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012546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小儿流涎即小儿口涎不自觉溢出之病证,又称滞颐,临床表现为口涎外溢,不能控制,进食时则流出更多,日久可使口周和舌尖发炎、溃疡、疼痛,并可见湿疹。西医认为本病与口角破溃发炎,口腔黏膜充血或溃烂,以及消化功能紊乱,或肠虫症有关,但在治疗上无针对性药物。采用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多数小儿患者不易接受。中医认为流涎责之于心、脾、胃、肾等脏腑,《寿世保元》谓之涎者脾之液,脾胃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约,故有虚证之脾胃寒凝,中州虚冷之症。其中脾主运化,生沣液,口是脾胃精气出入之户,也是涎出入处,口为脾之外窍,涎出于口。故涎为脾之液,受水谷之精气,浮游涌溢,上输于脾,通过脾布散水精,而化为液,泌注于脾外窍。同时在脾气的摄沣作用下,使沣液渗灌口窍,发挥濡润助消化的作用,使之不致外溢。若脾阳虚寒,失于温煦,沣液气化无权,则唾液清稀量多; 脾气虚弱,肾阳不足,失于固摄则唾液外渗过度。即脾肾阳虚,使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可致小儿流涎,尤其是炎夏季节,嗜食冰棍、冷饮等,更可导致本病发生。因此,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治疗当以温补脾肾,摄涎唾为治则,进而恢复心、脾、胃、肾的功能,将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中药。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中药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中药,该中药由下述按重量份数计的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小茴香2 5份,白果3 6份,覆盆子4 9份,高良姜3 6份,益智仁6 12份,槐实3 6份,补骨脂2 6份,吴茱萸3 6份, 桑螵蛸6 9份。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一种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中药由下述按重量份数计的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小茴香3份,白果3份,覆盆子6份,高良姜6份,益智仁9份, 槐实3份,补骨脂3份,吴茱萸3份,桑螵蛸9份。上述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称取小茴香 2 5份,白果3 6份,覆盆子4 9份,高良姜3 6份,益智仁6 12份,槐实3 6 份,补骨脂2 6份,吴茱萸3 6份和桑螵蛸6 9份,混合后加入中药原料总质量8 12倍的50 90°C的热水,浸泡1 2小时,加热煎煮,沸后计时,煎煮时间为1 2小时, 然后过滤取出药汁,煎煮二次,合并取出的药汁,静置M 48小时,过滤,滤液经减压浓缩得到密度为1. 30 1. 35g/cm3,温度为50 70°C的稠膏,该稠膏经过喷雾干燥,得到喷雾干燥粉,再粉碎至80 120目,得到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中药。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减压浓缩的浓缩条件为压力为-0. 07 -0. 09Mpa, 温度为50 70°C。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喷雾干燥的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为160 180°C,出风温度为70 80°C。各种中药原料的药理疗效如下小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经;祛寒止痛,理气和胃。白果味甘、苦、涩,性平,有小毒;归肺经;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覆盆子性温,味甘、酸;归肾、膀胱经;益肾,固精,缩尿。高良姜味辛、性热;归脾、胃经;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益智仁味辛;性温;归脾、肾经;温脾止泻摄涎;暖肾缩尿固精,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腹中冷痛,口多唾涎。槐实味苦,性寒;归肝、大肠经;清热,润肝,凉血,止血。补骨脂味辛、苦,性温;归肾、脾经;温肾助阳,纳气,止泻,主肾阳不足;下元虚冷。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桑螵蛸味甘、咸、性平;归肝、肾经;固精缩尿。本发明的原理是本发明的中药对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方中小茴香能温散下焦肝肾之寒,温中行气;白果性涩而收,有除湿与收涩两方面作用,化气行水,收涩止带下白浊亦止涎唾;覆盆子补肝肾,益阴助阳,又能收敛固涩而摄涎;高良姜功擅温散脾胃寒邪而止痛、止呕、止泻,温脾胃之阳气,蒸化沣液;益智仁温补脾肾,摄涎止唾,也有很好的止遗尿作用;槐实归肝大肠经,《神农本草经》谓槐实“主五内邪热,止涎唾,补绝伤,五痔,火疫,妇人乳瘕,子藏急痛”;补骨脂入肾,性热,善于温补脾肾之阳气;吴茱萸性燥,温中下气,祛风寒湿,治阴毒腹痛;桑螵蛸入脾肾经,有很好的温补脾肾之阳作用。诸药相配,温补脾阳,温肾固涩,则流涎自止。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发明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依据,采用上述有效药物成分相互配伍组方,具有温补小儿脾肾之阳,摄涎止唾之功效, 达到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目的,且成本低,药源广。上述制备方法所得的中药药粉可制备成常见的中药制剂,如散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服用方便,易于被患儿所接受。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 称取小茴香300g,白果300g,覆盆子600g,高良姜600g,益智仁900g,槐实300g, 补骨脂300g,吴茱萸300g和桑螵蛸900g,混合后加入中药原料总质量8倍的90°C热水,浸泡1小时,加热煎煮,沸后计时,煎煮时间为1.5小时,过滤取出药汁,煎煮二次,合并取出的药汁,静置36小时,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压力为-0. OSMpa,温度为70°C )至密度为1. 30g/cm3,温度为60°C的稠膏,将得到的稠膏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170°C,出风温度为70°C ), 得喷雾干燥粉,再粉碎成100目,得到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中药药粉。按每粒胶囊含 0.3克中药药粉分装。患者口服,每日3次,每次3粒胶囊,7天为一个疗程,服用1 3个疗程,病情会有明显好转。实施例2 称取小茴香200g,白果600g,覆盆子400g,高良姜300g,益智仁600g,槐实600g, 补骨脂200g,吴茱萸600g和桑螵蛸600g,混合后加入中药原料总质量10倍的50°C热水,浸泡1.5小时,加热煎煮,沸后计时,煎煮时间为2小时,过滤取出药汁,煎煮二次,合并取出的药汁,静置M小时,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压力为-0. 09Mpa,温度为50°C )至密度为1. 32g/ cm3,温度为50°C的稠膏,将得到的稠膏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160°C,出风温度为80°C ), 得喷雾干燥粉,再粉碎成120目,即得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中药药粉。按每粒胶囊含 0.3克中药药粉分装。患者口服,每日3次,每次3粒胶囊,7天为一个疗程,服用1 3个疗程,病情会有明显好转。实施例3 称取小茴香500g,白果500g,覆盆子900g,高良姜400g,益智仁1200g,槐实500g, 补骨脂600g,吴茱萸400g和桑螵蛸800g,混合后加入中药原料总质量12倍的80°C热水,浸泡2小时,加热煎煮,沸后计时,煎煮时间为1小时,过滤取出药汁,煎煮二次,合并取出的药汁,静置32小时,滤过,滤液减压浓缩(压力为-0.07Mpa,温度为60°C)至密度为1. 35g/ cm3,温度为70°C的稠膏,将得到的稠膏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180°C,出风温度为75°C ), 得喷雾干燥粉,再粉碎成80目,即得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中药药粉。按每粒胶囊含 0.3克中药药粉分装。患者口服,每日3次,每次3粒胶囊,7天为一个疗程,服用1 3个疗程,病情会有明显好转。实施例4 用实施例1制备的胶囊临床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110例,均为门诊治疗,其中男66例,女34例,就诊年龄均在5月 4岁。起病年龄5月 1岁40例,1岁 2岁31 例,2岁 3岁17例,3岁 4岁12例。临床表现为口涎外溢,不能控制,进食时则流出更多,日久可使口周和舌尖发炎、溃疡、疼痛,并可见湿疹。本型患儿多有嗜食生冷病史,伴有手脚凉,畏寒,腹痛等症状。患者口服,每日3次,每次3粒胶囊,7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患儿连服1 3个疗程。按照以下情况来判断该中药的疗效治愈流涎完全消失;显效流涎明显好转; 有效流涎有好转;无效流涎无改善。临床治疗结果为治愈91例;显效9例;有效5 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 45%。实施例5 临床治疗4例病症分析1、李某,男,3岁。口角流涎半年多,精神不振,口角发红有糜烂,肢冷不温,小便清长,遗尿,活动少,舌淡苔白,脉缓。患者服用实施例1的胶囊,2个疗程后治愈,未发生异常现象,且已不遗尿。2、林某,男,3岁半。口角流涎6个月,口角及下巴潮红、糜烂,手足冰冷,舌淡苔白, 脉缓。患者服用实施例2的胶囊,3个疗程后治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3、王某,女,9个月。口角流涎2个月,浸渍口角,手足冷,常腹痛,喜哭闹,舌淡苔白,脉细。患者服用实施例3的胶囊,2个疗程后治愈,手足亦温和。半年后随访未复发。4、刘某,女,2岁。流涎3个月,素日喜食冷饮。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弱。患者服用实施例1的胶囊,1个疗程后治愈。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它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 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由下述按重量份数计的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小茴香2 5份,白果3 6份,覆盆子4 9份,高良姜3 6份,益智仁6 12份,槐实3 6份,补骨脂2 6份,吴茱萸3 6份,桑螵蛸6 9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由下述按重量份数计的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小茴香3份,白果3份,覆盆子6份,高良姜6份, 益智仁9份,槐实3份,补骨脂3份,吴茱萸3份,桑螵蛸9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操作步骤称取小茴香2 5份,白果3 6份,覆盆子4 9份,高良姜3 6 份,益智仁6 12份,槐实3 6份,补骨脂2 6份,吴茱萸3 6份和桑螵蛸6 9,混合后加入中药原料总质量8 12倍的50 90°C热水,浸泡1 2小时,加热煎煮,沸后计时,煎煮时间为1 2小时,过滤取出药汁,煎煮二次,合并取出的药汁,静置M 48小时, 过滤,滤液经减压浓缩得到密度为1. 30 1. 35g/cm3,温度为50 70°C的稠膏,所得稠膏经喷雾干燥,得到喷雾干燥粉,再粉碎至80 120目,得到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中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浓缩的浓缩条件为压力为-0. 07 -0. 09Mpa,温度为 50 70V。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干燥的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为160 180°C,出风温度为70 80°C。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由下述按重量份数计的中药原料制成小茴香2~5份,白果3~6份,覆盆子4~9份,高良姜3~6份,益智仁6~12份,槐实3~6份,补骨脂2~6份,吴茱萸3~6份,桑螵蛸6~9份。制备方法是将上述中药原料药加水进行二次煎煮后,取出药汁并将其合并,药汁经过减压浓缩后依次进行喷雾干燥和粉碎得到。可将得到的中药药粉制成各种中药制剂,如散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本发明的中药配伍合理,临床应用结果表明,该中药具有温补脾阳,温肾固涩,同时调理肝胃之功效,无毒副作用,药效好,服用方便,是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流涎的良好中药。
文档编号A61P1/02GK102228654SQ201110174049
公开日2011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4日
发明者李恩庆, 陈孝银 申请人:暨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