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93530阅读:6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
技术领域
,具体地说是一种外治体表顽固瘙痒性疾病的药石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人的体表被皮肤、粘膜所覆盖,是保护机体组织的重要屏障,所以极易受到伤害,出现红肿痛痒等临床症状。引起瘙痒的因素很多,但人们治疗瘙痒的本能办法就是用手抓挠,这种本能的止痒方法当时虽然舒服,但无疑饮鸠止渴,往往越抓越痒,最后引起皮肤破损,甚至感染,导致慢性炎症的发生。借助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的治疗和长期应用又使人形成依赖性,最终引起恶性循环,产生各种毒副作用,造成体表的顽固性瘙痒。针对这些体表病症,现代临床主要靠抗生素、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但经常使用这些药物极易产生抗药性和依赖性,甚至形成双重感染等,所以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临床应尽可能的避免这类药物的应用。
发明内容为预防和治疗皮肤瘙痒,一直在不断的寻求抗生素和激素类以外的其它方法和药物。对于不灰木治疗瘙痒的认识纯属偶然。由于不灰木做为木化石具有观赏性,在玩石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将不灰木与松木根做的底座放置一起能将松根底座中的松油吸出。根据这一发现,结合不灰木的寒凉之性,认为不灰木的这一吸附特性很可能具有吸附体表湿.热.毒的临床应用价值。而湿、热、毒的临床表现症状主要是瘙痒,基于这一设想,将一些具有止痒功效的中药与不灰木通过煨炙的方法形成一种药石,在药物发挥快速止痒功效的同时,能够通过不灰木的寒凉和吸附之性,将引起瘙痒的湿、热、毒性物质排除体外。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解决现有临床医疗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石疗方式来治疗体表顽固瘙痒性疾病的药石配方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一种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及其制备方法是根据以下药理不灰木1.出自《开宝本草》不灰木,出上党,如烂木,烧之不燃,石类也。2.《本草图经》不灰木,或云滑石之根也,出滑石处皆有。不灰木始见于《本草拾遗》。3.《本草图经》曰今泽、潞(今山西晋城、长治一带)山中皆有之,盖石类也。其色青白,如烂木,烧之不然(燃),以此得名。或云滑石之根也,出滑石处皆有。4.《中药大辞典》[基原]为硅酸盐类矿物角闪石石棉。5.《纲目》弓丨《庚辛玉册》云“不灰木,阴石也。形如针,纹全若木,烧之无烟。时珍曰“不灰木有木、石两种。不灰木俗多为铤子,烧之成碳而不灰,其叶如蒲草。”其“[附录]松石[颂曰]今处州出一种松石,如松干,而实石也。或云松久化石。”由此可见不灰木的名下存在两个不同性质的物种,导致同名异物。这无疑给临床用药造成了混乱,对此有人发表观点,认为“以前很多文献认为古本草之不灰木为硅酸盐类矿物角闪石石棉,据考察角闪石石棉纤维短硬,折后成针刺状,触身后奇痒难忍,甚至引起癌症,不可作外用药,与“不灰”之名难符。”引起混肴的原因是由于这种角闪石石棉的纹理类似木纹,具有耐燃烧的特性。这种混乱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十七世纪以前人们对木化石还没有太多的认识,所以常将这两种石类物质混为一体,均称做不灰木。这种同名异物的存在导致临床疗效时好时坏,这也是不灰木这种药物应用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由于角闪石石棉对人体的危害,现在许多国家已禁止角闪石棉的使用,中国也于2007年7月宣布禁止角闪石棉的进口和使用。作为药物,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也绝不应该允许这种同名异物现象的存在。这无疑对辩识不灰木的真假提高到了一个必需的角度,为避免用药混乱,从临床用药的角度也应该将角闪石石棉区分出来。认识到真正入药的不灰木应该是《纲目》附录“或云松久化石”这一木化石类的物质,否则,我们将失去一个宝贵的药物品种。当然,尽管《纲目》提出了“不灰木有木石两种”和“或云松久化石”的说法。但现代的文献大多只将角闪石石棉称做不灰木,由于该不灰木不能止痒只能至痒,导致现代临床不敢外用。本发明所用的不灰木属于“或云松久化石”类的木化石。《本草纲目》[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不灰木气味甘,大寒,无毒。独孤滔曰煮汞,结草砂,三黄,匮五金。主治热痱疮,和枣叶、石灰为粉,敷之。苦参气味苦,寒,无毒。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艾叶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性味性温,味苦、辛;有小毒。①《别录》味苦,微温,无毒。②《唐本草》生寒,熟热。③《纲目》苦而辛,生温,熟热。丹皮性味性寒,味苦、辛。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活血行瘀。蛇床子性味性温,味辛、苦。功能主治外治外阴湿疹、妇人阴痒、滴虫性阴道炎。地肤子性味性寒,味辛、苦。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冰片性味辛、苦,微寒。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薄荷冰为薄菏油中得到的一种饱和的环状醇。又名薄荷醇、薄荷脑。由薄荷提制而得,目前亦能人工合成。为无色针状或棱柱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有薄荷的特殊香气,味初灼热后清凉。功能主治芳香药、调味药及驱风药。功能主要刺激皮肤粘膜,在止痒、消炎、止痛的同时,局部具有凉感。临床用于疼痛,炎症及肿胀。丁香油性味味辛;甘;性热。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根据以上药物特性按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该配方的成分主要包括石类药物的不灰木。该配方还包括经过煨炙后进入不灰木内的苦参、艾叶、丹皮、蛇床子、地肤子、冰片、薄荷冰、丁香油中的一种以上的混合成分。该配方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成分制成不灰木10500份;苦参050份;艾叶050份;丹皮050份;蛇床子050份;地肤子050份;冰片050份;薄荷冰050份;丁香油050份。该配方的另一种配比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成分制成不灰木50300份;苦参210份;艾叶210份;丹皮120份;蛇床子230份;地肤子230份;冰片130份;薄荷冰140份;丁香油120份。该配方的优化配比是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成分制成不灰木50200份;苦参35份;艾叶35份;丹皮26份;蛇床子320份;地肤子320份;冰片36份;薄荷冰36份;丁香油25份。该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的制备方法是首先将不灰木预处理备用,然后将苦参、艾叶、丹皮、蛇床子、地肤子、冰片、薄荷冰、丁香油预处理,再将不灰木与上述预处理后的成分混合后置于45士5°C条件下密封煨炙,最后置于不高于15°C的条件下保存,即获得成品。所述的不灰木的预处理是先将取得的不灰木切削成形和打磨处理表面,用清水反复冲洗,然后置于清水中经常换水浸泡510天,取出后再次清洗,经晾干后再用75%酒精浸泡25天,最后置于清水中煮沸3060分钟取出烘干。所述的苦参、艾叶、丹皮、蛇床子、地肤子、冰片、薄荷冰、丁香油的预处理是先将苦参、艾叶、丹皮、蛇床子、地肤子单独粉碎过80目筛,按照配方配比把筛出的苦参粉、艾叶粉、丹皮粉、蛇床子粉、地肤子粉先等份递加混合再与丁香油混合,然后和冰片、薄荷冰等份递加混合搅拌均勻即可。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及其制备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石的止痒.寒凉和吸附的特性,安全、有效,快速的促使体表病患皮肤恢复正常,通过临床应用观察,该药石不会对皮肤组织产生不良反应,对多种因素导致的皮肤瘙痒以及肿痛有着快速清除的作用,具有吸阳毒素外出.祛湿除热、解毒止痒、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对湿热毒等原因导致的湿疹性皮肤疾病,真菌性皮肤疾病,细菌引起的疖肿,病毒引起的带状疱疹以及激素依赖性皮炎和蚊虫叮咬导致的瘙痒有着快速的止痒功效。本发明疗效显著的道理在于现有技术中的不灰木无论内服还是外用或其他方剂都是研粉使用。作为外用,研粉破坏了不灰木的微细孔洞结构,使得不灰木的吸附和寒凉之性减弱,不能够把湿.热.毒等从皮肤内吸附外出。本发明保持了不灰木的固体状态,利用不灰木的吸附之力和寒凉之性可以吸附侵入皮肤组织的湿、热、毒外出。可是把湿、热、毒从体内吸附外出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但解除瘙痒是当务之急,所以先将其他药物置于石内,其目的是急则先治其标,利用其它药物的止痒功效,首先解除瘙痒之苦,在解除瘙痒的同时,给了不灰木利用吸附和寒凉之性吸附湿、热、毒外出一个缓则治其本的时间。湿、热、毒被吸附外出后,体表皮肤局部的微生态平衡得到恢复,所以不再瘙痒。本发明所配置的药石对体表组织无毒副作用,对于一些易患瘙痒症而又不易恢复的人来讲,瘙痒初起,立即使用,可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对于顽固瘙痒性患者可吸附毒素外出,快速止痒,具有不复发的优点。在替代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在体表疾病的应用方面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其他方剂将不灰木研粉使用相比,具有吸附力强,不污染衣物,可以反复多次使用,安全,经济,易于普及推广是其特点,是一种家庭必备之品。使用中医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尤其是使用中药石疗法正是减少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应用的有效手段,是运用中医理论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治疗体表瘙痒性疾病的新疗法。该配方的药物及其独特的制备方法,在治疗体表疾病方面更是给了中药石疗法有力的支持,保证了临床用药治疗的安全和有效。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一种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及其制备方法作以下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发明的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是不灰木350克;苦参20克;艾叶20克;丹皮20克;蛇床子20克;地肤子20克;冰片10克;薄荷冰10克;丁香油7克。该药石的制备方法是先将不灰木进行预处理将取得的不灰木切削打磨处理成符合人体应用、外敷、夹持等状态的一定形状,用清水反复冲洗后,置于清水中不断换水浸泡510天,浸泡后取出再次清洗,晾干后用75%酒精浸泡两天后,置于清水中煮沸3060分钟取出烘干。再将先将苦参、艾叶、丹皮、蛇床子、地肤子单独粉碎过80目筛,按照配方配比把筛出的苦参粉、艾叶粉、丹皮粉、蛇床子粉、地肤子粉先等份递加混合再与丁香油混合,然后和冰片、薄荷冰等份递加混合搅拌均勻即可。与不灰木混合均勻密封置于45士5°C煨炙。最后将煨炙后的不灰木密封,密封采用密封塑料袋,置于15°C以下保存备用,即获得成PΡΠO实施例2本发明的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的优化配方是不灰木250克;苦参8克;艾叶8克;丹皮8克;蛇床子15克;地肤子15克;冰片5克;薄荷冰5克;丁香油5克。该药石优化配方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一的制备方法相同。实施例3:本发明的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的最佳配方是不灰木180克;苦参4克;艾叶4克;丹皮4克;蛇床子10克地肤子10克;冰片3克;薄荷冰3克;丁香油2克。该药石最佳配方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一的制备方法相同。该药石使用方法将制备好的该药石直接放置于瘙痒的体表部位,轻轻按揉摩擦。临床治疗效果为验证该药石的疗效,对被蚊虫叮咬引起瘙痒的50例患者进行了与用手抓挠止痒的自身应用对比实验。而且进行了一些其它瘙痒性疾病的治疗,其中治疗体表顽固瘙痒性疾病患者90例。临床疗效令可观,对不灰木这种古医籍中记载的石类药物有了重新的认识。通过临床50例被蚊虫叮咬患者的自身对照应用验证,中药石辽法的治疗效果达到了98%。而用手抓挠止痒的效果只有18%,因用手抓挠止痒引起的破溃感染率达到了22%。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扩大应用实验,经过对90例顽固瘙痒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总结,根据疗效判定标准,中药石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5.6%。疗效标准由于观察对象均为顽固瘙痒性患者,所以自行制定疗效标准,以便统一观察。治疗上5天为限,病症全部消失者为痊愈,明显减轻者为好转,无明显改变者为无效。病者九十例中,病史最长者达十年之久,最短者2年,均为使用现有多种医药治疗无效者,其中男性56例,占62%,女性34例,占38%,年龄在3567岁之间,平均年龄51岁。其中1、王敏,女,47岁,农民。2005年7月17日就诊,自诉患真菌性皮肤瘙痒症已经2年,由于经常抓挠导致左侧掖窝部位红肿.破溃,患者反映瘙痒剧烈,并伴有明显灼热和疼痛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两年前经医院检查确诊后,一直没有正规治疗。有时无法忍受只好用偏方艾叶.花椒.盐,水煮烫洗,时好时坏,近来发作频繁。根据患者情况,嘱患者使用本发明的药物,睡觉时将药石夹置于掖窝部位。用石治疗时间不得低于两个小时。使用两天后,患者红肿消退,破溃结痂,瘙痒明显减轻。嘱继续使用,5天后复诊告知瘙痒和疼感消失。嘱患者回家后如感瘙痒,不要用手抓挠止痒,只要感觉瘙痒,即依照此法治疗。2008年回访,患者无复发。2、张运华,女,35岁,公务员。2007年5月就诊,患者自诉2006年夏季在水库游泳时颈部被蚊虫叮咬,瘙痒难忍,经抓挠皮肤出现红肿破溃,周边出现簇状水疱,抓破处有黄色清亮液体渗出,并且快速向前胸后背漫延,伴有明显灼热和疼痛感。确诊为感染引起的湿疹性皮炎。经中药治疗后基本好转,但被蚊虫叮咬处一直不愈,后来使用皮炎平涂抹患部,由于长期应用,导致依赖性,用药次数明显增多。嘱患者停用皮炎平,使用本发明的药物,当天患部按揉摩擦三次,瘙痒症状明显消失,经用4天后,患部结痂愈合。3、刘传振,男,48岁。2006年5月初诊,患者自诉患阴部湿疹以近十年,近来反复发作,夜间发作频繁,行走产生摩擦性疼痛。经检查患者阴部及双腿内侧有明显对称性破溃,红肿及丘疹样红班。根据病人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的用药史,初步诊断为湿疹性阴部瘙痒合并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引起的激素依赖性皮炎。嘱其回家后睡觉时将药石放置阴部两腿之间,放置时间不得少与两个小时,然后用煨石剩余之药涂抹患部,保持每天用药3次以上。经过1天的治疗瘙痒明显减轻,连续用药5天后其瘙痒消失,患部结痂。根据病人患病时间较久,为巩固疗效,要求病人每晚继续使用药石巩固治疗1月,然后逐步递减治疗次数,至第3个月观察停药。治疗结束后半年随访,患者状况良好,至2009年11月共随访5次,病人无复发。表1中药石疗法与手抓挠止痒效果的自身应用对照<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表2中药石疗法外治顽固瘙痒性皮肤疾病的临床效果统计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讨论通过中药石疗法与手抓挠止痒50例的自身应用对照,以及对九十例顽固性瘙痒症的临床应用观察,可以认识到,用手抓挠止痒,由于无法将引起瘙痒的湿.热.毒等物质排除体外,所以越抓越痒,而且容易引起皮肤的破溃和感染,结果不得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治疗,以至形成更加严重的皮肤疾病。而通过药石的方法止痒,利用药石的寒凉和吸附的特性,可以将体内的湿.热.毒等至痒物质吸附到体外,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其结果表明作为中药石疗外治法的处方药物,该药石的疗效优于其它方法的治疗效果。具有独特的功效,而且安全性好,无毒副作用。在体表顽固瘙痒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可替代或减少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的使用,不会产生依赖性。人的体表部位的瘙痒症状,大多是由于体虚,皮肤腠理不固导致外邪湿.热.毒(包括多种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侵袭滞留肌肤腠理之间发作而引起,发作严重者奇痒无比,给人的心身造成极大危害。治疗不当,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又可导致抗药性和激素倚赖性皮炎等毒副作用的发生,以至用药无效,反复发作。用本发明的药石,其道理在于急则治其标,使用中药是为了祛除湿热。将不灰木与药物密封在一起通过煨炙的方法,使药物渗透到不灰木中之后,将不灰木与患部接触时,由于体温的作用,药物从石中释放作用到患部,从而起到快速止痒的作用。而使用不灰木的道理在于缓则治其本,在止住瘙痒后,由于该石性寒凉,具有干燥吸附之力,在接触患部时,一方面利用寒凉干燥之性,祛除湿热,最重要的是利用不灰木的吸附之性将肌肤腠理之间的滞留之邪吸附到体外,以达驱邪治病的最终目的。权利要求一种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其特征在于该配方的成分主要包括石类药物的不灰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其特征在于该配方还包括经过煨炙后进入不灰木内的苦参、艾叶、丹皮、蛇床子、地肤子、冰片、薄荷冰、丁香油中的一种以上的混合成分。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其特征在于该配方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成分制成不灰木10500份;苦参050份;艾叶050份;丹皮050份;蛇床子050份;地肤子050份;冰片050份;薄荷冰050份;丁香油050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其特征在于该配方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成分制成不灰木50300份;苦参210份;艾叶210份;丹皮120份;蛇床子230份;地肤子230份;冰片130份;薄荷冰140份;丁香油120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其特征在于该配方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成分制成不灰木50200份;苦参35份;艾叶35份;丹皮26份;蛇床子320份;地肤子320份;冰片36份;薄荷冰36份;丁香油25份。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不灰木预处理备用,然后将苦参、艾叶、丹皮、蛇床子、地肤子、冰片、薄荷冰、丁香油预处理,再将不灰木与上述预处理后的成分混合后置于45士5°C条件下密封煨炙,最后置于不高于15°C的条件下保存,即获得成品。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不灰木的预处理是先将取得的不灰木切削成形和打磨处理表面,用清水反复冲洗,然后置于清水中经常换水浸泡510天,取出后再次清洗,经晾干后再用75%酒精浸泡25天,最后置于清水中煮沸3060分钟取出烘干。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药石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配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苦参、艾叶、丹皮、蛇床子、地肤子、冰片、薄荷冰、丁香油的预处理是先将苦参、艾叶、丹皮、蛇床子、地肤子单独粉碎过80目筛,按照配方配比把筛出的苦参粉、艾叶粉、丹皮粉、蛇床子粉、地肤子粉先等份递加混合再与丁香油混合,然后和冰片、薄荷冰等份递加混合搅拌均勻即可。全文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顽固性瘙痒症的药石配方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药
技术领域
,该药石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成分制成不灰木10~500份;苦参0~50份;艾叶0~50份;丹皮0~50份;蛇床子0~50份;地肤子0~50份;冰片0~50份;薄荷冰0~50份;丁香油0~50份。其制备方法先将不灰木预处理备用,再将其它成分预处理,之后将其他成分等份递加混合均匀后与不灰木放置一起,密封煨炙,然后保存备用,即获得成品。本发明能够保证中药石疗法对顽固性瘙痒症治疗的安全、有效,具有吸附毒素外出,祛湿除热、解毒止痒、消肿止痛的功效。文档编号A61K36/71GK101829200SQ20101017031公开日2010年9月15日申请日期2010年5月12日优先权日2010年5月12日发明者于扬波,张元霞,李安源,李晓云,葛树建,韩希标,韩星温申请人:山东省立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