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黄酮木脂素用于制备治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202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个黄酮木脂素用于制备治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角型黄酮木脂素或其可药 用盐用于制备降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药物、抑制HBV DNA复制或治疗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疾病药物的用途,该黄酮木脂素具有极为显著的抑制HBsAg活性,在较低浓度(20微克 /毫升)下其清除HBsAg强度超过阳性对照药物(10000单位/毫升的α _干扰素)5倍半; 同时,在20微克/毫升浓度时该化合物对HBV DNA显示出大于45%的抑制率。以上药效 学结果表明该黄酮木脂素或其可药用盐可预期用于制备清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抑制HBV DNA复制、或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疾病药物的用途。
背景技术
乙型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HBV是嗜肝DNA病毒科 hepadnaviridae的一员,其形状为直径42纳米的球形颗粒。HBV是奇特的病毒,在其它动 物中较少有传染性,唯有在人体或者灵长类动物黑猩猩体内才能得以复制。该病毒通过乙 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病人的血液、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进行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乙 肝在我国广泛流行,因其分为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家庭内传播、医源性传播和性传播等多 种方式,对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区感染率达到35%以上。据有关资料,肝炎检测阳性的 患者已经达到1.89亿,而应就诊未就诊人数(携带者)将近4亿,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 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乙肝临床表现多样化,易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CHB)和肝硬化,少数病 人可转变为原发性肝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HBsAg阳性是判断HBV感染的金 标准。HBsAg阳性、但无肝炎症状出现者成为HBV病毒携带者;HBsAg滴度越大,其合并乙肝 核心抗原HBeAg、HBV DNA阳性和DNA多聚酶活性升高的几率就越大,因而传染性越强。因 此,抑制HBsAg的分泌和复制是研发抗乙肝病毒药物中的一个重要靶标和检测标的。北京 地坛医院吴淑云等报告乙肝HBsAg清除和乙肝闭环共价DNA(cccDNA)存在一定相关性, 清除HBsAg是cccDNA水平显著降低的标志。2002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研究结 果之研究者认为对于CHB患者,如在肝硬化前获HBsAg清除,则其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生 率将降低60倍。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PASL和欧洲肝脏研究协会 EASL的指南中均将HBsAg血清清除作为治疗终点判定标准之一。据2008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年会报道聚乙二醇干扰素α -2a治疗CHB患者48 周后停药,随访1、2、3、4年,其HBsAg清除率分别为3%、6%、8%和11%,而单独用拉米夫 定者对HBsAg清除率于停药后1、2、3、4年仅为0 %、0 %、0 %和3 %,因而该干扰素被认为是 目前治疗HBeAg阴性CHB患者最佳治疗选择。对乙肝患者的用药主要分为保肝降酶、抗病毒、抗肝纤维化和调节免疫等数个大 类。抗病毒是根本方法,而保肝降酶只是辅助治疗,多治标而鲜见治本,近些年来取得进展 的还是在于抗病毒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然而,目前对于病毒性乙肝临床上的治疗方案只 能达到抑制HBV复制和继发感染,最主要药物仍是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呋啶(3-TC)、恩替卡韦、阿德福韦(ADV)、替比夫定等,还有处于临床试验期中的emtricitabine、tenofovir、 clevuding等。在我国,拉米呋啶已经成为医保用药,应用于大批HBV患者。核苷类药物部 分优点为生物利用度高,口服较安全。然而,它们虽然能有效地控制病情,但一则售价昂 贵;二则长期使用均可出现耐药性,以及停药后出现HBV DNA、ALT及肝组织学的不同程度 的反弹;三是长期使用核苷类药物出现的较为明显的众所周知的不良作用,例如肾脏损伤、 婴儿致畸等。最为头痛的是病毒耐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治愈率,因为核苷类药物对病毒复 制是可逆的,所以对大部分患者若欲达到最大疗效,疗程必须在一年以上,如此其耐药性随 之出现,就达不到预期之效果;且核苷类药物还有难以清除cccDNA、治疗一年后HBsAg难以 阴转等不足之处。干扰素(α、β _干扰素)以及重组干扰素类等来源于人白细胞的生物工程类抗病 毒药物近期成为研究和治疗CHB热点药物,其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其既可通 过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复制从而减轻肝脏细胞炎症反应,减少肝细胞损害,延缓病情发展 从而起到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和肝脏生理功能;又可以增强免疫作用,通过加强体内自然杀 伤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尤其是可以促进杀伤T细胞去杀伤被病毒感染细胞,因此间 接起到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治疗CHB患者获得的HBsAg血清学转换比拉米呋啶更为持久, 2003年《消化道》杂志上一项研究显示干扰素治疗组HBsAg的3年复发率显著低于拉米 呋啶组;且长效干扰素可以每周使用一次,较为方便。因此,干扰素日渐成为临床上用于治 疗慢性乙肝病毒的首选药物之一,但其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报道较多,总有效率不高,价格昂 贵,患者经济负担大,因而造成临床上难以广泛使用;且对失代偿肝硬化患者不适宜应用。近几年随着肝病的研究,发展了标准化的HBV DNA的分析,大大推进了对乙肝患者 病情的了解。HBV DNA的定量分析能预测乙肝的严重性及其预后,因为HBV DNA持续阳性 (即持续病毒血症)容易使乙肝病情进展和加重;高乙肝病毒(HBV DNA)含量容易促进肝硬 化的形成;HBV DNA持续存在是肝细胞癌(HCC)发生的高危因素,特别是病毒含量较高、病 程较长、年龄较大或合并其它肝病者;持续高浓度的HBV DNA存在,可导致失代偿性肝硬化 及原发性肝重症的死亡率明显增加。同时必须认识到,HBV DNA水平与肝脏组织学的关系极 其密切文献报道经抗病毒治疗,肝脏纤维化的改善和消除明显;近期国际肝病会议报导, 强效和低耐药性的抗病毒治疗,随着HBV DNA的降低和转阴,而观察到肝硬化可出现不同程 度的逆转,因此现在主张肝硬化也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因此,HBV DNA指标在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HBV DNA的水 平是决定慢性乙型肝炎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指标;根据HBV DNA的不同情况分别制 定出HBeAg阳性或HBeAg阴性的不同治疗标准和要求;在抗病毒治疗中,根据HBVDNA的治 疗反应,判断是否病毒学早期应答进而决定长期用药的策略以取得持续性的病毒学应答, 达到持续病毒抑制的目的;根据HBVDNA的病毒学的应答情况,创造HBeAg血清学的转换基 础和条件,以达到其良好的中间治疗目标;根据HBV DNA持续抑制情况争取病毒持续阴 性,以争取达到抗病毒最终治疗目标;根据HBV DNA持续完全受到抑制,也显示出了 cccDNA 的不同程度好转和消失;在抗病毒治疗中,以HBV DNA的变化来评估和预防抗病毒药物所 引起的病毒变异及耐药发生的风险;一旦发生病毒变异或耐药时,HBV DNA的变化是唯一 的最先的信号和诊断依据,也是治疗耐药和改变治疗策略的指导和依据。综上所述,对HBV DNA的抑制程度在乙肝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上有着新的重大意义,对疗效的观察,对评估乙肝预后及耐药危险性均有较大的指导作用。由上述因素可知抑制乙肝病毒在体内增殖的另外一个根本环节在于抑制HBV DNA的复制。HBV DNA水平的降低或者低于检测水平是检验抗病毒药物的另外一把金钥匙。 所以,亚太肝脏研究学会和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均将HBV DNA检测不到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患 者治疗终点之一;我国新药开发指南中也将受测化合物对于HBV DNA的抑制强度视为必须 完成的测试项目之一。拉米呋啶之所以能够成为首选核苷类药物便是因为其具有强效的抑 制HBV DNA复制之活性。因此既能抑制HBV DNA复制又能抑制HBsAg的化合物将更有希望 成为治疗乙肝患者的创新性药物。必须说明的是目前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其实只是病毒复制的抑制剂,并不能直接 杀灭病毒和破坏病毒体,否则就会损伤宿主细胞。这些抗病毒药物(多为核苷类药物)还 存在上述毒副作用大、易引起病毒基因突变、停药后易反跳等缺点,因此开发新型抗病毒药 物是当今药物研发领域的当务之急,其对于治疗我国大量的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控制 传染源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所以,从民族民间长期使用的天然药物 中发现新的非核苷类乙肝病毒抑制剂及此类能够降低HBsAg或抑制HBV DNA复制的先导化 合物有着很大的指导性意义,并有着辽阔的发展前景。基于此目的,发明人以前曾完成多项抗乙肝病毒天然产物及其结构改造衍生物的 专利和文章,发现了多种抑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或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活性、或抑 制HBV DNA复制的化合物,从而说明从天然产物及其合成衍生物中筛选出能够降低HBsAg、 防治乙肝病毒感染的创新性药物是可行的[参见“一类对映桉烷醇类倍半萜抑制乙肝病 毒的医药用途”(赵昱、刘光明、于荣敏、李海波等;ZL 200610053827. 4) ;“2β-羟基冬青酸 抑制乙肝病毒的医药用途”(李校堃、赵昱、黄可新、李海波等;ZL200610053749.8) ;"2α , 3 β - 二羟基-5,11 (13)- 二烯桉烷-12-酸抑制乙肝病毒的医药用途”(赵昱、张礼和、孙 汉董、李海波等;ZL200610053601.4);“艾里莫芬烷内酯抑制乙肝病毒的用途及其药物组 合物”(赵昱、李海波、杨雷香、周长新等;ZL 03153691.3);“一种艾里莫芬内酯酸天然产 物及其应用”(赵昱、周长新、施树云、王晓雨等;ZL 200610053575. 5);“一种桉烷型倍半 萜酸及其用途”(赵昱、刘光明、李海波、巫秀美等;ZL 200610053579. 3);“六棱菊属植物 提取物抑制单纯疱疹病毒及乙肝病毒的用途”(赵昱、周长新、于荣敏、白骅;CN 1989989 Α) ;“1 β -氧代-5,11 (13)- 二烯桉烷-12-酸抑制乙肝病毒的医药用途”(赵昱、李校堃、 黄可新、李海波等;CN 1927197Α) ;“1 β -羟基冬青酸抑制乙肝病毒的医药用途”(赵昱、 李校堃、黄可新、巫秀美等;CN 1935131Α);“对映艾里莫芬烷酸及其抑制乙肝表面抗原的 医药用途”(黄可新、李校堃、王晓雨、赵昱等;CN 101239054) ;“ 1_氧-取代苯甲酰奎尼 酸化合物及其抑制乙肝病毒用途”(李校堃、胡利红、巫秀美、赵昱等;CN101293836);发明 人已发表之抑制HBsAg和HBV DNA等活性文章参见“In Vitro Antiviral Activity of Three Enantiomeric SesquiterpeneLactones from Senecio Species Against Hepatitis B Virus", Haibo Li (李海波),Changxin Zhou (周长新),Xiumei Wu (巫秀美),Yu Zhao^(MS) ^,Antiviral Chemistry & Chemotherapy,2005,16,277—282 ;“Ev£ilu£ition of Antiviral Activity of Compounds Isolated fromRanunculus sieboldii Miq. and Ranunculus sceleratus L", Haibo Li (李海波),Changxin Zhou (周长新), Xiumei Wu(巫秀美),Yu Zhao* (赵昱)等,Planta Medica,2005,71 (12),1128-1133 ;"Application of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for the isolation of antiviraleremophiIenolides from Ligularia atroviolacea", Shi, Shu-Yun(施树 云),Hai-Bo (李海波),Zhao,Yu (赵昱)等,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 2008,22 (9), 985-991;"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tiviralcomponents from Laggera pterodonta by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chromatographyShuyun Shi (施丰对云),Yu Zhao (赵昱)等,JournalofChromatographyB,2007,859,119-124]。毋庸置疑,继续从天然 产物及其结构改造衍生物中寻找能够清除HBsAg或抑制HBV DNA复制的先导化合物是非常 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的,也因此被国家科技部列为新药研制重大专项之一。
在上述治疗CHB药物中,还有一类是保肝类药物,其临床大量使用之典型为存在 于菊科植物水飞蓟的种子中的水飞蓟素。水飞蓟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在市场上其商品名 为Legalon 利肝隆或Flavobion ,其代表性化合物当属黄酮木脂素水飞蓟宾。黄酮木质 素化合物属于杂木质素类,是由一分子苯丙素和一分子黄酮结合而成的一类天然产物。水 飞蓟中水飞蓟宾含量最多,活性也最高。该药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抗自由基活性 水飞蓟素对于由四氯化碳、半乳糖胺、醇类和其他肝毒素造成的肝损害具有保护作用。1990 年Lotteron等人报道了在小鼠肝微粒体内,水飞蓟素能减少由四氯化碳代谢引起的体外 脂质过氧化及由还原型辅酶单独引起的过氧化作用,这些都表明水飞蓟素为链中断抗氧化 剂或为自由基清除剂。(二)保护肝细胞膜通过抗脂质过氧化反应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 保护肝细胞膜。还能阻断真菌毒素鬼笔毒环肽和α-鹅膏蕈碱等与肝细胞上特异受体的 结合,抑制其对肝细胞的攻击及跨膜转运,中断其肝肠循环,从而增强肝细胞膜对于多种损 害因素的抵抗力。(三)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水飞蓟宾进入细胞后可以与雌二醇受 体结合,并使之激活,活化的受体可以增强肝细胞核内RNA聚合酶1的活性,使RNA转录增 强,促进酶及蛋白质的合成,并间接促进DNA的合成,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四) 抗肿瘤作用各种活性氧能氧化鸟嘌呤形成8-羟基鸟嘌呤,造成DNA损伤,进而引起肿瘤, 水飞蓟宾作为一个有效的抗自由基物质也显示了预防和治疗肿瘤的作用。三十多年的临床 实验证明该药具有确切的疗效和低毒性(参阅Flora,K.等,Am. J. Gastroenterol, 1998, 93,139-143 ;Sailer R.等,Drugs,2001,61 (14),2035-2063 ; Gazak, R.等,Curr.Med. Chem. 2007,14,315-338 ; Svagera, Z.等,Phytother. Res. 2003,17,524-530 ; Gazak, R.等,Bioorg. Med. Chem. 2004,12,5677-5687 ;Varga, Z.等;Phytothe. Res. 2001,15, 608-612. Singh, R. P.等,Curr. Cancer Drug Tar. 2004,4,1-11) 因此,以水飞蓟宾为代 表的黄酮木质素类化合物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发明人于2006-2009年间制备并报 道的多个系列水飞蓟宾类衍生物也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杨雷香、赵昱等,“Design, synthesis andexamination of neuron protective properties of alkenylated and amidateddehydro-silybin derivative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09, 52 (23),7732-7752 ;汪峰,赵昱等,“Preparation of C-23esterif ied silybinderivatives and evaluation of their lipid peroxidation inhibitory and DNAprotective properties”,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2009,17(17),6380-6389 ;杨雷 香,赵昱等,“Synthesis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Evaluation of Novel Silybin Analogues”,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and Medicinal Chemistry,2006,21 (4), 399-404;等等)。在发明人报道的上述文章中,经发明人设计并合成出的多个系列之A环、
6B环、E环、23位取代的黄酮木脂素类化合物都显示出强效捕获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 自由基的活性、抗氧化活性、以及保护PC12细胞的活性。但是显而易见上述研究仅集中于 研究水飞蓟宾类黄酮木脂素的抗氧化作用和细胞保护作用。以水飞蓟宾为代表的黄酮木脂素化合物虽然具有以上所述之抗氧化疗效,然而其 见报于抗病毒治疗方面之文献相对较少。近期(2006年),谢军报道了联合应用具有抗病毒 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的干扰素和保肝护肝的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治疗慢性乙肝的结果,发 现联合用药对患者体内ALT、AST值降低比单独用干扰素效果明显,说明水飞蓟宾磷脂复合 物能加强干扰素的治疗慢性乙肝之作用。但是,类似的治疗方案仍是将水飞蓟宾等黄酮木 脂素作为辅助用药,且主要是用于保护肝细胞膜而非直接用其实施抗病毒作用。黄酮木脂素类化合物治疗DNA类病毒感染尤其是其用于抗乙肝病毒方面(包括抑 制HBsAg或抑制HBV DNA复制)的新用途尚未得到有效开发,故此从黄酮木脂素中寻找抗 乙肝病毒领域的活性化合物、也即将黄酮木脂素结构改造使其具有抗DNA类病毒活性是一 个崭新的领域。从其中发现抑制HBsAg或抑制HBV DNA复制的先导化合物更是前人所未 尝试过的挑战。为了探索这个领域,我们设计并制备了与水飞蓟宾结构有所差异的一种新 的角型黄酮木脂素衍生物,也即在B环2,3位偶合成二氧六环,形成C环/B环/D环呈翻转 角式环系空间结构,而水飞蓟宾因B环上为3,4位偶合成二氧六环方式,故其C环/B环/D 环呈线性伸展环系空间结构。如此设计可以生成新型空间结构完全不同于水飞蓟宾的一类 新型木质素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也是一类新型黄酮木脂素化合物)。以期发现超乎寻常 的抑制乙肝HBsAg或抑制HBV DNA复制的活性乃至先导化合物。


了本发明设计理念中角型黄酮木脂素与水飞蓟宾类线性伸展黄酮木脂 素结构上的区别。左国营等(左国营,刘树玲,徐贵丽,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年14卷13期, 1241-1246页)综述了近20年来药用植物成分体外抗HBV活性的研究进展,文中论及多种 天然产物,其中并没有报道任何黄酮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抗HBV活性的相关记录,尤其是 水飞蓟宾类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国内几乎无人涉及,仅由发明人团队对其进行了前人未 加注意的结构改造和抗HBV活性研究。我们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发现能降低HBsAg或抑制 HBV DNA复制的黄酮木脂素先导化合物,从而将其进一步开发成具有能清除HBsAg、或抑制 HBVDNA复制治疗CHB的创新性药物,据此完成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式(1)所示的角型黄酮木脂素或其可药用盐用于制备降低 乙肝HBsAg、抑制HBV DNA复制、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中之新用途。
权利要求
具有式(1)所示结构的角型黄酮木脂素或其可药用盐用于制备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之用途;式(1)化合物的名称为(±) 2 [2,3 二氢 3 (4 羟基苯基) 2 羟甲基 1,4苯并二氧六环 5] 2,3 二氢 3,5,7 三羟基 4H 1 苯并吡喃 4 酮。2.具有式(1)所示结构的角型黄酮木脂素或其可药用盐用于制备降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药物的用途;式(1)化合物的名称为(±) 2 [2,3 二氢 3 (4 羟基苯基) 2 羟甲基 1,4苯并二氧六环 5] 2,3 二氢 3,5,7 三羟基 4H 1 苯并吡喃 4 酮。3.具有式(1)所示结构的角型黄酮木脂素或其可药用盐用于制备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复制的药物的用途; 式(1)化合物的名称为(±) 2 [2,3 二氢 3 (4 羟基苯基) 2 羟甲基 1,4苯并二氧六环 5] 2,3 二氢 3,5,7 三羟基 4H 1 苯并吡喃 4 酮。 FSA00000134248500011.tif,FSA00000134248500012.tif,FSA00000134248500021.tif
2.具有式(1)所示结构的角型黄酮木脂素或其可药用盐用于制备降低乙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HBsAg的药物的用途;
3.具有式(1)所示结构的角型黄酮木脂素或其可药用盐用于制备抑制乙型肝炎病毒 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复制的药物的用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个黄酮木脂素用于制备治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角型黄酮木脂素或其可药用盐用于制备降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药物、抑制HBV DNA复制、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疾病药物的用途,该黄酮木脂素具有极为显著的抑制HBsAg活性,在较低浓度下其清除HBsAg强度超过阳性对照药物(α-干扰素)5倍半;同时,在20微克/毫升浓度时该化合物对HBVDNA显示出大于45%的抑制率。以上药效学结果表明该黄酮木脂素或其可药用盐可预期用于制备清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抑制HBVDNA复制、或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疾病药物的用途。
文档编号A61K31/357GK101953826SQ20101018131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5日
发明者吴迪瑶, 巫秀美, 杨继武, 杨雷香, 肖怀, 赵昱, 郝小江, 陈智 申请人:大理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