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肾健脾止泻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4414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温肾健脾止泻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治疗慢性肠炎的中药内服散剂。
背景技术
慢性肠炎亦称“久泻”、久病体虚,肾阳亏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久之则成“五更泻” “鸡鸣泻”等等,现有中西疗法和药物治疗此症不佳,病情缠绵难愈。

发明内容
取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炒白术、炒故纸、炒泽泻、炒吴茱萸、炒白芍、广木香、灸
甘草、白扁豆、五味子、菟丝子、肉豆蔻、诃子肉、金樱子、砂仁、黄芪、茯苓、莲房炭,上述药材经精选干燥粉碎过筛灭菌后备用,其中党参味甘性平,炒白术甘苦性温,茯苓味甘而淡,其性平和。三味均为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品;炒山楂酸甘微温,消肉食,止泻与健脾化湿之白扁豆同用,对急慢性泄泻均佳,泽泻味甘性寒,渗湿利水,炒用去其寒凉之性,存其利水渗湿之用与健脾和胃之炒神曲,补火生土之炒故纸同用,治疗慢性泄泻,有开有合,即有止泻之功,又无碍中之弊,肉豆蔻味辛性温,诃子肉味苦酸性平,二药均能固肠止泻与健脾药同用,而治疗脾胃虚寒之久泻,白芍苦酸微寒,炒用减其寒性,存其柔肝和脾,缓急止痛,止泻之效;五味子性温止润,补中寓涩,益气固脱,涩肠止泻;甘草甘平,调和诸药,灸则温中,能益气健脾,金樱子,炒故纸均能补肾固涩,健脾益肠,茯苓健脾渗湿,全方共奏温肾阳,健脾运,固肠道,止慢性泄泻之效。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取焦神曲15g、焦麦芽15g、焦山楂20g、炒白术30g、炒故纸20g、炒泽泻20g、炒吴茱萸10g、炒白芍20g、广木香10g、砂仁灸甘草10g、白扁豆15g、党参15g、五味子15g、肉豆蔻10g、诃子肉10g、黄芪30g、金樱子15g,上述二十味中药材经精选,干燥粉碎过100目,筛灭菌后,对于符合该药诊治范围者每服散剂5g,每日三次,饭后半小时温开水送服,每二十天为一疗程。本发明“温肾健脾止泻散”温肾健脾,固肠止泻。对于肾阳虚弱,命门火微,脾失温煦,健运无权,以致胃之关门不固,大肠传导失司, 而经久不愈者,特别对于各类稀便、浓样便、柏油便、泡沫便、果冻便使用“温肾健脾止泻散” 见效快,不复发。如患者刘某,男,48岁患慢性腹泻三年,经多家医院诊治疗效不佳,反复缠绵不愈,来我处经查为脾肾虚寒型。慢性肠炎经服温肾健脾止泻散一疗程后而愈,又巩固治疗半疗程,半年后随访未复发。患者孙某,女,50岁,患慢性肠炎五年之久,其中经中西治疗好好坏坏,每遇劳顿或饮食不节便复发,前来我处诊治,经查体“面色无华,形寒肢冷,脉沉迟,语气低微”自诉患有胃下垂和慢性肠炎。令其服用补中益气丸合温肾健脾止泻散,经服一疗程后症状大有好转,面色转红润,食欲大增,只是每晨起仍要大便。又继服二疗程而愈, 一年后随访未复发。患者侯某,男,45岁,患慢性肠炎二年余,曾服各种中西药疗效不显,经人介绍服用“温肾健脾散” 二疗程后而愈t
权利要求
1.温肾健脾止泻散是一种治疗慢性肠炎的中药内服散剂。其特征在于组方配伍重量比为焦神曲15g、焦麦芽15g、焦山楂20g、炒白术30g、炒故纸20g、炒泽泻20g、炒吴茱萸10g、 炒白芍20g、广木香10g、砂仁灸甘草10g、白扁豆15g、党参15g、五味子15g、肉豆蔻10g、诃子肉10g、黄芪30g、金樱子15g。
全文摘要
本发明“温肾健脾止泻散”温肾健脾,固肠止泻。对于肾阳虚弱,命门火微,脾失温煦,健运无权,以致胃之关门不固,大肠传导失司,而经久不愈者,特别对于各类稀便、浓样便、柏油便、泡沫便、果冻便使用“温肾健脾止泻散”见效快,不复发。
文档编号A61K36/9064GK102389555SQ20111036709
公开日2012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8日
发明者刘文章 申请人:刘文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