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草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8387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草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服中药配制品,更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草药。
背景技术
神经衰弱是一种神经症性障碍,,在临床上常见的主要表现为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情绪烦恼,失眠,个别患者还有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阳痿、早泄或月经不调等。该病最常见的是脑力工作者,亲壮年占门诊比例的60%.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首先是精神因素是诱发神经衰弱的重要原因。凡能引起神经活动过度紧张并附有不良情绪的情况都可能是神经衰弱的致病因素。其次是个人的性格特点,如若对人对事敏感、多疑、胆怯、主观、自控力差。再有就是个人身体差异,各种躯体疾病可能削弱躯体功能的各种因素,均能助长本病的发生。祖国医学将神经衰弱归系在“不寐”的范畴,其病因多由心脾不足,阴虚火旺,心虚胆怯和脾胃不和等脏腑生克关系所引起,传统治疗以补养心脾,补气养血或清心降火,益气安神等对症治疗。神经衰弱目前在国际上将该病的症状局限于容易疲劳为主要表现的倾向,该病在我们中国有人在1982年做过调查发现在15—59岁的民众中,该病发病率为13. 03%,占全部神经症病例的58. 7%,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神经症。目前治疗神经衰弱的西药多为精神类药物,不排除对人体的副作用,传统中药治疗由于中药品种繁多,也不很满意广大人民所需,效果也不尽如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草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能有标本兼治的作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草药,是由以下重量份的药物制成 太子参30份;姜黄16份;远志30份;石菖蒲25份;合欢皮25份;珍珠母30份;石决
明30份;蝉衣10份;天麻30份;炒枣仁30份;灵芝20份;血风根15份;鸡血藤20份;鲎壳刺15份;仙茅20份;杨桃根20份;常春藤20份;蚶壳草15份;埔芋15份;益智仁25 份;
加水2000份,放入砂锅内烧开后,文火煎煮20 30分钟,过滤下收取上清液,熬煮3 次,将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分装瓶内,高温灭菌,备用。服用时,取药液300 400 毫升放入容器中,微热后一日三次服用,一个疗程10天,连服三个疗程即愈。优选的,所述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草药,由以下重量份的药物制成
太子参30份;姜黄16份;远志30份;石菖蒲25份;合欢皮25份;珍珠母30份;石决明30份;蝉衣10份;天麻30份;炒枣仁30份;灵芝20份;血风根15份;鸡血藤20份;鲎壳刺15份;仙茅20份;杨桃根20份;常春藤20份;蚶壳草15份;埔芋15份;益智仁25份;
加水2000份,放入砂锅内烧开后,文火煎煮20 30分钟,过滤下收取上清液,熬煮3 次,将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分装瓶内,高温灭菌,备用。服用时,取药液300 400 毫升放入容器中,微热后一日三次服用,一个疗程10天,连服三个疗程即愈。本发明的配伍思想本方以太子参、姜黄、远志为君;以石菖蒲、合欢皮、珍珠母、 石决明为臣;以蝉衣、天麻、炒枣仁、、灵芝、血风根,鸡血藤为佐。以鲎壳刺、仙茅、杨桃根、常青藤、蚶壳草、埔芋、益智仁为使。配方中各原料的作用
太子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微温。入心、脾、肺三经。功能与主治补益脾肺,益气生津。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怔忡,水肿,消渴,精神疲乏。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性味与归经温;辛、苦;。归脾、肝经;功能与主治行气破瘀,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刺痛、经闭、症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远志为远志科植物远志的干燥根。性味与归经,味苦、辛,微温。归心、肾、肺经。 功能与主治,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石菖蒲为菖蒲科禾草状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归心、肝、脾。 功能与主治,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祛湿。用于癫狂,痰满阻塞,高烧胡言乱语,健忘, 耳鸯,心胸烦闷,胃痛,腹痛,胎漏,崩漏,消化不良,精神病,解巴豆毒,鼻出血,小儿惊风,霍乱吐泻不止,咽喉肿痛,赤白带下,风寒湿痹,跌打损伤,无名肿毒。合欢皮为豆科植物。性味与归经,甘、平。功能与主治,有解郁、和血、宁心、消痈肿之功。有治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痈肿、瘰疠、筋骨折伤之效。珍珠母为珍珠贝科动物的贝壳入药。性味与归经,味咸,性凉。归心、肝两经。功能与主治,平肝,潜阳,定惊,止血。用于头痛目眩晕,烦燥失眠,肝虚目昏,肝热目赤
石决明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耳鲍、羊鲍等的贝壳。性味与归经味咸;性
寒;归肝经。功能与主治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用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蝉衣为蝉科昆虫黑蚱的幼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天麻为腐寄生草本,无绿叶天麻地下具肥厚的块状茎。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肝经。功能与主治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症。炒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与归经甘,平。味酸、平。功能与主治养心,安神,敛汗。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盗汗。灵芝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性味与归经甘,平。归心、肺、 肝、肾经。功能与主治主治虚劳、咳嗽、气喘、失眠、消化不良,恶性肿瘤等。血风根鼠李科翼核果属植物。性味归经苦,温。功能主治养血祛风,舒筋活络。 用于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腰肌劳损,贫血头晕,四肢麻木,月经不调。鸡血藤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藤经。性味与归经,苦,甘,温,归肝,肾经,功能与主治,行血补血,调经,舒经活络。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鲎壳刺鸭舌癀,马鞭草科鸭舌癀属。性味归经味酸、甘、微苦,性寒。功能主治 能袪风、调经、清热、解毒,可治月经不调、白带、热痢等,又可捣汁外敷治肿毒。仙茅为石蒜科植物。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入肾、肝经。功能主治温肾阳,壮筋骨。治阳萎精冷,小便失禁,崩漏,心腹冷痛,腰脚冷痹,痈疽,瘰疬,阳虚冷泻。阳痿精寒, 腰膝风冷,筋骨痿痹等症。杨桃根猕猴桃科。性味归经淡;微辛;寒。功能主治热毒痈肿;乳痈;肺热失音;湿热痢疾;淋浊;带下;风湿痹痛;胃癌;食管癌;乳癌;跌打损伤。常青藤五加科,常春藤属。性味归经苦、辛,温。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消肿, 平肝,解毒。用于风湿关节痛,腰痛,跌打损伤,肝炎、头晕、口眼蜗斜、衄血、目翳、急性结膜炎,肾炎水肿,闭经、痈疽肿毒,荨麻疹,湿疹。蚶壳草伞形科,天胡荽属。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脾、肾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湿热黄疸,中暑腹泻,砂淋血淋,痈肿疮毒,跌扑损伤。埔芋天南星科。性味归经甘辛、性平、有小毒,归肠、胃经;功能主治具有益胃、 宽肠、通便、解毒、补中益肝肾、消肿止痛、益胃健脾、散结、调节中气、化痰、添精益髓等功效;主治肿块、痰核、瘰疬、便秘等病症。益智仁姜科植物益智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脾,肾经。功能与主治温脾,暖肾,固气,涩精。治冷气腹痛,中寒吐泻,多唾,遗精,小便余浙,夜多小便。本发明的制作方法加水浓煎,过滤回收、取汁、装瓶、高温灭菌备用。传统汤剂。 也可以制药物学能接受的各型制剂。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治疗神经衰弱一般两个至三个疗程即可痊愈,治疗效果显著,成本低,安全无毒副作用,是治疗神经衰弱的理想药品。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种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草药组合物,该中草药由以下重量g的药物制成 太子参30克;姜黄16克;远志30克;石菖蒲25克;合欢皮25克;珍珠母30克;石决
明30克;蝉衣10克;天麻30克;炒枣仁30克;灵芝20克;血风根15克;鸡血藤20克;鲎壳刺15克;仙茅20克;杨桃根20克;常春藤20克;蚶壳草15克;埔芋15克;益智仁25 克;
加水2000克,放入砂锅内烧开后,文火煎煮20 30分钟,过滤下收取上清液,熬煮3 次,将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分装瓶内,高温灭菌、备用。实施例1
患者,男,50岁,干部,十年前曾感全身疲劳,力不从心,耳鸣眼花,反应迟钝,记忆力减弱,近月来又事多,食少、夜不能寐,脉弦虚,证属气血亏损脑失所养,治宣补益气血,健脾补肾,经服本发明两个疗程后各种症状都有缓解,夜寐安稳,食欲正常,精力充沛,能恢复正常工作。 实施例2
患者,张某,女,教师,大学毕业,五年前出现失眠,精神疲惫,患者述其五年来由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经验不足,任务重,压力大,总想在单位有个好的表现,因此,夜以继日努力工作,逐渐出现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本例患者是肝肾虚弱导致心不能主其神明故出现神经衰弱,治宣补肝强肾,养心安神,宜服本发明制剂,经服一个疗程,一切恢复正常。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草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物制成太子参30份;姜黄16份;远志30份;石菖蒲25份;合欢皮25份;珍珠母30份;石决明30份;蝉衣10份;天麻30份;炒枣仁30份;灵芝20份;血风根15份;鸡血藤20份;鲎壳刺15份;仙茅20份;杨桃根20份;常春藤20份;蚶壳草15份;埔芋15份;益智仁25 份;加水2000份,放入砂锅内烧开后,文火煎煮20 30分钟,过滤下收取上清液,熬煮3 次,将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分装瓶内,高温灭菌,备用。
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草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物制成太子参30份;姜黄16份;远志30份;石菖蒲25份;合欢皮25份;珍珠母30份;石决明30份;蝉衣10份;天麻30份;炒枣仁30份;灵芝20份;血风根15份;鸡血藤20份;鲎壳刺15份;仙茅20份;杨桃根20份;常春藤20份;蚶壳草15份;埔芋15份;益智仁25 份;加水2000份,放入砂锅内烧开后,文火煎煮20 30分钟,过滤下收取上清液,熬煮3 次,将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分装瓶内,高温灭菌,备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神经衰弱的中草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物制成太子参30份;姜黄16份;远志30份;石菖蒲25份;合欢皮25份;珍珠母30份;石决明30份;蝉衣10份;天麻30份;炒枣仁30份;灵芝20份;血风根15份;鸡血藤20份;鲎壳刺15份;仙茅20份;杨桃根20份;常春藤20份;蚶壳草15份;埔芋15份;益智仁25份;以太子参、姜黄、远志为君;以石菖蒲、合欢皮、珍珠母、石决明为臣;以蝉衣、天麻、炒枣仁、灵芝、血风根,鸡血藤为佐。以鲎壳刺、仙茅、杨桃根、常春藤、蚶壳草、埔芋、益智仁为使。本发明的治疗神经衰弱一般两个至三个疗程即可痊愈,治疗效果显著,成本低,安全无毒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K35/56GK102370943SQ201110294148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8日
发明者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邓华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