置到90°位置之间的圆弧区域1d,形成了与晶状体边缘部1c外周端面中的60°位置相接或接近的垂直面4a、4d。而在本比较例1中,形成了支撑面4m’、4n’和垂直面4a’、4d’。支撑面4m’、4n’支撑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从70°位置到90°位置之间的圆弧区域。垂直面4a’、4d’与晶状体边缘部1c的外周端面中的70°位置相接或接近。
这时,与实施例(120°)相比,由于光学部1a朝前端方向开放的角度(140°)增大,所以,更加容易将晶状体1朝前端方向推出。但是,与实施例相比,晶状体边缘部1c的下面中的、由支撑面4m’、4n’支撑的区域后退了,所以,光学部1a的前端侧朝上下方向变位,不能发挥稳定地保持晶状体1的晶状体保持部的功能。
(比较例2)图8表示比较例2中的晶状体保持部的构造。
在本比较例中,形成了支撑面4m″、4n″和垂直面4a″、4d″。支撑面4m″、4n″支撑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从45°位置到90°位置之间的圆弧区域。垂直面4a″、4d″与晶状体边缘部1c外周端面中的45°位置相接或接近。
这时,虽然能稳定地保持晶状体1,但是与实施例(120°)相比,由于光学部1a朝前端方向开放的角度(90°)变窄,所以,将晶状体1朝前端方向推出时的阻力增大,不能发挥将晶状体1顺畅地送出的晶状体保持部的功能。
(比较例3)图9A和图9B(图9A是俯视图,图9B是侧剖面图)表示比较例3中的晶状体保持部的构造。
在上述实施例中,用支撑面4m、4n支撑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从60°位置到90°位置之间的圆弧区域1d,用按压突起3a、3d按压该圆弧区域1d后方(90°位置的后方)的圆弧区域1f。而在本比较例中,用实施例中没有的按压突起3f、3g来按压圆弧区域1d中的从60°位置到70°位置之间的圆弧区域。
这时,虽然能稳定地保持晶状体1,但是,当光学部1a借助变形导引部3e变形成为朝下的凸形状时,圆弧区域1d不能朝上方变位。因此,不能顺畅地进行晶状体1的推出和变形。
根据上述比较例研究的结果,支撑面4m、4n最好如上述实施例中那样支撑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60°位置后方的区域,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具体地说,只要支撑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相对于0°位置具有大于45°小于70°的周向角度的位置后方的区域即可。最好支撑相对于0°位置具有55°以上65°以下的周向角度的位置后方的区域。
另外,按压突起3a、3d最好如上述实施例那样按压晶状体边缘部1c中的90°位置后方的区域,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具体地说,也可以按压相对于0°位置具有大于80°的周向角度的位置后方的区域。最好是按压相对于0°位置具有大于85°的周向角度的位置后方的区域。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实施例,例如,使第1面朝下地将晶状体设置在晶状体保持部上,在该状态下,第1保持部在第2保持部前端侧的位置(在45°位置后方、70°位置前端侧的位置)后方的区域支撑边缘部。这样,可以使晶状体的前端侧部分不朝下方向变形地支撑晶状体。而且,在晶状体的前端侧,可以形成朝前端方向足够大的开放角度范围,所以,用推出轴可以把由晶状体保持部保持着的晶状体顺畅地推出。
另外,第2保持部按压由第1保持部支撑着的晶状体的第2面边缘部中的、第1保持部后方的区域。这样,可以切实防止晶状体相对于第1保持部上浮,同时,同使第2保持部与晶状体边缘部中的第1保持部相同区域相接时相比,可以顺畅地进行推出轴对晶状体的推出和随之产生的晶状体的变形。
另外,由于晶状体保持部保持晶状体的边缘部,所以,可以在对光学部实质上不作用应力的状态下保持晶状体,也可以长期间地保管。
上述实施例中说明的晶状体保持部构造仅仅是实施本发明的一个例子而已,只要是满足权利要求中所述条件的晶状体保持部,无论其构造如何,都包含在本发明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把与插入筒5分开制作的晶体支撑部件4,作为另外的部件组装在插入筒5内,但本发明中,也可以把该晶状体支撑部件所具有的构造或形状与插入筒形成为一体。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从光学部伸出线状支撑部形式的眼内插入用晶状体的插入器具,但本发明也适用于在光学部周围伸出板状支撑部形式的眼内插入用晶状体的插入器具。这时,在晶状体的边缘部,也可以包含该板状的支撑部。
权利要求
1.一种眼内插入用晶状体的插入器具,具有保持眼内插入用晶状体的晶状体保持部、和使上述晶状体从该晶状体保持部朝该插入器具前端方向移动的推出轴;因该推出轴而移动的上述晶状体被插入到眼内;其特征在于,上述晶状体保持部具有能与上述晶状体边缘部中相互相反侧的面相接的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当设上述边缘部中的、从上述晶状体中心看位于上述前端方向的位置为0°位置时,上述第1保持部能与上述边缘部中的、在周向两侧距上述0°位置大于45°小于70°的第1周向角度位置的后方区域相接,上述第2保持部能与上述边缘部中的、在周向两侧距上述0°位置大于上述第1周向角度的第2周向角度位置的后方区域相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器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周向角度是55°以上65°以下的角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入器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周向角度是6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器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周向角度是大于80°的角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入器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周向角度是大于85°的角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入器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周向角度是9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器具,其特征在于,上述晶状体保持部,从上述晶状体中心看,在上述第1周向角度的方向,具有与该晶状体的外周面相接的第3保持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器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保持部具有前端侧保持部和后端侧保持部,上述前端侧保持部能与上述边缘部中的、以上述第1周向角度位置为前端的第1区域相接,上述后端侧保持部能与该第1区域后方的第2区域相接;上述第2保持部至少具有能与第3区域相接的前端侧保持部,该第3区域是上述边缘部中的、上述第1区域与上述第2区域之间的区域、以上述第2周向角度位置作为前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入器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保持部具有能与上述边缘部中的上述第2区域相接的后端侧保持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器具,其特征在于,具有变形导引部,当用上述推出轴使上述晶状体从上述晶状体保持部朝上述前端方向移动时,该变形导引部将该晶状体导引变形。
11.一种眼内插入晶状体的插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记载的插入器具;由上述晶状体保持部保持着的眼内插入用晶状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眼内插入用晶状体的插入器具,该插入器具能从保管着晶状体的状态,用推出轴将晶状体顺畅地推出到眼内。该插入器具备有保持上述晶状体的晶状体保持部、和使上述晶状体从上述晶状体保持部朝着该插入器具的前端方向移动的推出轴。上述晶状体保持部具有能与晶状体边缘部中的、相互相反侧的面相接的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当设上述边缘部中的、从上述晶状体中心看位于上述前端方向的位置为0°位置时,上述第1保持部能与上述边缘部中的、在周向两侧距上述0°位置大于45°小于70°的第1周向角度位置后方的区域相接,上述第2保持部能与上述边缘部中的、在周向两侧距上述0°位置大于上述第1周向角度的第2周向角度位置后方的区域相接。
文档编号A61F2/16GK101073518SQ20071010493
公开日2007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7日
发明者菱沼泰宏, 大野健一郎, 新崎贤一, 若月充 申请人:佳能星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