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中药。
背景技术:
皮肤瘙痒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无原发皮损的慢性皮肤病,尤其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皮肤瘙痒症患者皮肤无任何丘疹,肤色正常,可发病时却瘙痒难忍,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呈阵发性,每次可持续数小时,尤以夜间为甚,患者苦不堪言。目前,治疗皮肤瘙痒症的西药,一般均采用含有人工激素的外擦药或内服药,虽然药效显效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瘙痒症状,但较容易耐受,复发率高,且常伴有一定副作用。特别是外擦用药部位容易发生色素沉淀、毛细血管扩张以及皮肤角质层增厚等现象,临床疗效尚难令人满意。 有些治疗皮肤瘙痒症的内服中药,服用后虽然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但其显效慢,对皮肤瘙痒急症患者来说,难解“燃眉之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疗效显著,且无毒副作用的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中药汤剂。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组成生地20克,麦冬、白芍、地骨皮、白鲜皮、胡麻仁各15克,白蒺藜、五味子各 10克,当归6克,防风10克,薄荷6克。药理分析本发明方药中的生地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痛调经的功效;麦冬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白芍具有通顺血脉、养血柔肝、缓中敛汗的功效;地骨皮具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的功效;白鲜皮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之功效;胡麻仁具有润燥滑肠,滋养肝肾功效;白蒺藜具有平肝解郁,祛风明目功效;五味子具有收敛固涩、 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定搐的功效;薄荷具有疏散风热、清利解毒、疏肝解郁的功效;以上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凉血,通顺血脉,祛风止痒,滋养肝肾之功效。本发明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采用水煎服用。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作用可靠,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总有效率达92 %,治愈率达56 %。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 :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其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组成生地20 克,麦冬、白芍、地骨皮、白鲜皮、胡麻仁各15克,白蒺藜、五味子各10克,当归6克,防风10 克,薄荷6克。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按常规的水煎法制取药剂。具体方法如下将组方的中药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过药面,浸泡4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约8厘米,进行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 30分钟;第二煎煮,水沸后煎煮15 20分钟。两次煎煮去渣取汁,合井。毎日I剂,早晩2次分服。本发明中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观察。I、一般资料临床观察病例共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8-30岁8例,31-40岁9例, 41-50岁15例,50岁以上18例。2、诊断标准全身性皮肤瘙痒症周身皮肤痒无定处或泛发性皮肤瘙痒,夜间为重,皮肤干燥, 抓痕明显。局限性皮肤瘙痒症痒感多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如肛门、女阴、阴囊等处,患处由于长期瘙痒而见浸润肥厚,苔癣样变及湿疹化。阴虚风盛症诊断主症1、皮肤瘙痒,入夜尤甚或/及此起彼伏;2、舌质红或偏红, 苔干或花剥;3、肌肤灼热或/及干燥。次症1、抓痕累累或呈苔癣样变;2、烦热;3、咽干ロ 渴;4、大便艰难;5、脉弦细或弦细数。3、服用方法毎日I剂,早晩各服用一次,15天为I疗程,一般2-3个疗程。4、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疮愈瘙库完全消失,其他临床病变症状消失。显效瘙痒症状基本消失,继发皮肤明显改善。有效瘙痒减轻,偶遇诱因有可忍受的痒感,病变区缩小,皮肤呈淡红或红色;继发皮损有所改善。无效瘙痒及继发皮损改善不明显。5、疗效结果痊愈28例占56%,显效12例占24%,有效6例占12%,无效4例占 8%,总有效率达92%。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组成生地20 克,麦冬、白芍、地骨皮、白鲜皮、胡麻仁各15克,白蒺藜、五味子各10克,当归6克,防风10 克,薄荷6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中药,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组成生地20克,麦冬、白芍、地骨皮、白鲜皮、胡麻仁各15克,白蒺藜、五味子各10克,当归6克,防风10克,薄荷6克。本发明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其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采用水煎服用,有效率达92%,治愈率达56%。
文档编号A61K36/8968GK102600351SQ20121007079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2日
发明者于晓芊, 崔夕军, 逄瑞莲 申请人:崔夕军