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1448阅读:6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腔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啤十在介入医学手术中输送栓塞物质的导管,尤其是能在释放 钢圈及AMPLATZERVascularPlug等有弹性栓塞物质时防止栓塞物质定位不准而造成的异 位栓塞。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动静脉漏进行钢圈封堵时主要是采用普通的单腔导管,例如Cobra导 管,多功能导管等。但是利用单腔的导管释放栓塞物质时,导管的尖端很容易受到部分释 放出的钢圈及AMPLATZERVascularPlug等有弹性的栓塞物质反作用而移位退出,即使在 guiding导管的辅助下也容易出现此种情况。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钢圈就很可能移位到其他附近的血管,造成异位栓 塞。异位栓塞足介入栓塞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当存在如下情况①穿刺点距预栓塞处血管的距离较远、9预栓塞的血管较短、① 预栓塞的血管与主血管成角、④预栓塞血管开口附近有其他重要分支血管的开口,发生此 种严重并发症的几率更大。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传统单腔导管的这种缺陷,使介入栓塞手术中异位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 降至最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双腔导管。该种导管不仅能避免使用直径较大的guiding导管,而且能保障栓塞物质在预释放部位精确的定位 释放。采用的技术方案双腔导管,包括二根导管和一个尾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尾柄内具有导丝通过腔 和钢圈通过腔,所述的尾柄为一次注塑成型的整体结构,所述的导丝通过腔和钢圈通过腔 均为前后开口腔气,且管腔内经相同,导丝通过腔和钢圈通过腔的前端分别与所述的二根 导管密性连接,钢圈通过腔的后端向后延设有造影连接管头,二根导管并行排列,且固定为
一整体。在栓塞术中使用时,在导丝通过腔内引入超滑导丝,然后将双腔导管通过直径适 配的动脉鞘引入到血管腔。双腔导管在导丝的引导下到达预栓塞的血管腔后,将导丝软段 送出导管,并使导丝的部分硬段也送出导管腔。导管定位完成后,将钢圈等栓塞物质引入双 腔导管的钢圈通过腔,然后用另一根导丝推进钢圈。在输送及释放钥圈过程中,要牢固把持 住双腔导管与第一根导丝,使它们位置相对固定,同时也要使第一根导丝尽量无移位。缓慢 释放钢圈,待预栓塞[虹管腔已经填塞致密后,保留导丝,稍后退双腔导管进行造影证实栓 塞效果。芥栓塞效果不满意可以再次沿导丝将双腔导管送至预栓塞血管腔,然后再继续用 钢圈栓塞。再次造影证实血管腔已经致密填塞后,撒出导管导丝。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输送及释放钢圈等有弹性的栓塞物质时,利用第一根导蝗对双腔导管的支撑作用,克服钢圈等弹性栓塞物质的反作用导致的导管尖端移位, 这样最大层度的降低了异位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尾柄的横断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
图1和图2,双腔导管,包括二根导管1和一个屋柄2,尾柄2内具有导担通 过腔3和钢圈通过腔4,尾柄2为一次注塑成型的整体结构。导丝通过腔3和钢圈通过腔的 前端分别与二根导管1相连接,钢圈通过腔4的后端向后延设有造影管接头5,二根导管1 并行排列,且粘固为一体。使用时,将双腔导管经过普通的IoP导管鞘引入血管腔内。定位双腔导管在导雄 的引导下到达预栓塞的血管腔后,将导丝软段送出导管,并使导丝的部分硬段也送出导管 腔;推进及释放钢圈定位完成后,引入钢圈及推进钢圈的导丝,然后固定导管及第一根导 丝使它们位置相对固定,并尽量不让第一根导丝移位,然后缓慢推进及释放钢圈。待血管腔 已经填塞致密后,保留导丝,稍后退双腔导管进行造影证实栓塞效果。若栓塞效果不满意可 以再次沿导丝将双腔导管送至预栓塞血管腔,然后再继续用钢圈栓塞。再次造影证突血管 腔已经致密填塞后,撒出导管导丝。
权利要求双腔导管,包括二根导管和一个尾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尾柄内具有导丝通过腔利铡圈通过腔,所述的尾柄为一次注塑成型的整体结构,所述的导丝通过腔和钥阉通过腔均为前后开口腔气,且管腔内经相同,导丝通过腔和钢圈通过腔的前端分别与所述的二根导管密性连接,钢圈通过腔的后端向后延设有造影连接管头,二根导管并行排列,且固定为一整体。
专利摘要双腔导管,包括二根导管和一个尾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尾柄内具有导丝通过腔和锕圈通过腔,所述的尾柄为一次注塑成型的整体结构,所述的导丝通过腔和钢阉通过腔均为前后开口腔气,且管腔内经相同,导丝通过腔和钢圈通过腔的前端分别与所述的二根导管密性连接,钢圈通过腔的后端向后延设有造影连接管头,二根导管并行排列,且固定为一整体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输送及释放钢圈等有弹性的栓塞物质时,利用第一根导丝对双腔导管的支撑作用,克服钢圈等弹性栓塞物质的反作用导致的导管尖端移位,这样最大层度的降低了异位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
文档编号A61F2/958GK201701622SQ20102022127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0日
发明者徐克 , 李卫校 申请人:李卫校;徐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