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190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内瘘管针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目前该器械的主要在下面情况下使用 1、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所导致的严重内环境紊乱的患者进行透析治疗时; 2、白血病患者治疗中需要进行单细胞采积时; 3、在成分献血工作中,也会使用到类似于血液科使用的单采机,同样会使用到内
瘘管针,不同的是,这种内瘘管针连接在要求更为严格的采集器上;[0006] 4、其它情况。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内瘘管针通常是针头较粗,并且针尖非常锋利的;而且留置在人体内的时间一般超过1小时,因此可能存在以下风险 1、意识清醒的患者在使用内瘘管针时,难免发生更换体位等活动,这就有可能导致锋利的瘘管针头不同程度地损伤血管内皮,导致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2、部分患者行透析治疗时或者在透析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肢体抽搐甚至意识障碍,甚至有些是不可预见性的,这种情况下,锋利的内瘘管针头就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3、为了维持血液在透析机或单采机中的运行,需要对血管中的血液进行抽吸,这样脆性较高的红细胞在高速通过锋利的内瘘管针头时,可能发生大量的细胞损伤甚至破裂,从而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的质和量的损失;而且需要行透析治疗的患者,往往是身体总体情况较差的,多数处于贫血状态,红细胞的丢失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危险的,重者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内瘘管针的针尖锋利、并需
要留置在人体内的缺陷,提供一种在完成穿剌后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包括可分离的针管和穿剌针; 所述穿剌针包括针体、以及在所述针体一端设置的针头; 所述针管包括中空的主体部、在所述主体部的一端设置连通的中空血管内留置部、以及在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设置连通的中空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具有一定夹角; 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血管内留置部相对的一端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上设有与所述血管内留置部相对的通孔;所述穿剌针经所述通孔插入或退出所述主体部,并且所述针头插入时伸出所述血管内留置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中,所述主体部的外侧设有管翼。[0017]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中,在所述针体另一端设置的把手。[0018]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中,所述血管内留置部的前端为圆钝头部。[0019]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中,所述血管内留置部为柔软塑料血管内留置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中,所述连接部设有流量控制夹。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中,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位置
处,所述主体部向外延伸出安装部;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部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中,所述安装部的末端通过连接机构设有封堵所述安装部的密封塞;或者,所述密封件的通孔为单向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圆滑过渡连接;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位置的外侧,所述主体部设有安装孔,所述密封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孔上,并且所述密封件的通孔为单向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圆滑过渡连接;所述密封件为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位置的外侧侧壁,所述通孔设置所述外侧侧壁上。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穿剌针和针管分离设置,在穿剌针穿剌成功后,将穿剌针从针管中退出,这时留置在人体内的是针管的血管内留置部,从而与血管和血细胞直接接触的是血管内留置部,对血管内皮、红细胞的损伤降至最低,发生剌伤血管等严重后果的可能性也降到最低。 还可以将血管内留置部的前端做成圆钝头部,并采用柔软塑料做成,从而进一步减低对血管内皮、红细胞的损伤。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的第一实施例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的第一实施例的密封塞封堵后的针管的
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0032]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的第三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可分离的针管110和穿剌针130。在穿剌针130穿剌成功后,将穿剌针130从针管110中退出,这时留置在人体内的是针管110的血管内留置部112,从而与血管和血细胞直接接触的是血管内留置部112,对血管内皮、红细胞的损伤降至最低,发生剌伤血管等严重后果的可能性也降到最低。[0034] 该穿剌针130包括针体131以及在针体131 —端设置的针头132。该针体131可以采用金属做成,呈细长状,贯穿入针管110内。针头132在针体131的一端设置,常用的形式是锋利的锥形或楔形,用于剌穿人体的皮肤。该针头132伸出到针管110的血管内留置部112的外侧,其直径可以设置成大致等于或略小于血管内留置部112的直径,从而方便血管内留置部112跟随针头132进入人体。 进一步的,针体131在远离针头132的一端设有把手133,针体131与把手133固定成一整体,从而方便对整个穿剌针130的拔出。该把手133的形状、材质等可以是任意的,只要便于把持即可。进一步的,在把手133上还可以设有突起或花纹134,从而增加摩擦,更有利于操作。 该针管110包括中空的主体部111 、在主体部111的一端设置的中空的血管内留置部112、以及在主体部111的另一端设置的中空连接部113。该连接部113通过连接头与透析机、单采机等医学设备连接。该主体部111、血管内留置部112和连接部113连通,形成连通的取液通道,从而将人体的血液等通过取液通道输送到与医学设备中,进行进一步处理。[0037] 如图所示,该连接部113与主体部111之间具有一定夹角,从而使得穿剌针130的插拔不会受到影响,方便使用,并且能够保证穿剌针130拔出的稳定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危害。可以理解的,该连接部113上可以设有流量控制夹114,通过调整流量控制夹114来控制抽液进入医学设备的速度。 血管内留置部112设置于主体部111的一端,并且直径远小于主体部111,从而便于插入到人体,将人体的血液等引入到主体部111。优选的,该血管内留置部112采用柔软塑料做成,并且将血管内留置部112的前端设计成圆钝头部115,从而进一步减低对血管内皮、红细胞的损伤,并且将发生剌伤血管等严重后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可以理解的,该血管内留置部112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他的材质做成;血管内留置部112的前端也可以做成其他形状。 在主体部111的外侧还设有管翼116,从而在成功进针后,可以用胶带固定好管翼116,从而将整个内瘘管针定位好,进一步的保证稳定、安全。 该主体部111在与血管内留置部112相对的另一端设有密封件117,在密封件117上设有与血管内留置部112相对的通孔118,该穿剌针130经该通孔118插入或退出主体部lll,并且在针头132插入时,伸出血管内留置部112的外侧;针头132退出时,密封件117能起到较好的密封作用,防止血液流出。在本实施例中,在主体部111与连接部113连接的位置处,主体部111向外延伸出安装部119,而密封件117安装在安装部119内,从而保证了穿剌针130的稳定插拔。 进一步的,在该安装部119的末端还通过连接机构设有密封塞120 (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该密封塞120为密封螺母,连接机构为在安装部119末端设置的螺纹,通过螺纹配合,将密封螺母拧紧在安装部119的末端,从而将安装部119密封起来,进一步有效防止血液流出。可以理解的,密封塞120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形式,例如,采用橡皮塞或塑料塞等,直接堵住安装部119的末端;或者,将密封件117的通孔118设计成单向通孔118,在穿剌针130拔出后,直接将通孔118封闭;或者其它任何可以将密封件117的通孔118或者安装部119封闭的结构,只要保证抽出的血液等不会通过安装部119或通孔118流出即可。[0042] 组装时,将穿剌针130从密封件117的通孔118 —侧插入到针管110的主体部111内,直到穿剌针130的头部伸出血管内留置部112 —定长度,同时把手133抵靠在安装部119为止。 在使用时,首先将流量控制夹114夹闭;然后,选好穿剌部位,消毒后穿剌进针,利用穿剌针130的针头132进行剌穿;在进针成功后,一手扶住血管内留置部112并轻轻向前推,另一只手拉住穿剌针130的把手133,将穿剌针130轻轻拉出,此时锋利的针头132退出人体,只留下血管内留置部112在人体内,从而降低了损伤等;在穿剌针130拉出后,迅速用密封螺母封闭安装部119的末端,避免血液通过密封件117的通孔118外流;然后用胶贴处理好穿剌处,并用胶带固定好内瘘管针的侧翼,将连接部113的连接头连接到透析机、单采机等的管道,打开流量控制夹114,进行抽液。 如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针管210的连接部213与主体部211之间是圆滑过渡连接的;在与连接部213连接的位置的外侧,该主体部211设置有安装孔,而密封件217固定安装在安装孔上,并且密封件217的通孔218为单向通孔218,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本实施例的内瘘管针的结构更加的简单,使用、存储更加方便。 如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的第三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针管310的连接部313与主体部311圆滑过渡连接;并且,直接使用主体部311与连接部313连接位置的外侧侧壁317作为密封件,同时,通孔318设置该外侧侧壁317上,当然,该通孔318可以为单向通孔318或者使用橡胶塞、塑胶塞等封闭该通孔318。本实施例省略了独立的密封件的零件,结构更加的简单。
权利要求一种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分离的针管和穿刺针;所述穿刺针包括针体、以及在所述针体一端设置的针头;所述针管包括中空的主体部、在所述主体部的一端设置连通的中空血管内留置部、以及在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设置连通的中空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具有一定夹角;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血管内留置部相对的一端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上设有与所述血管内留置部相对的通孔;所述穿刺针经所述通孔插入或退出所述主体部,并且所述针头插入时伸出所述血管内留置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设有管翼。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针体另一端设置 的把手。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血管内留置部的前 端为圆钝头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血管内留置部为柔 软塑料血管内留置部。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设有流量控 制夹。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 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位置处,所述主体部向外延伸出安装部;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部 内。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的末端通过 连接机构设有封堵所述安装部的密封塞;或者,所述密封件的通孔为单向通孔。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 所述主体部圆滑过渡连接;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位置的外侧,所述主体部设有安装孔,所述 密封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孔上,并且所述密封件的通孔为单向通孔。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 部与所述主体部圆滑过渡连接;所述密封件为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位置的外侧侧 壁,所述通孔设置所述外侧侧壁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退针芯式内瘘管针,包括可分离的针管和穿刺针;穿刺针包括针体、以及在针体一端设置的针头;针管包括中空的主体部、在主体部的一端设置连通的中空血管内留置部、以及在主体部的另一端设置连通的中空连接部;连接部与主体部具有一定夹角;主体部在与血管内留置部相对的一端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上设有与血管内留置部相对的通孔;穿刺针经通孔插入或退出主体部,并且针头插入时伸出血管内留置部。在穿刺针穿刺成功后,将穿刺针从针管中退出,这时留置在人体内的是针管的血管内留置部,从而与血管和血细胞直接接触的是血管内留置部,对血管内皮、红细胞的损伤降至最低,发生刺伤血管等严重后果的可能性也降到最低。
文档编号A61B17/34GK201481518SQ20092020462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1日
发明者李宝兴, 杜红兵 申请人:李宝兴;杜红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