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塞撑开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746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网塞撑开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网塞撑开器,更具体地说是临床治疗腹外疝或其他类似疾病 所用网塞撑开器,属于外科医疗器械领域。
技术背景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 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疝最多发生于腹部,腹部疝又以腹外疝居多。腹外疝 是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最早有关疝的记载约在公元前1552年。约公元前300年有疝手术记载。其后经历 过烧灼等方法治疗,直至1888年现代疝修补术之父EdoardoBssini发展了疝修补术, 发明Bssini术式。他推荐采用间断的方法把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横筋膜这一层与腹 股沟韧带的斜面拉到一块儿,并把精索放到腹外斜肌腱膜下面,该手术收到了前所未 有的临床效果,但是也存在手术后疼痛不适、复发率高的缺点。现在所有改良的疝修 补术都是源于最初的Bssini修补术。随着对腹股沟疝的认识逐步深入,科学家提出了腹股沟疝并不是单纯的机械张力 致病,胶元比例失调也是发病及手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胶元变化使腹股沟区的纤维 结缔组织薄弱和发展成腹股沟疝。使用这样已有缺陷的组织是违背最基本的外科原则。 而且,把腹横肌腱与腹股沟韧带缝合在一起,可使股环增宽而发生医源性股疝。Billroth推测"如果能生产一种合适的人工材料,组织密度像筋膜、肌腱一样坚 韧,则完全治愈疝的方法将被发现。"这种思想激励着研究人员研发了许多合成材料。 其中许多材料可以导致严重并发症,如排异、感染。Frances Usher在1958年使用了聚丙烯补片,这种补片虽然不是组织成分,但是 这种材料几乎符合Billroth提出的最佳标准,没有什么严重并发症。在1984年,Lichtenstein在普遍使用补片时又提出了对张力的要求,创造了 "无 张力疝修补术"的新概念。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中,把不在同一正常解剖位置的结构缝 合在一起,而是在整个腹股沟管底部插入一平片做加强用。这补片置入于腹股沟管底 部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并超过海氏三角以提供一个充分的补片和组织重叠。在腹内 压增加和腹外斜肌收縮时都可反压力作用于补片,从而使腹压有利于修补手术。这操作可达到治疗和预防两个目的。后一点是通过它在整个疝易发区形成对未来的机械和 代谢的副作用的防护而实现。80年代早期和卯年代Ger等人报告使用腹腔镜。现在发达国家腹股沟疝治疗以无张力疝修补术为主要手术方式。无张力疝成型术 解决了传统手术术后张力带来得疼痛、活动受限、复发率高等问题。无张力疝手术中 疝囊一般是不做高位结扎,仅回纳疝囊,疝囊的形态是存在的,Lichtenstein修补术又 为一些医生演变成新的术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腹膜前修补术,手术中要求建 立腹膜前间隙,在盲视下游离创建腹膜前间隙,有损伤腹膜前间隙血管和腹膜的危险, 造成难以止住的出血及可能发生肠梗阻等并发症,当局部组织有粘连等情况时,手术 操作更困难。2、网塞技术,该项技术手术后病人异物感明显,如缺损大,需要多个网 塞缝合在一起修补缺损,容易复发。3、 Lichtenstein修补术,当有较大直疝时,缝合 修补缺损后容易出现局部张力而造成手术后不适,另缝合过多手术后可能出现疼痛。 以上术式术后疝囊仍存在,如手术后早期发生咳嗽等腹压增高现象,容易造成疝复发。腹腔镜技术由于费用高、手术需全麻及医生培养时间长等原因,很难普及。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操作 简单的网塞撑开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网塞撑开器,由外管和内芯套接组成;外管为中空圆管,顶端向外设有与管体径 向垂直的环形边缘,管体的前端设有一窗口;内芯由导芯体、连接体和尾端组成,导 芯体顶部设有弯勾。所述外管的末端向外也设有与管体径向垂直的环形边缘,便于操作时持握和控制 内芯推进的深度。所述外管的长度为8—20厘米,直径为0.5—5厘米。 所述外管管体前端的窗口为矩形,长1一5厘米,宽0.1—1厘米。 所述外管顶端环形边缘的宽度为0.5—2厘米。 所述外管尾端环形边缘的宽度为0—2厘米,优选0.5—2厘米。 所述内芯的长度为10—25厘米。 所述内芯的直径为0.5—5厘米。 所述导芯体顶部的弯勾和尾端为任意造型结构。所述撑开器采用医用塑料制作,可以是透明或者不透明材料。使用透明材质有利 于观察和操作。本撑开器配合网塞使用,网塞采用医用材料制成,对人体安全无毒副作用。网塞 的结构为一Q型空心囊体,囊体内在顶部的中央固定有牵引线,向开口处拉牵引线, 可使囊体凸起的部分变形成为双层圆片,囊体底部开口处向设有一环形补片。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疝囊组织被用于疝修补手术步骤中,疝囊回纳后,用 撑开器把网塞置入疝囊,撑开器顶端的弯勾钩住网塞内牵引线;将外管顶端放置在腹 壁缺损处,作为支撑,回抽内芯,使网塞凸起部分变形为双层圆片嵌入内翻腹膜而封 堵内环,于外管壁上的窗口处剪断、脱离和处理牵引线,抽出内芯,移出撑开器;用 平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在于通过撑开器把网塞放入疝囊,撑开网塞后封堵内环。 作为疝修补术的一项操作,不仅不同于高位结扎疝囊,也不同于无张力修补术仅回纳 疝囊,无需游离腹膜前间隙,避免损伤腹膜前间隙血管、腹膜及腹腔内脏器组织,杜 绝了腹膜前间隙出血等,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没有锥形网塞所致手术后异物感。 修补时疝囊被利用,腹腔内脏器组织不会再进入疝囊。而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中不处 理疝囊,疝囊形态仍存在,有复发的潜在基础;Bssini手术要切开疝囊并高位结扎, 增加了操作程序,容易损伤疝内容物,结扎线可造成手术后疼痛。网塞撑开器顶部设 有一小窗口,直接与网塞线脱离,无需打结,简化操作步骤,节省手术时间。此器械 为一次性使用,并采用医用塑料制成,应用在患处外,不会造成感染。目前尚无辅助 装置放置平片方法,杜绝了手工操作。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依照本领域公知的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因此凡依照本公开 内容所作出的本领域的等同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为外管的第一种结构图。图2为外管的第二种结构图。图3为内芯的结构图。图4为网塞撑开器第一种结构的组合结构图。 图5为网塞撑开器第二种结构的组合结构图。 图6至图9为网塞撑开器的使用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参阅图1至图5所示,网塞撑开器,由外管1和内芯2套接组成;外管l为中空 圆管,顶端向外设有与管体径向垂直的环形边缘11,外管的末端向外也设有与管体径向垂直的环形边缘13 (图2),管体的前端设有一窗口 12;内芯2由导芯体21、连接 体22和尾端23组成,导芯体顶部设有弯勾211。所述外管的长度为8—20厘米,直径为0.5—5厘米。 所述外管管体前端的窗口为矩形,长1一5厘米,宽0.1—l厘米。 所述外管顶端环形边缘的宽度为0.5_2厘米。 所述外管尾端环形边缘的宽度为0_2厘米。 所述内芯的长度为10—25厘米。 所述内芯的直径为0.5—5厘米。 所述导芯体顶部的弯勾和尾端为任意造型结构。 该网塞撑开器采用医用塑料制作,可以是透明或者不透明材料。 参阅图6至图9,图中,5为腹膜,6为腹膜前间隙,7为腹壁缺损,8为腹横筋膜。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疝囊组织被用于疝修补手术步骤中,疝囊3回纳后,用撑开 器把网塞4置入疝囊3,撑开器顶端的弯勾211钩住网塞内牵引线41;将外管顶端环形边 缘ll放置在腹壁缺损处,作为支撑,回抽内芯2,使网塞凸起部分变形为双层圆片嵌入 内翻腹膜而封堵内环,于外管壁上的窗口12处剪断牵引线,抽出内芯2,移出撑开器; 用平片42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权利要求1.网塞撑开器,其特征在于由外管和内芯套接组成;外管为中空圆管,顶端向外设有与管体径向垂直的环形边缘,管体的前端设有一窗口;内芯由导芯体、连接体和尾端组成,导芯体顶部设有弯勾。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塞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末端向外也设有 与管体径向垂直的环形边缘。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网塞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长度为8—20厘 米,直径为0.5—5厘米。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塞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管体前端的窗口为矩形,长1—5厘米,宽0.1—l厘米。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塞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顶端环形边缘的宽度为0.5—2厘米。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塞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尾端环形边缘的宽度为小于2厘米。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塞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的长度为10_25厘米。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塞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的直径为0.5—5厘米。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网塞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器采用医用塑料制成,可以是透明或者不透明材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网塞撑开器,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网塞撑开器,由外管和内芯套接组成;外管为中空圆管,顶端向外设有与管体径向垂直的环形边缘,管体的前端设有一窗口;内芯由导芯体、连接体和尾端组成,导芯体顶部设有弯勾。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撑开器把网塞放入疝囊,撑开网塞后封堵内环,无需游离腹膜前间隙,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没有锥形网塞所致手术后异物感。修补时疝囊被利用,腹腔内脏器组织不会再进入疝囊。网塞撑开器顶部设有一小窗口,直接与网塞线脱离,无需打结,简化操作步骤,节省手术时间。此器械为一次性使用,并采用医用塑料制成,应用在患处外,不会造成感染。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提高了手术效率。
文档编号A61F5/01GK201164518SQ20072017353
公开日2008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30日
发明者国永生, 张仲良, 张忠涛 申请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