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簇绒顶片的吸收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7957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簇绒顶片的吸收制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吸收制品,所述吸收制品具有簇绒顶片。
背景技术
吸收制品诸如一次性尿布、失禁制品、经期用品等是人们广泛使用的,并且人们已 作出了许多努力来改善这些制品的有效性和功能性。一般来讲,此类制品具有流体可透过 的顶片、底片、以及介于顶片和底片之间的吸收芯。吸收制品中所用的常规顶片通常表现出顶片的流体采集/保留性能和顶片对穿 着者皮肤的舒适性之间的权衡性质。当被穿着时,吸收制品的不同部分可被设计成递送不 同的有益效果。例如,在吸收制品的中心部分中可能期望顶片具有高流体采集速率。此外, 在吸收制品的中心部分中还可能期望顶片具有有限的回渗,以便穿着者不会感到对其阴唇 有发粘感。对于吸收制品的中心部分以外的部分,可能期望表面纹理是柔软且柔顺的,以便 减小当穿着者活动时可能发生的擦伤以及吸收制品的周边部分对穿着者身体的摩擦。当被穿着时,吸收制品一般适形于穿着者身体的三维形状。在女性的裆区中,存在 多种弯曲特征。例如,在人的裆部中的腿部接合躯干的位置存在如下的部分,在所述部分中 在腿部和躯干之间存在弯曲的边界。女性裆部的阴唇区域也趋于由具有弯曲边界的区域所 限定。对于吸收制品诸如被设计成穿着在女性裆区中以捕集从其阴道中排出的流体的卫生 巾来讲,吸收制品可连结到女性的内裤上,并且连结到吸收制品上的侧翼可包裹在女性的 内裤的裆区边缘周围。普通女性内裤的裆区的腿部开口是趋于弯曲的,并且当被穿着时吸 收制品的面向身体的表面一般适形于这种弯曲。通常可得的吸收制品趋于具有顶片,其中顶片的表面是大致均勻的。这种情况的 原因包括可使用不太昂贵的材料作为顶片,因而制造成本可趋于降低。因此,对于具有顶片的吸收制品存在持续的未解决的需求,其中顶片的不同部分 具有不同特性,所述不同特性在顶片的不同部分中提供不同的有益效果。发明概述一种吸收制品,所述吸收制品包括顶片和与顶片成面对关系的吸收芯。顶片具有 纵向中心线、正交于且相交于纵向中心线的横向中心线、以及平行于横向中心线的平行横 向轴线。纵向中心线可分为三个三分之一段。纵向中心线的一个三分之一段为中部三分之 一段。平行横向轴线相交于纵向中心线的中部三分之一段。顶片包括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 和簇。簇包括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成一整体且从所述纤维网延伸的纤维。簇的多个纤维 为环状纤维。顶片包括对称地设置在纵向中心线的相对两侧上的一对簇区域侧向边界。每 个簇区域侧向边界均由沿纵向中心线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并将多个簇与缺乏簇的顶片的一 部分隔开的线或所述线的一部分限定。簇区域侧向边界彼此间隔开某一距离,所述距离从 平行横向轴线处的最小值逐渐增大至在簇区域侧向边界的一个或两个纵向相对的端部处 的最大值;或彼此间隔开某一距离,所述距离从平行横向轴线处的最大值逐渐减小至在簇 区域侧向边界的一个或两个纵向相对的端部处的最小值。附图概述


图1为吸收制品顶部剖面图的示意图。图2为放置在女性内裤中的吸收制品的示意图。图3为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和簇的示意图。图4为簇的横截面的示意图。图5为簇的扫描电子显微照片。图6为层压体的示意图,所述层压体具有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和簇。图7为簇绒层压体纤维网的透视图,所述簇具有顶盖。图8为图7所示纤维网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图9为图8的9-9截面的剖面图;图10为图9所示纤维网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图11为吸收制品的示意性顶部剖面图,顶片由层压体形成。图12为吸收制品的示意性顶视图。图13为吸收制品的示意性顶视图。图14为吸收制品的示意性顶视图,其中簇具有第一颜色,并且缺乏簇的顶片的部 分具有第二颜色。图15为吸收制品顶部剖面图的示意图。图16为用于形成簇的设备的示意图。图17为辊的接合情况的示意图。图18为具有齿的辊的示意图。图19为辊上的齿的示意图。图20-22为层压体纤维网的扫描电子显微照片,簇具有顶盖。发明详述图1为吸收制品5的局部剖面图的一个例证,所述吸收制品包括顶片30、底片10、 以及设置在顶片30和底片10之间的吸收芯20。顶片30与吸收芯20成面对关系。如果顶 片的一个表面朝吸收芯20取向,则可认为顶片30和吸收芯成面对关系。顶片30可与吸收 芯20成面对关系,即使顶片30和吸收芯20之间存在附加材料层。吸收芯20可被描述为 与顶片30流体连通。即,流体可直接或通过顶片30和吸收芯20之间的中间层从顶片30 传送至吸收芯20。例如,顶片30和吸收芯20可成面对关系,使得顶片30的一侧面对吸收 芯20。顶片30在本文中被称为大致平面的二维纤维网,所述纤维网的长度和宽度基本上大 于所述纤维网的厚度。吸收芯20可为由TheProcter & Gamble Co.制造的ALWAYS Ultra 或INFINITY卫生巾中所用的吸收芯。该吸收芯可为得自Buckeye Technologies Inc. (Memphis, TN)的R)ley绒毛浆,将其粉碎并成形为具有约0. 07克/立方厘米(g/cm3)的密 度和小于约IOmm的厚度的芯。顶片30具有纵向中心线L。对于关于吸收制品的最长尺度对称的吸收制品5来 讲,纵向中心线L可将吸收制品分为两个半块并且可为吸收制品5的最长尺度。例如,对于 穿着在穿着者裆区中的吸收制品5来讲,纵向中心线L可将吸收制品5分为左半块和右半 块,左和右是从正确地穿着吸收制品5的穿着者的观察点而言的。顶片30具有横向中心线 T,所述横向中心线正交于纵向中心线L并且对分纵向中心线L。在使用之前,纵向中心线L 和横向中心线T限定顶片30的二维平面,所述平面在所示的实施方案中与纵向MD和横向⑶相关联,如在高速生产线上制造吸收制品5的领域所通常已知的那样。顶片30可具有平行于横向中心线T的平行横向轴线TP。纵向中心线L可分为三个 三分之一段,即三个相等长度的部分(其中长度沿纵向中心线L测量)前三分之一段131、 中部三分之一段50、和后三分之一段140。前三分之一段131为当吸收制品5被穿着时一 般朝穿着者的前耻区取向的顶片30的部分。后三分之一段140为当吸收制品5被穿着时 一般朝穿着者的肛门取向的顶片30的部分。中部三分之一段50为一般与穿着者的腿部之 间的裆区对齐的邻近阴道的顶片30的部分。前三分之一段131和后三分之一段140位于 吸收制品5的纵向设置的端部,并且中部三分之一段50位于前三分之一段131和后三分之 一段140之间。平行横向轴线TP在吸收制品5的中部三分之一段50中相交于纵向中心线 L。纵向中心线L具有由顶片30的尺度限定的沿纵向中心线测量的长度142。吸收制品5具有面向身体的表面120,所述表面为当吸收制品5使用时朝穿着者取 向的吸收制品5的一面。顶片30可包括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簇70。顶片还可包括一对簇区域侧向边 界80。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对称地设置在纵向中心线L的相对两侧上。簇区域侧向边界 80具有纵向相对的端部81。每个簇区域侧向边界80均可由将多个簇70与缺乏簇70的顶 片30的一部分隔开的线或所述线的一部分限定。可认为线是通过移动某个点产生的直的 或弯曲的几何特征并且其仅沿该点的路径具有延伸部。吸收芯20可位于纤维质非织造纤 维网60和底片10之间,簇70从所述纤维网延伸。吸收芯20可具有一对与纵向中心线L 间隔开的芯侧向边缘160。为清楚起见,簇区域侧向边界80在本文中被示出为线,所述线表示顶片30的不同 部分之间的边界。实际的线(例如印刷线、着色线等)无需出现在顶片30上来标定簇区域 侧向边界80。相反,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为如下的位置,在所述位置存在具有簇70的纤维 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一部分和缺乏簇70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一部分之间的对比度。如图1所示,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对称地设置在纵向中心线L的相对两侧上。簇 区域侧向边界80可相对于纵向中心线L为彼此的镜像。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在顶片30 的纵向中心线L的横向相对两侧上沿纵向中心线L的至少一部分延伸(例如,在纵向中心 线L上的一个以上的位置,发源于纵向中心线L且正交于纵向中心线L的直线将相交于簇 区域侧向边界80)。因此,当观察吸收制品5的面向身体的表面120时,簇区域侧向边界80 可将顶片30分成至少三个不同部分,所述三个不同部分中的两个部分朝吸收制品5的吸收 制品侧向侧边32间隔开,并且所述三个不同部分中的一个部分为大致与纵向中心线L重合 的顶片30的中心部分34。顶片30的中心部分34可主要用作流体收集组件,并且朝侧向侧边32间隔开的顶 片的部分可用来提供皮肤舒适感和/或用作对流体逸出的屏障。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以距离100彼此间隔开,所述距离从平行横向轴线TP处的 最小值逐渐增大至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纵向相对的端部81中的一个或两个处的最大 值。距离100可取决于位置而沿纵向中心线L逐渐增大,使得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部分成 为直的或弯曲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端部无需必定为自由端部,在所述自由端部以外顶 片30缺乏簇。
簇区域侧向边界80中的一个或多个可沿纵向中心线L的长度142的至少一部分 延伸,使得簇区域侧向边界80长于顶片30的长度142的四分之一,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 长度沿簇区域侧向边界80测量。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长于顶片30的长度142的三分之 一。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长于顶片30的长度142的二分之一。彼此间隔开距离100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被认为可能提供许多有益效果,所述距 离从平行横向轴线TP处的最小值逐渐增大至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纵向相对的端部处的 最大值。图2为放置在穿着者的女性内裤150的裆区中的吸收制品5的一个例证。与带式 的女性内裤相反,覆盖面较大的女性内裤150趋于具有弯曲的腿部开口 152。弯曲的腿部 开口 152趋于贴近于穿着者的腿部与其裆部的相交部位。当吸收制品5被穿着在女性内裤 150中时,吸收制品5可趋于与女性内裤150的裆部重合或略微侧向延伸超过弯曲的腿部开 口 152。彼此间隔开距离100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趋于与女性的裆部的自然轮廓(其中 其腿部接合其裆部)重合,所述距离从平行横向轴线TP处的最小值逐渐增大至在簇区域侧 向边界80的纵向相对的端部81处的最大值。具有如下形成的簇70的柔软且柔顺的簇70 可使吸收制品5在女性活动时穿着起来更加舒适,所述簇由顶片30上的侧向地在簇区域侧 向边界80以外(即,远离纵向中心线L)的柔软且柔顺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形成。簇 区域侧向边界80和纵向中心线L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缺乏簇70。簇区域侧向边界80 和纵向中心线L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包括其它结构部件诸如孔以提供改善的流体采集 和流体保留性能。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沿纵向中心线L的长度的约35%以上延伸。簇区域侧向边 界80可沿纵向中心线L的长度的介于约35%和约85%之间延伸。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 沿纵向中心线L的长度的介于约40%和约60%之间延伸。不受理论的约束,据信簇区域侧 向边界80可具有的长度大致相同于或大于典型穿着者的阴唇区域的长度或其腿部和其裆 部之间的相交处的长度并且是实用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沿纵向中心线L的长度的约 50mm以上延伸。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距离100可在平行横向轴线TP处最小,为约10mm。距 离100最大可为约120mm。簇70也可有助于流体采集,在穿着者的身体和顶片30之间提供某种分离并且提 供改善的回渗特性。将簇70定位在簇区域边界80之间(即侧向地向内)的顶片的部分中, 即朝顶片30的纵向中心线L而不是向外朝其中流体采集和保留性能可能不会受到太大关 注的侧向侧边定位,可提供此类旨在邻近穿着者的阴唇和阴道的特性,其中此类特性可提 供最具成效的有益效果。即,簇区域侧向边界80和纵向中心线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包 括簇70。簇70可提供改善的流体采集性能,因为簇70的纤维在簇的基座处汇聚,从而形成 具有高吸力的小毛细管以驱动流体流。簇70的环状纤维110可通过在结构上用作阻抗压 缩的纤维110的拱形物来提供穿着者的身体和顶片30之间的分离,这也可减少在受到压缩 时发生的回渗。簇可为与纤维网成一整体且处在纤维网的平面外的多个凸起的纤维环或纤 维堆,所述纤维环或纤维堆从所述纤维网延伸。包括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簇70的顶片30的一部分示出于图3中。纤维质 非织造纤维网60具有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4、纵向MD和横向⑶、以及平面外的Z方 向,如非织造纤维网领域中通常所已知的那样。第一表面12可为顶片30的面向身体的表面120。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由基本上无规定向的纤维构成,所述纤维至少相对于MD 和CD是无规定向的。所谓基本上无规定向是指由于加工条件,可能MD(纵向)取向纤维的 量高于CD(横向)取向纤维的量,反之亦然。例如,在纺粘法和熔喷法中,将连续的纤维股 线沉积在在MD上移动的支撑件上。尽管试图使纺粘或熔喷非织造纤维网的纤维取向成“无 规”的,但通常与CD上的情况相反,较高百分比的纤维取向在MD上。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为任何已知的包括纤维的非织造纤维网,所述纤维具 有足够的伸长特性以被形成为本文所述的顶片30。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包括多个簇 70,所述簇70包括纤维110,所述纤维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成一整体且从所述纤维网 延伸。形成簇70的多个纤维110可为环状纤维110。间断16可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的 第二表面14相关联,间断16产生自用以形成簇70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110 的整体延伸部。簇70可包括环状纤维110,所述环状纤维110开始并结束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 60。环状纤维110可在单一簇70内在MD方向和或⑶方向上彼此大致对齐。簇70可包括 形成隧道形簇70的多个环状对齐纤维110。隧道形簇70可为开口的隧道形簇70,其中簇 70的内部为开口的或大致开口的,例如为结构化的使得簇70具有开口的内部空隙空间79, 所述空隙空间可开口通向或大致开口穿过簇70。隧道形簇70可为如下的隧道形簇70,其 中簇的内部包括纤维110。隧道形簇70可用作导管,所述导管用于将流体从流体源转移至 吸收制品5内的更深的结构诸如吸收芯20。可期望隧道形簇70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 的顶片的部分上收集流体并且在侧向地位于簇区域侧向边界80以外的顶片的部分上提供 后备结构以捕集可能逸出顶片30的流体。术语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是指具有被插入中间的独立纤维或丝线结构的纤维网, 但不形成如织造织物或针织织物(它们不具有无规取向纤维)中的重复图案。非织造纤维 网或织物已通过多种方法形成,例如熔喷法、纺粘法、水缠绕法、水刺法、气流成网和粘合粗 梳纤维网法。非织造织物的基重通常以克/平方米(gsm)表示,而纤维直径通常以微米表 示。纤维尺寸还可用旦表示。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基重范围可为IOgsm至500gsm。 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组分纤维可由诸如聚乙烯、聚丙烯、聚酯、以及它们的共混物之 类的聚合物构成。纤维110可包含纤维素、人造丝、棉、或其它天然材料或聚合物与天然材 料的共混物。纤维110也可包含超吸收材料,如聚丙烯酸酯或合适材料的任何组合。纤维 110可为单组分纤维、双组分纤维和/或双成分纤维、圆形纤维、非圆形纤维(例如,异形纤 维或毛细管道纤维),并且可具有范围为0. 1-500微米的主横截面尺度(例如,圆形纤维的 直径)。例如,适用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一种类型的纤维110包括纳米纤维。前体 纤维网的组分纤维也可为不同的纤维类型的混合物,所述纤维类型在如下特征上不同如 化学性质、组分、直径、形状等。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包括纤维,所述纤维具有足够的伸长特性以具有被形 成为簇70的部分。簇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离散的局部部分处 在Z方向上将纤维110挤出平面外。挤出平面外可归因于纤维的位移,即,纤维能够相对于 其它纤维移动并且被(比如讲)“拔”出平面外。就一些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而言,挤 出平面外归因于簇70的纤维110,所述纤维已被至少部分地塑性拉伸并被永久地变形以形 成簇70。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组分纤维110可具有至少约5%,至少约10%,至少约25%,至少约50%,和或至少约100%的断裂伸长率。断裂伸长率可通过拉伸试验来确定, 诸如通过使用Instron拉伸试验设备来确定,并且一般可见于源自此类纤维或纤维网供应 商的材料数据表中。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110可包括能够经受足够的塑性变形 和拉伸伸长的纤维、或具有足够的纤维移动性的纤维,使得其可形成环状纤维110。术语整体是指簇70的纤维110是来源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簇70的环状纤 维110可塑性变形且为延伸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110。整体旨在不同于为了制 造簇的目的而并入到或添加到独立前体纤维网上的纤维。簇70中的纤维110的平均纤维 直径可小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着陆区域部分1中的纤维110的平均纤维直径,簇70 由于形成过程而从所述着陆区域部分延伸。一些被挤出平面外以形成簇的纤维110可不形 成环,而是可断裂并具有松散或断裂的纤维18端部,如图4所示。簇70可具有簇高度H,所述高度从纤维质非织造材料第一表面12测量至簇70的 顶点。簇70的平均高度可基于定位在1平方厘米面积中的簇来确定。簇70可具有簇基座72。簇基座为邻近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第一表面12的 簇70的部分。多个环状纤维110可在簇基座72处彼此汇聚。簇70的一个实施方案的扫 描电子显微照片示出于图5中。鉴于簇70的基座处的小毛细管可产生高吸力,簇70可用 作流体收集器以将流体更深地传送到吸收芯20中。簇高度H可大于约0. 25mm。簇高度H可大于约0. 5mm。簇高度H可为介于0. 25mm 和2mm之间。投影到MD-⑶平面上的簇的最大尺度可为至少约0. 4mm。包括簇70的顶片30的部分可具有簇面密度。簇面密度为每单位面积上的簇的数 目。簇面密度的范围可为1簇/平方厘米至100簇/平方厘米。簇面密度可为至少5簇/ 平方厘米。簇面密度可通过计数1平方厘米面积中的簇数目来确定。较大簇面密度可提供 改善的柔软性、改善的掩污性、和/或改善的抗压性。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位于对水具有不同亲和力的顶片30的部分之间。对水的亲 和力可被量化为水对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中的纤维110的接触角。纤维110对水的亲 和力随着纤维110对水的接触角的减小而增大。纤维110对水的亲和力可通过如下方式来 控制向期望具有较大或较小的对水的亲和力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部分上施用表 面活性剂(亲水性或疏水性)或洗剂(亲水性或疏水性)。纤维110对水的亲和力也可通 过如下方式来控制向期望具有特定的对水的亲和力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部分上 施用一般疏水剂。如果纤维110自身为亲水的或以某种方式被处理成亲水的,则可认为纤 维110是亲水的。如果材料具有小于90度的与水的静态接触角或被加工成具有小于90度 的与水的静态接触角,则可认为所述材料为亲水的。每个簇区域侧向边界80均可位于包括 疏水性洗剂的顶片30的一部分和纵向中心线L之间。在这种排列中,洗剂可提供改善的吸 收制品5的穿着舒适性。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部分可用表 面活性剂来处理以有助于流体采集。因此,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用作视觉提示,以向穿着 者指示吸收制品可具有多少附加流体容量,并且表面活性剂可帮助防止流体从顶片的中心 部分34朝向更朝吸收制品的侧向侧边32定位的顶片30的部分扩散。顶片30的一个实用的实施方案可为如下的实施方案其中与簇区域侧向边界80 之外的顶片30的部分相比,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为相对亲水的。簇 区域侧向边界80之外的顶片30的部分可包括簇70。与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相比,此类簇70可为相对疏水的(或不太亲水的)。该排列可提供可快速采集流体 的顶片30的中心部分34,并且簇区域侧向边界80以外的顶片30的部分可用作防止从顶片 30的面向身体的表面120发生逸出的屏障。顶片30可包括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聚合物膜130的层压体125,如图6所 示。簇70可延伸穿过聚合物膜130。层压体125包括至少两个层。这些层为大致平面的二 维纤维网,它们的长度和宽度基本上大于单个纤维网的厚度。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聚 合物膜130可通过粘合剂、热结合、超声波结合等来接合,或可通过机械接合源自纤维质非 织造纤维网60的簇70来接合,所述簇凸出穿过和或高出聚合物膜130的第一表面12。层压体顶片可为所期望的,因为这种排列允许顶片30的面向身体的表面120向穿 着者的身体提供两种不同的材料,所述不同的材料可各自提供不同的有益效果或功能。层压体125具有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4,所述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4形 成层压体的侧面。层压体的每个层均可具有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4。因此,层压体125 可被描述为被布置成使得聚合物膜130的第二表面14面对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第一 表面12。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第二表面12可面对吸收芯20并且可与吸收芯20流体 连通。层压体125可具有聚合物膜130的第一表面12的暴露部分以及多个簇70,所述簇 为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110的整体延伸部。簇70可具有与上文关于设置在纤维 质非织造纤维网60 (其中没有聚合物膜130)上的簇70所述的簇70相同的物理结构。聚合物膜130可为适用于用作吸收制品5的顶片的任何聚合物膜。聚合物膜130 可具有足够的完整性以通过本文所述的方法被成形为本文所述的层压体125。聚合物膜 130可相对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具有足够地较低的伸长特性,使得在经受在聚合物膜 130的方向上被挤出平面外的源自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110的应变时,聚合物膜 130将破裂使得源自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110可延伸穿过聚合物膜130以形成簇 70。聚合物膜130可破裂使得聚合物膜130的顶盖331保持盖住簇70的远端部分(例 如簇70的顶部),并且存在破裂位置253,破裂位置提供聚合物膜的第一表面12和纤维质 非织造纤维网60之间的流体连通途径,如图7所示。顶盖331可为聚合物膜130的整体延伸部。顶盖331可为塑性变形的延伸的聚合 物膜130的基底并且与聚合物膜130成一整体。与顶盖331相关时,整体是指来源于聚合物 膜130并且旨在不同于为了制造顶盖的目的而并入到或添加到独立前体纤维网上的基底。聚合物膜130可为显微织构聚合物膜。所谓显微织构是指在前体纤维网中的簇 70之间存在多个微观部件,此类微观部件具有适当的尺寸和尺度以便多个微观部件可适 配在相邻簇70之间。即,微观部件具有适当的尺寸和尺度,使得微观部件可具有小于相邻 簇70之间的距离的二分之一的最大尺度。微观部件可为例如微观孔或微观泡,它们的实 例公开于如下专利中授予Mone等人的美国专利7,402,732和授予Curro等人的美国 专利4,839,216、授予Curro等人的美国专利4,609,518、以及授予Curro等人的美国专利 4,609,518。聚合物膜130可为开孔聚合物膜130,其孔各具有介于约0. Olmm2和约0. 78mm2 之间的面积。微观部件可为凸起部分。凸起部分可为聚合物膜130的整体延伸部,或可为 添加到聚合物膜130的表面上的材料。
顶盖331为聚合物膜130的整体延伸部。簇70中的每一个的远端部分231的至 少一部分可被顶盖331覆盖。如图7-10所示,顶盖331可为具有第一开口 251和第二开口 252的隧道形顶盖331。第一开口 251包括聚合物膜130中的破裂位置253,并且簇70在破 裂位置253的上方延伸。顶盖331邻近破裂位置253整体地从聚合物膜130延伸。破裂位 置253可为点或线。顶盖331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至少一个破裂位置253处破裂聚合物 膜130,并且将聚合物膜130拉伸到聚合物膜130的第一表面12的平面外,以形成开口诸如 第一开口 251或第一开口 251和第二开口 252。破裂位置253可由开口 4的边界的至少一 部分限定。开口 4的剩余部分可由一个或多个附加破裂位置或顶盖331的部分限定,所述 部分邻近顶盖331整体地从第二聚合物膜130延伸的位置。聚合物膜130在没有破裂位置 253的情况下可为流体不可透过的。第一开口 251可为拱形的,使得第一开口 251在邻近聚合物膜130的第一表面12 处最宽,并且一般朝覆盖簇70的远端部分231的顶盖的部分变窄。顶盖331可具有邻近聚 合物膜130的第一表面12的顶盖基座271。顶盖基座271可窄于远离顶盖基座271的顶 盖331的一部分。第一开口 251可为大写的Ω形(Ω)使得第一开口 251在邻近聚合物膜 130的第一表面12处要窄于在簇基座72和簇70的远端部分231之间的中间的某个位置的 情况。类似地,如果存在第二开口 252,则第二开口 252可为拱形的,使得第二开口 252在邻 近聚合物膜130的第一表面12处最宽,并且一般朝覆盖簇70的远端部分231的顶盖331 的部分变窄。第二开口 252可为大写的Ω形(Ω),使得第二开口 252在邻近聚合物膜130 的第一表面12处要窄于在簇基座72和簇70的远端部分231之间的中间的某个位置的情 况。第二开口 252可与第一开口 251相对簇70位于第二开口 252和第一开口 251之间。 第一开口 251、第二开口 252和任何附加开口可使层压体125成为流体可透过的。如果存在第一开口 251和第二开口 252,则顶盖331可在至少两个延伸位置2Μ整 体地从聚合物膜130延伸,所述至少两个延伸位置被第一开口 251和第二开口 252彼此间 隔开。所述至少两个延伸位置2Μ可位于簇70的相对两侧上的相对位置。顶盖331可在至 少两个延伸位置2Μ整体地从聚合物膜130延伸,每个延伸位置2Μ均邻近破裂位置253。 除了第一开口 251和第二开口 252以外,还可存在附加开口。例如,如果存在三个或更多个 开口(例如,第一开口 251、第二开口 252和第三开口),则顶盖331可在至少三个延伸位置 254整体地从聚合物膜130延伸,所述至少三个延伸位置被开口(例如第一开口 251、第二 开口 252和第三开口 )彼此间隔开。如图10所示,顶盖331可具有顶盖长度161和顶盖宽度162。顶盖331的顶盖长 度161被限定在第一开口 251和第二开口端部252之间。顶盖331也可具有被限定为顶盖 331的最大尺度的顶盖宽度162,所述宽度正交于顶盖331的顶盖长度161测量。顶盖331 的平面纵横比可被限定为顶盖331的顶盖长度161和顶盖宽度162之间的比率。顶盖331 的纵横比可大于约0. 5。顶盖331的纵横比可大于约1。顶盖331的纵横比可大于约1. 5。 顶盖331的纵横比可大于约2。一般来讲,据认为具有较高纵横比的顶盖331可更易于引起 层压体125的观察者的注意,并且也可沿纤维网1的表面在正交于簇70的长轴La的方向 上更好地阻止流体流。层压体125中的顶盖331被认为可掩蔽或部分地掩蔽由层压体125收集并保留在 形成簇70的纤维110之间的毛细管中的流体。吸收制品诸如擦拭物、卫生巾、棉塞或尿布中所用的这种层压体纤维网可吸引使用者(或护理人员),因为保留在形成簇70的纤维110 之间的毛细管中的可能难看的尿液、经液、粪便或其它液体将被遮掩或被部分地遮掩而使 观察者难以看到。在没有顶盖331的吸收制品诸如卫生巾中,簇70可基本上具有经液的颜 色,这可能对于卫生巾的使用者来讲是不期望的。顶盖331覆盖或部分地覆盖其中保留有 经液的簇,因而可使层压体125显现得不太红,或甚至允许层压体125保持其初始颜色(例 如在受到流体侵害之前)。如果聚合物膜130和从其延伸的顶盖331为包含增白剂诸如二氧化钛的聚合物 膜,则顶盖331可更有效地遮掩保留在簇70的毛细管中的材料而不被观察到。此类顶盖 331可更好地保持被感知到的白颜色,许多消费者会将白颜色与清洁度关联起来。顶盖331可具有大于约10%,大于约20%,大于约30 %,大于约40 %,大于约 50 %,大于约60 %,大于约70 %,大于约80 %,或大于约90 %的不透明度。顶盖331可为不 透明的。聚合物膜130可具有不透明度。顶盖331的不透明度可小于聚合物膜130的不透 明度,顶盖331从所述聚合物膜延伸,例如由于拉伸聚合物膜以形成顶盖331。顶盖331可具 有不透明度,所述不透明度为第二前体纤维网的不透明度的介于约80%和约95%之间。顶 盖331可具有不透明度,所述不透明度为聚合物膜130的不透明度的介于约50%和约95% 之间。顶盖可具有不透明度,所述不透明度为聚合物膜130的不透明度的介于约35%和约 95%之间。顶盖331的不透明度越大,则顶盖331可越有效地遮掩保留在簇70的毛细管中 的液体。顶盖331可具有不透明度,所述不透明度小于聚合物膜130的不透明度的约90%。 顶盖331可具有不透明度,所述不透明度小于聚合物膜130的不透明度的约75%。顶盖331 可具有不透明度,所述不透明度小于聚合物膜130的不透明度的约50%。如本文所用,术语“不透明度”是指基底或印刷基底的性质,其度量基底隐藏或遮 掩相对于观察点放置在基底后面的物体使其不被观察到的能力。不透明度可被报告为按百 分比计的被具有0. 5%的反射率的黑体背衬的基底的漫反射系数对用具有89%的绝对反 射率的白体背衬的相同基底的漫反射系数的比率。不透明度可如ASTM D 589-97,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Opacityof Paper(15° /Diffuse Illuminant A,89 % Reflectance Backing and PaperBacking)中所述地则量。具有高不透明度的基底将不允许许多光(如果有的话)穿过该基底。具有低不透 明度的基底将允许许多(甚至全部)光穿过该基底。不透明度的范围可为0至100%。如 本文所用,术语“低不透明度”是指基底或印刷基底具有小于50%的不透明度。如本文所用, 术语“高不透明度”是指基底或印刷基底具有大于或等于50%的不透明度。如本文所用,术 语“不透明的”是指基底或印刷基底具有大于或等于50%的不透明度。聚合物膜130可具有聚合物膜厚度t,并且顶盖331可具有顶盖厚度tc。由于顶 盖331为聚合物膜130的整体延伸部,并且是通过将聚合物膜130拉伸到聚合物膜130的 第一表面12的平面外形成的,因此顶盖331的一部分的顶盖厚度tc可小于聚合物膜厚度 t。即,被延伸以形成顶盖331的聚合物膜在顶盖331的至少某个部分处相对于顶盖331所 从其延伸的聚合物膜的平面的部分变薄了。顶盖厚度tc在整个第一开口 251和/或第二 开口 252的周围可不是均勻的。顶盖厚度tc在顶盖331的远端部分可等于或小于聚合物 膜厚度t。顶盖厚度tc在顶盖331的远端部分可大约等于或小于聚合物膜厚度t,并且顶 盖厚度tc在介于顶盖331的远端部分和聚合物膜130之间的顶盖331的一部分处可小于聚合物膜厚度t。顶盖331的薄化可提供具有柔软手感的顶盖331。此外,由于顶盖331可 为薄的且可容易变形,顶盖331下面的簇70的特性可支配具有顶盖331的簇70所赋予的 触觉印象。因此,簇的特性对于由层压体125所赋予的触觉印象来讲可为重要的。70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凸出的簇70可与聚合物膜130机械地接合,因为顶盖 基座271可收紧在簇70(和/或第二簇)上。这指示在顶盖基座271处有一定量的恢复, 所述恢复可趋于约束簇70使其不被回拉穿过聚合物膜130。可存在多个簇70,它们彼此间 隔很小使得簇70基本上覆盖聚合物膜130。这种排列可提供复合顶片30,所述复合顶片在 顶片30的一些部分中提供薄膜作为面向身体的表面120,并且在顶片30的其它部分中提供 非织造材料作为面向身体的表面120。与聚合物膜130相比,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为相对亲水的。即,纤维质非织 造纤维网可具有的对水的接触角小于聚合物膜130对水的接触角。基底的流体相互作用特 性中的这种对比度可作为选择材料和/或向材料自身上施用化学处理剂的过程的一部分 来控制。相对亲水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用来将流体抽吸到吸收制品5中。相对疏 水的聚合物膜130可对吸收制品的穿着者来讲感觉干爽。图11示出了包括顶片30的吸收制品5的剖面图,所述顶片具有纤维质非织造纤 维网60和聚合物膜130的层压体125。聚合物膜可为开孔薄膜诸如被称为DRIWEAVE 的用于ALWAYS :超薄卫生巾中的薄膜和以下专利中所述的聚合物膜授予Radel等人 的美国专利4,342,314、授予Ahr等人的美国专利4,463,045、授予Mone等人的美国专利 7,402,723、和授予Curro等人的美国专利4,629,643。—个其中簇区域侧向边界80彼此间隔开距离100的实施方案也可为实用的,所述 距离从平行横向轴线TP处的最大值逐渐减小至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纵向相对的端部中的 一个或两个处的最小值,如图11所示。距离100可取决于位置而沿纵向中心线L逐渐减小 使得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部分为直的或弯曲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端部无需必定为自 由端部,在所述自由端部以外顶片30缺乏簇。例如,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 部分可包括簇70,并且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被缺乏簇70的顶片30 的一部分围绕。即,簇区域侧向边界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为包括多个簇70的岛,所述岛 被缺乏簇70的顶片30的一部分围绕。这种排列可用柔软且柔顺的簇70向穿着者的阴唇 区域提供舒适感。彼此间隔开距离100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被认为可能提供许多有益效果,所述距 离从平行横向轴线TP处的最大值逐渐减小至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中的一个或两个的纵向 相对的端部处的最小值。例如,女性裆部的阴唇区域可一般被成形为使得其朝女性的前部 和后部略微较窄并且在阴唇的前部和阴唇的后部之间较宽。因此,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 的顶片30的部分可被布置成与女性的阴唇区域具有相同的平面形状。此类区域可具有柔 软且可帮助捕集流体的簇70。作为另外一种选择,簇70可设置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和吸 收制品的侧向侧边32之间以阻止流体侧向流出顶片30的表面。此外,吸收制品5上的产 生自穿着者身体的排出过程的污渍图案可为略微椭圆形的,其中椭圆的长轴一般从她的前 部至她的后部对齐于穿着者的裆部。因此,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被 布置成具有在平行横向轴线TP处最宽并且朝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区域的纵向相对的 端部逐渐变细的形状。污渍相对于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位置可向穿着者提供视觉提示以指示她是否需要更换她的吸收制品5。顶片30可包括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第二非织造纤维网的层压体125,所述第 二非织造纤维网替代图6所示的聚合物膜130。簇70可延伸穿过第二非织造纤维网。层压 体125包括至少两个层。这些层为大致平面的二维纤维网,它们的长度和宽度显著大于单 个纤维网的厚度。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第二非织造纤维网可通过粘合剂、热结合、超 声波结合等来接合,或可通过机械接合源自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簇70来接合,所述簇 凸出穿过第二非织造纤维网。与第二非织造材料相比,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为相对亲 水的以有助于将流体更深地抽吸到吸收制品5中。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纵向相对的端部81无需必定为自由端部,在所述自由端部 以外顶片30缺乏簇70。如图12所示,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一部分可缺乏 簇70,并且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被包括簇70的顶片30的一部分围 绕。即,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为缺乏簇70的岛,所述岛被簇70的海 围绕。在这种排列中,簇70的平面外结构可用来减小流体流出顶片30的可能性,并且在接 触穿着者阴唇的远离顶片30的最中心部分的顶片30的区域中向穿着者提供舒适感。簇区域端部边界82可连接位于纵向中心线L的相对两侧上的簇区域侧向边界80。 簇区域端部边界82可由将多个簇70与缺乏簇70的顶片的一部分隔开的线或所述线的一 部分限定。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仅为包括多个簇70的顶片30的一部分和缺乏簇70的顶片 30的一部分之间的边界的那个部分,使得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距离从平行横向轴线 TP处的最小值逐渐增大至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纵向相对的端部中的一个或两个处的最 大值。因此,在图12中,可认为簇区域端部边界82不是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一部分,因为 如果认为簇区域端部边界82的这些部分是如此的话,则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距离将 不是彼此间隔开如下的距离,所述距离从平行横向轴线TP处的最小值逐渐增大至在簇区 域侧向边界80的一个或两个纵向相对的端部处的最大值。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纵向相对的端部81无需必定为自由端部,在所述自由端部 以外顶片30包括多个簇70。例如,如图13所示,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一部 分可包括簇70,并且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被缺乏簇70的顶片30的 一部分围绕。即,簇区域侧向边界80之间的顶片30的部分可为包括多个簇70的岛,所述 岛被缺乏簇70的顶片30的一部分围绕。在这种排列中,簇70的平面外结构可用来在顶片 30的部分上提供舒适的表面纹理,所述表面纹理可接触穿着者的阴唇。吸收制品5的顶片30常常是白色的以在使用之前或使用中暗示吸收制品5的清 洁度。如果用作顶片30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是白色的,则使用者可难70以在视觉上 辨别出非织造纤维网上的簇。为包括簇70的顶片30的部分提供颜色可使穿着者更易于相 对于缺乏簇70的顶片30的部分辨别出该部分。对于包括缺乏簇70的顶片30的一部分 (所述部分为被簇70的海围绕的岛)的实施方案来讲,在包括簇70的顶片30的部分和缺 乏簇70的顶片30的部分之间提供色差可向穿着者提供视觉提示和边界以更容易地估计所 使用的吸收制品5是否需要更换成新的吸收制品5。颜色可通过采用激光印刷、喷墨印刷、 卷筒纸凹版印刷或其它合适的印刷技术印刷在簇70上来提供给簇。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多个簇70具有第一颜色157,并且缺乏簇70的顶片30的部分具有第二颜色151,如图14所示。第一颜色157可不同于第二颜色151。色差可大于约 3. 5,所述值由CIE LAB比色计表征。色差可大于约1. 1,所述值由CIE LAB比色计表征。色 差可大于约6,所述值由CIE LAB比色计表征。色差可为至少1. 1,所述值由CIE LAB比色 计表征。色差可使用CIE LAB比色计来表征,并且使用Hunter Labscan XE 45/0几何反射 分光光度计来测量。对该系统的技术说明可见于R. S. Hunter的文章“photoelectric color difference Meter,,,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第 48 卷,第 985-95 页,1958年。被专门设计用于按Hunter比色计来测量颜色的装置描述于1961年10月10 日公布的授予Hunter等人的美国专利3,003, 388中。颜色可根据国际公认的3D颜色立体图来测量,其中将人眼所感知到的所有颜色 均转换为数值码。CIE LAB系统类似于Hunter L,a和b,并且是基于三个维度,具体地讲是 L*, a* 禾口 b*。当根据该系统限定颜色时,L*表示明度(0 =黑色,100 =白色),a*和b*各自独 立地表示两个色轴,a*表示红色/绿色轴(+a =红色,-a =绿色),而b*表示黄色/蓝色 轴(+b =黄色,_b =蓝色)。颜色可通过唯一的ΔΕ值(即,与某个标准或基准的颜色差值)来识别,所述值以 数学方式用如下公式来表达Δ E* = [ (L*X. _L*Y)2+ (a*X. _a*Y)2+ (b*X_b*Y)2]1/2“X”表示所述标准或基准样本,并且“Y”为变体。Hunter测色仪被构造成产生3个值(L*,a*,b*和作为全色的Δ E*)。L*值为从 目标样本反射到检测器上的入射(源)光的百分比。有光泽的白色样本将产生接近100的 L*值。暗淡的黑色样本将产生约为0的L*值。a*值和b*值包含样本的光谱信息。正的 a*值指示样本中的绿色量。端口的直径将基于要在其上进行测色的区域来选择,其中端口的尺寸为可得的可 提供视域的最大端口,所述视域小于要在其上进行测色的区域。可使用0. 2英寸直径的端 口。可使用具有0.5英寸视域的0.7英寸直径的端口。在用于测量之前,使用仪器制造商 所提供的标准白色瓷片和黑色瓷片来校准仪器。使用标准的行业认可的规程来测量L*值、a*值和b*值。顶片各部分的颜色根据 Tj ASTM E 1164-94"Standard Practice for ObtainingSpectrophotometric Data for Object-Color Evaluation”使用反射分光光度计来测量。遵循该标准方法,但为清楚起见, 在此给出了具体的仪器设定和采样规程。可按CIE 1976颜色坐标标准来报告样本颜色,所 述标准如ASTM El 164-94和ASTM D2264-93的6. 2节中所规定。其由三个值组成;测量样 本“明度”的L*、测量红色度或绿色度的a*、和测量黄色度或蓝色度的b*。设备反射分光光度计......45° /0° Hunter Labscan XE,或等同物HunterLab Headquarters,11491 Sunset Hills Road,Reston VA 20190-5280,电 话703-471-6870,传真:703-471-4237, http//www. hunterlab. com。标准板...................标准Hunter白色瓷片源=Hunter颜色。设备准备
1.确保分光光度计如下配置照明..............C型标准观察仪....2°几何参数................45/0°测量角度端口直径...........基于要在其上进行测色的区域选择端口直径观察区域.............将基于要在其上进行测色的区域来选择UV滤光器标称2.在开始任何测试之前,根据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使用随仪器提供的标准黑色瓷片 和白色瓷片来校准分光光度计。样本制备1.解包、展开产品或制品样本并且将它们放置平坦,不要触碰面向身体的表面或 改变其颜色。2.应当在产品的观察表面上选择用于测量的区域,并且必须包括以下部分 观察表面的基准区域。 观察表面的变异区域。·观察表面的任何其它部分,所述部分具有可见的或可测量的不同于基准区域或 变异区域的颜色。测量的进行不应当使得两个色调化部分的边界重叠。试验过程1.根据仪器制造商的使用说明操作Hunter色度计。2.吸收制品应当在平坦地放置在仪器上的孔上的情况下进行测量。白色瓷片应当 放置在衬垫的后面。3.吸收制品应当被放置成其纵向垂直于仪器。4.对于至少3个重复样本,测量如上所选择的相同区域。计算报告1.确保所报告的结果确实是CIE L*,a*,b*。2.记录L*,a*,b*值,精确至0. 1单位。3.对于每个所测量的区域,取L*,a*,b*的平均值。4.计算着色区域和背景之间的ΔΕ*。如图15所示,吸收芯可具有一对与纵向中心线L间隔开的芯侧向边缘160。簇区 域侧向边界80和吸收芯20可具有适当的尺寸和尺度,使得两个簇区域侧向边界80均不延 伸超过吸收芯20的芯侧向边缘160。这种排列可向穿着者提供视觉提示以提示她是更换 其吸收制品5的时候了。例如,如果穿着者检查其吸收制品5并且看到由其身体的排出过 程所造成的污渍区域正接近簇区域侧向边界80中的一个或两个或处在簇区域侧向边界80 的范围之外(即流体可能正朝芯侧向边缘160中的一个或两个侵蚀),她便可辨别出吸收 芯20可能正接近其设计流体容量因而是更换她的吸收制品5的时候了。通过在芯侧向边 缘160的内侧具有簇区域侧向边界80,穿着者将在她较迟地认识到流体正接近或已超过簇 区域侧向边界80的情况下具有有益效果。即,如果污渍已侧向行进超过一个或两个簇区域 侧向边界80,吸收芯可仍然具有一些附加存储容量。簇区域侧向边界80可基于顶片30的 非簇绒部分和包括簇70的部分中的污渍中的污渍的视觉外观上的差异而被辨别出来,或可基于在没有污渍的情况下由于提供给穿着者的不同的表面纹理而产生的外观上的差异 而被辨别出来。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中的簇70可使用多种方法中的任何方法来形成。制备簇 70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针刺法、起绉法、水刺法、具有设置在其上的齿的相互啮合的辊、以 及它们的组合。多种具有簇的非织造纤维网60和70制造包括层压体纤维网在内的此类纤维网的 方法公开于以下专利中授予Curro等人的美国专利7,410,683、TUrner等人的美国专利公 布2004/0131820、Hoying等人的美国专利公布2007/0116926、Turner等人的美国专利公 布2006/0019056、Curro等人的美国专利公布2005/(^81976、和Curro等人的美国专利公 布 2006/(^86343。参见图16,其示出了用于制造顶片30的设备和方法,所述顶片包括纤维质非织造 纤维网60和簇70。设备1000包括一对相互啮合的辊1020和1040,每个辊均绕轴线A旋 转,所述轴线A在同一平面内是平行的。辊1020包括围绕辊1020的整个圆周不间断地延 伸的多个脊1060和对应的凹槽1080。辊1040类似于辊1020,但取代具有不间断地围绕整 个圆周延伸的脊,辊1040包括已被改进成多排周向间隔开的齿1100的多排周向延伸的脊, 所述齿以间隔开的关系围绕辊1040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辊1040的各排齿1100被对应的 凹槽1120隔开。在操作中,辊1020和1040相互啮合使得辊1020的脊1060延伸到辊1040 的凹槽1120中,并且辊1040的齿1100延伸到辊1020的凹槽1080中并形成辊隙1160。辊 1020和1040两者或其中的任何一个可通过本领域已知的方法诸如通过使用热油填充的罗 拉或电加热的罗拉而被加热。齿1100可被布置在辊1040上而对应于所期望的簇区域侧向 边界80的形状和簇70相对于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位置。S卩,辊1040上的缺乏齿的部分 可对应于缺乏簇的顶片的部分,并且辊1040上的具有齿的部分可对应于具有簇70的顶片 的部分。顶片30可通过机械地变形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或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 第二纤维网135的层压体来制造。第二纤维网135可为聚合物膜130或第二非织造纤维网。 辊1040的齿1100具有与前沿和后沿相关联的具体的几何形状,所述前沿和后沿使得齿能 够基本上“穿”过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或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第二纤维网135的 层压体。在两层的层压体125中,齿1100将纤维同时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挤出平面 外并穿过第二纤维网135。第二纤维网135被挤穿纤维110的齿1100(比如)刺穿以形成 簇70。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存在于顶片30中的任何其它层可由供料辊提供,并且 在朝反转的相互啮合的辊1020和1040的辊隙1160的方向上移动。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 60和所存在的其它层可以足够的纤维网张力保持以便用本领域已知的纤维网处理方法以 大致展平的状态进入到辊隙1160中。当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穿过辊隙1160时,与辊 1020的凹槽1080相互啮合的辊1040的齿1100将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部分挤出纤维 网平面外以形成簇70。如果需要层压体125顶片30,则当层压体125穿过辊隙1160时,与 辊1020的凹槽1080相互啮合的辊1040的齿1110将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部分挤出 纤维网平面外并且穿过第二纤维网135以形成簇70。实际上,齿1100将纤维质非织造纤维 网60的纤维“挤”或“穿”过第二纤维网135。
当齿1100的尖端挤过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时,主要在⑶上取向在齿1100上 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的部分被齿1100挤出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平面外。 纤维可由于纤维移动性而被挤出平面外,或它们可因在Z方向上被拉伸和/或塑性变形而 被挤出平面外。就层压体125顶片30而言,簇70因而可在层压体125的第一表面12上形 成。由上述描述可理解,当顶片30为层压体125时,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第二纤 维网135应当具有不同的材料特性,所述材料特性是针对材料在失效例如由于拉伸应力而 失效之前的延长能力而言的。具体地讲,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具有比第二纤维网135 更大的纤维移动性和/或更大的纤维伸长特性,使得其纤维可足够地移动或拉伸以形成簇 70,同时附加层破裂,即,不拉伸至形成簇70所必需的程度。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能够延延伸平面外而无塑性变形的程度可取决于 前体纤维网纤维间粘结的程度。例如,如果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仅是非常松散地 彼此缠结的,则它们将更能够彼此之间滑动,并因此更容易延延伸平面外以形成簇70。另 一方面,较强粘合(例如通过大量的热点粘合、水缠结法等)的非织造前体纤维网的纤维将 更可能需要延伸平面外的簇具有更大程度的塑性变形。因此,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 为具有相对较低纤维间粘结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并且第二非织造纤维网(如果存在的 话)可为具有相对较高纤维间粘结的非织造纤维网,使得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可 延延伸平面外,同时第二非织造纤维网的纤维可不延延伸平面外。就由层压体125形成的顶片30而言,第二纤维网135实际上可在由所施加的应变 产生的拉伸载荷下失效。即,对于要设置在层压体125的第一侧面12上的簇70来讲,第 二非织造纤维网或聚合物膜130(无论哪个存在)可具有足够低的纤维移动性(如果有的 话)和/或相对低的断裂伸长率使得其在张力下局部(即,在应变区域中)失效,从而产生 可供簇70延伸的开口。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二纤维网135具有在1 % -5%范围内的断裂 伸长率。尽管实际所需的断裂伸长率将取决于旨在被诱导以形成顶片30的应变,但应认识 到,就一些实施方案而言,第二纤维网135可表现出约6%,约7^34 8^34 9^34 10%, 或更大的纤维网断裂伸长率。还应认识到,实际的断裂伸长率可取决于应变速率。对于图 16所示的设备来讲,所述速率由生产线速度决定。本发明中所用的纤维网的断裂伸长率可 通过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来测量,诸如通过标准拉伸试验方法使用标准拉伸试验设备诸如由 Instron, MTS, Thwing-Albert等制造的那些来测量。对于作为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第二纤维网135的层压体125的顶片30来 讲,第二纤维网135应当比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具有更低的纤维移动性(如果有的话) 和/或更低的断裂伸长率(即,单个纤维的断裂伸长率,或如果是薄膜,则为薄膜的断裂伸 长率),以便取代延延伸平面外至形成簇70的程度,第二纤维网135在例如通过设备1000 的齿1100形成簇70时所产生的应变的作用下在张力下失效。一般来讲,据信第二纤维 网135应当具有的断裂伸长率比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断裂伸长率小至少约10%,至 少约30%,至少约50%,或至少约100%。本发明中所用的纤维网的相对断裂伸长率值可 通过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来测量,诸如通过标准拉伸试验方法使用标准拉伸试验设备诸如由 Instron, MTS, Thwing-Albert等制造的那些来测量。簇70的数目、间距和尺寸可通过如下方式来改变改变齿1100的数目、间距和尺寸,并且按辊1040和/或辊1020的需要作出对应的尺度变化。此外,簇70在顶片30上的 图案以及簇区域侧向边界80的尺寸、形状和位置可通过改变齿1100在辊1040上的图案来 改变。即,辊1040的部分可不具有任何齿1100。可在辊1020中作出类似的变化辊1020 的部分可不具有任何凹槽1080和凹槽1060。图17示出了相互啮合的辊1020和1040的一部分以及脊1060和齿1100的横截 面。如图所示,齿1100具有齿高TH(注意TH也可适用于脊高;在一个实施方案中,齿高和 脊高相等)、和被称为节距P的齿对齿间距(或脊对脊间距)。如图所示,啮合深度E为辊 1020和1040相互啮合水平的量度,并且是从脊1060的尖端测量至齿1100的尖端。啮合深 度E、齿高TH、和节距P可按需要取决于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第二纤维网135 (如果存 在的话)的特性以及所期望的顶片30的特性而有变化。例如,一般来讲,啮合水平E越大, 则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的纤维所必须具有的必要的伸长特性或纤维对纤维移动性的特 性就越大。此外,所需的簇面密度越大,则节距应当越小,并且齿长TL和齿距TD应当越小, 如下所述。图18示出了具有多个齿1100的辊1040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齿适用于从具有介 于约60gsm和IOOgsm之间的基重的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聚合物膜130 (例如,聚乙烯 或聚丙烯)来制造顶片30。齿1100的放大视图如图19所示。在辊1040的这个实施方案中,齿1100具有一致 的圆周向长度尺寸TL,通常从前沿LE至齿顶1110处的后沿TE测得为约1. 25mm,并且相互 间距相同,距离TD为约1. 5mm。对于从具有在约60至约IOOgsm范围内的总基重的纤维质 非织造纤维网60来制造顶片30来讲,辊1040的齿1100可具有的长度TL范围为约0. 5mm 至约3mm,并且间距TD为约0. 5mm至约3mm,齿高TH的范围为约0. 5mm至约5mm,并且节距 P为介于约Imm(0. 040英寸)和约5mm(0. 200英寸)之间。啮合深度E可为约0. 5mm至约 5mm(直到最大值等于齿高TH)。当然,E、P、TH、TD和TL可彼此独立地改变以获得所期望的 尺寸、间距和簇面密度。据信,LE和TE应当几乎完全正交于辊1040的局部周向表面1200。此外,从尖端 1110和LE或TE的过渡应当为尖角诸如直角,所述角度具有足够小的曲率半径使得齿1100 在LE和TE处挤过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第二纤维网135 (如果存在的话)。不受理论 的约束,据信在齿1100的尖端和LE及TE之间具有成相对尖角的尖端过渡使得齿1100能 够利落地(即局部且清楚地)穿过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或层压体125,以便纤维质非织 造纤维网60的第一侧面12或层压体125的第一侧面12包括簇70。簇70的特性可取决于 线速度而有变化,因为线速度影响施加到非织造纤维质纤维网60上的应变速率。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可为其中存在极少纤维对纤维粘结的非织造纤维网。例 如,前体纤维网可为具有离散热点粘结图案的非织造纤维网。可期望最小化粘结点的数目 并且最大化间距以便允许在簇70的形成期间具有最大的纤维移动性和移位。一般来讲,使 用具有相对较大直径和/或相对较高断裂伸长率和/或相对较高纤维移动性的纤维可导致 簇70的形成更好且更明显。图20为如本文所公开的层压体的顶视图扫描电子显微照片(SEM)。如图12所示, 顶盖331覆盖特定簇70的远端部分231。在图12中,顶盖331整体地从簇70的相对两侧 上的至少两个延伸位置邪4延伸并且被第一开口 251和第二开口 252隔开。当从上方观察时,覆盖特定簇的远端部分231的顶盖331可帮助遮掩住保留在形成簇70的纤维110的毛 细管内的流体诸如经液。图20也示出了聚合物纤维网中的微观织构,该微观织构为微观孔 172。图21为如本文所公开的层压体的断面图SEM。如图13所示,顶盖基座271在邻近 层压体纤维网处窄于远离顶盖基座271的顶盖331的一部分。图21中的顶盖331为大致 Ω (Ω)形的。图22为如本文所公开的层压体的放大断面图SEM。如图14所示,顶盖331可具有 超过两个开口使得顶盖在超过三个离散位置从聚合物膜130延伸。可用作顶片或覆盖包裹物的层压体可使用本文所公开的设备来制造。一种用于 非织造材料60的合适的材料可为BBA Bico,28gsm, GCAS 95001796,50/50 PE/PP,为亲水 性非织造材料,得自BBA Nonwovens0 一种用于聚合物膜130的合适的材料可为Tredegar X-33350(亲水性),其为一种得自Tredegar Corp.的100目的前体纤维网。可使用表1中 所列的两组工艺参数来形成本文所公开的层压体纤维网。齿1110可具有均勻的彼此周向 地间隔开0. 060英寸的距离120英寸的周向长度尺度TL、0. 060英寸的节距P、0. 114 英寸的啮合深度E、0. 185英寸的齿高TL、齿110的尖端和凹槽108处的0. 005英寸的曲率 半径、和0. 015英寸的齿1110和凹槽1108之间的谷中的曲率半径。进料非织造材料的温 度可为约25°C。进料聚合物膜的温度可高于25°C。使聚合物膜的温度在25°C以上例如为 约50°C可形成可接受的顶盖331。一般来讲,据认为被处理材料的模量、温度、聚合物膜的 微观质构、以及设备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上的纤维网张力可为影响所得层压体结构的因素。表权利要求
1.一种吸收制品(5),所述吸收制品包括顶片(30)和与所述顶片成面对关系的吸收芯 (20),所述顶片具有纵向中心线(L)、正交于且相交于所述纵向中心线的横向中心线(T)、和 平行于所述横向中心线的平行横向轴线(TP),所述纵向中心线可分为三个三分之一段,所 述三个三分之一段中的一个三分之一段为中部三分之一段(50),所述平行横向轴线相交于 所述纵向中心线的所述中部三分之一段;其中所述顶片包括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60)和簇(70);其中所述簇包括与所述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成一整体且从所述纤维网延伸的纤维 (110),所述簇的多个所述纤维为环状纤维;其中所述顶片包括对称地设置在所述纵向中心线的相对两侧上的一对簇区域侧向边 界(80),每个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均具有纵向相对的端部(81)并且由沿所述纵向中心线 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并将多个所述簇与缺乏所述簇的所述顶片的一部分隔开的线或线的一 部分限定;并且其中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以距离(100)彼此间隔开,所述距离在所述平行横向轴线处 最小并且朝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的所述纵向相对的端部逐渐增大;或彼此间隔开某一距 离,所述距离在所述平行横向轴线处最大并且朝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的所述纵向相对的端 部逐渐减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位于所述顶片的对水具有 不同亲和力的部分之间。
3.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和所述纵向中心 线之间的所述顶片的一部分缺乏所述簇。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和所述纵向中心线之 间的所述顶片的一部分包括所述簇。
5.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顶片包括所述纤维质非织造纤维 网和聚合物膜(130)的层压体(125),其中所述簇延伸穿过所述聚合物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与所述聚合物膜相比 为相对亲水的。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顶片包括所述纤维质非织造 纤维网和聚合物膜(130)的层压体(125),其中所述簇中的每一个均具有邻近所述纤维质 非织造纤维网的簇基座和与所述簇基座相对的远端部分031),其中所述簇中的每一 个的所述远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被顶盖(331)覆盖,每个所述顶盖均为所述聚合物膜的整 体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在离散的所述簇的所述远端部分之上延伸,所述顶盖包括第一开口 051),所述第一开口包括所述聚合物膜中的破裂位置053),所述簇在所述破裂位置的上 方延伸。
8.如权利要求1,2或4-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和所述 纵向中心线之间的所述顶片的一部分包括所述簇并且被缺乏所述簇的所述顶片的一部分围绕。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和所述纵向中 心线之间的所述顶片的一部分缺乏所述簇并且被包括所述簇的所述顶片的一部分围绕。
10.如权利要求1_4、8或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顶片包括所述纤维质非 织造纤维网和第二非织造纤维网的层压体(125),其中所述簇延伸穿过所述第二非织造纤 维网。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纤维质非织造纤维网与所述第二非织造 纤维网相比为相对亲水的。
12.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多个所述簇具有第一颜色 (157),并且缺乏所述簇的所述顶片的所述部分具有第二颜色(151),其中所述第一颜色按 至少1. 1的量值不同于所述第二颜色,所述量值由所述CIE LAB比色计量化。
13.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吸收芯具有一对与所述纵向中 心线间隔开的芯侧向边缘(160),其中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均不延伸超过所述吸收芯的所 述芯侧向边缘。
14.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以距离(100) 彼此间隔开,所述距离从所述平行横向轴线处的最小值逐渐增大至在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 的一个或两个纵向相对的端部处的最大值。
15.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吸收制品,其中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以距离(100) 彼此间隔开,所述距离从所述平行横向轴线处的最大值逐渐减小至在所述簇区域侧向边界 的一个或两个纵向相对的端部处的最小值。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收制品,该吸收制品具有顶片和吸收芯。顶片具有一对簇区域侧向边界。每个簇区域侧向边界均由将多个簇与缺乏簇的顶片的一部分隔开的线或该线的一部分限定。簇区域侧向边界对称地设置在纵向中心线的相对两侧上。簇区域侧向边界沿纵向中心线的至少一部分纵向延伸。簇区域侧向边界彼此间隔开某一距离,该距离从平行横向轴线处的最小值逐渐增大至在簇区域侧向边界的纵向相对的端部处的最大值;或彼此间隔开某一距离,该距离从平行横向轴线处的最大值逐渐减小至在簇区域侧向边界的纵向相对的端部处的最小值。
文档编号A61F13/15GK102112087SQ200980130412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8日
发明者约翰·L·哈蒙兹, 西比尔·富克斯, 路易斯·V·冈萨雷斯 申请人:宝洁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