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双眼皮定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640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创双眼皮定型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创双眼皮定型器。
背景技术
双眼皮成形术是美容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目前有切开法和埋线法两种,而埋 线法又分5、6种。切开法比较适合中老年上睑松垂和年轻人肿眼泡和眼轮匝肌肥厚的求 美者,但因术后留有疤痕和术后恢复时间长,外形不自然,很难被人们所接受。埋线法比较 适合薄眼皮的年轻人,对肿眼泡和眼轮匝肌肥厚的求美者效果不理想,持续时间短,容易复 原。 目前双眼皮成形术是分别在上睑重睑线上内、中、外做三个3 5mm小切口 ,深达 睑板,每个小切口分别连带睑板皮内缝合一针,形成双眼皮雏形,再用连续埋线法形成完美 的双眼皮。 一般先将尾部尖端剌入皮肤2mm,调整角度使定位器尾部以45。斜形剌入皮下 层,然后向外挑切皮下和皮肤,再进入眼轮匝肌深层,挑切眼轮匝肌,暴露眶隔膜,挑开眶隔 膜摘除多余的眶内脂肪团。眼轮匝肌深面就是睑板前筋膜,挑开该层即到睑板。此手术方 法时间短,创伤小,不留疤痕,效果自然逼真,保持永久,不易复原。尤其对肿眼泡和眼轮匝 肌肥厚的求美者,效果更佳。 而一般手术刀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效果不好,且需要多次更换,给医生带来许多 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专门适于眼部双眼皮成形术的微创双眼皮定型 器。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种微创双眼皮定型器,它是由手柄和分别设置在手柄两端的刀体组成,所述两 端刀体以手柄为轴反方向弧形弯翘,一端的刀体设有尖头刀刃,另一端的刀体设有弧形刀 刃。 所述尖头刀刃的刀体为三角形刀体。 所述弧形刀刃的刀体为片状长圆形刀体。 所述片状长圆形刀体的头部前端和两侧均沿刀体边沿设有弧形刀刃。所述片状长圆形刀体的宽度为2mm。 所述刀体与手柄的弯翘角度呈5-15° 。 所述微创双眼皮定型器的长度为15-18cm。 所述手柄的长度为5-8cm。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专门针对双眼皮成形术设计,将所用到的主要用具设置为一体,结 构简单,使用方便,有利于医生操作。[0017] 2)本实用新型的片状长圆形刀体的头部前端和两侧均设有刀刃,利用该部位的刀 刃在每两个切口之间沿皮下和肌肉深层剥离,剥离范围为切口线上下各2mm,用尾部背侧刀 刃挑切除一条2mm宽的眼轮匝肌,断端电凝止血,作用效果好。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微创双眼皮定型器,它是由手柄1和分别设 置在手柄两端的刀体2、3组成,所述两端刀体2、3以手柄1为轴反方向弯翘5-15° , 一端刀 体2是三角形刀体,其上设有尖头刀刃4,另一端刀体3是片状长圆形刀体,其头部前端和两 侧均沿刀体边沿设有弧形刀刃5。 使用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尖形刀刃4剌入皮肤2mm,调整角度以45。斜形剌入皮 下层,然后利用尖形刀刃4向外挑切皮下和皮肤,再将刀刃尖端进入眼轮匝肌深层,挑切眼 轮匝肌,暴露眶隔膜,挑开眶隔膜摘除多余的眶内脂肪团。眼轮匝肌深面就是睑板前筋膜, 挑开该层即到睑板。片状长圆形刀体4的头部前端和两侧均设有弧形刀刃5,利用该部位的 弧形刀刃5在每两个切口之间沿皮下和肌肉深层剥离,剥离范围为切口线上下各2mm,用尖 头刀刃4挑切除一条2mm宽的眼轮匝肌,断端电凝止血,每个小切口分别连带睑板皮内缝合 一针,形成双眼皮雏形,再用连续埋线法形成完美的双眼皮。
权利要求一种微创双眼皮定型器,其特征在于,它是由手柄和分别设置在手柄两端的刀体组成,所述两端刀体以手柄为轴反方向弧形弯翘,一端的刀体设有尖头刀刃,另一端的刀体设有弧形刀刃。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双眼皮定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尖头刀刃的刀体为三 角形刀体。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双眼皮定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刀刃的刀体为片 状长圆形刀体。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微创双眼皮定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长圆形刀体的 头部前端和两侧均沿刀体边沿设有弧形刀刃。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创双眼皮定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长圆形刀体的宽 度为2mm。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双眼皮定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刀体与手柄的弯翘角 度呈5-15° 。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双眼皮定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创双眼皮定型器的 长度为15-18cm。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创双眼皮定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的长度为5-8c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创双眼皮定型器,它是由手柄和分别设置在手柄两端的刀体组成,所述两端刀体以手柄为轴反方向弧形弯翘,一端的刀体设有尖头刀刃,另一端的刀体设有弧形刀刃。本实用新型专门针对双眼皮成形术设计,将所用到的主要用具设置为一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利于医生操作。
文档编号A61B17/32GK201481502SQ200920170580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5日
发明者张兴利, 王咏梅, 郑泉洲 申请人:北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