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湿热的通用方剂(湿热解毒剂和湿热燥湿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8851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湿热的通用方剂(湿热解毒剂和湿热燥湿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治疗湿热的通用方剂是“湿热解毒剂和湿热燥湿剂”两种类型方药的合称。遵循 中医基本理论和反复临床实践,切合当前医药对湿热所致多种疾病治疗的不足,严格配伍 而成。无论急性湿热病或慢性湿热病,皆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两大病机,因此,配制了“湿 热解毒剂”主治热重于湿之湿热病,配制了 “湿热燥湿剂”主治湿重于热之湿热病两种类型 药剂。“湿热解毒剂”和“湿热燥湿剂”是治疗急性湿热病和慢性湿热病至始至终全过程的 两种类型药剂。属中医药技术专治湿热(邪)为病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中西医药的不断发展,各种型剂的广泛应用,对各种疾病的防治取得了丰硕 成果。但目前对湿热所致的高烧、大热或低烧、无热,或反恶寒;头闷重胀痛(前额及两侧太 阳穴);口渴或渴而不欲饮;无汗或大汗淋漓不止,或“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口苦或口淡无 味,食少,严重者数天不食或呕吐不止。或脘腹痞满、胀闷,小便短黄,大便不调等。即温病 学中暑温、伏暑、湿温等急性湿热病及长期头闷胀不舒(前额及两侧太阳穴),口苦或口淡 无味,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慢性湿热病。这类疾病有似感冒,但非感冒之一汗即散;又似实 热病,但非实热之一清即消。湿热病开始用抗生素及配伍相应之解热消炎镇痛药,口服、打 针、输液等多种治法,有效而不持久,急性期上述诸种治法无效。服用“湿热通”,可转危为 安,连服数剂,直至彻底康复。“湿热通”是用于治疗湿热(邪)深入、蕴结于体内而致多种病证的通用方剂,简称“湿热通”。湿邪致病有两个途径,即外湿与内湿。外湿,多因冒雨涉水,或久居潮湿之地,或 工作环境潮湿等,湿邪由外而入。外湿侵入人体,常先困脾。内湿是脏腑功能失调,脾的运 化功能减退,脾不运湿,反为湿困,病理代谢产物(水湿)不能正常运行、输布、代谢而排出 体外,停滞于脾。外湿与内湿相合,困之于脾。故说“诸湿胀满,皆属于脾”。内湿之体常感 外湿。暑温、湿温、伏暑等急性湿热病,常外湿与内湿合而为病。湿为有形之邪,阻滞气机, 则脘腹痞满胀闷;湿热内盛,充斥三焦,正邪分争,则高烧、大热、大汗淋漓不止,湿热留恋不 解,则“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脾开窍于口,湿邪困脾,运化失司,浊气不降而上逆,故口苦或 口淡无味,食少,严重者数天不食,甚则呕吐不止;湿热熏蒸,热蒸头胀、头痛;湿蔽清阳,则 头痛、头重(前额及两侧太阳穴)。慢性湿热病,长期头闷胀不舒,口苦或口淡无味,食欲不 振,消瘦乏力等,为湿热(邪)长期困脾所致。无论急性湿热病或慢性湿热病,皆为湿热困脾 所致的各种表现(症状)。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只能抑制或杀死病菌,而不能将其湿热病 毒之邪排出体外,故有效而不持久,严重时无效。危急时刻,部分患者因抢救无效而失去了 生命;部分患者通过中西医药抢救,把生命挽救了回来,可很多患者留下长期慢性湿热病。历代医家,通过反复临床实践,对湿热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明清时代,吴鞠 通遵循叶天士的临床实践,写成了 “温病条辨”,给后世对温热病的诊治刻下了 “样板”,为祖 国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此书条文,方剂繁多,药味加减繁杂,多半在症状上做 文章,学起来费时费神,临床也难掌握运用。很多医家对此书进行了争论、指责,但都是在枝节上争论不休,没有多大临床意义,有很多医生对“温病条辨”倒背如流,但一接触临床便 手忙脚乱,乱整一通。尤其是暑温、伏署、湿温等急性湿热病,瞬时万变,“如茧抽丝,层出不 穷”,病程长而缠绵难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但“温病条辨”是一部成功医学巨著,有“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源,它为治疗温热病开辟了先河,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成为学医者必 修课。应“去粗取精”,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融会贯通。

发明内容
一部“温病条辨”,将一切温热病分为湿热与燥热两大类型。暑温、伏暑、湿温等为 湿热(潮湿而热)类型,但其中也有燥热病例;风温、春温、秋燥、冬温等为燥热(干燥而热) 类型,但其中也有湿热病例。湿热类型中又有热重于湿之暑温、伏暑和湿重于热之湿温两大 病机。这是指急性湿热病。长期头闷胀不舒(前额及两侧太阳穴),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 慢性湿热病,也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之别。急性湿热病和慢性湿热病,统称湿热病。“湿热 通”就是专治急性湿热病和慢性湿热病之通用方剂。中医理论早就告诉我们“治病必求于本”。因此本医药处方是因“证”而立,因“证” 而设,不是随“症”而变。(备注证和症是有区别的)。本证的基本病机是湿热困脾,只要 将湿热病毒之邪在药力作用下,化为汗液和尿液彻底排出体外,其湿热所致的多种“症状” 才自然消失。“症状”,是病邪深伏体内而表现于外的现象,它可以反映真实病邪,只作分析 疾病的依据,“通过现象看本质”,不可见“症”治“症”。如果只在“症状”上纠缠不休头痛 医头,脚痛医脚;有汗有热加止汗药、清热药;无热无汗加发汗解表药、去清热泻火药等。只 看表面现象,不去研究疾病本质,就会被疾病假象所迷惑,出现失治或误治,轻则延误病机, 甚则变证蜂起,后果不堪设想。燥热与湿热如何识别呢?所谓燥热,既干燥又有热;所谓湿热,既潮湿(水湿过 盛)又有热。两者皆有热,只有干与湿之别。干燥,就是缺少水分,如皮肤干燥,大便干结, 舌红干燥少津等;湿就是水分过盛有余,如面色黄胖、水肿,咳嗽痰多清稀,舌面水滑等。燥 热与湿热表现虽多种多样,较简便识别方法是舌面干燥与水滑。燥与湿的识别特点是舌红 少苔或无苔干燥少津或无津,无论苔色如何,皆为燥热类型;舌苔浊腻水滑,无论苔色如何, 皆为湿热类型(包括寒湿)。临床观察验证,较为可靠。口味,也是识别湿热病的重要依据。无论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皆为湿热困脾。因 脾开窍于口,无论肝胆湿热,脾胃湿热,大肠湿热,或膀胱湿热;无论急性湿热或慢性湿热, 皆可导致脾失运化,出现口味的改变,影响食欲的纳入。口苦或口淡无昧,食欲减退,是湿热 病的常见症状;严重者可致数天不食,甚至呕吐不止。去年(2007年)我地猪瘟大流行,称 为“难儿病”,17头生猪,用尽各种针剂(抗生素)治疗月余无效,死去三头的危急时刻,改 用中药调治。我对猪瘟治疗没一点经验。其根据有二 一是用抗生素无效,二是猪一开始生 病就不吃。于是我估计是湿热病,用“湿热解毒剂”略加二三味调治,并嘱咐猪槽内只能放 药液,把一切去光,结果十四头猪痊愈,愈后长势良好。至于对猪瘟治效如何,有待于多做实 验。从药物治疗分析,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结果。头部症状,也可作湿热病的治疗依据。无论急性湿热病、慢性湿热病,都有或重或 轻的头疼、头胀或头重症状(前额及两侧太阳穴)。热重于湿,热蒸则头胀,故多见头痛、头 胀;湿重于热,湿浊中阻,清阳不升,多见头痛、头重;但也不是绝对的。其他疾病也可有头痛、头胀,但舌苔与口味与之有别。湿热通配伍特点及广泛应用 湿热通是针对湿热困脾而设,但其病机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两个方面,故以“湿 热解毒剂”为治疗热重于湿的通用方剂;“湿热燥湿剂”为治疗湿重热的通用方剂。
湿热解毒剂柴胡15黄芩15桅子15连翘15杏仁15苡仁2(|白叩5半夏15淡竹叶15滑 石2(|通草3,痞满明显者加枳实15,苔厚腻者加苍术2(|,水煎服。第一次开后约5分钟滤药, 第二、三次开后各约15分钟滤药,三次药液兑在一起服用(冷热皆可)。每日一剂,严重者 两日三剂。呕吐不止时,加姜汁水加强止呕。少服勤服,以不呕为宜。呕止去姜汁水。主治湿热病。热重于湿。高烧、大热、口渴或渴而不欲饮或不渴,无汗或大汗淋漓 不止。口苦或口淡无味,食少,甚则数天不食或呕吐不止。头痛、头胀或头重。舌苔黄厚浊 腻或微黄苔薄而湿润者,脉多弦滑、数实等。方解本方以三仁汤加柴胡、黄芩、桅子、连翘而成。为治疗湿热病之热重于湿的 通用方剂。以外透、清化、淡利相结合之配伍形式,将深伏蕴结体内(湿热困脾)之湿热病 毒之邪化为汗液和尿液彻底排除体外的作用。外透,是透邪,不是发汗解表。柴胡苦辛微 寒,其性升散,有疏通表里、调理气机、解郁散邪作用;连翘苦寒,解毒透邪,促使湿中之热向 外透泄;杏仁宣利肺气,肺主皮毛,疏通气机,气化则湿亦化。此三药平淡无毒,将体内湿热 病毒之邪向外透泄。清化,黄芩、桅子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二药合用,能清除湿中之热 (清中有化);白叩芳香辛温,芳香可以醒脾,有燥湿、醒脾、止呕作用;厚朴苦温,味芳香,行 气燥湿,消胀除满;半夏辛温,燥湿止呕,为止呕圣药。脾喜燥恶湿,半夏、白叩、厚朴芳香温 燥,“燥可去湿”,三药合用,燥湿健脾复运化以除痞满,止呕逆。与苦寒之黄芩、桅子相伍,温 燥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碍化湿。与外透药相伍,将湿热病毒之邪化为汗液排除体外。淡 禾U,苡仁甘寒淡渗而健脾,与甘寒淡利之滑石、淡竹叶、通草相伍,加强淡利湿热之功。甘寒 能清热生津,苡仁能健脾、清热利湿而不伤阴,湿去则脾健而运化复。与清化之药相伍,将湿 热病毒之邪化为尿液排除体外。实则外透、清化、淡利三者相互为用。湿热燥湿剂藿香15连翘15苍术15扁豆15杏仁15苡仁2(|白叩5半夏15厚朴15淡竹 叶15滑石2(|通草3,舌苔灰黑,寒湿盛者加白术15、干姜15、甚者加附片1(|,煎服法如湿热解毒 剂。主治湿热病,湿重于热。口不渴,恶寒或微热,口淡无味,食少,甚则数天不食或呕 吐不止,头重、头痛。舌苔白滑、浊厚滑腻或薄白滑腻,脉多濡缓。方解本方以三仁汤加藿香、连翘、苍术、扁豆而成。为治疗湿热病之湿重于热的通 用方剂。以外透、燥化、淡利相结合之配伍形式,将深伏蕴结体内(湿热困脾)之湿热病毒 之邪化为汗液和尿液彻底排除体外的作用。外透,藿香芳香辛温,发汗解表(微弱),芳香化 浊,促使湿热之邪向外透泄;连翘苦寒,解毒透邪,促使湿中之热向外透泄;杏仁宣利肺气, 畅通气机,“气化则湿亦化”。燥化,苍术、厚朴、半夏、白叩、扁豆皆温燥之性,有温燥化湿、健 脾燥湿复运化之功,与外透、淡利药相伍,将湿热病毒之邪化为汗液和尿液排除体外。“湿热通”还有以下特点(1)清热必化湿,湿去则热清。正常生理状态下,气依赖于水夜的载运,才不致耗散而布散全身;病理情况下,热依赖于湿在体内相互粘结而难解难 分。湿不化,则热不清,湿浊去则热无依附而自清。(2)化湿必行气,“气化则湿亦化”。正 常生理状态下,水液依赖于气的推动才能运行、输布、代谢;病理情况下,气滞则湿阻,“气化 则湿亦运化”,故说“化痰(湿)必理气,气顺痰(湿)自消”。方中自叩、厚朴、杏仁皆具行气作用。(3)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喜燥恶湿。湿邪困脾主要是脾失健运,脾不运湿, 反为湿困。因此,健脾燥湿是治疗湿邪困脾的基本原则。健脾复运化以杜生湿之源。已聚 之湿必须化解排除。方中自叩、厚朴、半夏芳香温燥,为脾所喜,“燥可去湿”;苡仁、滑石、竹 叶、甘寒淡利水湿,甘寒可以清热生津,苡仁并能健脾,利水除湿而不伤阴,温燥化湿而不助 热,清热燥湿而碍化湿,湿去则脾健而运化复,则湿浊在体内无容身之地。湿热燥湿剂,主治 湿重于热,湿邪与脾虚较湿热解毒剂盛,故加入藿香、苍术、扁豆温燥健脾除湿作用,而去苦 泄清热之柴胡、桅子、黄芩。湿热通表面看来是去邪之剂,实则有健脾扶正之功,即祛邪与扶 正同时并举,相互为用。从临床治愈效果观察也是如此。如急性湿热病人在病情危重期,身 体瘦削,可随着病情好转而体质也相应恢复。我治疗此类疾病,从不用调补药,而体质自然 恢复如常。施用温热通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舌苔滑湿而不干燥;二是口味、口苦或口淡无 味;三是头部症状头痛、头胀或头重。三者之中,舌苔(面)是最重要的环节。只要舌面滑 湿而不干燥,无论苔质厚薄苔色黄黑灰白、口苦或口淡无味、头闷重胀痛等,至始至终放手 施用了湿热通。若舌红干燥少津,即是有口苦或口淡无味、头闷重胀痛者,绝对禁用。舌苔的厚薄,标志着湿邪的轻重、浅深。舌苔由薄增厚其病进,有厚转薄,病情好 转。湿热病危垂期,绝大部分舌苔浊厚滑腻。湿热病的预防湿热病是较为普遍的严重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正常工作。中医理论早 有不“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记载,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把“预防为主”的治疗方针放在首要地 位。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环境一样公共场所要清洁工打扫,室内要经常洗刷,每天要洗脸, 经常洗澡和勤换衣服才感到舒适。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生理活动,自我更新产生许多废 物(代谢产物),当然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能将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一旦生理功能发生 障碍,不能或不能完全将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而停滞、堆积于体内就会发生疾病。故有“脾 为生痰之源”,“诸湿胀满,皆属于脾”之论述。所以湿邪致病,起病缓慢而病程长,多有头闷 胀不舒,食欲减退,舌苔多薄润而不干燥;随着病情加重,舌苔由薄增厚。严重时,即暑温、伏 暑和湿温等湿热疾病发生时,舌苔必厚腻。平时,我及家人、亲友,每逢头闷胀不舒,食欲不 振时,将湿热通针对具体情况服一二剂,即感头脑清新、食欲增加,杜绝了急、慢性湿热病发 生。湿热通平淡无毒副作用,一不伤正,二不恋邪,祛邪之中兼有扶正之功,广泛用于 湿热所致多种病证。以“治病求本”,至始至终抓住湿热困脾这个中心环节,其症状无论有 热无热,或高烧大热有汗无汗,或大汗淋漓不止无论食多食少,或数天不食,甚则呕吐不 止无论急性湿热病、慢性湿热病,高峰危急期,病后调养期,或起病初期,至始至终服用湿 热解毒剂或湿热燥湿剂直至彻底康复。临床施用湿热通机会较多。凡是用抗生素,即口服、打针、输液无效时,首先考虑用 湿热通。若见口苦或口淡无味,头闷重胀痛,舌苔黄(微黄)滑腻,无论厚薄、其他症状如何, 施用湿热解毒剂;若舌苔白(或灰黑)而滑腻,无论厚薄、口淡无味、头闷重胀痛者,施用湿 热燥湿剂。若舌苔白(或灰黑)滑腻而见口苦脉弦滑数有力者,施用湿热解毒剂。两者界 限不明显,可酌情选用或交换服用。湿热通可用于湿热所致多种病症。如乙肝(黄疸肝炎)或胆囊炎多为湿热所致,症见舌苔黄腻,口苦或口淡无味头闷重胀痛者,施用湿热解毒剂加茵陈3(|、虎杖2(|、金钱草2(| ; 疼痛者加玄胡2(|、川楝子15服用,不分解毒与扶正(胶囊),可一竿子插到底。
咳嗽痰黄粘稠、口苦、食欲不振头闷重胀痛,舌苔黄腻者,可选湿热解毒剂加瓜壳 3(|、大贝2(|、海浮石(冲)3(|服用;若咳嗽痰多、色自,头闷重胀痛,口淡无味,舌苔白厚浊腻或 灰滑腻者,选用湿热燥湿剂去藿香加苏子15、自芥子15、莱菔子15,我常称为“三三汤”。皆获 满意疗效。用于猪瘟,用抗生素(针剂)无效而不吃者,可用湿热解毒剂加薄荷15,煎熬再加 大黄15、芒硝1(|、泡水兑服。便泻去硝黄薄荷,仍用湿热解毒剂调理。湿热通是治疗湿热病的通用方剂。在病情严重时是急救药,疾病后期(缓解期) 是调理药、康复药,平时见头闷胀不舒、食欲减退时,舌苔润滑者,可作预防药,预防湿热病 的发生和发展。施用湿热通时的注意事项1.服用湿热通时,其他药一律禁止服用。2.急性湿热病,高烧大热,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加清热泻火药。(仍守湿热解毒剂 服用),不去衣被,不换衣服,更不能洗澡,用湿毛巾擦身,只能用干毛巾隔汗,更不能止汗, 继续服用湿热解毒剂。这时出汗是排毒,虽在高温天气,也穿厚衣、盖棉被而不喜风扇。虽 大汗不止,不会耗气伤阴,待毒尽汗自止,自然热退身凉,诸症缓解后,仍守原方调服。这时 若止汗,毒邪未尽,轻则延误病机,甚则变证蜂起。至于排汗时间长短,以病邪轻重而定,严 重者可达十天左右。至使至终服用湿热解毒剂。3.急性或慢性湿热病无热无汗时,不加发汗解表药,也不去清热药,仍守原方服用。无论急性湿热病或慢性湿热病,至始至终忌食油腻食品(尤其是急性湿热病),应 食清淡之品,以防滋腻恋邪。愈后一段时间里,应忌雨露风霜,以防复发。
权利要求
“湿热通”为纯中药组成药剂,以透散、芳化、淡利为一体组方特点,将蕴结体内湿热病毒之邪化为汗液、尿液彻底排出体外作用。本方药可制成针剂、冲剂、胶囊、片剂。
全文摘要
治疗湿热的通用方剂是“湿热解毒剂和湿热燥湿剂”两种类型方药的合称,皆以透散、芳化、淡利为一体组方特征,具有芳香化浊、清热燥湿、将蕴结于体内的湿热病毒之邪化为汗液和尿液彻底排出体外的作用。不同的是“湿热解毒剂”清热之力较强,而燥湿之力不及“湿热燥湿剂”,主治热重于湿之湿热病;“湿热燥湿剂”燥湿之力较优,而清热之力不及“湿热解毒剂”,主治湿重于热之湿热病。两种类型药剂是治疗温病学中暑温、伏暑、湿温等急性湿热病和长期头闷重胀痛、口苦或口淡无味、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舌苔白滑或黄滑或厚或薄等慢性湿热病至始至终全过程的药剂。
文档编号A61P1/14GK101797354SQ20091010316
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0日
发明者周福德 申请人:周福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