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549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眼内透镜(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插入眼中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
背景技术
过去在白内障手术领域中采用的一种方法涉及通过在眼组织例如角膜(巩膜)或晶状体的前嚢层部分中形成的外科手术切口取出囊内晶状体,并且一旦取出晶状体,便将用作晶状体替代物的眼内透镜通过所述切口插回并将其定位在嚢袋中。
尤其近年来,采用例如在日本专利No. 3412103或日本专利No.3420724中公开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通常,目艮内透镜如此插入到眼中,即首先将设置在工具主体末端部的插入管的末端孔口通过外科手术切口插入,然后将眼内透镜(已保持为在工具主体内紧凑变形的状态)通过插入管的末端孔口推出。通过采用这种插入工具,能够在不扩大用于取出晶状体的外科手术切口的情况下将眼内透镜插入眼中,从而减轻了外科手术操作所需的劳动,并降低了术后散光或感染的风险。
对这种类型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一个要求是极其方便的控制,使得外科医生在外科手术过程中能够以高精度始终如一地执行精细的操作。这种方便的控制是指外科医生以期望方式执行透镜的眼内插入操作的能力,并且需要眼内透镜在期望位置、以期望状态和期望速度推入和插入眼中。
为了满足该要求,例如在审定的日本专利公开No. JP-B-07-079826中 提出了这样一种插入工具,该插入工具在内部设有适于以高速将眼内透镜 推动和推进到比该透镜从插入工具中推出的位置稍稍靠前的位置的第一级 驱动机构,和适于随后以低速推动和推进眼内透镜的第二级驱动机构。根 据该插入工具,可通过用第一级驱动机构高速推进眼内透镜来缩短插入步 骤的整个过程时间,同时通过在眼内透镜从插入工具中推出时用第二级驱 动机构低速推进眼内透镜来确保精细的插入。
然而,例如在JP-B-07-079826中公开的插入工具仅仅是一种适于在接 近区域内提高柱塞元件的插入速度的设计,因此,它对于透镜插入过程本 身没有特别的优点。该插入工具不能允许外科医生以期望方式执行透镜的 眼内插入过程。具体地,外科医生需要以他或她自己选定的速度将透镜插 入眼中,而不希望在透镜即将被推出之前使得推动透镜的感知速度产生突 然变化。也就是说,为了使外科医生能够以期望方式执行透镜的眼内插入 操作,希望以恒定的压力水平工作的外科医生能够一直以恒定的速度移动 柱塞元件并且以恒定的速度将眼内透镜插入到眼中。
如果从这一点上来评价传统设计的插入工具,则尚需获得一种令人满 意的插入工具。
如前所述,眼内透镜由弹性材料制成以便在插入过程中使得外科手术 切口可更小,并且将在插入工具的插入管部段内保持为压缩(例如折叠的 或巻起的)状态的同时插入眼中。为此,当在眼内将眼内透镜从插入管部 段的末端孔口中推出时,眼内透镜将复原而基于其固有的弹性在从末端孔 口中被部分推出的过程中扩张。由于这种作用在末端孔口上的复原力,由 此产生的反作用力将沿使透镜从插入管部段中弹出的方向起作用。
为此,尽管外科医生以恒定水平的力操作柱塞元件,但由于由眼内透 镜本身的弹性产生的弹出作用,由于弹性复原力的附加作用以及眼内透镜 相对于插入管的滑动阻力的降低,抵抗柱塞元件推动的阻力将逐渐降低。 结果,眼内透镜会在外科医生意识到之前以高速推出,从而带来透镜最终弹出进入眼中的风险。这使得外科医生难以按照期望方式实现插入,并且 产生外科医生不能以期望方式完成插入过程的严重问题。
即使例如在JP-B-07-079826中公开的插入工具已被设计成在行进指定 距离之前的阶段将插入速度切换为低速,在采用以恒定的力在指定行程内 进行的插入搮作的情况下,眼内透镜在它从末端孔口中推出时以加速速率 承受降低的阻力从而眼内透镜在外科医生意识到之前飞出的趋势并未改 变。
为了解决该问题,以在美国专利No. 4765329中公开的插入工具为例, 已提出结合一巻簧并且逐渐改变柱塞元件的操作力的构想。然而,对于在 美国专利No. 4765329中公开的插入工具来说,不可避免地会增加部件的 数量和组装步骤的数量;并且除此之外,安装巻簧所需的空间将导致该插 入工具的尺寸变大并且重量增加,产生例如不便于控制的问题。因此其实 际效用较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新颖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 其具有简单的设计并且适于在整个插入步骤中以大致不变的速度推动眼内透镜。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模式将在下文中讨论。在各种模式中采 用的构成元件能以任意可能组合的形式采用。
本发明的第一模式提供了工具主体,其具有用于容纳眼内透镜的大 致管状的形状,并且包括在轴向上设置在所述工具主体的末端部段处的插 入管部段;和柱塞元件,其沿轴向从后方插入所述工具主体中并向前移动 以将所述眼内透镜插入眼中,使得所述眼内透镜伴随着所述柱塞元件在轴 向上的向前位移而经受压缩变形并通过所述插入管部段被推出,其中所述 插入管部段在其末端具有倾斜孔口 ,该倾斜孔口相对于所迷插入管部段的 中心轴线斜交地(倾斜地,on diagonal)敞开,所迷柱塞元件具有在其沿 插入所述工具主体的方向移位期间靠住所迷工具主体滑动的滑动部分,并且一阻力渐变机构设置成,通过使施加在所述滑动部分上的接触力随着所 迷眼内透镜在所述柱塞元件插入所述工具主体期间从所述倾斜孔口逐渐露 出而逐渐增大,来逐渐增大所述柱塞元件的操作阻力。
在根据该模式构造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中,能在整个眼内透镜插入过 程中以大致不变的速度推动所述眼内透镜。具体地,才艮据该才莫式,由于所 述插入管部段的末端孔口净皮限定为倾斜的倾斜孔口 ,所以所述眼内透镜将 随着柱塞元件的插入距离的增加而通过所述倾斜孔口逐渐露出。因此,可 防止眼内透镜由于其弹性而承受突然的弹射释放作用从而导致该眼内透镜 从所述末端孔口中弹出,而例如在通过垂直于插入管部段的中心轴线进行 切割来制造简单的圆形末端孔口时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此处,随着眼内透镜通过所述倾斜孔口逐渐露出,由于透镜固有的弹 性回复力的附加作用以及关于所述插入管部段的滑动阻力的降低,弹射作 用将逐渐增大。但是,在根据该模式构造的插入工具中,由于提供了适于 使施加在设于柱塞元件的滑动部分上的接触力逐渐增大的阻力渐变机构, 所以柱塞元件的操作阻力将随着眼内透镜的露出而逐渐增大,从而由所述 柱塞元件施加的弹射作用可逐渐降低。因而,可避免在外科医生意识到之 前在所述眼内透镜上施加加速弹射作用的情况,并且可在整个插入过程中 以大致恒定的速度推动所述眼内透镜。换言之,通过使用所述阻力渐变机 构,可补偿随着眼内透镜通过所述倾斜孔口露出而导致的柱塞元件操作阻 力的逐渐降低。通过结合使用所述倾斜孔口和阻力渐变机构,可在整个插 入过程中向外科医生提供大致恒定的梯:作阻力水平。于是外科医生能通过 恒定的插入力作用以恒定的速度移动柱塞元件直至完成,结果使其能够以 恒定的速度插入眼内透镜。
此外,在根据该模式构造的插入工具中,能通过简单的设计实现所述
阻力渐变才几构,即逐渐地增大作用在i殳于所述柱塞元件的滑动部分上的接 触力。由于不需要加入诸如在例如之前讨论的美国专利No. 4765329中公 开的插入工具的巻簧之类的特殊部件,所以插入工具能具有更紧凑和重量 轻的设计,从而改善其处理和控制的便易性。本发明的第二模式提供了 一种根据所述第 一模式的眼内透镜插入工 具,其中通过在所述柱塞元件的滑动部分和设在所述工具主体上并适于在 所述柱塞元件插入期间靠住所述滑动部分滑动的接触部中的至少一者上设 置相对于所述柱塞元件的插入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来构成所述阻力渐变机 构。
在根据该才莫式构造而成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中,随着所述倾斜面的高 度逐渐增大,^没置成与所述倾斜面接触的所述接触部和/或滑动部分的变形 水平也将逐渐增大。这会导致由该变形产生的弹性力的增大及由此作为反 作用力经所述倾斜面施加在所述滑动部分上的接触载荷大小的增大。此处,
由于柱塞元件的操作阻力是接触阻力,摩擦力将不会变化;只有法向力(正 交力,normal force)将发生变化。结果,柱塞元件的操作阻力逐渐增大。 这样,可通过简单的设计实现所述阻力渐变机构,而无需任何附加部件。
同时,通过利用所述滑动部分和/或接触部的弹性变形,弹性力将随着 柱塞元件的插入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大,从而作用在工具主体和所述柱塞 元件上的接触载荷可平稳地增大,并且操作阻力可平稳地变化。此外,通 过调整倾斜面以及设置成与所述倾斜面接触的滑动部分和/或接触部的形 状,可精确地调节柱塞元件的操作阻力。
本发明的第三模式提供了 一种根据所述第 一或第二模式的眼内透镜插 入工具,其中所述阻力渐变机构如此构成在所述工具主体中设置适于在
所述柱塞元件的插入过程中靠住所述滑动部分滑动的接触部;通过使所述 接触部压靠所述滑动部分在轴向上的指定纵长部段内形成适于使所述柱塞 元件产生弹性变形的偏斜区域(弯曲区域,deflection zone);以及在所述 偏斜区域内形成沿所述柱塞元件的插入方向使所述柱塞元件的截面面积逐 渐增大的截面变化部。
在根据该模式构造而成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中,随着所述柱塞元件的 截面面积在所迷偏斜区域中增大,所述偏斜区域上的垂直的反作用力(其 用作使柱塞元件偏斜的反作用力)也将逐渐变化,且因此接触部的摩擦阻 力将逐渐增大。结果,施加在滑动部分上的接触力将逐渐变大,并且柱塞元件的操作阻力将逐渐增大。这样,柱塞元件自身的偏斜反作用力可有利 地用来实现具有简单设计的阻力渐变机构。同时,通过有利地利用柱塞元 件的偏斜,摩擦阻力可随着柱塞元件的插入距离的增加而平稳地增大,并 且操作阻力可平稳地变化。
本发明的第四模式提供了 一种根据所述第 一至第三模式中任一种的眼
内透镜插入工具,其中所述插入管部段由透光部件形成;并且在所述插入 管部段中在所述倾斜孔口的轴向后方的指定位置处形成有沿所述插入管部 段的周向延伸的可见标记线。
在根据该模式构造而成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中,所述标记线可在眼内 透镜的推入过程中用作放气孔。通过这种结构,眼内透镜的推动可更平稳 地实现。此外,由于所述插入管部段由透光部件制成并且所述标记线可从 外侧看到,所以通过在适当的位置形成所迷标记线,可将所述线用作插入 过程中的标记。例如,作为形成所述标记线的指定位置,通过在所述插入 管部段插入外科手术切口时与所述外科手术切口对齐的位置形成所述标记 线,所述标记线可用作指示插入所述外科手术切口中的位置的标记。该模 式中的标记线可同时用作放气孔和插入位置两者的指示标记,或者用作这 两者中的任一者的指示标记。还可形成多个标记线。
本发明的第五模式提供了 一种根据所述第 一至第四模式中任一种的眼 内透镜插入工具,其中所述眼内透镜具有向其两侧延伸的一对支撑襻 (haptic);并且这些支撑襻被设定为面向所述工具主体的轴向,其中位 于轴向后方的支撑襻适于定位在设于所迷柱塞元件的末端部段处的凹口中。
在根据该模式构造而成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中,通过将位于柱塞元件 侧的支撑襻i殳置在形成于所述柱塞元件中的凹口内,所述支撑襻可从所述 柱塞元件和眼内透镜的主体之间脱出,使得眼内透镜的主体和柱塞元件能 彼此直接面对。由于柱塞元件由此在开始插入时可设置成与眼内透镜的主 体直接接触,所以可避免支撑襻的缠结,从而能更加可靠一致地执行插入。
本发明的第六才莫式提供了 一种根据所述第 一至第五模式中任一种的眼
10内透镜插入工具,其中所述工具主体具有设置成与所述插入管部段的基端
连通的搁置部(靠置部,resting portion );在该搁置部中形成有供所述眼
内透镜搁置的搁置面和朝所述工具主体的外侧敞开的开口;并且所述工具
主体具有盖体,所述盖体设置成覆盖所述开口,同时所述柱塞元件被所述 盖体推向所述搁置面。
在根据该模式构造而成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中,通过用盖体推动所述 柱塞元件,可有效地抑制柱塞元件的不希望的变形(尤其是从所述搁置面 的不希望的向上抬升),并且可执行更稳定的插入操作。
本发明的第七模式提供了 一种根据所述第六模式的眼内透镜插入工 具,其中在所述工具主体中位于所述搁置面的轴向前方的底面上形成有在 轴向上延伸的一对引导突出部分,并且所迷柱塞元件在这些引导突出部分 之间被引导。
在根据该模式构造而成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中,由于柱塞元件可在定 位于所述引导突出部分之间的同时在工具主体的轴向上被引导,所以可有 效地抑制柱塞元件的不希望的变形(尤其是在所述搁置面的与轴线垂直方 向上的不希望的位移),并且可执行更稳定的插入操作。
本发明的第八模式提供了 一种根据所述第 一至第七模式中任一种的眼 内透镜插入工具,其中在所述工具主体中设有适于在所述柱塞元件的插入 区域中与所述柱塞元件接触的台阶。
在根据该模式构造而成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中,由于柱塞元件与所述 台阶接触,所以在插入操作过程中能向外科医生施予受阻抑的感觉 (restraining sensation )。这种受阻抑的感觉使得外科医生能够确定眼内 透镜的当前位置,并且将促使注意手中的操作,及提醒注意从感知到所述 受阻抑的感觉时起必须要尤其小心地操作。可在所述柱塞元件的插入区域 中形成多个台阶。
本发明的第九模式提供了 一种根据所述第 一至第/V漠式中任一种的眼 内透镜插入工具,其中在供所述眼内透镜搁置的搁置面中形成有通孔,被 限定为与所述工具主体分离的部件的支承元件从外侧安装到所述搁置面上,并且通过使形成在所述支承元件上的支承部穿过所述通孔而突出到所
迷搁置面上方来构成用于支承所述眼内透镜的外周部的外周支承部;并且 在所述支承部上形成有锁扣钩(catch hook),所述锁扣钩适于锁扣在所 迷搁置面上并防止所述支承部从所述搁置面脱离且将所述支承部保持为从 所述搁置面突出的状态。
在根据该模式构造而成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中,通过向眼内透镜的外 周部提供支承,所述眼内透镜在其中央部段可被支承为不接触的状态,而 这会影响光学特性。由此可降低所述眼内透镜的中央部段受损的风险。此 外,当要将眼内透镜设置成搁置在所述搁置面上时,可通过筒单的操作将 眼内透镜安置在所述搁置面上,即移除所述支承元件,使得从所述搁置面 向上突出的外周支承部缩回到所述搁置面下方,从而允许外科医生简便地 设置所述眼内透镜。
此外,在该模式中,利用锁扣钩能可靠一致地保持支承部从所述搁置 面突出的状态,也就是支承元件安装到工具主体上的状态。尤其在该模式 中,由于锁扣钩形成在所述支承部上,所以所述支承部可与所述搁置面直 接接合,从而可降低由支承部产生的颤动,并提高眼内透镜在保持状态下 的定位稳定性。此外,通过在支承部上形成锁扣钩,能以纟艮高的空间效率 和生产效率实现用于将支承元件安装到工具主体上的锁定机构。


从下面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中可更清楚地看到本发明的上述 和/或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元件, 其中
图l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俯视图2是图1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侧视图3是图1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工具主体的俯视图4是图3的工具主体的侧视图5是图3的工具主体的前视图;图6是图3的工具主体的后视图7是图3的工具主体的局部放大俯视图8是图1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支承元件的俯视图9是图8的支承元件的侧视图IO是图1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插入管部段的俯视图11是图10的插入管部段的侧视图12是图1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柱塞的俯视图13是图12的柱塞的侧视图14是图1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15是用于解释图1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操作方式的视图; 图16是图1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轴向剖视图; 图17是图1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局部俯视图,示出了柱塞的突出端 部位置;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柱塞的俯视图; 图19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柱塞的侧视图;以及 图20是图18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首先,在图1和图2中描绘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眼内透镜插入 工具IO。插入工具10适于在工具主体12内部容纳眼内透镜14,工具主体 12具有贯穿其整个长度在其内部穿孔并且在前后端部开口的大致为管状 的形状,用作柱塞元件的柱塞16插入在工具主体12内。在本文中,"前,, 指的是柱塞16的插入(推入)方向(图1中的左向),"上"指的是图2 中的向上的方向。"左-右方向,,指的是在后> 见图中插入工具10的左-右方 向(在图l中,向上的方向是向右的,向下的方向是向左的)。
为了更详细地描述,如图3-6所示,工具主体12具有大致管状的主管 状部段18。形成在主管状部段18内部并且具有大致长圆形(矩圆形, oblong)截面的通孔20沿轴向穿过主管状部段18。与主管状部段18的延伸方向垂直地延伸的板状部22 —体地形成在主管状部段18的后端稍靠前 的位置。
平台(stage)24被设置为工具主体12中的主管状部段18的前方的搁 置部。图7描绘了平台24。在平台24内形成有宽度尺寸稍大于眼内透镜 14的主体26的直径尺寸并且在轴向上延伸的凹槽28。凹槽28在轴向上具 有比眼内透镜14的包括支撑襻30、 30在内的最大宽度尺寸(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稍大的纵长尺寸,支撑襻30、 30延伸到眼内透镜14的 两侧。
此处,凹槽28具有朝上敞开的开口 29,和形成在其基面上的搁置面 32。搁置面32由一平坦表面限定,该表面具有比眼内透镜14的最小宽度 尺寸(图1中的竖直方向上的尺寸)稍大的宽度尺寸和比眼内透镜14的最 大宽度尺寸(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的位于轴向上的纵长尺寸。 搁置面32的高度位置被设置成位于主管状部段18中的通孔20的基面的高 度位置上方;下壁部分34 (见图4)形成在主管状部段18中的通孔20的 前边缘部分并且从通孔20的基面向上延伸而与搁置面32的后边缘部分连 接。通过这种设置,凹槽28将与通孔20连通,并且凹槽28的宽度尺寸将 大致等于通孔20的宽度尺寸。用作从通孔20的上表面倾斜向前和向下延 伸的接触部的上壁部分35形成在通孔20的前边缘上方。下突壁37、 37 形成为从搁置面32的宽度方向(横向,widthwise)侧边缘向下突出。
在凹槽28的侧面(在本实施例中为右侧),被设置为盖体的盖部分 36与工具主体12 —体地形成。盖部分36形成为其轴向尺寸大致等于凹槽 28的轴向尺寸,并且其宽度尺寸稍大于凹槽28的宽度尺寸。盖部分36由 通过使平台24的上边缘向侧面(在本实施例中为右侧)延伸而形成的大致 薄板形的联接部分38联接到工具主体12。联接部分38在弯曲部分40中 最薄,弯曲部分40在工具主体12的轴向上延伸通过联接部分38的大致宽 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段,并且联接部分38适于在该弯曲部分40弯曲。由此 盖部分36可通过使联接部分38弯曲而叠置在凹槽28上方,以便覆盖开口 29。
14在盖部分36的相对面42 (被设置成与搁置面32相对的表面)上一体 地形成有一对左和右引导板部分44a、 44b,这一对引导板部分是由一对在 工具主体12的轴向上延伸的引导突出部设置而成的。这些左和右引导板部 分44a、 44b沿盖部分36的整个轴向延伸部形成,并且它们的相对面之间 的距离比凹槽28的宽度尺寸稍小。相对面42的外周边缘绕整个周边稍厚, 并且左和右引导板部分44a、 44b突出超出相对面42的外周边缘。
被设置为在工具主体12的轴向上与左和右引导板部件44a、 44b平行 延伸的引导突出部的中央引导板部分46在左和右引导板部分44a、 44b的 相对面之间的大致中央位置一体地形成在相对面42上。中央引导板部分 46具有从相对面42的厚外周边缘稍微突出的高度尺寸,并且一体地形成 为从外周边缘沿相对面42的轴向上的整个长度延伸。 一对引导突出部48、 48在相对面42的外周边缘与中央引导板部分46的轴向后边缘连接的区域 内形成在中央引导板部分46的两侧上。引导突出部48具有大致三角形的 横截面并且一体地形成为AM目对面42的外周边缘向上突出,其突出尺寸大 致等于左和右引导板部分44a、 44b的突出尺寸。
另外,在盖部分36上在与联接部分38相对的边缘上形成有锁扣件50。 在平台24上在其与盖部分36相对的边缘上形成有向外突出的突出边缘部 分52;在突出边缘部分52内在与锁扣件5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锁扣凹口 54。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平台24的搁置面32的下方可拆卸地设置有支承元 件56。如图8和9所示,支承元件56被构造成与工具主体12分离的元件, 并且由一对侧壁部分58, 58构成,这一对侧壁部分由它们的相对面之间的 联接板部分60联接。此处,将侧壁部分58的外表面分开的距离将大致等 于眼内透镜14的主体26的直径尺寸。在各个侧壁部分58的下边缘上一体 地形成有向外突出并向外张开的支脚板部分62。在俯视图中,支脚板部分 62在轴向上的中央部段具有稍稍凹入的廓形。
在各个侧壁部分58, 58的上边缘部分一体地形成有在俯视图中以大致 弓形廓形向上突出的用作支承部的第一支承部分64。在各个第一支承部分 64的上端面的外侧部段中,突出的周壁66 —体地形成为朝向支承元件56的内侧。此处,将周壁66分开的距离比眼内透镜14的主体26的直径尺寸 稍大。
在俯^L图中具有长圆形状并向上突出的用作支承部的一对笫二支承部 分68, 68—体地形成在联接板部分60的两个轴向端部。此处,第二支承 部分68的上端面的高度位置等于第一支承部分64的上端面的高度位置。 此外,在各个第二支承部分68的上表面上朝支承元件56的外侧一体地形 成有沿第二支承部分68的整个宽度向上突出的周壁70;将周壁70分开的 距离比眼内透镜14的主体26的直径尺寸稍大。另外,沿第二支承部分68 的整个宽度在其上边缘形成有稍微向外突出的锁扣钩72
具有上述构造的支承元件56适于从工具主体12的搁置面32下方连接 到搁置面32。具体地,形成在工具主体12的搁置面32中的通孔74在厚 度方向上穿过它。在俯视图中通孔74具有与第一支承部分64和第二支承 部分68类似但稍大的形状。支承元件56的第一支承部分64和第二支承部 分68将从搁置面32的下侧穿过通孔74,从而在搁置面32的上方突出。 这样,设置在第二支承部分68上的锁扣钩72将在搁置面32的上方突出并 且与搁置面32的上表面接合,从而防止第一支承部分64和第二支承部分 68脱离,并且从工具主体12的外侧将支承元件56保持为安装状态,其中 第一支承部分64和第二支承部分68在搁置面32的上方突出。在本实施例 中,锁扣钩72被包括在将支承元件56锁定到工具主体12上的锁定机构中。
此外,用作插入管部段的管嘴部分76 —体地形成在工具主体12的轴 向末端,位于平台24的前方。管嘴部分76如图10和11所示。管嘴部分 76整体上具有沿其延伸方向从基端(朝向平台24 )朝向所述末端逐渐变窄 的外廓形,并且具有沿其延伸方向贯穿其整个长度的孔78。
孔78通过朝平台24敞开的基端孔口 80与搁置面32的连接而与平台 24连通。基端孔口 80整体上具有扁平的大致椭圆形的截面,其中基面82 由平坦表面限定,而上表面具有大致弓形的廓形。此处,在孔78中形成有 由无梯级地连接到搁置面32的基面82形成的引导部分84。引导部分84 具有扁平的、大致椭圆形的截面,并且从基端孔口 80以大致不变的宽度尺寸和高度尺寸在工具主体12的轴向上延伸。
在孔78中还形成有在引导部分84前方与引导部分84连通的缩径部分 86,其具有逐渐减小的截面面积。由于基面82和上表面的宽度尺寸减小, 因此缩径部分86的截面面积朝其末端减小.在缩径部分86的后端部段的 基面82上形成有朝轴向前方逐渐向上倾斜的倾斜面88,并且该倾斜面88 在孔78的基面82上提供了 一台阶。孔78的上表面在其轴向的整个长度上 由无梯级的平坦表面限定,并且孔78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在轴向上沿其整 个长度基本上不变化。
此外,在引导部分84和缩径部分86的基面82上形成有在工具主体 12的轴向上延伸的一对引导突出部分90,基面8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段位 于所述一对引导突出部分90之间。引导突出部分90具有从基面82稍稍向 上突出并且彼此平行延伸的直线廓形,并且其轴向长度尺寸设定为使得它 们轴向上的前边缘部分定位在与倾斜面88的前侧边缘齐平的位置,而它们 轴向上的后边缘在轴向上从基端孔口 80稍微向后突出。此处,通过使形成 在倾斜面88上的引导突出部分90的轴向前边缘部段朝倾斜面88的轴向前 方稍微更高,在倾斜面88的轴向前边缘,它们将具有等于倾斜面88的高 度位置。
此外,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引导突出部分90将被布置成在工具主体 12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彼此隔开指定距离地大致平行,而基面82的宽 度方向中央位于引导突出部分90之间。使引导突出部分90分开的距离稍 大于柱塞元件的末端部分的宽度尺寸。尤其在本实施例中,它们稍大于柱 塞16的杆状部分100的宽度直径,如下文所述。
在管嘴部分76中在缩径部分86的轴向前方,形成有沿直线路径以大 致不变的截面面积延伸的末端部分92。在该末端部分92的末端边缘形成 有倾斜孔口 94。从倾斜孔口 94沿轴向向后,在末端部分92的内周面上的 指定位置形成有用作标记线的凹入线96。凹入线96由绕末端部分92的内 周面的整个圆周连续延伸并且朝末端部分92的内侧开口的槽来限定。凹入 线96在侧视图中具有倾斜廓形,使得其上部段形成在其下部段的前方,并
17且在俯视图中其上部段和下部段分别在末端部分92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尤其在本实施例中,凹入线96这样形成,使得其上部段处在倾斜孔口 94的轴向后方6 mm处的位置。本实施例中的工具主体12由可透光的部件制成,并且形成在末端部分92的内周面上的凹入线96可从外侧看到。形成在管嘴部分76的轴向末端边缘处的倾斜孔口 94由上表面比下表面更加向前延伸并且在侧视图中相对于管嘴部分76的中心轴线L倾斜的倾斜孔口限定。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前所述,包括管嘴部分76和主管状部段18在内的工具主体12是一体形成的部分;除了采用具有高的可见光透过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制造它之外,管嘴部分76和主管状部段18的平台24的周壁将制造得足够薄,使得至少容纳在工具主体12内部的眼内透镜14的外廓形可从工具主体12的外侧看到。因此,尤其对于管嘴部分76和主管状部段18的平台24的周壁来说,将优选地釆用这样的树脂成形模具,其中用于形成这些部段的模具面已被设计成具有接近镜面光洁度的高精度,以提高眼内透镜14的从外侧看去的可视性。
凹入线96的具体结构不受限制,只要其从外侧可见即可。例如,作为凹入线96的替换,也可采用由从末端部分92的内周面上稍微向外突出的肋构成的突起线;或者作为凹入线96的替换,可通过向所讨论位置的末端侧减小厚度来形成一台阶。凹入线96或突起线、台阶等也可形成在末端部分92的外周面上。在形成于末端部分92的外周面上的情况下,可设置通过印刷或其它方式着色的线来替换所述突起线。此外,凹入线96或突起线、台阶、印刷线等无需绕管嘴部分76的整个圆周形成为连续的环,它们可在所述圆周的仅仅一部分上形成。当然,所迷线不必如同在本实施例中那样相对于中心轴线倾斜。
才艮据本实施例,末端部分92由具有可见光透过性的树脂材料制成,从而正沿管嘴部分76的内侧被推动的眼内透镜14可从外侧#_看到;如所述,由于在侧视图中凹入线96相对于中心轴线倾斜,因此在该过程中,凹入线96将与眼内透镜14的末端部分的可见廓形大体一致(眼内透镜14在被推动通过管嘴部分76内部时呈巻曲状态)。因此,对于眼内透镜14在被推动通过管嘴部分76内部时的位置来说,能更容易地辨别出何时到达与凹入线96重合的位置。
上文所述的本实施例中的工具主体12被构造为由主管状部段18、平台24、盖部分36和管嘴部分76—体形成的单一元件。被构造为与工具主体12分离的元件的支承元件56从下方安装到搁置面32上。如上所述,工具主体12是透光的元件,并且即使平台24的开口 29被盖部分36覆盖,容纳在工具主体12内的眼内透镜14也可透过盖部分36被看到。
用作柱塞元件的柱塞16从具有上述结构的工具主体12的后方插入通孔20。柱塞16如图12和13所示。柱塞16为轴向长度尺寸稍大于工具主体12的轴向长度尺寸的大致杆状;并且包括一体形成的大致圆杆状的工作部分97和大致长圆形杆状的通过部分98。
工作部分97包括沿柱塞16的中心轴线延伸的大致圆杆状的杆状部分100;和向杆状部分10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延伸的薄板形式的扁平部分102。扁平部分102从杆状部分100的后端朝末端方向延伸,其宽度尺寸等于通过部分98的宽度尺寸;并且从杆状部分100的纵长方向上的大致中段开始具有尖头(pointed )部分104,尖头部分104具有朝杆状部分100的末端部分稍后方的区域逐渐减小的宽度尺寸。此处,在俯视图中尖头部分104的廓形与工具主体12的管嘴部分76中的缩径部分86的水平截面一致。
在工作部分97的轴向末端部段中形成有凹口 105。在本实施例中,凹口 105向上和朝宽度方向上的任一侧开口;在俯视图中其位于轴向后端侧的内周面相对于工作部分97的轴向倾斜延伸并且在工作部分97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展开,而其位于轴向末端側的内周面被限定为倾斜面,在俯-現图中该倾斜面在工作部分97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朝工作部分97的末端向上倾斜。
此外,在工作部分97的轴向中段内形成有用作向上突出的滑动部分的上突部106。上突部106具有与杆状部分100的宽度尺寸相等的宽度尺寸,并且在杆状部分100的轴向末端部段稍后方的位置设有锥形面108,该锥形面108是朝后方向上倾斜并且在轴向上延伸指定尺寸的倾斜面。尤其在本实施例中,锥形面108的前边缘部分在轴向上形成在与尖头部分104的前边缘相同的位置,而锥形面108的后边缘部分定位在杆状部分100的轴向后边缘部分。
通过上文可认识到,本实施例中的柱塞16从扁平部分102中的尖头部
分104的轴向前边缘部分朝轴向后边缘部分、以及从锥形面108的轴向前边缘部分朝轴向后边缘部分具有沿轴向朝后方逐渐增大的截面面积。
同时,通过部分98具有比通孔20的轴向尺寸稍大的轴向尺寸。通过部分98在其大致整体上具有大致"H"形的横截面,该横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尺寸比通孔20的宽度和高度尺寸稍小。在通过部分98的后边缘部分一体地形成有在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展开的推板111。
此夕卜,在通过部分98的轴向中段的稍前方形成有用作保持装置的锁扣部分112。在锁扣部分112上形成有钩部分116,钩部分116沿所述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伸入到在通过部分98上开出的通孔114中并且从通过部分98向上突出。随着柱塞16穿过工具主体12的主管状部段18,柱塞16的钩部分116将与沿厚度方向在主管状部段18的上表面开出的锁扣孔118相接合,由此将柱塞16保持为使得它在穿过工具主体12时相对于工具主体12定位。用于形成钩部分116和锁扣孔118的位置如此确立,即在接合状态下,工作部分97的末端部分将从工具主体12的通孔20向外突出,并且凹口 105将定位成从下方支承位于容纳在平台24中的眼内透镜14的轴向后侧的支撑襻30,这将在下文中讨论。锁扣部分112和锁扣孔118也可例如形成在插入工具10的底面或侧面上。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IO中,首先,柱塞16的末端部段将从后方插入工具主体12的主管状部段18中,并且钩部分116将被驱使与锁扣孔118接合以将它定位在初始位置。随之,如前文所述,支承元件56将从搁置面32的下方安装到工具主体12上。由此,支承元件56的第一支承部分64和第二支承部分68将保持为在搁置面32的上方向上突出。
接下来,如图14所示,眼内透镜14的主体26将被定位成搁置在第一
20支承部分64和第二支承部分68的上端面上,其中支撑襻30, 30面对工具主体12的轴向。在图14中,为了便于理解,只示出了工具主体12的相关部分、眼内透镜14、在搁置面32上方突出的第一和第二支承部分64, 68以及柱塞16的面对平台24的末端部段。在该搁置状态下,目艮内透镜14将被支承为使其主体26的外周部段处于与第一和第二支承部分64, 68接触的状态以及使其中央部段处于不与第一和第二支承部分64,68接触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支承部分64, 68被包括在外周支承部分的构造中。在该搁置状态下,在眼内透镜14中被设置成朝向工具主体12的轴向后侧的一个支撑襻30将由柱塞16的凹口 105的基面支承。此外,在柱塞16处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从搁置面32突出的第二支承部分68将被定位在柱塞16的轴向前侧(图14中的左侧)。这样,定位在柱塞16侧(图14中的右侧)的第二支承部分68将构成用于抑制柱塞16向前行进的止挡部,使得柱塞16不能向前行进,直到第二支承部分68从搁置面32上方缩回,这将在下文中描述。
此外,形成在第一支承部分64和笫二支承部分68上的周壁66、 70将从眼内透镜14的主体26朝外定位。尤其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在第一支承部分64上的周壁66将朝眼内透镜14的相对于工具主体12轴向的倾斜轴线上的任一侧定位,而形成在第二支承部分68上的周壁70将朝眼内透镜14的在工具主体12轴向上的任一侧定位。由此眼内透镜14相对于工具主体12在轴向和与轴线垂直方向上的位移水平将被限制,并且眼内透镜14将被稳定地保持。此外,在搁置于第一和第二支承部分64, 68上的状态下,眼内透镜14的主体26将被定位成与搁置面32离开指定距离,并且被支承为与搁置面32呈不接触的状态。
然后,通过使弯曲部分40弯曲而使平台24的开口 29被盖部分36覆盖来将眼内透镜14 ^L定容纳在工具主体12内。盖部分36将通过锁扣件50在锁扣凹口 54中的接合而保持为闭合状态。
眼内透镜14以上述方式容纳在插入工具10中。根据本实施例的插入工具10及容纳于其中的眼内透镜14然后将进行消毒杀菌处理等,再进行封装和运输。
在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插入工具10将眼内透镜14插入眼中时,首先,将支承元件56从工具主体12向下拉以使其与工具主体12分离。这样,支承眼内透镜14的第一和第二支承部分64, 68将从搁置面32向下收回并回缩到搁置面32下方,从而眼内透镜14现在直接搁置在搁置面32上。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搁置面32是平面,所以眼内透镜14能定位成稳定地搁置在其上;并且由于凹槽28的宽度尺寸比眼内透镜14的主体26的直径尺寸稍大,所以还可防止眼内透镜14在搁置面32上沿周向转动。
接下来,如图15所示,管嘴部分76的倾斜孔口 94被插入穿过在眼组织中开出的外科手术切口 119。此处,由于已在管嘴部分76中形成了凹入线96,所以凹入线96在确定插入位置时可用作指示器,并且可通过插入倾斜孔口 94直到凹入线96与外科手术切口 119对齐来将倾斜孔口 94定位在适当的插入位置。
接下来,在管嘴部分76插入穿过外科手术切口 119的情况下,将柱塞16的推板111推向工具主体12侧。这样,柱塞16的顶端将与搁置在搁置面32上的眼内透镜14的主体26的外周边缘接触,并且眼内透镜14将由柱塞16导向基端孔口 80。在此,朝向眼内透镜14的柱塞16侧定位的支撑襻30将靠置在柱塞16的凹口 105内,使得柱塞16的顶端沿透镜直径方向上的轴线直接面对眼内透镜14的外周面,从而避免了在主体26与柱塞16接触时支撑襻30的缠结。
此外,由于支撑襻30已被设置在柱塞16的凹口 105内,所以在眼内透镜14的主体26被柱塞16的顶端推动的过程中,支撑襻30的变形模式将被限制在一定程度。由此能防止在用柱塞16推动眼内透镜14的过程中产生问题,例如支撑襻30的未预料到的变形、支撑襻30与主体26的粘结或支撑襻30絆钩在管嘴部分76内,以及眼内透镜14的变形或转动。
尤其在本实施例中,凹口 105具有在柱塞16的上表面上沿大致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单个凹槽的形式;并且朝柱塞16的插入方向前侧安设的槽壁面由朝凹槽的孔口侧向外张开的倾斜面限定,从而眼内透镜14的支撑襻30可容易和可靠地设置在凹槽即凹口 105内。另夕卜,凹槽(即凹口 105)中的朝柱塞16的插入方向后侧安设的槽壁面由从槽基面朝槽的孔口侧大致竖直升高的竖直面限定;并且在柱塞16的推入操作期间, 一旦设置在凹口 105内的支撑襻30已由凹槽(凹口 105)前侧的倾斜面可靠地导入凹口105中,则此后可有效地防止其从凹槽(凹口 105)中移出,以便稳定地保持在凹槽(凹口 105)内。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推动眼内透镜14之前,如果需要可将适当的润滑剂注入平台24或管嘴部分76中。尤其在本实施例中,沿厚度方向贯穿盖部分36形成有注射孔120,从而在盖部分36闭合的情况下润滑剂可通过注射孔120注入。或者,润滑剂的注入也可这样实现,即,例如,通过管嘴部分76的倾斜孔口 94注入;通过打开盖部分36并从平台24的开口 29注入润滑剂;或者通过将柱塞16从工具主体12中抽回并从通孔20的后端孔口注入润滑剂。
在柱塞16的插入过程中,柱塞16的杆状部分100沿左右方向的位移量由形成在盖部分36上并位于其两侧的引导突出部48, 48限制。由此柱塞16能沿轴向稳定地插入。此外,由于中央引导板部分46和左/右引导板部分44a, 44b朝搁置面32突出,所以将限制眼内透镜14的过多的向上位移,并且眼内透镜14能在基端孔口 80内被平滑地引导。
尤其在本实施例中,上突部106形成为从柱塞16向上突出,并且锥形面108形成在上突部106的上表面上。如图16中的模式所示,在插入柱塞16的过程中,上突部106将设置成经其锥形面108与通孔20的上壁部分35滑动接触。由于锥形面108被限定为在杆状部分100的轴向上向后逐渐向上突出的倾斜面,所以随着柱塞16被向前推,与上壁部分35间的经上突部106的锥形面108施加在上突部106上的接触力将增大。这样,在本实施例中,随着柱塞16被更深入地推入工具主体12中,其将承受逐渐增大的操作阻力。在本实施例中,阻力渐变机构包括工具主体12的上壁部分35,和被推到与上壁部分35接触的上突部106的锥形面108。
另外,形成在盖部分36上的中央引导板部分46将与柱塞16的上表面接触。这将用于将柱塞16推向搁置面32,以抑制柱塞16的变形和向上的 位移,从而它可在不与搁置面32明显分离的情况下被引导,使其可被平滑 地推入基端孔口 80。
随着形成在引导部分84的基面82上的引导突出部分卯、90使主体 26的中央部段向下突出,已由柱塞16从基端孔口 80导入引导部分84的 眼内透镜14接下来将被推入缩径部分86,从而引起透镜的初始变形而成 为凹陷形状。另外,通过被保持在引导突出部分90, 90之间,柱塞16的 杆状部分100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和变形将被限制,从而柱塞16 能在轴向上被稳定地推动。
此外,随着柱塞16的顶端滑入缩径部分86,它将与形成在缩径部分 86的轴向后端部分上的倾斜面88接触,从而通过柱塞16向外科医生提供 受阻抑的感觉。因此,外科医生能辨识出柱塞16的顶端已滑入缩径部分 86,换言之,目艮内透镜14已被推入缩径部分86,并且眼内透镜14现在已 开始经受弯曲变形。
接下来,随着柱塞16被进一步推动,眼内透镜14将朝末端被引导通 过缩径部分86并且将经受弯曲变形而变成更小的尺寸,然后将^f皮导入管嘴 部分76的末端部分9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槽形的凹入线96形成在末端 部分92的内周壁上,所以凹入线96现在将用作放气孔,从而眼内透镜14 可被更平滑地推动。也就是说,使用凹入线96作为标记,通过将柱塞16 插入到使眼内透镜14的前边缘到达管嘴部分76内的凹入线96的位置,能 快速地排出管嘴部分72内的任意残余空气。
然后,通过进一步推动柱塞16,眼内透镜14将被导入管嘴部分76的 倾斜孔口 94。就此,尤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倾斜孔口 94具有偏斜的孔 口形状,所以眼内透镜14能随着柱塞16的插入行程的增大而以小的增量 露出到插入工具10的外侧。这样,由眼内透镜14的固有弹性产生的复原 力将逐渐地显现,从而降低可能导致眼内透镜14弹出的复原力突然释放的 风险。同时,眼内透镜14的抵抗柱塞16推力的阻力由于眼内透镜14在被 导入倾斜孔口 94的同时逐渐向外侧显现而导致的减小将伴随着由于如上
24所述由柱塞16施加给上突部106的接触力逐渐增大而导致的柱塞16的操 作阻力的增大,从而能向外科医生提供基本不变的操作阻力水平。至少, 在眼内透镜14开始逐渐从倾斜孔口 94露出的时刻使由阻力渐变机构引起 的操作阻力增大开始显现就足够了;例如,如本实施例中所述,操作阻力 在柱塞16的插入操作开始之后立即开始逐渐增大是可接受的。然后,眼内 透镜14将穿过倾斜孔口 94从插入工具10中被推出并插入到眼中。
尤其在本实施例中,插入操作是在位于眼内透镜14的在柱塞16插入 方向上的后侧的支撑襻30设置在形成于柱塞16顶端处的凹口 105内的情 况下执行的。因此,在凹口 105完全从倾斜孔口 94中伸出(如图17所示) 以使设置在凹口 105内的支撑襻30可完全脱离时柱塞16所处的位置被指 定为最大插入位置。由于柱塞16的通过部分98的末端面与工具主体12 的上壁和下壁部分35, 34接合,所以该最大插入位置将受限制;在本实施 例中,柱塞16的止挡机构包括这些上壁和下壁部分35, 34。该止挡机构 还将防止柱塞16从倾斜孔口 94中过多地伸出,从而提高插入操作过程中 的安全性。从上文可认识到,在本实施例中,柱塞16的插入区域具有从搁 置面32的轴向后边缘延伸到倾斜孔口 94的范围。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插入工具10中,眼内透镜14的主体26仅仅在其外 周部段由第一和第二支承部分64, 68支承,以便被支承为在搁置面32上 方且离开搁置面32的不接触状态,从而降低主体26的中央部段受损的风 险。眼内透镜14的位移将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支承部分64, 68上的周壁 66, 70限制,从而眼内透镜14可被稳定地支承并且能以很好的定位精度 搁置在搁置面32上方。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将支承元件56保持为安装到工具主体12上的 状态并且将第一和第二支承部分64, 68保持为从搁置面32上方突出的状 态的锁扣钩72与第二支承部分68 —体地形成。因此,第二支承部分68 能设置成与搁置面32直接接合且第一和第二支承部分64, 68能从搁置面 32上的指定位置精确地突出,并且有利地保持在这种突出的状态。用于将 支承元件56安装到工具主体12上的锁定机构能以很高的空间效率制成,并且在锁扣钩72已成功地从搁置面32向上突出时可施予受阻抑的感觉, 从而能确定支承元件56已被正确安装。
在使用本实施例的插入工具10时,可通过非常简单的操作、也就是使 支承元件56与工具主体12分离而将眼内透镜14安置在搁置面32上。在 本实施例的插入工具IO中,由于第一和第二支承部分64, 68如上所述地 提供了可靠一致的定位精度,所以尽管搮作非常简单,也能以很高的定位 精度将眼内透镜14安置在搁置面32上。此外,由于眼内透镜14是在平台 24的开口 29保持为被盖部分36覆盖的情况下被安置的,所以可防止眼内 透镜14从插入工具10上脱落。由于眼内透镜14与外界环境接触的可能性 降低,也提供了卫生方面的优点。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插入工具IO中,倾斜孔口 94被限定为相对于管 嘴部分76的中心轴线斜交地敞开的倾斜孔口。因此,由眼内透镜14的弹 性产生的弹射动作将渐增地表现出来,从而降低了眼内透镜14突然从倾斜 孔口 94中弹出的风险。
另夕卜,在本实施例中,用于逐渐增大柱塞16的施加在上突部106上的 接触力的阻力渐变机构包括工具主体12的上壁部分35,和柱塞16的设置 成抵靠接触上壁部分35的锥形面108;并且所述阻力渐变机构被设计成使 得柱塞16的操作阻力随着柱塞16向前插入而增大。由此能避免出现在外 科医生意识到之前对眼内透镜14施加加速弹射作用的情况;并且在整个插 入过程中能以大致恒定的速度推动眼内透镜14。
具体地,由于倾斜孔口 94的倾斜形状,已被导入倾斜孔口 94的眼内 透镜14将逐渐地露出,并且由透镜本身的弹性产生的弹射作用将逐渐增 加。换言之,当眼内透镜14被导入倾斜孔口 94时,眼内透镜14的抵抗柱 塞16推力的阻力将逐渐减小。尽管如此,如果外科医生以恒定水平的力操 作柱塞16,则存在对眼内透镜14施予加速弹射作用的风险,从而导致眼 内透镜14弹出。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阻力渐变机构,柱塞16 的操作阻力能随着眼内透镜14逐渐从倾斜孔口 94露出而逐渐增大。因此, 通过由于倾斜孔口 94导致的抵抗柱塞16推力的阻力的逐渐减小和由于所述阻力渐变机构导致的柱塞16的操作阻力的逐渐增大的结合,能首次向柱 塞16施加大致恒定的操作阻力,使得外科医生能以期望方式以大致不变的 速度执行透镜的眼内插入操作。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构造而成的插入工具10中,所述阻力渐变机构 具有由工具主体12的上壁部分35和柱塞16的锥形面108构成的简单构造, 从而可减轻插入工具10的重量,并且能提高处理和控制插入工具10的便 易性。
尽管在本文中已根据单个优选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该实施例 仅仅是示例性的,本文所公开的具体内容不应当以任意方式被解释为限制 性的。
例如,用于逐渐增大柱塞元件的操作阻力的阻力渐变机构的具体结构 不限于在前述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那一种。图18和19描绘了本发明第二 实施例中的用作柱塞元件的柱塞130。在该实施例中,只有柱塞元件的形 状与第一实施例中不同,因此仅示出了柱塞130。在下面的描述中,与在 前述第 一 实施例中基本上相同的元件将采用类似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 说明。
柱塞130的锥形面在轴向上具有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中的柱塞16的锥形 面108不同的长度尺寸。具体地,形成为从柱塞130的杆状部分100的上 表面突出的锥形面132被如此限定,即其轴向前边缘部分位于扁平部分102 的尖头部分104的后边缘部分的稍后方,而其轴向后边缘部分位于其轴向 前边缘部分的稍后方。这样,柱塞130的锥形面132与第一实施例的柱塞 16的锥形面108相比将具有明显较小的轴向长度尺寸,并且将具有更陵的 倾斜角度。从锥形面132的后边缘部分起在工作部分97的后边缘部分形成 有以不变的高度尺寸在轴向上延伸的平直部分134。这样,本实施例中的 柱塞130将从扁平部分102中的尖头部分104的轴向前边缘部分到轴向后 边缘部分以及从锥形面132的轴向前边缘部分到轴向后边缘部分在轴向上 朝后方具有逐渐增大的横截面。
该结构的柱塞130将^皮插入到结构与在前述第一实施例中类似的工具璇存槑涔︾24/25椤典富浣 2涓€傚鍥 0涓殑妯″瀷鎵€绀猴紝褰撴湰瀹炴柦渚嬬殑鏌卞130琚帹鍏ユ椂锛屾潌鐘堕儴鍒 00鐨勫熀闈 33鐨勬湯绔儴鍒嗗皢棣栧厛涓庡紩瀵肩獊鍑洪儴鍒 0婊戝姩鎺ヨЕ鑰屼骇鐢熷悜涓婄殑浣嶇Щ銆傞殢鐫€鏌卞130琚繘涓€姝ユ帹鍏ワ紝鏌卞130鐨勪笂绐侀儴106灏嗛€氳繃鍏堕敟褰㈤潰132瀹氫綅鎴愪笌褰㈡垚鍦ㄥ伐鍏蜂富浣 2鐨勯€氬瓟20鐨勫墠绔潰涓婄殑涓婂閮ㄥ垎35婊戝姩鎺ヨЕ锛屽苟涓旀煴濉 30灏嗗湪涓婂閮ㄥ垎35鐨勪綔鐢ㄤ笅鍚戜笅绉讳綅銆傜敱姝ゅ熀闈 33鍜屼笂绐侀儴106灏嗚寮曞绐佸嚭閮ㄥ垎90鍜屼笂澹侀儴鍒 5闄愬埗锛屽苟涓斿湪寮曞绐佸嚭閮ㄥ垎90鍜屼笂澹侀儴鍒 5涔嬮棿锛屾煴濉 30鏁翠綋涓婂皢鎵垮彈寮规€у彉褰㈣€屽浜庡悜涓婂嚬闄峰亸鏂欑殑鐘舵€併€傚湪鏈疄鏂戒緥涓紝鏌卞130鐨勬潌鐘堕儴鍒 00鐨勪笂绐侀儴106鍜屽熀闈 33鏋勬垚婊戝姩閮ㄥ垎锛岃€岃缃垚涓庡畠浠帴瑙︾殑寮曞绐佸嚭閮ㄥ垎90鍜屼笂澹侀儴鍒 5鏋勬垚鎺ヨЕ閮ㄥ垎銆傚湪寮曞绐佸嚭閮ㄥ垎90鍜屼笂澹侀儴鍒 5涔嬮棿褰㈡垚鏈夊亸鏂欏尯鍩 35銆
姝ゅ锛屽皷澶撮儴鍒 04缁欎簣鏌卞130鏈濆悗鏂瑰澶х殑瀹藉害灏哄锛岃€岄敟褰㈤潰132缁欎簣鍏舵湞鍚庢柟澧炲ぇ鐨勯珮搴﹀昂瀵搞€傜敱姝ゅ湪鏌卞130鐨勮酱鍚戜笂鐨勪腑闂撮儴娈靛舰鎴愬寘鎷皷澶撮儴鍒 04鍜屽€炬枡闈 32鐨勬埅闈㈠彉鍖栭儴锛涢殢鐫€鏌卞130琚帹鍏ワ紝鏌卞130鐨勮缃湪鍋忔枡鍖哄煙135鍐呯殑澶ф埅闈㈢Н閮ㄦ灏嗗彉寰楁洿闀裤€傜粨鏋滐紝鍋忔枡鍙嶄綔鐢ㄥ姏灏嗗澶э紝浣滀负鍋忔枡鍙嶄綔鐢ㄥ姏浣滅敤鍦ㄥ紩瀵肩獊鍑洪儴鍒 0鍜屼笂澹侀儴鍒 5涓婄殑绔栫洿鍙嶄綔鐢ㄥ姏姘村钩灏嗛€愭笎鍙樺寲锛屼粠鑰屽熀闈 33鍜屼笂绐侀儴106鐩稿浜庡紩瀵肩獊鍑洪儴鍒 0鍜屼笂澹侀儴鍒 5鐨勬懇鎿﹂樆鍔涘皢涓庝箣鐩稿叧鍦伴€愭笎澧炲ぇ銆傝繖鏍凤紝鏌卞130鐨勬搷浣滈樆鍔涘皢閫愭笎澧炲ぇ銆傚洜姝わ紝鍦ㄦ湰瀹炴柦渚嬩腑锛屾墍杩伴樆鍔涙笎鍙樻満鏋勫寘鎷綔涓烘帴瑙﹂儴鍒嗙殑寮曞绐佸嚭閮ㄥ垎90鍜屼笂澹侀儴鍒 5锛涘亸鏂欏尯鍩 35锛涘拰鏋勬垚鏌卞130鐨勬埅闈㈠彉鍖栭儴鐨勫皷澶撮儴鍒 04鍜岄敟褰㈤潰132.
灏界鍓嶈堪绗竴鍜岀浜屽疄鏂戒緥涓殑褰㈡垚鍦ㄦ煴濉 6,130涓婄殑閿ュ舰闈 08,132鍧囬兘鍏锋湁鎭掑畾鐨勫€捐锛屼絾渚嬪杩欎簺閿ュ舰闈 08,132鐨勫€捐娌挎煴濉 6,130鐨勮酱鍚戞敼鍙樹篃鏄彲鎺ュ彈鐨勩€傝繖鏍凤紝缁忕敱閿ュ舰闈 08,132鏂藉姞鍒颁笂绐侀儴106涓婄殑鎺ヨЕ鍔涘彲琚洿楂樼▼搴﹀湴璋冭妭锛屽苟涓旀煴濉 6,130鐨勬搷浣滈樆鍔涘彲琚洿楂樼▼搴﹀湴璋冭妭銆
姝ゅ锛岃繕鍙悜宸ュ叿涓讳綋12鎻愪緵閫備簬涓庢煴濉炲厓浠剁殑婊戝姩閮ㄥ垎婊戝姩鎺ヨЕ鐨勫€炬枡闈€備緥濡傦紝鍙笉褰㈡垚閿ュ舰闈 08锛岃€屽湪涓婄獊閮 06鐨勮酱鍚戝墠绔潰涓婂舰<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9</formula>
权利要求
1、一种眼内透镜插入工具(10),包括工具主体(12),该工具主体具有用于容纳眼内透镜(14)的大致管状的形状,并且包括在轴向上设置在所述工具主体(12)的末端部段处的插入管部段(76);和柱塞元件(16),该柱塞元件沿轴向从后方插入所述工具主体(12)中并向前移动以将所述眼内透镜(14)插入眼中,使得所述眼内透镜(14)伴随着所述柱塞元件(16)在轴向上的向前位移而经受压缩变形,并通过所述插入管部段(76)被推出,其中所述插入管部段(76)在其末端具有倾斜孔口(94),该倾斜孔口相对于所述插入管部段(76)的中心轴线斜交地敞开,所述柱塞元件(16)具有在其沿插入所述工具主体(12)的方向移位期间靠住所述工具主体滑动的滑动部分(106),并且阻力渐变机构(35,108)设置成,通过使施加在所述滑动部分(106)上的接触力随着所述眼内透镜(14)在所述柱塞元件(16)插入所述工具主体(12)期间从所述倾斜孔口(94)逐渐露出而逐渐增大,来逐渐增大所述柱塞元件(16)的操作阻力。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10),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所述柱塞元件(16)的滑动部分(106)和设在所述工具主体(12) 上并适于在所述柱塞元件(16 )插入期间靠住所述滑动部分(106 )滑动的 接触部(35)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相对于所述柱塞元件(16)的插入方向 倾斜的倾斜面(108)来构成所述阻力渐变机构(35, 108)。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10 ),其特征在 于,所述阻力渐变机构(35, 108)如此构成在所述工具主体(12)中设 置适于在所述柱塞元件(16 )的插入过程中靠住所述滑动部分(106 )滑动 的接触部(35);通过使所述接触部(35)压靠所述滑动部分(106)在轴 向上的指定纵长部段内形成适于使所述柱塞元件(16)产生弹性变形的偏斜区域(135 );以及在所述偏斜区域(135 )内形成沿所述柱塞元件(16 ) 的插入方向使所述柱塞元件(16 )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的截面变化部(104, 132)。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10 ),其特征在 于,所述插入管部段(76)由透光部件形成;并且在所述插入管部段(76 ) 中在所述倾斜孔口 (94)的轴向后方的指定位置处形成有沿所述插入管部 段(76)的周向延伸的可见标记线(96)。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10 ),其特征在 于,所述眼内透镜(14)具有向其两侧延伸的一对支撑襻(30, 30);并 且所述支撑襻(30, 30)被设定为面向所述工具主体(12)的轴向,其中 位于轴向后方的支撑襻(30)适于定位在设于所述柱塞元件(16)的末端 部段处的凹口 (105)中。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10 ),其特征在 于,所述工具主体(12)具有设置成与所述插入管部段(76)的基端连通 的搁置部(24),该搁置部(24)具有供所述眼内透镜(14)搁置的搁置 面(32)和朝所述工具主体(12)的外侧敞开的开口 (29);并且所述工 具主体(12)具有盖体(36),所述盖体设置成覆盖所述开口 (29),同 时所述柱塞元件(16)被所述盖体(36)推向所述搁置面(32)。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工具主体(12)中位于所述搁置面(32)的轴向前方的底面上形成 有在轴向上延伸的一对引导突出部分(90),并且所述柱塞元件(16)在 所述引导突出部分(90)之间被引导。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10 ),其特征在 于,在所述工具主体(12)中设有适于在所述柱塞元件(16)的插入区域 中与所述柱塞元件(16)接触的台阶(88)。
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10 ),其特征在 于,在供所述眼内透镜(14)搁置的搁置面(32)中形成有通孔(74), 被限定为与所述工具主体(12)分离的部件的支承元件(56)从外侧安装到所述搁置面上,并且通过使形成在所述支承元件(56)上的支承部(64, 68)穿过所述通孔(74)而突出到所述搁置面(32)上方来构成用于支承 所述眼内透镜(14)的外周部的外周支承部;并且在所述支承部(64, 68) 上形成有锁扣钩(72),所述锁扣钩适于锁扣在所述搁置面(32)上并防 止所述支承部(64, 68)从所述搁置面(32)脱离且将所述支承部(64, 68)保持为从所述搁置面(32)突出的状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眼内透镜插入工具(10),其具有用于容纳眼内透镜(14)的工具主体(12),并且适于通过用柱塞元件(16)使眼内透镜在轴向向前方向上移位而将透镜插入眼中,以及通过设置在工具主体轴向末端的插入管部段(76)将透镜推出。插入管部段(76)具有与其中心轴线斜交地敞开的倾斜孔口(94)。柱塞元件(16)具有在其沿插入工具主体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靠住工具主体滑动的滑动部分(106)。阻力渐变机构(35,108)设置成,通过使施加在滑动部分(106)上的接触力随着透镜(14)在柱塞元件插入工具主体(12)期间从倾斜孔口(94)逐渐露出而逐渐增大,来逐渐增大柱塞元件(16)的操作阻力。
文档编号A61F9/007GK101467925SQ20081018502
公开日2009年7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8日
发明者田中雅良 申请人:美你康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