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式止血敷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046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附式止血敷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用品,确切地说是用于对患者出血部位进行止血 处理的敷贴。
技术背景如何安全、有效地止血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技术和 方法的发展是推动临床医学尤其是外科学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外科领域,可靠的止血是手术患者生命安全的必要保障;其次,还可减少术区积血, 有利伤口愈合,减少感染并发症;另外,减少或避免输血,可预防某些疾 病传播;还可大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止血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科 禁区被打破,但远未使这一领域成为外科医生的自由王国,出血仍然是外 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和创伤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对大血管和软组织一般性出血均有很可靠的止血方法(如缝扎、 结扎、电凝、氩气刀等),但对实质性脏器创面出血的治疗仍然是外科领 域面临的难题。实质性脏器脆性大、血流量十分丰富(如脑、肾脏、肝脏、 脾脏),其手术创面出血既有较大的动、静脉出血,也有小血管的广泛渗 血。缝扎止血对控制其中大血管出血是必要的,但同时极易导致组织切割 破损,造成裂口出血或针眼出血;另外,缝扎止血对脏器创面广泛渗血不 仅难以奏效,而且会使被缝扎组织发生缺血,可影响脑、肾、肝等重要脏 器功能。患者凝血功能不良时,创面出血更为明显,处理难度更大,临床较
常见。目前在脑、肾、肝等实质脏器手术中,由于出血问题未能得到很好 解决,外科医生在这些区域还不能随心所欲对病变进行处理。研究人员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对部分肾切除的实质创面出血和 移植肾表面出血以及动、静脉吻合口漏血,釆用纱布、明胶海绵或速即纱覆 盖后用手指压迫,可以非常有效地控制几乎所有的出血(包括渗血和动、静 脉喷涌状出血)。在一定的范围内,压迫时间的长短往往决定止血效果好坏, 施加于创面的压力一旦去除,在受压时间足够长的渗血创面和动、静脉吻合 口表面可因牢固的血凝块形成而止血,而受压时问短的创面多数仍然出血 不止,这表明只要在出血创面上釆用某种止血材料,施加一定的压迫力量, 并维持一定的时间,就可以使绝大多数的肾脏创面或动静脉吻合口出血得 到非常有效控制。至今为止,对实质脏器创面的广泛出血采用纱条填塞、 压迫止血、术后延期抽除的方法,因其十分有效仍在紧急和危重病例中应 用,但因存在创面继发性大出血和切口感染的后顾之忧, 一般情况很少釆 用。这些事实显示,对出血创面的持续施压是各类止血材料有效发挥作用 的重要条件。根据生理止血过程的三部分作用(小血管缩血管反应;血小 板和血浆中凝血系统的激活)机制和实质脏器解剖结构特点推测,创面压 迫使脏器中不易收缩的血管血流暂停或减缓,而止血敷料有利于激活血小 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聚集成团,并形成由纤维蛋白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 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最近,美国King等报道,将用于体外的强效止血敷料进行改良,用于重度腹腔脏器损伤患者出血治疗时,结合一定时间的创面压迫,可以有效 控制大部分创面出血并挽救患者生命,显示了止血材料与创面压迫结合止 血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该止血材料并无对创面的主动贴附压迫,需要体为不可吸收成分,患者恢复后还要进行第2次剖腹探查取出止血敷料。近年,国外针对实质脏器出血的问题,在止血材料方面进行了大力投入和开发,以美国Medafor公司阿里斯泰止血粉为代表的创面止血药已经在肾脏、肝脏、脑组织等出血的临床治疗上取得一定疗效,其应用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需对创面施加一定时间、 一定强度的压迫,以促进凝血块形成,但因缺乏对创面持续压迫的能力,其止血效果大受影响,而且存在凝血块脱落,继发出血的危险。理论上,对脏器创面出血,覆盖式止血虽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可以借助人工形成的止血膜达到全面的止血效果,但需要止血膜对创面主动的强力贴附、压迫能力与其促凝血作用相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止血效果,而对创面主动的强力贴附、压迫能力则是目前国内外所有止血覆盖材料所缺乏的,是其止血效果不强的主要原因,急待解决。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附式止血敷贴。该止血敷贴具备很强的主动贴附、压迫出血创面的能力,依靠主动压迫以及内含止血成分的作用能使各类出血如创面渗血甚至静脉、动脉出血得到迅速、有效的控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釆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吸附式止血敷贴,该止血敷贴的贴合面上嵌入有多排负压吸附管, 内部穿装有通过单向阀与各排负压吸附管相连的空气抽吸管,多根空气抽 吸管汇集于同一根管道。所述负压吸附管的管口内设有嵌顿环。 所述空气抽吸管通过单向阀与负压吸附管固定连接。所述空气抽吸管通过单向阀与负压吸附管活动连接。所述负压吸附管的管口与止血敷贴的贴合面相齐平或向内缩进一定距离。所述单向阀设置在负压吸附管的顶部或侧壁上。 所述止血敷贴为填充有止血填充材料的可膨胀海绵。本发明以小口径负压吸附技术为基础结合止血材料,形成一种具有强 力自主吸附能力的新型止血敷贴,通过其产生的嵌顿、压迫以及止血材料 的促凝血作用达到对出血创面强效、可靠的止血效果,是一种可靠性高、 临床实用性强的止血敷贴。该产品可大大提高覆盖式止血材料的效能,使 覆盖式止血真正成为传统的缝扎式止血的有效补充和替代,为外科领域各 类软组织出血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强效手段,为手术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可大大提高手术治疗水平,促进外科技术的发展,适用于平、战时各种实 质脏器出血以及大面积软组织创面出血的治疗。


图l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俯视图;图4是本发明贴附于出血创面时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止血敷贴 2.负压吸附3.嵌顿环 4.单向阀5.空气抽吸管 6.出血创面如图1至图4所示,该止血敷贴l为填充有止血填充材料的可膨胀海绵, 其贴合面上嵌入有多排负压吸附管2,负压吸附管的管口与止血敷贴的贴合 面相齐平或向内缩进一定距离,管口内设有嵌顿环3,止血敷贴的内部穿装 有通过单向阀4与各排负压吸附管相连的空气抽吸管5,两者间可以是固定 或抽拔式连接,多根空气抽吸管在止血敷贴外部汇集于同一根管道。如图4所示,该产品通过负压的形成使止血敷贴能够主动的贴附于出 血创面6,创面组织被嵌入吸附管内,嵌顿环在主动吸附过程中起加强作 用,即使在部分负压吸附管内负压消失的时候仍然可以通过嵌顿效应达到 使止血敷贴贴附于创面的目的,空气抽吸管与负压吸附管的连接,可固定 也可为抽拔式结构,抽吸管拔出后由单向阀维持负压吸附管内的负压,此 设计使最后留于创面的止血敷贴不含过多的刚性结构,使止血敷贴能够平 顺的与出血创面结合,而每一根空气抽吸管与一排负压吸附管相连,使敷 贴设计结构简化,利于规模生产。使用止血敷贴的具体步骤如下1. 在实质脏器出血时,将负压吸附式止血敷贴覆盖于出血的脏器表面;2. 用抽吸装置迅速在敷贴的负压吸附管内产生负压,通过负压和负压 吸附管口的嵌顿环的作用,使止血敷贴能够主动贴附于出血的实质脏器表 面;3. 检查有无贴附不牢固的地方后将空气抽吸管拔出,留于组织创面的 仅有止血敷贴和用于主动吸附的负压吸附管4.完成以上步骤后,检查止血可靠性,修剪多余的部分止血敷贴, 完成止血过程。当然,从理论上来讲,尽管应用真空负压原理可以使物体有效贴附于 组织创面,但由于创面存在出血,应用负压装置最大的隐忧就是负压吸引 会否造成创面出血增加。对此,将负压吸附技术用于不同的组织创面出血,反复进行ioo余例次临床预实验观察,发现局部负压吸引不仅不会造成创面出血增加,反而具有止血作用,这一作用的基本原理是局部负压对组织 产生的嵌顿效应,负压越强,嵌顿效应越明显,止血作用越强。此外,与 目前非吸附式创面止血材料不同,组织创面上的血液等液体成分对负压吸 引不仅无影响,而是有助于保持吸附面的密闭性。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 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与本 发明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例如在制造材料上 可以通过多种生物材料进行生产,包括生物可吸收材料和不可吸收材料, 作为止血填充材料可以选择目前所有的止血材料进行填塞,其他材料的使 用应认为是该发明的不同材料的应用。此外,止血敷贴的形状可以根据创 面形状、大小进行调整,不同形状大小的同理设计也应视为是该发明的具 体应用种类。
权利要求
1、一种吸附式止血敷贴,其特征在于,该止血敷贴的贴合面上嵌入有多排负压吸附管,内部穿装有通过单向阀与各排负压吸附管相连的空气抽吸管,多根空气抽吸管汇集于同一根管道。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吸附式止血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 附管的管口内设有嵌顿环。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吸附式止血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抽 吸管通过单向阀与负压吸附管固定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吸附式止血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抽 吸管通过单向阀与负压吸附管活动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吸附式止血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 附管的管口与止血敷贴的贴合面相齐平或向内缩进一定距离。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吸附式止血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 设置在负压吸附管的顶部或侧壁上。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吸附式止血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血敷 贴为填充有止血填充材料的可膨胀海绵。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附式止血敷贴,该止血敷贴的贴合面上嵌入有多排负压吸附管,内部穿装有通过单向阀与各排负压吸附管相连的空气抽吸管,多根空气抽吸管汇集于同一根管道。该止血敷贴具备很强的主动贴附、压迫出血创面的能力,依靠主动压迫以及内含止血成分的作用能使各类出血如创面渗血甚至静脉、动脉出血得到迅速、有效的控制,是一种可靠性高、临床实用性强的止血敷贴。
文档编号A61F13/00GK101147712SQ20071016643
公开日2008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7日
发明者冯嘉瑜, 张艮甫, 黄赤兵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