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手术用撑开复位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1447阅读:5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跟骨骨折手术用撑开复位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手术器械,特别是一种跟骨骨折手术时用于跟骨复位的立体 撑开复位钳。
背景技术
移位的跟骨骨折和粉碎性塌陷骨折需进行复位和内固定治疗,当前,复位的方法 主要有两种一是钢针将跟骨结节向后下方牵引和橇拨,二是徒手或器械在跟骨两侧横向 挤压。钢针橇拨可以矫正跟骨结节向上的移位,恢复贝累氏角,但该方法均忽视了足底肌群 牵拉引起跟骨长轴上的短缩,如短缩移位不矫正,则横向挤压就难以成功复位,并有把跟骨 挤压更加碎裂的可能。由此可见,上述方法通常只注重跟骨复位的一个方面,跟骨骨折的难 以满意复位。况且,复位操作比较费力,复位效果也难以维持至内固定开始起作用。特别是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时,要恢复和维持跟骨的高度、宽度和长度,仅使用骨膜剥离器和钢针 橇拨更加困难。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维持复位效果的跟骨骨折手术用撑开复位钳。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跟骨骨折手术用撑开复位钳,主要包括钢针套筒,其特征在于两个撑臂的一个端 部通过第一销轴连接,另一端部分别通过第二销轴连接旋转轴,旋转轴上分别设置有钢针 套筒;两个撑臂之间还设置有一个螺杆,该螺杆一端通过第三销轴与一个撑臂活动相连,另 一端穿过另一撑臂并由羊角螺丝固定。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在跟骨骨折手术时,能借助钢针进行骨折复位,并能 维持复位效果直至固定结束,满足恢复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及内翻角度的需要,具有操作 简单、使用方便的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附图中,1为撑臂、21为第一销轴、22为第二销轴、23为第三销轴、3为钢针套筒、4 为螺杆、5为羊角螺丝、6为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个跟骨骨折手术用撑开复位钳,主要由撑臂1、钢针 套筒3和螺杆4构成,撑臂1设计为弧形弯曲,两个撑臂1的一个端部通过第一销轴21连 接,形成一个活动开合的U形支撑。螺杆4设置在两个撑臂1之间,螺杆4的头端通过第三 销轴23与一个撑臂1的内面活动相连,螺杆4的尾端穿过另一个撑臂1的预留孔,且伸出该撑臂1。在预留孔处的撑臂1内外的螺杆4上各设有一个羊角螺丝5,用于固定。两个撑 臂1的另一端部分别通过第二销轴22连接旋转轴6,旋转轴6上分别设置有钢针套筒3 ;由 于第二销轴22和旋转轴6的作用,钢针套筒3可在两个平面上旋转;钢针套筒3内可套入 钢针,用于骨折固定。 如图2图3所示,跟骨骨折手术时,先用三枚钢针分别于跟骨结节后缘、下胫腓骨 联合、骰骨部位自外向内贯穿,然后在内面和外面分别用三个跟骨骨折立体撑开复位钳的 钢针套筒3套过钢针,根据跟骨骨折移位情况,旋转撑臂1内相对称的羊角螺丝5,分别撑开 复位跟骨长度、贝累氏角和前侧压缩,并可调整跟骨结节横行钢针的两侧撑开距离矫正跟 骨后部的旋转移位,恢复内翻角度;跟骨长度恢复后,可以轻松的进行跟骨横行挤压矫正跟 骨横径增宽。透视检查骨折复位情况,适度调整羊角螺丝5矫正残余移位。跟骨骨折复位 后,即可进行接骨板内固定或经皮钢针固定。
权利要求1.跟骨骨折手术用撑开复位钳,主要包括钢针套筒(3),其特征在于两个撑臂(1)的 一个端部通过第一销轴连接,另一端部分别通过第二销轴0 连接旋转轴(6),旋转 轴(6)上分别设置有钢针套筒(3);两个撑臂(1)之间还设置有一个螺杆G),该螺杆(4) 一端通过第三销轴03)与一个撑臂(1)活动相连,另一端穿过另一撑臂(1)并由羊角螺丝 (5)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骨骨折手术用撑开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6) 通过第二销轴02)与撑臂(1)活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跟骨骨折手术用撑开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撑臂(1) 采用弧形弯曲,两个撑臂(1)形成U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跟骨骨折手术用撑开复位钳,涉及骨科手术器械,主要包括钢针套筒,特点是两个撑臂的一个端部通过第一销轴连接,另一端部分别通过第二销轴连接旋转轴,旋转轴上分别设置有钢针套筒;两个撑臂之间还设置带有羊角螺丝的螺杆。在跟骨骨折手术时,能借助钢针进行骨折复位,并能维持复位效果直至固定结束,满足恢复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及内翻角度的需要,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效果。
文档编号A61B17/56GK201840513SQ20102022127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日
发明者刘宗宝, 唐烨, 李桂兰, 王书军 申请人:王书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