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外用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11258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外用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外用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儿童的发病率为1% 2%,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比例为3 I。病变的病理过程有自发消退的特点,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 I个月内出现,在开始6个月中,增长非常迅速,此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自患儿I岁左右,开始进入消退期,7 8岁时大部分消退完成。尽管多数血管瘤表现为明显的自发消退的病理过程,但早期生长迅速,且消退后常常遗留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纤维和脂肪组织沉积。 增生期血管瘤有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溃疡、出血、感染等,常可导致容貌损毁等后果,给患儿家长带来极大恐惧,影响了家庭生活。目前,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分为全身疗法和局部治疗。全身疗法主要有口服普萘洛尔、激素等,局部治疗包括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干扰素皮下注射、平阳霉素局部注射、硬化剂局部注射或导管介入治疗、放射性同位素注射或贴敷、抗肿瘤药物局部注射、激光及手术治疗等。目前临床上采取的治疗血管瘤方法均有一定副作用。如激素治疗的总有效率不高,并且易使患儿产生类库欣样外观变化、发育迟缓、胃肠道反应、行为异常、病变溃疡加重等,干扰素可引起一系列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症状,抗癌药物的神经系统毒性、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等,使其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患儿多为I岁以内,对激光和手术的耐受性有一定限制。同位素或冷冻亦常导致患儿局部色素脱失、瘢痕形成,严重者甚至导致局部组织萎缩等。经临床观察,口服普萘洛尔效果显著,但有较多副作用,如血压心率下降、 血糖改变、溢奶、腹泻、精神症状等,需住院监护下治疗,给家庭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且因婴幼儿对该药的药物副作用尚不明确,3月以内的患儿不建议使用。总之,以上治疗方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多年来一直在寻求能够研制开发出安全高效,使用方便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外用药物,以丰富临床用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外用药物普萘洛尔乳膏及其制备方法。它是将药用活性成分普萘洛尔与一定比例的水溶性组分、油脂性组分和一定比例的透皮吸收促进剂采用乳化方法制备合而成。该组合物经皮肤外用给药,用来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高效。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外用药物,其组分及其质量比为 普萘洛尔10-50份,硬脂酸50-220份,单硬脂酸甘油酯40-150份,白凡士林50-200份,月桂氮酮5-40份,油酸5-40份,吐温-80 10-60份,甘油70-300份,去离子水500-1000份, 尼泊金乙酯1-10份。
其制备方法为根据药物组合物的性质将其分为以下两部分油脂性组分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月桂氮酮、油酸水溶性组分吐温-80、甘油、去离子水、普萘洛尔、尼泊金乙酯先将一定配比的油脂性组分和一定配比的水溶性组分别准确称量,分别加热并保持在75°C ±2°C ;而后将油脂性组分缓缓加入水溶性组分中,按同一方向不断搅拌,直至乳化完全并冷凝成膏状物。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外用药物安全可靠;经临床实验证明,将其均匀涂抹于瘤体表面,2-3个月,瘤体明显消退,5-7月59 %的患儿可以治愈,33 %明显消退,总有效率为92%。治疗期间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口服普萘洛尔常见的并发症如血压下降、心率降低、血糖改变、溢奶、腹泻、易激等,用药处皮肤未见异常反应。以下结合临床应用及典型病例来进一步说明其有益效果。一、临床应用I、临床资料于2009年7月-2012年I月对153例血管瘤患儿进行临床治疗。其中女性患儿118例,男性患儿35例。初次用药年龄I月到10月(平均4. I月)。瘤体的体表分布为头颈部73例;躯干部41例;四肢29例;会阴部10例。2、诊断标准专业临床医师根据病史及瘤体临床特征,并结合彩超检查,确定为浅表型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纳入治疗范围。3、治疗方法均匀涂抹于瘤体表面,每日3次,每次用药前清洗瘤体表面。分别于外涂软膏前、用药后I周,以后每4-8周测量患儿心电图、血压、心率、血糖,以监护药物安全性。4、疗效评定标准参照Garzon评价标准从以下三个指标进行评分(I)瘤体大小 (即瘤体消退或生长受到抑制);(2)瘤体表面变化(即瘤体表面皱缩或凸起的瘤体变平);
(3)瘤体颜色变化(即瘤体的颜色由鲜红色变或变深)。上述三个指标中,每个指标分为三个等级(I)瘤体大小继续增生=0 ;生长抑制未再继续增生=I ;消退=2。(2)瘤体表面变化表面张力大,瘤体硬=O ;表面张力小、有皱缩,瘤体变软=I。(3)瘤体颜色鲜红色=O ;变淡或变暗=I。评分时间分三个阶段分别在用药后4周、12周和24周。分值为0_12。> 8为临床痊愈;> 3-8为部分有效;< 3分为无效。分期间因治疗无效或其他原因终止治疗者,评价为O分。治疗不足24周(第三次评价)瘤体完全消退者评分12分。5、治疗结果血管瘤完全治愈者89例,占59% ;瘤体明显消退者51例,占33% ;无效者13例, 占8%。总有效率达92%。治疗期间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口服普萘洛尔常见的并发症如血压下降、心率降低、血糖改变、溢奶、腹泻、易激等,用药处皮肤未见异常反应。二、典型病例;I.患儿冯XX,女,40天,左侧鼻翼血管瘤,出生时大小如米粒,与周围正常皮肤平齐,患儿I余月时瘤体增生迅速,扩散至整个右鼻孔,且高出周围正常皮肤(图I中左侧图),患儿家长担心瘤体继续增大,遂于患儿40天时就诊。门诊给予外涂本发明普萘洛尔软膏,I周后患儿瘤体停止生长,3周时瘤体开始消退,外涂22周,瘤体基本完全消退(图I中右侧图)。2.患儿昝XX,男,8月,上唇红和鼻唇部血管瘤(图2中左侧图),门诊就诊后给予外涂本发明普萘洛尔软膏,外涂期间因其母亲担心唇红部外涂药膏被患儿吞服,故仅涂于鼻唇部。治疗18周后,鼻唇部涂药区血管瘤基本消退(图2中右侧图a处),而未涂药的唇红处血管瘤继续生长(图2中右侧图b处)。3.患儿屈XX,女,36天,左手血管瘤(如图3所示),门诊给予外涂本发明普萘洛尔软膏,用药13周,瘤体明显消退(如图4所示)。


图I为病例I治疗前后对比图;其中左侧图为治疗前,右侧图为治疗后。图2为病例2治疗前后对比图;其中左侧图为治疗前,右侧图为治疗后。图3为病例3治疗前的手部图。图4为病例3治疗后的手部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配比普萘洛尔10份,硬脂酸50份,单硬脂酸甘油酯40份,白凡士林50份,月桂氮酮5份,油酸5份,吐温-80 10份,甘油70份,去离子水500份,尼泊金乙酯I份。其制备方法为根据药物组合物的溶解性质将其分为以下两部分油脂性组分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月桂氮酮、油酸水溶性组分吐温-80、甘油、去离子水、普萘洛尔、尼泊金乙酯先将油脂性组分和水溶性组分别准确称量,分别加热并保持在75°C ±2°C;而后将油脂性组分缓缓加入水溶性组分中,按同一方向不断搅拌,直至乳化完全并冷凝成膏状物。质量控制按《中国药典》软膏剂质量要求分别进行物理外观、粘稠度、酸碱度、主药含量、稳定性实验等检查,符合要求。药效学检查分别进行刺激性、过敏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动物实验,证实该药膏无刺激性、无过敏性和毒性,安全可靠。实施例2
配比普萘洛尔50份,硬脂酸220份,单硬脂酸甘油酯150份,白凡士林200份, 月桂氮酮40份,油酸40份,吐温-80 60份,甘油300份,去离子水1000份,尼泊金乙酯10份。其制备方法为根据药物组合物的性质将其分为以下两部分油脂性组分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月桂氮酮、油酸水溶性组分吐温-80、甘油、去离子水、普萘洛尔、尼泊金乙酯先将油脂性组分和水溶性组分别准确称量,分别加热并保持在75°C ±2°C;而后将油脂性组分缓缓加入水溶性组分中,按同一方向不断搅拌,直至乳化完全并冷凝成膏状物。
实施例3配比普萘洛尔20份,硬脂酸100份,单硬脂酸甘油酯80份,白凡士林100份,月桂氮酮15份,油酸15份,吐温-80 30份,甘油120份,去离子水700份,尼泊金乙酯3份。其制备方法为根据药物组合物的性质将其分为以下两部分油脂性组分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月桂氮酮、油酸水溶性组分吐温-80、甘油、去离子水、普萘洛尔、尼泊金乙酯先将油脂性组分和水溶性组分别准确称量,分别加热并保持在75°C ±2°C;而后将油脂性组分缓缓加入水溶性组分中,按同一方向不断搅拌,直至乳化完全并冷凝成膏状物。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外用药物,其特征是,其组分及其质量比为普萘洛尔 10-50份,硬脂酸50-220份,单硬脂酸甘油酯40-150份,白凡士林50-200份,月桂氮酮5_40 份,油酸5-40份,吐温-80 10-60份,甘油70-300份,去离子水500-1000份,尼泊金乙酯 1-10 份。
2.一种制备权利要求I所述外用药物的方法,其特征是,先将油脂性组分和水溶性组分别准确称量,分别加热并保持在75°C ±2°C ;而后将油脂性组分缓缓加入水溶性组分中, 按同一方向不断搅拌,直至乳化完全并冷凝成膏状物;所述油脂性组分为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月桂氮酮和油酸,所述水溶性组分为吐温-80、甘油、去离子水、普萘洛尔和尼泊金乙酯。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外用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其组分为普萘洛尔、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月桂氮酮、油酸、吐温-80、甘油、去离子水和尼泊金乙酯,先将一定配比的油脂性组分和一定配比的水溶性组分别准确称量,分别加热并保持在75℃±2℃;而后将油脂性组分缓缓加入水溶性组分中,按同一方向不断搅拌,直至乳化完全并冷凝成膏状物。该外用药物安全可靠,经临床实验证明,将其均匀涂抹于瘤体表面,2-3个月,瘤体明显消退,5-7月59%的患儿可以治愈,33%明显消退,总有效率为92%。
文档编号A61P35/00GK102579412SQ20121003475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6日
发明者傅洪滨, 吕仁荣, 徐广琪, 牛静静, 王爱武, 薛文君, 霍然 申请人:山东省立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