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止鼾床及其止鼾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止鼾床及其止鼾方法。
背景技术:
打鼾(医学术语为鼾症、打呼噜、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睡眠现象,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司空见惯的,而不以为然,还有人把打呼噜看成睡得香的表现。 其实打呼噜是健康的大敌,由于打呼噜使睡眠呼吸反复暂停,造成大脑、血液严重缺氧,形成低血氧症,而诱发高血压、脑心病、心率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夜间呼吸暂停时间超过 120秒容易在凌晨发生猝死。打呼噜的机理打呼噜者的气道通常比正常人狭窄,白天清醒时咽喉部肌肉代偿性收缩使气道保持开放,不发生堵塞;但夜间睡眠时神经兴奋性下降,肌肉松弛,咽部组织堵塞,使上气道塌陷,当气流通过狭窄部位时,产生涡流并引起振动,从而出现鼾声,严重时呼吸可以暂时停止,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现有以下几种治疗方法(1)呼吸机虽然使用效果理想,但价格昂贵,长期使用容易对其产生依赖性,而且存在断电事故;(2)器械不仅效果不理想,而且使用不方便;
(3)手术治疗虽然见效快,但手术有创伤、费用较高、易复发;(4)药物治疗目前暂无效果理想的药物。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且使用效果好的止鼾床及其止鼾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是一种止鼻f床,包括处于直立状态的床体,所述床体的后方设置有用于驱动床体绕一条穿过使用者腹背部的参考轴心线沿顺、逆时针方向往复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由时间控制电路控制。进一步地,所述床体由下而上依次由脚踏板、腿靠板、座板以及倾斜背靠板组成, 所述床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靠板,所述床体的顶侧设置有盖板。进一步地,所述床体设置有用于保护使用者的安全带,所述床体的盖板经固定转轴悬挂有头盔,所述头盔连接有使得使用者脸部偏向下方的摆锤,所述床体内设置有用于包夹、支撑使用者左右两侧的两气垫。进一步地,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以流体的重力势能作为驱动动力,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支架、安装在支架上的转盘、对称悬挂在转盘两旁的第一液体桶和第二液体桶、外接液源以及液体收集箱,所述第一液体桶经第一电磁控制阀与外接液源相连接,所述第一液体桶经第二电磁控制阀与液体收集箱相连接,所述第二液体桶经第三电磁控制阀与外接液源相连接,所述第二液体桶经第四电磁控制阀与液体收集箱相连接,所述转盘的中心转轴与倾斜背靠板相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转盘的圆周侧外设置有两个关于转盘中心对称的睡眠制动块和两
4个关于转盘中心对称的起床制动块,所述睡眠制动块和起床制动块分别由相应的液压缸驱动。进一步地,所述转盘的中心转轴和倾斜背靠板之间对称设置有至少三条用于提高中心转轴与倾斜背靠板连接强度的斜撑。进一步地,所述床体和支架之间设置有方便使用者起床时将床体拉回直立状态的拉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二是一种止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 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止鼾床;(2)当使用者准备睡觉时,此时床体位于直立状态、使用者处于坐立状态;(3)时间控制电路通过旋转驱动机构驱动床体绕参考轴线缓慢正转,使得使用者的头部位置不低于脚部位置并保持一段时间;(4)保持一段时间后,时间控制电路通过旋转驱动机构驱动床体再绕参考轴线缓慢反转,使得使用者的头部位置不低于脚部位置并保持一段时间;(5)保持一段时间后,时间控制电路通过旋转驱动机构驱动床体又绕参考轴线缓慢正转,使得使用者的头部位置不低于脚部位置并保持一段时间;(6)再重复步骤(4)、(5),连续循环运行;(7)当使用者准备起床时,时间控制电路断电,床体回位到直立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该止鼾床的床体绕一条穿过使用者腹背部的参考轴心线沿顺、逆时针方向定时往复旋转,使得使用者从一侧的侧卧状态缓慢转换为另一侧的侧卧状态,缓慢的转速不影响使用者睡眠、更不会惊醒使用者,侧卧睡姿可有效地防止使用者打鼾,脸部偏向下方也可有效地防止使用者打鼾,使用效果理想;另外,该止鼾床的结构简单、造价成本低且安全可靠。
图I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床体的主视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床体的侧视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时间控制电路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液压制动供液系统图。图中1-床体,11-脚踏板,12-腿靠板,13-座板,14-倾斜背靠板,15-侧靠板, 16-盖板,17-安全带,18-固定转轴,19-头盔,20-摆锤;2_旋转驱动机构,21-支架,22-转盘,23-第一液体桶,24-第二液体桶,25-中心转轴;3_睡眠制动块,4-起床制动块,5-斜撑,6-拉绳,7-拉环,8-固定圈,9-睡眠制动液压缸,I O-起床制动液压缸,26-储液箱, 27-泵,28-储液罐,29-气垫,30-坐垫,A-外接液源,B-液体收集箱,YVl-第一电磁控制阀,YV2-第二电磁控制阀,YV3-第三电磁控制阀,YV4-第四电磁控制阀,YV5-第五电磁控制阀。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阐述。参考图f 3,一种止鼾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处于直立状态的床体1,所述床体I的后方设置有用于驱动床体I绕一条穿过使用者腹背部的参考轴心线沿顺、逆时针方向往复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2,所述旋转驱动机构2由时间控制电路控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床体I由下而上依次由脚踏板11、腿靠板12、座板13以及倾斜背靠板14组成,所述床体I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靠板15,所述床体I的顶侧设置有盖板
16。所述床体I的前侧设置有用于保护使用者的安全带17,使用者系好安全带17,与安全带17的系扣相联动的常开触点Kl就闭合;所述床体I的盖板16经固定转轴18悬挂有头盔19,所述头盔19连接有使得使用者脸部偏向下方的摆锤20,所述摆锤20在床体I旋转过程中自动向下摆动以带动头盔19偏向下方,这种脸部姿势有利于止鼾;所述床体I内设置有用于包夹、支撑使用者左右两侧的两气垫29,使用者在睡觉前需先对两气垫29进行手动充气;所述座板13设置有坐垫30,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坐垫30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驱动机构2包括支架21、经两轴承座总成安装在支架21 上的转盘22、对称悬挂在转盘22两旁的第一液体桶23和第二液体桶24、外接液源A以及液体收集箱B ;所述第一液体桶23经第一电磁控制阀YVl与外接液源A相连接,所述第一液体桶23经第二电磁控制阀YV2与液体收集箱B相连接,所述第二液体桶24经第三电磁控制阀YV3与外接液源A相连接,所述第二液体桶24经第四电磁控制阀YV4与液体收集箱 B相连接,连接管路可采用设置有节流孔的软管;所述转盘22的中心转轴25与倾斜背靠板 14相固定连接,且所述中心转轴25与倾斜背靠板14的连接使得床体I (包括使用者体重, 可通过增减坐垫30高度来调整重心)的重心落在中心转轴25的轴心线正下方且接近中心转轴25的轴心线,所述中心转轴25的轴心线与参考轴心线重合。当床体I位于直立初始状态时,即在使用者睡觉之前,所述第一液体桶23内和第二液体桶24内均无液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盘22的圆周侧外设置有两个关于转盘22中心对称的睡眠制动块3和两个关于转盘22中心对称的起床制动块4,所述睡眠制动块3和起床制动块4 分别由睡眠制动液压缸9和起床制动液压缸10驱动。所述转盘22的中心转轴25和倾斜背靠板14之间对称设置有至少三条用于提高中心转轴25与倾斜背靠板14连接强度的斜撑5,当然还可以通过加强筋、加强杆、钢丝绳等方式来提高中心转轴25与床体I之间的连接强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床体I和支架21之间设置有方便使用者起床时将床体I拉回直立状态的拉绳6,所述拉绳6的两端固定在床体I的两端,所述拉绳6的中部穿过支架21 上的固定圈8并穿过座板13进入床体I内,所述拉绳6的中部设置有拉环7,当使用者睡醒时可以很轻松地通过拉环7将床体I拉回到直立状态。参考图广3,一种止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提供上述的一种止鼾床;(2)当使用者准备睡觉时,此时床体I位于直立状态、使用者处于坐立状态;(3)时间控制电路通过旋转驱动机构2驱动床体I绕参考轴线缓慢正转接近90°,使得使用者从坐立状态转换为一侧的侧卧状态(此时,使用者的头部与脚部大致处于水平位置)并保持10分钟左右;(4)保持一侧的侧卧状态一段时间后,时间控制电路通过旋转驱动机构2驱动床体I 再绕参考轴线缓慢反转接近180°,使得使用者从一侧的侧卧状态转换为另一侧的侧卧状态(此时,使用者的头部与脚部大致也处于水平位置)并保持10分钟左右;(5)保持另一侧的侧卧状态一段时间后,时间控制电路通过旋转驱动机构2驱动床体I又绕参考轴线缓慢正转接近180°,使得使用者从另一侧的侧卧状态转换为一侧的侧卧状态并保持10分钟左右;(6)再重复步骤(4)、(5),连续循环运行;(7)当使用者准备起床时,时间控制电路断电,床体I回位到直立状态。参考图4,下面提供一种时间控制电路,但不局限于此,并不限定各个元器件的类型、数量及其连接关系。所述时间控制电路包括DC24V直流电源、熔断器FU、数字式时间控制开关SK、继电器K2、继电器K3、继电器K4以及用于感应床体I左右旋转到位的行程开关 Ql和行程开关Q2等,所述行程开关Ql和行程开关Q2分别设置于支架21上且位于床体I 左右旋转的两止点上。根据图4所示的时间控制电路图、图5的液压制动供液系统图并结合图f 3,步骤
(2)中使用者系好安全带17时,电源开关触点Kl接通,时间控制电路不得电;步骤(3)的具体执行方法如下按一下睡眠按钮SB2即松开,时间控制电路得电,继电器K2的线圈得电, 使得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闭合形成自保;此时,数字式时间控制开关SK得电、常闭触点导通,第一电磁控制阀YVl和第四电磁控制阀YV4均得电打开,外接液源A向第一液体桶23 输入液体;同时,继电器K3的线圈得电、常闭触点断开,睡眠制动液压缸9的第五电磁控制阀YV5保持断电,睡眠制动液压缸9的进液管路保持关闭、出液管路保持畅通,睡眠制动液压缸9的液体回流到储液箱26内,睡眠制动块3处于非制动状态;随着第一液体桶23的重量逐渐比第二液体桶24大,转盘22开始旋转,其中心转轴25带动床体I缓慢正转接近 90°至触碰到行程开关SQ1,行程开关SQl的常闭触点断开,第一电磁控制阀YVl和第四电磁控制阀YV4均断电关闭,外接液源A停止向第一液体桶23输入液体;同时,继电器K3的线圈断电、常闭触点恢复闭合,睡眠制动液压缸9的第五电磁控制阀YV5得电,睡眠制动液压缸9的进液管道畅通、出液管道关闭,睡眠制动块3工作以将床体I固定在这个位置,使得使用者保持在一侧的侧卧状态10分钟左右。根据图4所示的时间控制电路图、图5的液压制动供液系统图并结合图f 3,步骤
(4)的具体执行方法如下当数字式时间控制开关SK的预设翻转时间到了,数字式时间控制开关SK的常闭触点断开、常开触点闭合,第二电磁控制阀YV2和第三电磁控制阀YV3均得电打开,外接液源A向第二液体桶24输入液体,第一液体桶23输出液体到液体收集箱B ; 同时,继电器K4的线圈得电、常闭触点断开,睡眠制动液压缸9的第五电磁控制阀YV5保持断电,睡眠制动液压缸9的进液管路保持关闭、出液管路保持畅通,睡眠制动液压缸9的液体回流到储液箱26内,睡眠制动块3处于非制动状态;随着第二液体桶24的重量逐渐增大、第一液体桶23的重量逐渐减小,转盘22开始旋转,其中心转轴25带动床体I缓慢反转接近180°至触碰到行程开关SQ2,行程开关SQ2的常闭触点断开,第二电磁控制阀YV2和第三电磁控制阀YV3均断电关闭,外接液源A停止向第二液体桶24输入液体,第一液体桶 23停止输出液体到液体收集箱B,此时第一液体桶23恰好完全将液体输出到液体收集箱B ; 同时,继电器K4的线圈断电、常闭触点恢复闭合,睡眠制动液压缸9的第五电磁控制阀YV5 得电,睡眠制动液压缸9的进液管道畅通、出液管道关闭,睡眠制动块3工作以将床体I固定在这个位置,使得使用者保持在另一侧的侧卧状态10分钟左右。根据图4所示的时间控制电路图、图5的液压制动供液系统图并结合图f 3,步骤
(5)的具体执行方法如下当数字式时间控制开关SK的预设翻转时间到了,数字式时间控制开关SK的常闭触点恢复闭合、常开触点恢复断开,第一电磁控制阀YVl和第四电磁控制阀YV4均得电打开,外接液源A向第一液体桶23输入液体,第二液体桶24输出液体到液体收集箱B ;同时,继电器K3的线圈得电、常闭触点断开,睡眠制动液压缸9的第五电磁控制阀YV5保持断电,睡眠制动液压缸9的进液管路关闭、进液管路畅通,睡眠制动液压缸9的液体回流到储液箱26内,睡眠制动块3处于非制动状态;随着第一液体桶23的重量逐渐增大、第二液体桶24的重量逐渐减小,转盘22开始旋转,其中心转轴25带动床体I缓慢正转接近180°至触碰到行程开关SQ1,行程开关SQl的常闭触点断开,第一电磁控制阀YVl和第四电磁控制阀YV4均断电关闭,外接液源A停止向第一液体桶23输入液体,第二液体桶 24停止输出液体到液体收集箱B,此时第二液体桶24恰好完全将液体输出到液体收集箱B ; 同时,继电器K3的线圈断电、常闭触点恢复闭合,睡眠制动液压缸9的第五电磁控制阀YV5 得电,睡眠制动液压缸9的进液管道畅通、出液管道关闭,睡眠制动块3工作以将床体I固定在这个位置,使得使用者保持一侧的侧卧状态10分钟左右。当然,上述步骤(3)中床体I的旋转角度不局限于90°,上述步骤(4)、(5)中床体 I的旋转角度也不局限于180°,上述使用者保持一侧或另一侧的侧卧状态也不局限于10 分钟左右,此仅为一最优实施例而已;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步骤(3)、(4)、(5)中的旋转角度只要能保证使用者的头部位置不低于脚部位置即可,使用者在两侧位置的保持时间可根据自身情况设定。根据图4所示的时间控制电路图、图5的液压制动供液系统图并结合图f 3,步骤
(7)的具体执行方法如下当使用者想起床时,按一下起床按钮SBl即松开,时间控制电路断电,旋转驱动机构2停止工作,睡眠制动液压缸9的第五电磁控制阀YV5保持断电,睡眠制动液压缸9的进液管路关闭、出液管路畅通,止鼾床处于非制动状态;当使用者通过拉绳 6将床体I拉回到直立状态后,使用者通过手动控制阀HV开启起床制动液压缸10的进液阀门、关闭起床制动液压缸10的出液阀门,起床制动液压缸10的进液管路畅通、出液管路关闭,起床制动块4工作以将床体I固定于这个位置,使用者就可以从容下床。参考图5,使用者下次睡眠时,使用者通过手动控制阀HV关闭起床制动液压缸10 的进液阀门、开启起床制动液压缸10的出液阀门,起床制动液压缸10的进液管路关闭、出液管路畅通。使用者在睡眠前需通过泵27将储液箱26的液体压缩到储液罐28内,储液箱 26和泵27之间以及泵27和储液罐28之间均设置有单向阀,储液罐28经第五电磁控制阀 YV5与睡眠制动液压缸9相连接,储液罐28经手动控制阀HV与起床制动液压缸10相连接。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止鼾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处于直立状态的床体,所述床体的后方设置有用于驱动床体绕一条穿过使用者腹背部的参考轴心线沿顺、逆时针方向往复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由时间控制电路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止鼾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由下而上依次由脚踏板、 腿靠板、座板以及倾斜背靠板组成,所述床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靠板,所述床体的顶侧设置有盖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止鼾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设置有用于保护使用者的安全带,所述床体的盖板经固定转轴悬挂有头盔,所述头盔连接有使得使用者脸部偏向下方的摆锤,所述床体内设置有用于包夹、支撑使用者左右两侧的两气垫。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止鼾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以流体的重力势能作为驱动动力,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支架、安装在支架上的转盘、对称悬挂在转盘两旁的第一液体桶和第二液体桶、外接液源以及液体收集箱,所述第一液体桶经第一电磁控制阀与外接液源相连接,所述第一液体桶经第二电磁控制阀与液体收集箱相连接,所述第二液体桶经第三电磁控制阀与外接液源相连接,所述第二液体桶经第四电磁控制阀与液体收集箱相连接,所述转盘的中心转轴与倾斜背靠板相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止鼾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的圆周侧外设置有两个关于转盘中心对称的睡眠制动块和两个关于转盘中心对称的起床制动块,所述睡眠制动块和起床制动块分别由相应的液压缸驱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止鼾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的中心转轴和倾斜背靠板之间对称设置有至少三条用于提高中心转轴与倾斜背靠板连接强度的斜撑。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止鼾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和支架之间设置有方便使用者起床时将床体拉回直立状态的拉绳。
8.一种止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提供一种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止鼾床;(2)当使用者准备睡觉时,此时床体位于直立状态、使用者处于坐立状态;(3)时间控制电路通过旋转驱动机构驱动床体绕参考轴线缓慢正转,使得使用者的头部位置不低于脚部位置并保持一段时间;(4)保持一段时间后,时间控制电路通过旋转驱动机构驱动床体再绕参考轴线缓慢反转,使得使用者的头部位置不低于脚部位置并保持一段时间;(5)保持一段时间后,时间控制电路通过旋转驱动机构驱动床体又绕参考轴线缓慢正转,使得使用者的头部位置不低于脚部位置并保持一段时间;(6)再重复步骤(4)、(5),连续循环运行;(7)当使用者准备起床时,时间控制电路断电,床体回位到直立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止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由下而上依次由脚踏板、腿靠板、座板以及倾斜背靠板组成,所述床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靠板,所述床体的顶侧设置有盖板;所述床体设置有用于保护使用者的安全带,所述床体的盖板经固定转轴悬挂有头盔,所述头盔连接有使得使用者脸部偏向下方的摆锤,所述床体内设置有用于包夹、 支撑使用者左右两侧的两气垫。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止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以流体的重力势能作为驱动动力,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支架、安装在支架上的转盘、对称悬挂在转盘两旁的第一液体桶和第二液体桶、外接液源以及液体收集箱,所述第一液体桶经第一电磁控制阀与外接液源相连接,所述第一液体桶经第二电磁控制阀与液体收集箱相连接,所述第二液体桶经第三电磁控制阀与外接液源相连接,所述第二液体桶经第四电磁控制阀与液体收集箱相连接,所述转盘的中心转轴与倾斜背靠板相固定连接;所述转盘的圆周侧外设置有两个关于转盘中心对称的睡眠制动块和两个关于转盘中心对称的起床制动块,所述睡眠制动块和起床制动块分别由相应的液压缸驱动;所述转盘的中心转轴和倾斜背靠板之间对称设置有至少三条用于提高中心转轴与倾斜背靠板连接强度的斜撑;所述床体和支架之间设置有方便使用者起床时将床体拉回直立状态的拉绳。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止鼾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处于直立状态的床体,所述床体的后方设置有用于驱动床体绕一条穿过使用者腹背部的参考轴心线沿顺、逆时针方向往复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由时间控制电路控制。当使用者准备睡觉时,时间控制电路得电,此时床体位于直立状态、使用者处于坐立状态;时间控制电路通过旋转驱动机构驱动床体绕一条穿过使用者腹背部的参考轴心线沿顺、逆时针方向往复旋转,使得使用者的头部位置不低于脚部位置高,并分别在两侧保持一段时间。当使用者准备起床时,时间控制电路断电,床体回位到直立状态。
文档编号A61F5/56GK102579181SQ201210046769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8日
发明者郑恭孙 申请人:郑恭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