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脑梗塞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6590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脑梗塞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治疗脑梗塞的药物,特别涉及到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治疗脑 梗塞的药物。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模式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脑梗塞该病发病率呈逐年 上升的趋势,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 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 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 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 70岁中老年 人。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但有些脑梗塞延误治疗会危 及生命。所以对脑梗塞应当提高警惕,尽早治疗。目前西药治疗脑梗塞的药物较多,由于西医大多数药物治疗致力于消除表面疼痛 症状,这些药并且长期使用对人体的副作用都很大,治疗后容易复发,常常难以根治。本病属于中医理论中风的范畴,由于发病后一般意识清楚,因此多属中风中经络。 关于中风的病因学说,唐宋以前多以“外风”学说为主,以“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 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 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如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 “湿痰生热”;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其中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真 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类中。现有治疗该病的中药往往针对一种特定的症状,在服用 以往的药中,多以活血化瘀为主,见效慢易复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适用于多种脑梗塞的中药,主要是治疗急性腰扭伤、慢性腰 肌劳损、急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脑梗塞、坐骨神经痛等症,它治疗效果好,成本低, 毒副作用较小。本发明的药物是由下述质量配比的原料制成黄芪18-30份、当归5-15份、川穹3-10份、赤芍3-10份、砂仁3-10份、桃仁2-5 份、红花2-5份、生地3-10份、熟地3-10份、牛膝5-15份、桑寄生5_15份。本发明药物中各组分的优化配比为黄芪25份、当归9份、川穹6份、赤芍6份、砂仁5份、桃仁3份、红花3份、生地6 份、熟地6份、牛膝12份、桑寄生12份。本发明药物可以汤剂或临床应用的各种常规药剂。在服用以往的药中,多以活血化瘀为主,见效慢易复发,然本病与虚相关,本方立 法以补为主,调变症为辅。本发明组方中诸药合理配伍,互补协同,辩证治疗,对于脑梗塞等 病症都有很好的疗效。
为验证本发明药物的实际疗效,应用本发明药物配合临床治疗大量脑梗塞病人, 临床试验结果证明,本发明药物疗效确切,并且无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另外本发 明药物成本较为低廉。
具体实施例方式按照下述重量准备原材料黄芪2. 5kg、当归0. 9kg、川穹0. 6kg、赤芍0. 6kg、砂仁0. 5kg、桃仁0. 3kg、红花 0. 3kg、生地 0. 6kg、熟地 0. 6kg、牛膝 1. 2kg、桑寄生 1. 2kg。将上述质量份数的中药混合,加入30kg重量份的清水,文火煎0. 5-1. 5小时,反复 煎3次后,取出药渣,将3次药液混合放入砂锅煎2-4小时,将药液浓缩成稠膏状,然后加入 常规辅料,制成临床使用的胶囊剂。
权利要求
一种治疗脑梗塞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是由下述质量配比的原料制成黄芪18 30份、当归5 15份、川穹3 10份、赤芍3 10份、砂仁3 10份、桃仁2 5份、红花2 5份、生地3 10份、熟地3 10份、牛膝5 15份、桑寄生5 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脑梗塞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中各组分的质量配 比为黄芪25份、当归9份、川穹6份、赤芍6份、砂仁5份、桃仁3份、红花3份、生地6份、 熟地6份、牛膝12份、桑寄生12份。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脑梗塞的药物,它是以黄芪、当归、川穹、赤芍、砂仁、桃仁、红花、生地、熟地、牛膝、桑寄生为原料制得,本药物可制成各种临床使用的常规药剂。本发明药物对脑梗塞等症状有特殊治疗效果,无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A61P25/02GK101912561SQ20101024412
公开日2010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30日
发明者张海亮 申请人:张海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