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回血试验方法及其回血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涉及输液用具试验的技术,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回血试验装置。另外,本发明还涉及该试验装置的回血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决定流体流动方向的是流体的总机械能,流体总是从总机械能高的地方流到总机械能低的地方。流体流动过程中的机械能有位头ζ (ζ为药液的位置)、静压头^ (P为药
液的压强,P为药液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动压头7 (U为药液的流速),其和为总机
ρ U2
械能£=^+-如果输液管路中药液的总机械能高于静脉血液的总机械能,则药液可 Pg ^g,
输送至血管内而不会回血。为了测定输液管路中药液的总机械能,在设计的实验装置中,采用直径比皮条直
// A
径大得多的转能器,由于不可压缩流体连续性方程i = f的限制,当转能器的横截面积A2
U\ Λ2
远大于皮条的截面积A1时可将转能器中药液的流速视为零,若以转能器的中心为位置的零
点ζ = 0,由柏努利方程可得药液在皮条中的动压头在转能器中全部转化
Pg pg ,
为静压头,因此,在转能器上测得的液柱高度实际上就表示了该处液体的总机械能。由于从转能器到针头的压力降对同一种流体而言相同,比较转能器上测得的液柱高度与比较针头处的总机械能一致,因此,在实验中,以玻璃输液瓶、塑料输液瓶和多层软袋转能器上测得的液柱高度值Mcm水柱和通过模拟静脉血管装置为标准,当药液滴到茂菲滴管最下端时,药液仍可从静脉血管模拟装置中流出;或当药液滴到茂菲滴管最下端时, 与转能器相连液柱高度不小于Mcm水柱,上述两种情况之一,表明输液不会回血。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比较理想的回血试验的装置和相应的回血试验方法。一般都是采用动物实验验证回血状况。由于动物实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实验个体变化的影响, 实验数据的一致性和重复再现性差;而且人体与实验动物之间的差异很大,其实验数据很难在人体上加以验证,也难以将其装置和方法应用于人的医疗救治中。因此,能够应用于人体的回血试验装置及其回血试验方法,对于输液产品的设计、 开发和生产应用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经过检索,根据液体力学原理而发明验证是否回血的方法和装置尚未见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回血试验装置,其目的是检验和判断不同包装材料的输液瓶或输液袋在输液过程中是否回血,即检测输液、输血等包装材料在密闭情况下能否自动输入相关生命体中。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回血试验装置,包括输液瓶或输液袋、输液皮条、茂菲氏滴管、滴速调节器,按输液规范连接,所述的回血试验装置设静脉血管模拟装置,所述的输液皮条上的针头扎入所述的静脉血管模拟装置;在所述的输液皮条上设置直径大于输液皮条的转能器,所述的转能器水平放置,所述的转能器上设透明的液柱,与所述的转能器连通并竖立设置。所述的回血试验装置还设有标尺,所述的标尺竖直放置。所述的静脉血管模拟装置设有橡胶胶头及竖直设置的溢流管。所述的溢流管的高度为22cm 23cm。所述的转能器的中线水平放置,并将橡胶胶头的底部及标尺的底端与转能器的中
线设置为等高。本发明还提供了以上所述的回血试验装置的回血试验方法,其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方法的试验步骤为1、将输液皮条通过针头插入输液瓶或输液袋,输液瓶的瓶口或输液袋的袋口与转能器的垂直距离为0. 5 1. 5m ;2、排出茂菲氏滴管中的部分空气,并调节药液高度为Icm 2cm;所述的药液高度为液面到茂菲氏滴管下口的距离;3、排出转能器内的空气,并将转能器的水平中线固定在所述的回血试验装置的零点处;4、将针头插入静脉血管模拟装置的胶头上;5、调节药液的滴速在60 70滴/min ;6、测定与转能器相连的液柱的液面高度; 并测定当输液瓶或输液袋中药液滴至输液皮条上端口时的液柱内液面高度值Ii1、 当输液皮条中的药液滴至茂菲氏滴管上口时的液柱内液面高度值1 和药液滴至茂菲氏滴管下口时的液柱内液面高度值Ii3。所述的回血试验方法的判断条件是当药液滴到茂菲氏滴管下口时,药液仍可从静脉血管模拟装置中流出;或当药液滴至茂菲氏滴管下口时,与所述的转能器相连的液柱内液面高度值的读数不小于Mcm,表明产品符合要求,输液不会回血。所述滴速的测定为按秒表记录时间,在一分钟内数出进入茂菲氏滴管中的药液的滴数。所述的回血试验方法采用的注射液为基础输液。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检验不同包装材料的输液瓶或输液袋在输液过程中是否回血的试验装置和回血试验方法,以玻璃瓶、使用进气输液器塑料瓶、多层共挤膜的塑料袋(使用非进气输液器)包装的基础输液为材料在试验装置上试验,验证试验装置、 试验方法的科学性;以多层软袋包装的基础输液为材料(使用非进气输液器)在试验装置上试验,提出判断聚丙烯共混输液袋在输液过程中是否回血的判定参数;采用验证后的装置和试验方法检验聚丙烯共混输液袋,获得该产品是否会回血的试验数据和结论;为制订输液袋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静脉血管模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输液皮条,2、茂菲氏滴管上口,3、茂菲氏滴管,4、茂菲氏滴管下口,5、转能器,6、 静脉血管模拟装置,7、液柱,8、标尺,9、输液瓶,10、滴速调节器,11、输液皮条上端口。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如图1所表达的本发明的结构,为一种回血试验装置,包括输液瓶9或输液袋、输液皮条1、茂菲氏滴管3、滴速调节器10,按输液规范连接。一、本发明的回血试验原理决定流体流动方向的是流体的总机械能。流体总是从总机械能高的地方流到总机械能低的地方。流体流动过程中的机械能有位能(也称势能)z(z为药液的位置)、静压
头 (ρ为药液的压强,ρ为药液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动压头(也称动能) 为药液的流速),其总和为总机械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应用于回血试验装置的回血试验方法,所述的回血试验装置包括输液瓶(9)或输液袋、输液皮条(1)、茂菲氏滴管(3)、滴速调节器(10),按输液规范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血试验装置设静脉血管模拟装置(6),所述的输液皮条(1)上的针头扎入所述的静脉血管模拟装置(6);在所述的输液皮条(1)上设置直径大于输液皮条(1)的转能器(5),所述的转能器(5)水平放置,所述的转能器(5)上设透明的液柱(7),与所述的转能器(5)连通并竖立设置。所述的回血试验方法的试验步骤为1)、将输液皮条(1)通过针头插入输液瓶⑶)或输液袋,输液瓶⑶)的瓶口或输液袋的袋口与转能器(5)的垂直距离为0. 5 1. 5m ;2)、排出茂菲氏滴管(3)中的部分空气,并调节药液高度为Icm 2cm;所述的药液高度为液面到茂菲氏滴管下口(4)的距离;3)、排出转能器(5)内的空气,并将转能器(5)的水平中线固定在所述的回血试验装置的零点处;4)、将针头插入静脉血管模拟装置(6)的胶头上;5)、调节药液的滴速在60 70滴/min;6)、测定与转能器( 相连的液柱(7)的液面高度;并测定当输液瓶(9)或输液袋中药液滴至输液皮条上端口(11)时的液柱(7)内液面高度值Ii1、当输液皮条(1)中的药液滴至茂菲氏滴管上口( 时的液柱(7)内液面高度值 Ii2和药液滴至茂菲氏滴管下口(4)时的液柱(7)内液面高度值ti3。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血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血试验方法的判断条件是当药液滴到茂菲氏滴管下口(4)时,药液仍可从静脉血管模拟装置(6)中流出;或当药液滴至茂菲氏滴管下口(4)时,与所述的转能器( 相连的液柱(7)内液面高度值的读数不小于Mcm,表明产品符合要求,输液不会回血。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血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滴速的测定为按秒表记录时间,在一分钟内数出进入茂菲氏滴管(3)中的药液的滴数。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血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血试验方法采用的注射液为基础输液。
5.一种回血试验装置,包括输液瓶(9)或输液袋、输液皮条(1)、茂菲氏滴管(3)、滴速调节器(10),按输液规范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血试验装置设静脉血管模拟装置 (6),所述的输液皮条(1)上的针头扎入所述的静脉血管模拟装置(6);在所述的输液皮条 (1)上设置直径大于输液皮条(1)的转能器(5),所述的转能器( 水平放置,所述的转能器( 上设透明的液柱(7),与所述的转能器( 连通并竖立设置。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血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血试验装置还设有标尺(8),所述的标尺(8)竖直放置。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回血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脉血管模拟装置(6) 设有橡胶胶头及竖直设置的溢流管。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血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能器(5)的中线水平放置,并将橡胶胶头的底部及标尺(8)的底端与转能器(5)的中线设置为等高。
9.按照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回血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管的高度为 22cm 23cm0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血试验装置,设静脉血管模拟装置,输液皮条上的针头扎入所述的静脉血管模拟装置;在输液皮条上设置直径大于输液皮条的转能器,转能器水平放置,转能器上设透明的液柱,与转能器连通并竖立设置。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回血试验装置的回血试验方法。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检验不同材料的输液瓶或输液袋在输液过程中是否回血的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以多种类型的输液瓶、袋材料在试验装置上试验,验证试验装置、试验方法的科学性;采用验证后的装置和试验方法检验注拉吹无缝输液袋输液,获得该产品是否会回血的试验数据和结论;为制订输液袋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文档编号A61M5/175GK102488942SQ20111037331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2日
发明者刘新华, 唐定兴, 孟广季 申请人:安徽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