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后可调压止血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6272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外伤后可调压止血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用品,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外伤后进行压迫止血治疗的可调压止血带。
背景技术
在外科临床工作中,肢体外伤现场救护常常会用的止血带。现有的压力止血带多为乳胶制成的橡皮管止血带、弹性橡皮带,但是该种止血带与皮肤接触面积小,在包扎过久后会压迫损害神经或软组织,导致在临床使用中出现并发症,并且该种止血带不能用于创面本身的压迫性止血和固定。对于开放性创面多采用加压包扎,即在伤口或切口垫多层敷料,绷带环形捆扎,在捆扎中施加压力,借助绷带的紧紧缠绕肢体的力量起到加压作用,但是加压包扎压力不好控制,压力过大会导致四肢末梢血运障碍,骨筋膜室综合症形成,严重者肢体坏死。且随着患肢肿胀,止血带所产生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往往需要医生重新包扎来进行压力调整,加大了工作强度,同时不利于创面止血和恢复,并且增加了病患的痛苦。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外伤后可调压止血带用于外伤后压迫止血。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伤后可调压止血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为一体的外层、带气室的压力层、敷料层,一手动气囊通过通气管与压力层气室相连通,通气管上设置有阀门;外层一侧外面末端设置有尼龙粘带,敷料层一侧内面末端设置有相对应的尼龙粘带。上述手动气囊与通气管之间为可拆卸的活动连接结构。上述通气管上有一空白标签。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1、确保压迫止血对外伤肢体的正确约束力,压力可以随意控制和调整,既避免了肢体因约束力太大造成的肌肉、神经、血管的损伤或坏死,又防止了约束力太小或没有而使压迫止血物失去固定作用。2、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便于推广。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向剖面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层叠为一体的外层1、带气室的压力层2、敷料层3。[0014]如图2所示,一手动气囊4通过通气管5与压力层2气室相连通,通气管5上设置有阀门6。所述手动气囊4与通气管5之间为可拆卸的活动连接结构,以便于携带。不需要进行充气调整时,将手动气囊4拆下,使之不影响患者移动。所述通气管5上有一空白标签 8,便于记录。所述外层1 一侧外面末端设置有尼龙粘带,敷料层3 —侧内面末端设置有相对应的尼龙粘带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案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描述,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它进行的各种显而易见的改变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外伤后可调压止血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为一体的外层、带气室的压力层、 敷料层,一手动气囊通过通气管与压力层气室相连通,通气管上设置有阀门;所述外层一侧外面末端设置有尼龙粘带,敷料层一侧内面末端设置有相对应的尼龙粘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伤后可调压止血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气囊与通气管之间为可拆卸的活动连接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伤后可调压止血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上有一空白标签。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外伤后可调压止血带,包括层叠为一体的外层、带气室的压力层、敷料层,一手动气囊通过通气管与压力层气室相连通,通气管上设置有阀门。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能够确保压迫止血对外伤肢体的正确约束力,压力可以随意控制和调整,使得患者不必频繁地去医院复诊,使用方便,成本低廉,便于推广。
文档编号A61B17/135GK202136382SQ20112022280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8日
发明者董开杰 申请人:董开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